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俄羅斯的年末大戲,是普京總統的記者會。
按照慣例,每年12月底,普京都要舉行一場長達數小時的記者會,向國內外觀眾闡釋自己的內外政策,同時展示自己機敏的思維和旺盛精力。
去年,這場記者會被取消了,原因應該與俄烏戰場的嚴峻形勢有關。
今年不同了。
俄烏戰爭,經過一個艱苦的相持階段,再次來到了一個轉折點,美國與北約對俄羅斯的圍堵,已盡顯疲態,2024年,戰爭很可能以一個對俄羅斯有利的結局結束,所以記者會再次如期舉行了,普京總統滿面春風地出現在電視鏡頭前。
這次記者會,有兩個非常有趣,也大有深意的細節。
一是,當多名記者舉手提問時,主持人,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讓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先提問,但被普京打斷,要求先讓中國新華社記者提問。
是的,世界已經變了。但本應對世界的變化特別敏感的新聞秘書,還是有點墨守成規,他安排的提問順序,表明他對世界力量格局的認知已經過時了,而普京作為俄羅斯的舵手,顯然擁有遠比佩斯科夫開闊的視野。
總統也很無奈啊,有的時候還要做自己新聞秘書的“秘書”。
二是,有記者問普京,他對20多年前的自己有什么建議?
普京回答說,他首先會告誡自己,在與“我們所謂的伙伴”的關系中不要“過度輕信”——普京在談到美國和西方時經常使用“我們所謂的伙伴”這個說法。
這句話,應該是普京總統的真心話,它有自責的含義,但更多的是一種抨擊或者揭露——美國和西方總是欺騙那些相信他們的人。
02
“過度輕信”美國和西方,可以說是蘇聯晚期,以及蘇聯解體后出現的新俄羅斯早期政治人物所留下的錐心泣血的歷史教訓。
戈爾巴喬夫、葉利欽都輕信西方承諾,前者導致了蘇聯解體,后者連俄羅斯也差點賠進去。
普京在擔任俄羅斯總統之初,也仍然相信西方會接納俄羅斯,在第一個任期中,他曾經很認真地提出過俄羅斯加入北約的問題。
但普京可能不了解的是,英國陸軍上將,第一任北約秘書長黑斯廷斯·萊昂內爾·伊斯梅男爵,在1949年就這樣概括北約一箭三雕使命——“拒俄、納美、抑德”。
也就是說,蘇聯(俄羅斯)和德國,同時都是北約防范的對象:北約的正面是圍堵蘇聯(俄羅斯),背面是為德國穿上拘束衣,同時為美國插手歐洲提供一個方便的平臺。
如果俄羅斯加入北約,則北約會完全變成一個失去目標的組織,反而會變成俄羅斯與美國爭奪歐洲領導權的平臺,美國和英國又怎么可能讓俄羅斯加入呢?
普京是很聰明的,他很快意識到加入北約是不可能的,于是把重點轉向阻止北約東擴,他希望西方能夠履行當年前蘇聯善良老實地允許德國統一時,西方作出的“北約不東擴”承諾,但這也很快失望了,從1999年到2020年,北約進行了5次東擴,向俄羅斯方向推進了1000多公里,并把手伸向了俄羅斯民族的發祥地——烏克蘭。
打個形象比方,如果烏克蘭加入北約,俄羅斯的處境,簡直像是被人用手槍同時頂住額頭和太陽穴,從這個意義上說,俄烏戰爭的爆發,也是俄羅斯的背水一戰。
今天,普京已經走出了一個總統的青澀與迷茫,他現在輕松了,在記者會上,他用一種列寧式的語氣對自己說,“達瓦里希,你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03
輕信美國與西方,一定會吃大虧,原因就在于,美國和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本身就是不平等的,其本質是國際關系的種姓制。其中高種姓的位置,已經被美國和幾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占滿了,其他國家,尤其是像俄羅斯、中國這樣有著社會主義前史,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大國,只能以賤民的身份進入這個秩序。
這一次,以色列在美國和西方的支持下,對加沙地帶的巴勒斯坦人進行的屠殺與清洗,再形象不過地詮釋了這個國際秩序的本質是什么,“賤民”的身份意味著什么。
如果不能接受賤民的身份,則斗爭是不可避免的!
在國內互聯網上,一直流行著一個說法——普京是毛主席的“粉絲”。
我歷來不相信這個說法,因為沒有什么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
但普京不是毛主席的“粉絲”,事實上是他本人與俄羅斯的損失。
如果普京真是毛主席的“粉絲”的話,那么他一定讀過毛主席為評論美國對華關系白皮書,在1949年8月為新華社寫的評論《丟掉幻想,準備斗爭》,如果他能夠領悟毛主席的思想的話,又何至于走這樣一段“過度輕信”然后覺醒的彎路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普京的經歷,對我們也是有啟發的。
中國的特殊之處在于,人民是清醒的,但許多精英,不僅對西方“過度輕信”,甚至抱有幻想。他們總是想跪下來,以臣妾,乃至賤民的身份,進入的西方主導的世界秩序中。
這是絕對不能接受的。
中國人民尤其要記住毛主席的叮嚀:丟掉幻想,準備斗爭!
面對奉行霸權主義,蠻不講理的美國與西方,沒有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精神,就沒有平等的國際地位,也不會有平等的權利與尊嚴,當然也不會有生存與發展的機會!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