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贛州蓉江新區多名學生家長反映,今年秋季學期開學后,蓉江新區多所中小學、公立幼兒園開始由第三方公司配送預制菜,因食物質量低劣、口感差、分量少、配送不及時,部分學生出現身體不適等問題,引起了家長的憤慨和投訴。
“預制菜進校園”引起了大眾普遍不滿和激烈反對。
一開始,主流媒體還在“努力”響應群眾呼聲,呼吁“接受預制菜不等于接受預制菜進校園”,筆者也以為“預制菜進校園”這件事會按下一個暫停鍵。
然而,這兩天主流媒體的“畫風”轉變卻引起了筆者的擔憂。
起先是幾位所謂的“營養學家”出來搞“科普”,呼吁不要妖魔化“預制菜”;緊接著就是“理性看待預制菜進校園”這類標題出現在了大媒體上。
某雜志的一篇文章稱,“預制菜進校園切勿‘急功近利’,消除‘隔閡’仍需下‘真’功夫”。翻譯一下就是:“拉動預制菜產業發展是大勢所趨,當下的主要任務就是讓消費者和家長消除對于預制菜的隔閡,自愿接受預制菜”。
顯然,這是x心未死啊!
1、“預制菜進校園”首先根本不是個“科學問題”
預制菜作為一種應急的方便食品,當然不應該被“妖魔化”;但更不應該將預制菜“美化”,甚至“美化”成學生的日常餐食。
預制菜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歷史不必追溯了,人們日常能買到的方便面、八寶粥、火腿腸、即食罐頭、速凍湯圓、速凍餃子、自熱火鍋……廣義上都屬于預制菜范疇。按照中國烹飪協會的標準,預制菜是“以一種或多種農產品為主要原料,運用標準化流水作業,經預加工制成,并進行預包裝的成品或半成品菜肴”。
預制菜的一大優勢就是方便快捷,十分適合應急情況下使用:如宇航員在太空中吃的就是預制菜,部隊在演習和軍事行動中食用的是預制菜,高鐵、飛機上提供的便餐也是預制菜,嫌做菜麻煩的年輕人甚至拿預制菜拼“年夜飯”,省時省力……
預制菜的另一大優勢就是成本極大降低:可以想見,相比個人去菜市場買菜然后自己回家烹飪,食品工廠流水線上批量生產預制菜,節約了時間成本、人力成本和場地成本,而食品工廠的批量采購,一方面可以以更低價錢采購食材,另一方面減少了食材的中間流通成本。
那么,預制菜的劣勢在哪里呢?
首先是生產和再加熱過程的營養流失和營養的單一化:蔬菜類預制菜的營養流失比在家炒菜流失得顯然要多一些,而肉類預制菜只要加工方式合理,營養流失可以與現烹食物差不多。而總體上,預制菜主要留下的是“果腹”的熱量成分,其他的很多微量營養元素(如維C等)只能被迫犧牲掉,從而造成營養的單一化。
其次是預制菜為了長時間的存儲、轉運,要么只能選擇添加防腐劑;要么在生產和運輸過程采取更加嚴苛的標準,生產過程必須無菌化,存儲和轉運過程必須全冷鏈,很多小企業往往選擇前一種解決方式。而生產過程如果處理不當,預制菜中還會產生有致癌風險的亞硝酸鹽——其原理就是專家說的“不能吃隔夜菜”,未被殺滅的微生物會還原出亞硝酸鹽,而預制菜不僅“隔夜”了,甚至要“隔月”、“隔年”。
其三是預制菜在口感上明顯不如現烹菜肴,也就是通常說的沒有“鍋氣”。為了彌補口感上不足,預制菜通常會選擇高鹽、高油、高糖的方式改善口味,過量添加香辛料甚至是長期食用對健康有危害的化工增味劑。那些口口聲聲“不要妖魔化預制菜”的專家,之前也口口聲聲“不要妖魔化添加劑”。添加劑被合理使用可能問題不大,但現代社會大部分的健康問題都是吃出來的,飲料和零食已經害了多少人?
