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18世紀中期算起,英國的世界霸權維持的時間應該將近二百年。那時的英國,真的是威風凜凜,大殺四方,整個世界有很多地方都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英國也得意地自稱為日不落國。那是何等地驕縱,何等地張狂。然而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英國開始走了下坡路。到了二戰結束之后,英國就已經一落千丈了。彼時的丘吉爾,雖然還想力挽狂瀾,但終究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已經回天乏力了。
從某種意義上說,英國稱霸世界的時候比今天美國稱霸世界還要霸氣。后來的美國確實比當年的英國還要強大,但美國還做不到在全世界各大洲都占有自己的殖民地。當然美國稱霸的方式與英國稱霸的方式確實有所不同。英國四處往殖民地派遣總督,直接統治這些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美國則是通過選擇美國利益的代理人在統治美國霸權利益的所在國家或者地區。
當年的英國,科技先進、生產先進、軍力先進、金融先進。憑著這些先進的國家力量,英國在征服當年被它占領的殖民地的過程中,并沒有花費太多的力量。但是一旦它占領了這些殖民地之后,一方面要加強對殖民地資源和財富的掠奪,另一方面還要隨時準備彈壓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這種長年的殖民地統治必然極大地消耗英國的國力。英國雖然強,但體量相對較小。這種蛇吞象的狀態一直在讓英國消耗著它的國力。雖然英國的國力當時確實很強大,這種消耗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就讓英國的霸權得以衰落。然而,這種消耗與所能得到的補充并不能保持一種收支平衡。國力一點一點地消耗,在短期內并不明顯,但架不住消耗得量再少,也是一直在消耗。最終還是會以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而發生質變。
十八世紀,英國對北美殖民地的戰爭對英國就是一場巨大的消耗,不過在美國獨立之后,英國似乎還是一個相對強大的霸權國家。到了十九世紀,英國進行了對非洲殖民地如蘇丹等地進行鎮壓反抗英國殖民主義的戰爭,之前還對中國先后進行了兩次鴉片戰爭。到了二十世紀初,英國在南非進行的英布戰爭,更是對英國造成了極大地消耗,英國的霸權開始衰落,甚至可以說是開始崩塌。
如果有人會問,英國不對這些殖民地進行戰爭行不行? 答案只能是不行。如果不進行這一系列的戰爭,英國的殖民地就保不住,就會一塊接著一塊地脫離英國的統治。這是英國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所以這些戰爭英國再不想打,也不得不去打。這就是霸權主義所帶來的必然結果。不打這些仗,英國保不住殖民地,它的霸權早晚會垮臺,打了這些仗,它的霸權依然會垮臺。這個宿命根本就無法避免。假設英國早點放棄這些殖民地,也早一點放棄它手里的霸權,那它就不是一個殖民主義的國家了。要放棄霸權和殖民地,英國的資產階級能接受嗎? 一般說來,是不可能的。
帝國主義時代的強國,一旦超出自身實力的擴張,其霸權的衰落就是一種必然。帝國越是強大,貪婪的欲望也就越發強大。它就一定要不停地擴張。這種擴張一旦達到了某種臨界點,就是其崩潰的開始。
美國的霸權擴張也不會例外。美國式的新殖民主義顯然比老牌的殖民主義要聰明得多。美國通過代理人的統治,可以盡可能少地消耗美國的國家實力。而且美國對外發動戰爭,全都是選擇那些弱小的對手去打,至少是美國認為是弱小的對手去打。十九世紀,美國對外打的戰爭,最大的一場就是與西班牙之間進行的美西戰爭。當時的西班牙已經完全衰落了,共國家實力與美國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美國同期進行的其他戰爭,基本都是針對拉丁美洲的一些小國弱國。到了二十世紀,美國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那不過是在戰爭接近尾聲的時候,美國的參戰更具有一種象征性的意義。二戰時,美國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也是在蘇聯紅軍開始對德國進行反攻階段,同樣也有著撿洋落的意思。美國在二戰期間打的最為艱苦的戰爭就是在太平洋與日本作戰。只是彼時日本國力已經完全不行了,日本全部能投入的戰爭資源幾近枯竭。即使這樣,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一個島一個島地與日本爭奪,自身受到的傷亡率還是相當高的。美國為了避免更高的傷亡率,就使用了美國剛發明的原子彈。
