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中國統一,解決臺灣問題,不能不從底線出發,做最危急、最艱難的斗爭準備。面對當前形勢,反“臺獨”軍事斗爭已經不能僅限于準備階段,而必須時不我待地實質性推進。從一定意義上講,“武統”與“和統”應該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脫離“武統”的所謂“和統”,只能是幻想。
推進反“臺獨”軍事斗爭,首要前提是從精神意志上解決敢打敢戰的信心問題。筆者認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一總體戰略背景下,在當前海峽兩岸具體形勢下,敢打能打就是英雄,開戰就是勝利,就等于是開啟了實現祖國統一的新起點與新征程。人們經常述說什么臺灣問題這個困難那個障礙,其實,最大的困難與障礙不是別的,就是敢不敢打、敢不敢戰的問題。只要把這個問題解決克服了,其他一切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當代中國很多人對戰爭具有強烈的懼怕心理,患有嚴重的和平依賴癥。在這些人的思想意識中,似乎一旦發生戰爭,就什么都完了。戰爭將破壞中國的發展,讓中國重回所謂“閉關鎖國”的時代;戰爭將令中國無法崛起,偉大復興的目標將因此歸于流產。尤其令他們膽戰心驚的是,一旦爆發戰爭,費盡心血所積累下的海外資產很可能頃刻間就要化為烏有,俄烏戰爭中俄羅斯那些西化的成功人士、精英人士的現狀就是生動的寫照,屆時他們的處境甚至還要更加糟糕。正因為這樣,所以有人曾大叫大嚷說,一旦發生戰爭,改革開放幾十年的成果就要付之東流,原因概在于此。
具體到統一戰爭問題上,還有很多人因為缺少經驗、沒有把握而害怕挫折與失敗。他們認為,動用軍事手段發起戰爭行動,只能成功不許失敗,而且攻臺戰事還不能久拖延宕,打成今天俄烏戰爭的狀態。否則,就將有不堪承受的政治、經濟與社會代價,就要陷入軍事困境之中,從而失去戰略主動權,事情就要變得難以收拾了。
我們說,上述兩種畏懼或顧慮不無道理,甚至可以說,從特定的立場與利益出發,這些擔憂確實可以理解。但是,從戰略全局和民族大義的角度看,這些畏懼或顧慮又完全不能成立。
其一,關于戰爭與發展復興的關系
我們說,中國的統一和強大,并不是只有和平發展一條路,也不能囿于這條路之中而不能自拔。無論是和平統一,還是和平崛起,固然是一條中國發展復興的新路,值得我們殷切期待,但迄今為止的歷史經驗證明,在戰爭中維護國土完整、實現民族一統、贏得發展利益、強固國際地位,則是人類社會更普遍、更常見的現象,更是國家民族實現戰略崛起的常態,而并不是一旦發生戰爭就要破壞發展、顛覆崛起。恰恰相反,無數客觀實例證明,通過贏得戰爭勝利而實現的崛起更澎湃、更強勁,也更加確鑿可信。譬如,當年抗美援朝的勝利普遍被視為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如果沒有這場戰爭的勝利,新中國內外政治與戰略環境都不可能那么干脆利落地打開局面;如果沒有二戰時期的蘇德戰爭的勝利,蘇聯也不可能成長為世界超級大國;以色列的情況也是這樣,戰爭造就以色列,沒有多場針對阿拉伯國家及巴勒斯坦戰爭的勝利,也沒有今天的以色列。