綜上所述,以目前的生產方式,在嚴格執行生產標準的基礎上,預制菜可以作為應急的方便食品使用,但把預制菜搞成老百姓、特別是還在長身體的學生的一日三餐,明顯是不妥的。
2、社會內卷造就了預制菜市場的興起
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預制菜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能否在解決營養和健康缺陷問題的基礎上成為人類的主要餐飲方式,這是一個應該被討論的復雜話題——科技發展的方向并不具有天然的進步性,這種進步性只能體現在是否能夠服務于“人的全面發展”,而至少筆者個人認為讓人們完全放棄傳統的生活方式和勞動方式,有可能走向另一種“異化”,不一定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
當然,上面這個問題比較遙遠。僅就目前而言,在私有制條件下,科技掌握在資本手中,預制菜的“濫用”(可以不用預制菜或者不該使用預制菜的地方用上了預制菜)只能是發展的倒退,是資本更大程度地榨取利潤、加重剝削的表現!
說到預制菜,很多人馬上就想到了“料理包”。
關于“料理包”的問題,筆者在之前的文章里已經關注討論過,指出“料理包”的大量使用,本質上也是一場階級戰爭,是唯利是圖的資本向打工人發起的又一場戰爭。
營養學家們科普說,“預制菜”不等于“料理包”,這話當然沒錯。
就在贛州的中小學和幼兒園秋季學期改用預制菜前夕,為了推廣預制菜,央視于7月30日在贛州錄制了“預制菜爭霸賽啟動儀式暨江西分賽區活動”,此舉就是為了推廣“預制菜”:
7月30日 江西贛州預制菜爭霸賽
9月14日預制菜爭霸賽安徽分賽區比賽畫面
鏡頭前,那些頂級大廚精心烹制的美食被打包成了“預制菜”,營養豐富、色香味俱全,看得觀眾垂涎欲滴。
而食品工廠生產的、充滿“科技與狠活”的料理包,與這樣的“預制菜”明顯不是同一個東西。
山東某預制菜生產車間
但凡有點生活常識的人都知道,淘寶上售價三四塊錢一份的梅菜扣肉、魚香肉絲、香菇滑雞……自己買菜在家做,這個價錢絕對做不出來;就算直接在農戶那里買食材,成本都降不到這個程度。
圖片來自淘寶,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而食品工廠不可能一直做虧本買賣,辦法只能是拼命壓低物料成本。怎么壓低?恐怕要么是采購那些價格低廉的邊角料或者進口那些低價的冷凍肉甚至“僵尸”肉……
在房價和地租高企的今天,外賣行業為了節約場地及人力成本,已經開始普遍使用預制菜,就連很多飯店也開始偷偷使用預制菜;在996盛行的今天,打工人已經被壓榨到沒有時間自己做飯,在明知道預制菜可能有害健康的情況下,也只能被迫接受廉價的預制菜……
這是已經形成的預制菜“傳統市場”——一個由經濟下行和社會內卷加劇造就的新興產業。我們把這樣的新興產業出現與社會生產力進步劃上等號。
3、預制菜新行業反過來加劇了“內卷”
有人說預制菜是紅海產業,也有人說預制菜是藍海產業。這幾年,預制菜成為新的產業賽道引發資本瘋狂涌入,這是不爭的事實;但隨著經濟不景氣的發生,預制菜行業自身的嚴重內卷同樣是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預制菜企業為了生存下去,在生產環節進一步壓低成本,生產更加“劣質的商品”,幾乎成了必選項。
2019年-2020年,預制菜每年新增注冊企業均在1.2萬家以上,而2021年就迅速萎縮到四千多家,2022年更是萎縮到兩千家以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預制菜被寫入了一號文件,要進行產業扶植。
圖片轉自觀網財經 數據來源企查查
不過,按照今年上半年的發展趨勢,這種勢頭不會發生太大改變。開發新市場也就成了當務之急——所以才會出現“預制菜進校園”。
