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那對小夫妻的事,之所以能引起那么多人的關注,不僅僅只是因為爛尾樓。他們身上還折射出很多現代打工人的特點,比如被生活毒打、生存壓力大、裁員降薪的風險高,尤其是面對權益受到侵害后的那種無力境地,是很多人切身體驗過的。
而且大家關注他們,同樣不僅僅只是圍觀熱鬧一下,實際上大家更關心的是另一個問題,那就是面對類似的境遇,個人應該怎么辦?畢竟有類似境遇的可不是一兩個。
所以,大家如果把網上所有的觀點全匯攏起來,無非就是兩種:一種是支持他們去爭,一種是反對他們去爭。
支持他們去爭的這一群人內部會有各種不同觀點,但無非就是限制在怎么爭?爭的方式對不對?爭完以后的結果是什么?對方會有什么手段來對付他們,是強壓還是詔安?
而反對他們去爭的另一群人也會有不同觀點,那種完全站在對立面去打壓、譏諷和污蔑的,其實都不算高明。反對派里面最狠的一招是什么?是挑撥受害人之間的對立。
這一招不可謂不高明,他們的邏輯是什么呢?很簡單,他們會說,你們去爭去鬧以后,一來抹黑了資本,二來抹黑了城市形象。這樣一搞,資本不愿意來投資了,年輕人不愿意來這個城市消費了,融創的房子更難賣了,融創的房子難賣,融創沒錢,那爛尾的房子更加沒指望了。所以其他業主收不到房,其他業主被爛尾,都是你小兩口鬧的。于是結論就是,那些收不到房的,不要怪開發商,更不要怪資本,應該把矛頭對準那些去鬧去維權的人,是他們把社會拖入了困境,是他們害你們最后收不到房。這樣一來,矛盾的對象就轉移了,從資本與消費者本身的矛盾,轉移到了去鬧的消費者與不鬧的消費者之間。
這套邏輯還是很能忽悠一部分人的,如果推而廣之,那就是所有人遭遇利益受損,都不要想著去鬧去爭。不但如此,最好還應該主動跪下來,極盡阿諛之能事,舔得越賣力,說不定主子心情好,就會給最賣力的那個先把困難解決了。
這套邏輯的錯誤在哪里?錯誤至少有兩個。
其一,是顛倒因果。
不是因為他們去鬧了,才抹黑了你們,而是因為你們本來就黑,才會把人逼得只能去鬧。如果你們覺得人家來鬧抹黑了你們,那咱都不說什么被延期的問題了,你們大可以迅速動工,把后續的工程趕緊結束,然后把房子交付到人小兩口的手上,這樣就可以狠狠地打他們的臉了呀。
其二,是錯誤歸因。
不是因為你們被抹黑了,所以房子才賣不出去,資本才不愿意來投資。而是因為你們太貪婪了,收割得太狠了,都割到幾十年以后了,現在實在是沒什么可以割的了,所以才導致資本不愿意來投資,房子也賣不出去。
難道事實不是這樣嗎?
很多人說經濟的發展要依賴資本,而人民的生活要依賴經濟的發展,沒有經濟的發展,哪來就業,哪來生活的改善,哪來社會生產建設,哪來什么福利和保障。歸根結底,大伙兒都要依賴資本,資本才是神仙皇帝,所以跪舔一下資本,容忍一下資本,苦一苦,忍一忍又有什么說不過去的呢?
這話說得并不是全無道理,可是大家想過沒有,如果說經濟的發展需要依賴的是資本,那么請問,資本的發展后面又需要依賴什么?
或者換個表述方式:如果說經濟的發展需要以資本作為動力?那么資本的發展又需要以什么作為動力?
如果按照資本萬能論這一派的說法,只要有資本來投資,那么經濟就必然好起來,大伙兒的問題才能得到根本解決,那么請問,怎么才能讓資本愿意過來投資?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是我們之前無數次重復過的觀點:資本只愿意到能夠使它增殖的地方去投資。
資本不會因為你跪舔它,它就去施舍你,而是因為你身上還有血汗可以吮吸,可以榨取,所以它才會跑來喂飽自己。反過來看,資本不愿意來投資了,這也只能說明那個地方的“油水”被榨得差不多了。
實際的情況是怎樣的呢?我們來聊聊這個過程。
我們之前說過,資本主義是一種生產關系。在這種生產關系里面,少數人占有生產資料,并不斷集中和擴大這種占有,而大量的勞動者什么也沒有,因而必須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生活。
而這種生產關系要能夠持續下去,就必須要保證資本不斷地增殖,不斷運動下去。因為只有資本處于運動之中,也就是資本不斷地去投資,產生收益,然后又繼續投資繼續產生收益,資本才能保持增殖而不死亡。資本運動一旦停止,這意味著生產也要停止。生產一停止,所有的危機都伴隨而來。
所以那些指望完全依賴資本來發展經濟的觀點,其實也是從這個運動規律中得出來的。但是很多人選擇性的忽略或隱瞞了另一點,那就是怎么才能保持這個運動能持續地玩下去?
