閱讀了宋鴻兵先生關于貨幣戰爭的兩部書,注意到關于這兩部書的爭論,覺得應該說點什麼。
第一次接觸美國投資銀行歷史大約是十五年前的事了。那時,金立群夫婦等翻譯的《摩根財團:美國一代銀行王朝和現代金融業的崛起》剛剛出版。有幸得到他們夫婦親筆簽名的贈書,倍覺珍惜,用了三個月的時間,細讀了兩遍。這部書讓我對美國金融發展史有了粗略的印象。此后,到美國短期學習,并訪問了美國財政部、聯邦儲備局和聯交所,對美國的財政金融狀況有了概括的了解。不過,那些印象和了解仍然是膚淺的。后來,到香港工作,親身經歷了九七金融風暴,才對美國金融資本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所以,閱讀《貨幣戰爭》時,有諸多的共鳴。
老實說,從經濟學和歷史學的角度來看,《貨幣戰爭》稍欠嚴謹并略顯粗糙。不過,即便如此,《貨幣戰爭》仍然給我巨大的震撼。更重要的是,這部書引發了我一系列的思考。《貨幣戰爭》與《摩根財團:美國一代銀行王朝和現代金融業的崛起》迥然不同。前者,以全新的視角提出了問題,并試圖解答問題。宋鴻兵先生難能可貴之處在于,他不僅敏銳地發現了問題,他還能提出一套解釋問題的邏輯。這個邏輯是否合理可以繼續爭論。但是,至少有人發現了問題,并試圖用自己的邏輯解釋問題。這并不容易。況且,宋先生的貢獻不止于發現問題和解釋問題。
我將宋鴻兵的貢獻概括為三點:
第一,他敲響了警鐘。
宋先生有點像電影《地道戰》里的高老忠。高老忠在鬼子進村前,敲響了村口的警鐘,喚醒了熟睡的村民,為村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村民得以生存和抗戰。《貨幣戰爭》一書,提醒中國人注意無形的金融邊疆,并開始警覺金融邊疆已經響起了的馬蹄聲。這是宋先生最重要的貢獻。
第二,他進行了金融知識普及。
宋先生將高深和枯燥的金融知識變成了驚心動魄的故事。而且是普通知識分子可以理解的故事。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都帶著好奇心閱讀了《貨幣戰爭》。無論你是否同意宋鴻兵的觀點,你至少開始了解金融了,你至少開始關注金融了,你至少開始關注你的資產性收益了,這是很了不起的貢獻。
第三,他跨越了中國學術壟斷的高墻。
宋先生是一個越墻者。他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在中國,一個非主流、非官方、非買辦的普通知識分子幾乎沒有多少話語權。宋先生用一部書,直接跨越了中國學術壟斷的高墻。這讓諸多“學術名人”感到不快。卻鼓舞了許許多多的普通學子。中國出現了更多的普通人的聲音。作為一個成功的越墻者,作為一種模式的建立者,宋先生是很了不起的。
至于宋鴻兵先生的邏輯和一些具體建議,我并不完全贊同。比如說,宋先生可能過于重視金融對于經濟的影響,我倒是覺得現代金融不過是財政的工具和表象。我曾經著文《傷于財政毀于金融》,就是這個意思。又比如說,宋先生關于購買黃金的建議,或許,國家購買一定量的黃金是正確的。但是,建議老百姓購買黃金是欠妥的,那將會沉淀社會資本,進一步削弱內需,對中國的經濟大局不利。中國十三億人口,多數人僅僅溫飽而已,他們是買不起黃金的,他們只能依賴法幣。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是不能接受人民幣崩潰的。所以,我們的著力點應該是完善人民幣,而非此刻提供替代方案。此外,宋先生可能沒有意識到,他已經沒有必要任職于任何金融機構了。宋先生是可以有更大貢獻的。
盡管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認為宋鴻兵先生的貢獻是不可替代的。宋先生最主要的貢獻,是引發了國人關于中國金融邊疆的思考。這是最珍貴的。中國人開始意識到,中國還有一道無形的金融邊疆,這道無形的高邊疆幾乎無人駐防,而金融侵略者的鐵蹄可能就要踏過山海關了。我們希望,宋先生以及更多的人,能夠超越私人和機構的策略選擇,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用他們天才的悟性和卓越的才華,建立起強大的中國金融力量。中國不被剪羊毛的唯一方法,就是不再繼續做綿羊。
最后,筆者用拙著《人民幣的信用基礎》中的一段話來結束全文:“我必須向劉軍洛、宋鴻兵以及許多矗立在冰峰上的士兵致以敬意。在人民幣面臨危機的時刻,他們沒有退縮。他們執戟站立在雪線之上。他們不是為利益而堅持著。細節變得不重要了。關鍵是他們看到了,他們說了,他們站到了祖國的身旁。他們不是學者。他們是我們這個民族的覺者和知者。他們在大家熟睡的時候執戟站立著。諸神知道,在沒有人跡的高邊疆,仍然有中國的士兵,他們執戟肅然站立。這就夠了。在清冷孤寂之中,仍有中國人堅守信念。這就夠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