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十年,有些事成為絕對的政治正確。
在輿論上,想必大家都有過這感受。
以至于有些人動不動就打著“改開”的旗號,盡做些損人利己之事,賺不義之財。
他們的想象力何其豐富,你對某些企業(yè)進行批判,他們就說你破壞營商環(huán)境。
而破壞營商環(huán)境就說是否定“改開”。
否定“改開”就等于走回頭路。
走回頭路就等于出現那場運動,也就是會出現閉關鎖國、野蠻、自絕于文明。
所以你批判企業(yè)就是政治不正確。
有理無理,先給你扣上幾頂帽子,往往就能立于不敗之地,屢試不爽。
別人只不過批判那些唯利是圖的商人,批判那些假冒偽劣的商家,批判那些沒有民族責任感的買辦,看不慣社會生產關系出現貧富差距拉大和階級固化的現象,可他們不管你是不是理性的批判,只要形成輿論熱點,那么就會被扣上“仇富”、“極左”、“民粹”等帽子。
在政治正確的框架下,被扣上這頂與政治有關的帽子,有理在輿論上也會弱三分。
所以這幾十年,他們在舞臺很狂歡。
那些文化買辦者,不就是打著“解放思想”的旗號,抨擊前三十年歷史甚至否定中華民族文化,轉身跪拜歐美的所謂文明嗎?
《意林》《讀者》這些雜志,“傷痕文學”的一批作品,“鄉(xiāng)土文學”的一批作品,“第五代”某些導演拍攝的電影,一些高校美術專業(yè)在審美上對歐美的迎合,他們從中賺了錢,獲了獎,成了名。這些作品形成的輿論所傳達的意識形態(tài),讓多少年輕人盲目崇拜歐美,讓多少年輕人產生自卑心里,導致在國際輿論上,“挨罵”至今沒解決,比前三十年的輿論戰(zhàn)弱太多。
當然,這也不能完全怪他們,把責任推到他們身上,這離不開放棄意識形態(tài)爭論。
在商業(yè)上,如國企改革,從教科書知道,那是因為要淘汰落后、不賺錢、沒有競爭力和臃腫的國有企業(yè)或者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或者說社隊企業(yè),難道就沒有優(yōu)質的廠或者企業(yè)被廉價收購嗎?
又有多少打著“不要破壞營商環(huán)境”的旗號,心安理得做黑色或灰色業(yè)務,城市里的辦公樓,是否存在著一個個騙子呢?是否很多人被坑過呢?
輿論宣傳上,會學習西方營銷學的“人設”,一些企業(yè)創(chuàng)始人,他們用市場的話術,把政治上的“個人崇拜”借用到商業(yè)上,換成“打造人設”這個說法。這種人設是功利性的,是欺騙性的,鏡頭下的他和真實的他完全是兩個人,建立起這虛假的人設是為了更好地收割韭菜,他們把這行為叫市場化,光明正大騙人。
在職場上,開啟一場服從性宣傳和培訓,講述一個個故事和場景:如某某員工在上司面前情商低,所以被針對;某某員工情商高,所以能升職加薪。于是市場上有了一堆情商培訓課程,讓員工在上司面前的表現產生內卷化,讓員工自己陷入沒有情商的自我懷疑這種內耗中,而開情商和厚黑學的培訓公司賺了錢,其他的企業(yè)精英創(chuàng)始人也樂見這種現象。其實很多所謂的高情商往往是通過委屈自己來討好上司,會讓員工在上司面前變得謹小慎微。
這些輿論,很多人迷在其中而不知。
甚至一些人不是既得利益者也維護起來,不知道自己的焦慮且壓抑、失落且迷茫和痛苦且無助從何而來,不去思考生產關系問題,不去思考此生產關系下的一些輿論合不合理,只是沒有靈魂地艱難活著。
對于那些“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輿論,要想看透其中的迷霧,還得從階級視角去看。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