當今中國的情況還是這樣。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在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上確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人類這個叢林世界里,現如今的中國究竟是肥大還是強大?究竟是“黔之驢”還是“貴州虎”?很有必要經過具體實踐的檢驗與考驗。而戰爭則是其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參閱筆者多年前的文章《當代中國能否經得起戰爭的考驗》《戰爭是檢驗國家戰略實力的唯一標準》等)。戰爭非但不會破壞中國的發展,相反將對中國起到強筋壯骨的歷練作用,將淘汰一切沙灘上的樓閣,將粉碎一切虛幻的海市蜃樓,將有效地鞏固與強化經濟建設與科技發展成就。通過戰爭的洗禮,和平依賴癥將在相當程度上被祛除,敵我友將因此得以充分地暴露在陽光之下,中國社會的許多病癥將就此得到有效的醫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對全體人民最深刻最廣泛的動員,極大激發激勵全民族的精氣神,使之邁上一個新的歷史臺階。
因此,當戰則戰,無須回避與躲藏。對于可能到來的戰爭考驗,中國應該還是兩句話:第一,熱愛和平;第二,不怕戰爭。當和平不能解決問題時,就必須有“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的膽略和勇氣。
當然,也不能不承認,戰爭就意味著犧牲,贏得勝利注定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這其中,局部與少數人的利益可能要遭受強烈的沖擊與破壞,相應地,自然而然就要遭遇這些人的反對與阻擾。這些人往往打著什么“反戰”“和平”“珍愛生命”等的名義,讓中國安于現狀、綏靖妥協,迎合霸權并甘心做其順民、下人與奴仆,其實不過是在謀一己之私利也。
其二,關于具體進程中的曲折與挫折
不得不承認,當下中國在現代戰爭方面的實戰經驗幾乎為零,從上到下、從里到外都是這樣,而缺少經驗對于戰爭這件事又十分要害、事關成敗。也正因為如此,難免造成對發動攻臺戰爭有所猶豫,難下決心。其具體表現,就是寄希望于在獲得絕對優勢的條件下,再實施攻臺之戰,才能夠摧枯拉朽、快刀斬亂麻,而在缺乏這樣的確定把握之前,便不敢輕舉妄動,由此甚至讓“慎戰”之說消極化了。
應該承認,武裝力量缺少現代實戰經驗,的確是當今中國一大軟肋。遂行攻臺軍事行動,無疑要以未戰之兵而臨大陣,則將產生很多額外的困難。常識告訴我們,攻臺戰情復雜多變,具體開展的形式和具體進程中要碰到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情況和問題,一概沒有現成答案,都需要臨機決斷、快速處置,由此將帶來的考驗與挑戰自然十分巨大。可以預計的是,在如此復雜艱難的作戰中,誰也做不到萬無一失、百戰百勝,而只能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在具體的作戰過程中積累經驗,在探索中一步步向前推進。這就應該允許出現挫折,允許出現局部的、階段性的不利乃至失敗。
正因為這樣,所以筆者從來不主張把攻臺之戰定于一役,堅決反對那種“一擊必殺、高歌猛進”的理想化設計。任何指望對臺作戰可以準備到萬無一失、瓜熟蒂落以至于唾手可得的企圖,只能是一廂情愿并不可靠的。而一個大的戰役,就像吃飯必須一口一口吃,要做好分期、分批與分步推進的計劃,而且在具體“吃”的過程中要有受挫的準備,做到愈挫愈勇、屢敗屢戰、越戰越強。也就是說,要把對臺軍事斗爭的艱巨性、長期性置于最壞可能的基礎上。
當然,主張對臺作戰一擊必殺、三下五除二就解決問題的人,也還有他們的理由,那就是要通過這樣迅雷不及掩耳般的行動,讓霸權的武裝干涉因為來不及反應而歸于落空、流產,以此避免中美之間危險而可怕的軍事沖突。應該說,這樣的愿望不可謂不好,但這樣的設計卻是期冀于僥幸,大概率是靠不住的。如果僅做這種作戰打算,那么其立足點就不是準備打退和粉碎霸權集團的武裝干涉,而是挖空心思地想避重就輕,因而從根本上說,未免還是懼怕霸權介入干涉的產物。試想,如果按照這樣的思維方式,當年的抗美援朝敢打嗎?能打嗎?