決定這個運動是否可持續的根本只有一點,說來太簡單了,就是生產出來的商品能夠賣出去。大家別看各種企業家們絞盡腦汁,思考怎么升級,怎么提升技術,怎么擴大市場,怎么招收人才,所有的這些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自己生產的商品能更好、更長遠、更有保障的賣出去。否則,一切都是無用功,沒有意義。
不僅是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和金融資本也得遵守這個原則才能轉起來,因為它們本身是不會生產利潤的,它們之所以可以有利潤,全賴它們投資的產品,它們幫忙賣的產品,最終可以賣出去賺到錢,然后它們從中瓜分一部分利潤。這一部分利潤用《資本論》的觀點來說,就叫剩余價值。
什么意思,就是說從資本家的角度去看,不管什么形式的資本,資本要投資的根本動力,也是唯一的動力,就是它投資的產品最終可以在市場上賣出去,只有賣出去才可能賺到利潤,哪怕再低的利潤,只要不虧本,這個資本的運動就能運轉下去。
而要維持產品能夠賣出去的根本動力又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有人買嘛。
這簡直是上過一年級的小孩就能想明白的問題,可是我們的一大堆經濟學家,知識分子在那里扯了一堆道理和邏輯,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結論嘛……
產品要能賣出去,要能維持資本的運動持續下去,那就得保證生產出來的的東西有人買,要有人買,那就得買的人手里有錢。
這個時候又有兩種不同的情況:
第一種,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只要生產資料的私有制存在,那么隨著資本的擴大和集中,最后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大堆生產資料都掌握在那么極少數一點人的手里,而大多數勞動者走向相對貧困和絕對貧困,從而導致他們買不起那一小撮人生產的商品的情況。
第二種,從短期的觀點來看,生產資料私有制還不可能撼動,那么要保證資本的運動能夠進行下去,經濟在這個框架下還能夠發展,就必須保證在分配和消費上使得勞動者的權益得到更好的保障。盡管從長遠的觀點來看,只要私有制不變那么這種保障仍然是不公平的,但是它至少能使打工人手里多有點錢,被割得慢一點,緩一點,輕一點,以便能維持資本的運動更良性一點,更健康一點。
而要獲得打工人的這種保障,靠什么呢?靠神仙皇帝是不行的,靠人家施舍也是不行的,只能靠自己爭取。
企業的生產需要靠打工人生產剩余價值來維持利潤,而商品的實現(即賣出去)又需要靠打工人,也就是靠人民群眾的消費才能維持運轉。金融資本和商業資本,也只能靠產業資本的運動能維持下去,它們才能從產業資本生產的剩余價值里面,即資本社會所說的利潤里瓜分走它們的那一部分。
所以,這里面不管是哪一個環節,能推動整個資本運動起來的,也就是能推動資本投資,推動生產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根本的動力,都不是什么靜止的資本、貨幣、設備、原料,而是打工人,是勞動者,是人民群眾。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根本動力。這句話可不是吹捧抬高勞動群眾的話,它是客觀世界的真理。資本主義社會是這樣,將來的社會主義社會還是這樣。
所以你依靠誰,把誰看作真正的動力,你就會選擇支持誰,維護誰,也就是走什么路線。自然而然地,也就會選擇說什么話,支持什么言論。于是就有了最開頭,針對鄭州小夫妻那事的兩種完全不同的言論。
可是支持資本這條道路走不通了呀,不是因為打工人起來爭取自己的權益,所以這條路走不通,而是因為這條路走不通了,所以打工人才起來爭取自己的權益,道理其實是非常簡單的。
什么?你說靠法律來約束資本?
你怕不知道法律是怎么來的嘍,如果說有一天法律還能起到一點約束資本的作用,那么沒有例外,它不是資本良心發現,自己搞個東西來約束自己,而是有一群人斗爭過才爭取來的。
用切?格瓦拉的一句名言來說:
“我們走后,他們會給你們修學校和醫院,會提高你們的工資,這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也不是因為他們變成了好人,而是因為我們來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