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除夕夜,春晚如約而至,這臺以“巳巳如意,生生不息”為主題的晚會,嘗試憑借科技元素、國際化風格以及“年度記憶”吸引觀眾的眼球,然而,網上的吐槽聲也如影隨形。這場持續了四個多小時的春晚,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化圍城,觀眾在眼花燎亂的視覺效果中恍兮惚兮,五味雜陳。
春晚作為一個文化符號,承載著無數家庭的記憶與期待。它不僅僅是一個晚會,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然而,當這個寄托變得越來越虛幻時,觀眾的失望與憤怒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看了一下這場春晚的收視率,北方遠遠大于南方,越是東北地區收視率越高,越往南方收視率越低,到了兩廣一帶,收視率只有3%左右了。
其實,近年來,人們越來越不喜歡看春晚了。因為春晚辦的越來越讓人提不起精神。陳詞濫調和無傷大雅的笑料,過度的技術堆砌反而成了人們過春節的一種負擔。
有些喜歡笑星趙本山的人,這次又未見趙本山登臺。自2013年以來,趙本山就再未出現在春晚的舞臺上。今年帶領他的藝術團的明星們,走進紐約、洛杉磯、新加坡等國際都市,票價500至1400美元。這么貴的票賣給誰呀?
當然是帶錢跑到美國的貪官和資本家才買的起,會掙錢的趙本山,憑自己“洋相鬼”的本事,不遠萬里赴美為這些有錢的華人恭祝中國年。
面對春晚的困境,我想起1964年2月3日,中國劇協在政協禮堂舉辦了一場“迎春晚會”,北京和外地來京的戲劇工作者約2000人參加。晚會過后,當即有一個部隊文藝工作者寫信反映晚會的情況,說晚會辦的烏七八糟,影響不良。中宣部部長陸定一見信后對組織者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指出劇協的一部分人已經腐敗;所有各協會工作人員都應該輪流下放鍛煉和加強政治學習,批示劇協進行調查。中宣部召集文聯和各協會黨組成員,總支和支部書記50多人,連續開了3次會進行討論,認為有必要進行一次整風學習。5月,中宣部就全國文聯和各協會的整風情況給中央寫了一個報告。6月27日,毛主席在這個報告草稿上作了關于文藝工作的批示:”這些協會和他們所掌握的刊物的大多數(據說有少數幾個好的),十五年來基本上(不是一切人)不執行黨的政策,做官當老爺,不去接近工農兵,不去反映社會主義的革命和建設。最近幾年,竟然跌到了修正主義的邊緣。如不認真改造,勢必在將來的某一天,要變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樂部那樣的團體。”
我今天不禁要問,這些年的春晚辦的像不像匈牙利裴多菲俱樂部?有點像,有些甚至過猶不及。春晚越辦離譜,離開了毛主席文藝思想的譜子亂唱一氣,離開為工農兵而創作為工農兵而服務的社會主義文藝方向越來越遠,沒有了工農兵生活源泉的真實生動,觀眾在這樣的節目中,無法找到共鳴,只有主持人和明星的“個人秀場”。已到了群魔亂舞的怪誕境地愈演愈烈。把一屆屆春晚辦的就像一鍋鍋半生不熟的名菜──李“鴻章雜燴”亂燉,有些發霉發臭的剩菜殘羹也倒倒入其中,藍臉的竇爾敦盜玉馬,紅臉的關公戰公戰長沙,黃瞼的典韋白臉的曹操,黑臉的張飛叫喳喳……可謂五味俱全!卻沒有了人民文藝的家常便飯,既管攪盡腦汁花樣百出,與觀眾的心調不到一個頻道上,那壺不開提那壺,老百姓能買賬嗎?
網上對春晚的各種聲音不絕于耳,指責者有之、破口大罵者有之,我看都是在瞎子摸象,摸到肚子說是一堵墻,摸到耳朵說是扇子,摸到大腿說是柱子。竅以為,說一千,道一萬,歸根結蒂,是文藝界背棄了毛主席文藝的文藝路線。遠離了人民大眾生活的源泉,失去了對社會現實的關注與反思。娛樂至上接不上地氣了!觀眾在這樣的節目中,無法找到共鳴。
有不少網友質疑,春晚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我這個56年黨齡的共產黨員和春晚的觀眾,思來想去,覺的春晚還是要辦的。它承載著中國老百姓對新年對未來的期待和情感。如今這個越來越令人生厭的春晚,不是演演員水平問題,不是舞臺設施問題, 是文藝方向問題。毛主席雖然離開人世49年了,但他留下文藝思想卻永遠的融進了每一個中國人的骨血里。影響了中國幾代人的成長發展和思想變遷,在億萬群眾中形成了強大的永遠的文化引導力和文化影響力,決定著人民文藝的基本功能和前行方向。盡管今天的文藝界主流反其道而行之,但毛澤東文藝思想的地位在民間卻并未改變。看,毛主席紀念堂和韶山廣場一浪高一浪的毛澤東熱潮,互聯網上那些不絕于耳的紅歌,連綿不斷的毛澤東時代文藝作品的視頻……這與光怪陸離的春晚產生了強烈的對比。遺失了毛主席文藝思想的春晚就等于丟了魂,只能越辦越糟糕,辦成舊社會和資本主義文藝的回光返照,辦成富人歡樂窮人愁的春晚,究竟對新時代有多少積極意義?是推動了社會進步還是反動倒退?
春晚做為社會的風標,一次次失敗的教訓,讓我們從當年毛主席關于“要變成像匈牙利裴多菲俱樂部”的批示中得到啟示。我們需要重新學習毛主席1964年6月27日對那場“迎春晚會”引出的對文藝界的嚴厲警告。重新學習他文藝為什么人的教導,重新審視世界,重新審視春晚。若是心有所向,浪子回頭金不換,未來可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