我們說,這樣的設想與設計是十分危險的,中國必須把武裝攻臺行動建立在粉碎和打退霸權集團軍事干涉的基礎上,必須從這樣一條底線出發來加以籌劃安排。事實上,中國在臺海乃至沿海周邊任何軍事行動都很難躲過霸權的賊眼,也都很難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難道美國一年對中國大陸幾千上萬次的軍事偵查活動是吃素的嗎?難道美國的軍事策劃與指揮人員都無能白癡嗎?恰恰相反,他們一直在緊盯中國,時刻都枕戈待旦,也在拼命追求與牢牢把握軍事與戰爭的主動權。因此,大陸攻臺之際的外部武裝干涉,躲是躲不過去的,該來的總是要來,由此給中國帶來巨大的挑戰與壓力也不可避免。對此必須樹立起充分的敢打必勝的信心與勇氣,并在此基礎上系統謀劃,把攻點打援、圍魏救趙、聲東擊西等中國傳統戰爭智慧千變萬化地演繹出來,創造中國復興時期輝煌的軍事業績。
其三, 開戰是“臺獨”覆滅的起點
“臺獨”勢力在臺灣做大做強,這已經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對此應該怎么辦呢?
當年毛澤東主席說得好,“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這也和掃地一樣,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臺獨”就是當代中國最反動的勢力,對于這個勢力,妥協退讓沒有出路,安撫綏靖只能助長他們的氣焰,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其堅決地“掃掉”。還是毛主席說得好,“世界上的事情,都是這樣。鐘不敲是不響的。桌子不搬是不走的”。粉碎“臺獨”,只有靠武器的批判,靠戰爭的烈火。除此之外,沒有別的辦法。
但是,有人因此又要詰問了。他們會提出問題:如果在攻打“臺獨”的過程中出現失誤與挫折,豈不是讓“臺獨”贏得勝利了嗎?統一問題不是要變得不可收拾了嗎?這樣的情形不是要比目前“不統不獨”的局面更加糟糕嗎?
我們說,這樣的擔心總體上沒有根據。在中國統一之戰的過程中,不排除“臺獨”勢力一時得逞與猖獗的可能,但從根本上講,和一切反動派一樣,“臺獨”以及支持他們的霸權力量是經不起戰火的考驗與消耗的,他們不會在戰火中成長壯大,而只能在戰火中愈打愈弱、愈打愈殘,直至被焚燒湮滅。能夠在戰斗中成長壯大的只能是中華民族,只有像中國這樣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具有雄偉民族基礎、具有強大戰略實力的國家,才有可能通過戰火的洗禮而變得更加強大和偉大;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為國家為民族為正義而戰的中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才能做到不畏任何艱難險阻,一往無前、不怕犧牲,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一直打到完全勝利!
我們這樣說,完全不是歌頌戰爭、反對和平,沒有哪個具有理性思維的人熱衷于戰爭。但是,戰爭這個問題從來都不是人們愿意與否的東西,愛好和平的中國人民當然希望神州永無戰事、中國永無戰事,但愿望代替不了現實。立足于現實世界的總體形勢,從戰略的視角出發,一場具有洗禮和升華意義的戰爭,已經成為中國完成國家統一、實現復興崛起必須闖過去的關口,成為必須邁過去的一道坎兒。這將是繼抗美援朝那場立國之戰后的一場新的強國之戰,是一場面對世界百年變局的新的戰略奠基禮。通過這樣的奠基,不但將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的完全統一問題,而且還將強有力地重塑國際關系與地區格局,全面打破霸權的戰略圍堵,徹底改變霸權凌駕于中國之上的屈辱格局。
總之,現如今臺海局勢已發展到如此地步,那就是到了中國人民進行勇敢突破的歷史關頭。這個突破就是堅決地敢打敢戰,只要戰端一開,就是勝利的開始,就是戰略上的勝利,就是中國人民的勝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