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3年,可以說是中國電視節目的“模式引進年”。從年初的《我是歌手》到年中的《中國好聲音》第二季,再到第四季度開始熱播的《爸爸去哪兒》,幾檔當紅的電視節目無一不是引進海外版權,沒有一檔是本土原創的。
不必諱言,這些類似制造業中“整車引進”的電視節目都取得不俗的收視率以及畸高的廣告收入,比如《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總決賽10條15秒廣告就累計吸金3242萬元。另外,由于國內電視臺嚴格對這些海外模式按圖索驥,并在模式出口國“飛行導演”的耳提面命下照貓畫虎,這些“進口”版的電視節目確實在情節創意、舞臺調度、拍攝手法上也達到一個比較高的水平。
不過,在肯定“模式引進”積極意義的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把“模式引進”作為振興中國電視文化產業的不二法門具有相當的副作用。在一定意義上,我們甚至可以說無節制地引進近似飲鴆止渴。長此以往,不僅可能使中國電視節目的原創能力進一步萎縮,還可能進一步加劇社會價值觀的混亂,使重建文化自信的目標更難以實現。
近年來,各地方衛視的“引進”行動一哄而起,再加上一些電視臺跟風抄襲等因素,電視節目同質化現象日益嚴重。而電視臺寄希望于引進,就意味著很大程度上放棄原創,即便有了原創節目,也不容易獲得在黃金時段被推出的機會。而且由于“模式引進”需要支付高額版權費,客觀上會減少流向原創團隊的資金,本土原創團隊將很難留住人才。這種狀況延續下去,等于把電視文化產業的創意空間拱手讓給海外競爭對手,讓別人的大腦支配我們的眼睛。
此外,電視節目作為一種文化商品,也是社會價值觀的載體。海外電視節目,尤其是綜藝節目,很多強調娛樂至上,甚至常常通過展示隱私來吸引眼球,這和我國“文以載道”的文化傳統是有沖突的。比如在各種引進的模式中,選秀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在電視及其他媒體高密度的宣傳“轟炸”下,通過選秀一夜成名以及隨之而來的一夜暴富,成為許多人的最大夢想。而在光焰萬丈的選秀明星的映襯下,誠實勞動或踏實學習,就顯得格外不合時宜,社會心理由此變得更加浮躁。
電視作為受眾最多的大眾傳媒之一,如果長期大量復制來自西方的電視文化商品,從創意到拍攝角度都依賴海外“飛行導演”的指點,就必然會使中國的電視文化產業淪為西方電視文化產業的附庸。不客氣地說,這也是文化殖民化的一種形態。
令人欣慰的是,盡管引進之風越刮越盛,但仍然有許多電視人堅持從本土文化資源中尋找靈感。比如央視去年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既傳遞中國傳統文化意韻,也切中時下很多人“提筆忘字”的毛病,掀起一股不小的漢字旋風。
和中國的其他產業一樣,中國的電視文化產業也面臨轉型升級,不僅要占領國內市場,同時還應努力打進國際市場。電視文化產業體現中國的軟實力,因此決不能只走“模式引進”這一條路,而應依托現實生活和中華文化,創作有中國特色的“原創節目”,最終讓“中國創意”像“中國制造”那樣行銷全球。(作者是《國企》雜志社研究部主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