原子彈的投放并沒有損耗日本太多的軍事力量。所以在美國的原子彈投下之后,日本并沒有立刻宣布投降,而是在蘇聯出兵東北之后,日本才宣布的投降。原子彈不過只是一種恐嚇。即使美國不扔原子彈,日本距離投降也并不遙遠。
二戰結束后的這幾十年,美國對外戰爭基本沒有強敵。只是在朝鮮戰爭期間,美國認為中國不是強大的對手,把中國看成一個弱國,所以才敢于在朝鮮與中國人民志愿軍作戰。當它志愿軍根本就不弱,它心里就開始犯二乎了。后來美國再也不想跟中國進行直接的戰爭了。
雖然美國只選擇弱國小國來作戰,但這同樣也對美國是一種消耗。所以美國更愿意選擇進行代理人戰爭,這就更進一步減少美國維護霸權的消耗與投入。然而即便如此,美國仍然需要對代理人進行大量的投入。例如俄烏沖突,美國盡管竭力避免直接參戰,但仍然不得不以最大的力量支援烏克蘭。三年時間過去了,美國往烏克蘭投入了幾千億美元。雖然說美國投入的援助大部分都回歸到美國,成為美國軍工復合體或者其他企業的巨額利潤,但作為美國這個國家來說,這些投入沒有給美國財政帶來它所期待的更多的收益。
當年的蘇聯雖然沒有那種名義上的殖民地,但是在蘇聯周邊的東歐小國,都是被蘇聯牢牢控制的。蘇聯強調所謂經濟上的分工,也是要最大程度上從這些東歐國家獲取蘇聯需要的資源和產品,同時把蘇聯的產品向這些國家傾銷,引起這些國家極大地不滿。當蘇聯解體時,這些國家無一例外都要加入北約,這也是蘇聯與美國爭霸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這樣看來,在當今世界,任何企圖爭霸或者要維護長期霸權,都是行不通的。在二十一世紀,美國先打了阿富汗,后打了伊拉克。這在美國看來,絕對是弱國小國。但就是一個小小的阿富汗,美國趕走塔利班政權似乎輕而易舉,但是它就是消滅不了塔利班。最后,美國在阿富汗實在撐不下去了,不得不倉惶撤退,幾乎近于潰敗。這場針對阿富汗的戰爭也消耗了美國數百億美元。美國政府在克林頓時期所獲得了少量的財政盈余,在小布什以及其后的美國總統那里,很快就被揮霍干凈,而且還創造了巨大的債務大窟窿。
美國總擔心中國與美國爭奪霸權。雖然中國反復地說,一再地說,我們無意取代美國。這就是在表示中國根本無意與美國爭奪什么霸權。美國認為這是中國在欺騙美國,美國完全不相信中國的說法。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根本沒有必要欺騙美國,因為中國從來就認為,爭奪霸權這檔子事對國家沒有一點好處,只能讓國家垮臺得更快。美國不懂這個道理,但中國人是很清楚,也是很明白。今天的美國,越是拼命地維護它的霸權,就越會讓美國向下出溜得更快。
美國歷史很短,也就缺乏深遠的歷史觀。它總是在不停地算計利益的得與失,缺乏長遠的眼界。有的時候,我們看到美國的有些算計,有些謀劃,似乎也會有一種長遠的目的,如在與蘇聯進行冷戰的時期,美國制定過一系列戰略上的規劃。美國就算是要通過和平演變,來干倒蘇聯,也制定過幾十年的實施規劃。然而這幾十年,從歷史上的角度來看,依然還是太短了。一旦蘇聯真的解體,美國就完全不知道它該干什么了。對于蘇聯的突然倒塌,美國沒有想到。雖然美國認為這是它的一個驚喜,但在驚喜之后應該做什么,美國完全沒有概念(no idea),也就是完全不知道。美國只想著不斷擴大它的霸權,不斷要從全世界收獲更多的利益,剪更多的羊毛,割更多的韭菜。至于任何長遠的戰略規劃,美國似乎完全都沒有考慮。它的所謂的一些長遠的設想,都是在要維護它的霸權。至于這個國家要往哪里走,如何解決它自身存在的問題,如果健康地治理自己的這個國家,美國似乎從來都不愿意思考。這對美國似乎有點難,更讓美國心里有點煩。難事煩事都先甩到一邊去吧,以后的美國人誰愿意想這些問題就讓他們去想好了。試問,這樣的美國真的還能維持太久的時間嗎?
那些稱霸的國家都不會在自己最強盛的時候主動收手。這似乎已經是一種歷史的規律。但是,最強盛的頂點就是衰落的開始。從頂峰到衰退,其速度倒是要快得多。歷史就是如此的殘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