培育預制菜新產業新業態的愿景是好的,如“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培育新產業推動經濟增長及增加就業”,“幫助餐飲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等等。
但是,事實情況恐怕會背道而馳。
一方面,從2021年開始,預制菜相關企業新注冊數量急劇萎縮,注銷企業數量反超新注冊企業;而另一方面,預制菜行業市場規模卻在穩步增長,預計3-5年后達到萬億級的市場規模。
圖片來自艾媒咨詢《2022年中國預制菜產業發展白皮書》 侵刪
這樣的反差背后,正是大量中小預制菜企業的破產與兼并,是壟斷趨勢的持續增強。隨著規模形成以及生產自動化的介入,新行業所能解決的就業將會越來越有限,勞動力價格會被進一步壓低;而預制菜新業態對傳統餐飲行業的沖擊與改造,大量的后廚人員將不再被需要,這勢必造成更大規模的失業;個體農戶在面對更大規模的企業時,進一步失去了議價能力,又談何“助農”?唯一受益的,恐怕就是進入這個行業的大資本。
而壟斷趨勢的加強,金融資本的猖獗,腐敗現象的普遍存在,又會進一步造成生產與銷售的分離,最后唯一收益的只能是掌握“渠道”的資本與權力。
而生產企業所能留下的利潤進一步被擠壓,更加轉向謀求成本的極限壓縮,不僅要進一步壓低食材成本,食材在加工、倉儲、轉運過程的交叉污染、變質等等一系列問題將變得更加難以掌控,由此所帶來的健康隱患恐怕很難通過“標準化”以及監管去規制。
關于這個問題,舉個例子就可以說明。網絡電商興起后,傳統的服裝、日用品行業已經遭受了這樣的沖擊,由此一方面帶來了大量企業的破產及產業外遷,另一方面帶來了商品質量的持續下滑、商品使用壽命的持續縮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老牌的電商巨頭營收持續下滑,而賣廉價山寨的某“砍一刀”企業卻一枝獨秀。
而此次“預制菜進校園”背后的企業,已經表征出了這樣的趨勢。提供預制菜的贛州睿宗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創立不到四個月,卻能夠中標當地多個中小學、幼兒園。
且不論這背后是否存在腐敗問題,這家企業并無實繳資本,僅僅是一家“企業管理公司”(看到這種名字懂得都懂),經營范圍僅涉“企業管理,餐飲管理,低溫倉儲,外賣遞送服務,日用百貨銷售,農副產品銷售,廚具衛具及日用雜品批發”,并無生產能力。
也就是說該企業所謂的“中央廚房”,本質上就是一個料理包的存儲、加熱車間,而料理包則采購自其他預制菜生產企業。
即使不管贛州中小學的預制菜菜品質量相比以前學校自辦廚房已經嚴重下滑、可能有害學生健康的問題,按理說料理包加熱的成本應該大大降低了,然而,據媒體報道,一開學原本12元每噸的餐費反過來提高到了13元。在造成當地多家中小學后廚人員下崗的同時,學生的負擔反過來還略有加重,獲利的只能是這家所謂的“企業管理公司”,甚至可能還有某些官員。
類似的還有一個更加極端的“壟斷”案例:預制菜的普及,帶來的不是打工人犧牲健康代價吃到了更廉價的外賣,而是外賣越吃越貴,騎手越來越苦。
一旦談到壟斷資本壓榨干最后一絲血汗的問題,某些純而又純的理論家們又會跑到后臺留言,大罵筆者是“改良派”,大談“壟斷代替自由競爭”是必然趨勢,代表著生產力發展和進步。
然而,涉及到底層老百姓的基本生存問題,涉及到孩子的未來與健康問題,筆者愿意當這樣的“改良派”,因為筆者也是孩子的父親。
殘酷的生存現實逼迫打工人無法拒絕預制菜,但抵制“預制菜進校園”卻是廣大家長們應該做也可以做到的,特別是在那些明明有條件自辦廚房的學校!
孩子是我們的“軟肋”,也是最后的“唐僧肉”,強迫家長高價買教輔材料、統一搞所謂研學旅游、午休收費……這些僅僅是謀財也就算了,“預制菜進校園”就太過分了,不僅“謀財”,還要“害命”!
再逼下去,只會有更多的年輕人選擇不要“軟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