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教授不平了,發表了電視講話說:“圍攻大陸客的不說普通話的香港人是狗、是王八蛋”這下就更砸鍋了。鳳凰系與南方系的墨客大叫,“孔”罵香港人是狗了。開動了所以的宣傳工具、從電視到廣播、從雜志到報刊無限的上綱上線,打棍子、帶帽子比當年的四人幫還有過之而不及,要"孔"向全香港人道歉,要中央把“孔”從北大開除出去。然而真相終于從謠言中決出,于是有人又大談規矩了,說大陸人不遵守規矩。
是的、人是要守規矩的,然而我們更應該遵守平等、自由、博愛的原則。
讓 我們再看一下事實;
香港的火車和地鐵上是不可以飲食的,但是這樣的規定,也只有經常坐火車,或者聽到過工作人員提醒,才會知道,就算寫在車廂內,也未必有人留意。這個時候,要讓這樣的規定被大家遵守--- 特別是大陸客,因為在大陸沒有這個規定,在大陸、人是可以自由的在火車和地鐵上飲食的,這就需要提醒。而我們的監督和提醒應該是讓人明白的,用人家聽的懂的話來表達的。香港人是中國人。在我們中國各地地方語言很復雜,在公共場所要說普通話,這是基本常識、基本的道理,這也是規矩.人是要守規矩的,不但大陸客要守規矩,香港人也要守規矩,對吧。可是那些香港人作為中國人連這點基本道理都不懂,還配做一個中國人嗎?。同時,這種提醒與監督應該是文明禮貌的、博愛的、人性的。如果能用普通話好好說,大陸客明曉后,不會不遵守的。盡管這一規定不一定合理。
可是事實是窮兇極惡的圍攻,瘋狂的叫罵。那些圍攻大陸游客的香港人,從表面上看是在維護香港的規則,但、他們的不文明的行為表達的是他們內心對大陸客的鄙視與仇恨,特顯了他們的不文明、不禮貌。孔教授說了些氣憤的話是理所當然的。
至于南方系鳳凰系的造謠攻擊,挑撥大陸客與香港人的關系,只能又一次暴露了他們的惡劣,缺乏平等、自由、博愛的價值觀,缺乏最起碼的做人的道理。在他們的所謂的普世價值里根本就沒有民主平等博愛的觀念。
最近有一篇叫《規矩》的文章,----(這是兩星期前為羊城晚報專欄寫的一篇文章)。就是在這個事件后指責大陸客不守規則的。
-------- "這兩天因為工作的關系,幾乎天天要坐火車從香港到深圳,甚至一天來回兩三次。每次在落馬洲終點站上車,就可以看到港鐵公司的員工,拿著驗票機在頭等車廂里面站著,準備一開車,就驗票。--------
------,只是,發現每次只要一查,總是會查到沒有買頭等車票的
不買票的人里面,絕大部分是說普通話的游客,我不愿意惡意的揣測別人,相信大部分是因為不知道,畢竟如果第一次乘坐,匆忙上車,未必能夠分清楚頭等車廂和普通車廂的分別。通常被查到了,他們都會被請到普通車廂,工作人員也很人性,不會真的執行罰款措施。
----------香港的火車和地鐵上是不可以飲食的,但是這樣的規定,也只有經常坐火車,或者聽到過工作人員提醒,才會知道,就算寫在車廂內,也未必有人留意。這個時候,要讓這樣的規定被大家遵守,關鍵還是要有人來監督和提醒。因為當大家發現,不守規矩原來沒有后果,那么這樣的規矩也就是一紙空文而已----"
------這是在強調大陸客必須守規矩,是在說那些圍攻大陸客的人是在提醒、監督,是應當的,是正確的。可是,《提醒與監督》在香港就應該是如此粗暴、不文明嗎?,這與鐵路工作人員的人性化工作的巨大差別是應當的嗎?是合理的正確的嗎?
我還想要指出:這里有個習慣與價值觀的問題。大陸居民是平等慣了,不知道、也不習慣什么頭等艙二等艙,也習慣在地鐵里吃東西。我們不是說香港是一個不平等的社會,只就規矩來說與大陸不同,要求大陸赴港人員遵守是可以理解的,但粗暴的圍攻,聽見普通話就仇恨、厭惡,這種連狗都不如的心態必須改正。沒有大陸,香港就沒有好日子過,千萬不要讓大陸仇視你們,封鎖你們,那樣你們就完蛋了.
再說,人是要守規矩的,不但大陸客要守規矩,香港人也要守規矩,對吧。作為中國人在公共場所要說普通話.要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規定的規范漢字,這也是規矩.香港必須遵循.
《春晚》停了算了
《春晚》停了算了。現在時代不一樣了,怎么搞也搞不好,散了吧。一是現在文藝生活豐富了,春晚看的人少了;二是,老是中央那些導演自己挖空心思那能行嘛,不如恢復《調演》每年全國各地將其優秀的節目推選到中央。
春晚是全國人民的春晚,應該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含量,應該是一年來全國文藝的總檢閱.是全國最優秀的節目.既能振奮人心,又有極高的藝術含量,既有民族性又有藝術性,.應該通過從下而上的方式產生。要靠大家的智慧與力量來辦。要發揮地方的作用,不要單靠中央。
我本人是低收入家庭,春晚是我必看項目。2010年以后我就沒有好好看完春晚。
2010年對《春晚》新民網進行一項調查,
----熱22 今年的央視春晚,你看了么?現在的數字(2010.2.21.14:30)
看了全部或大部分直播: 331 (53%)
只看了小部分直播: 64 (10%)
只看了部分節目回放: 34 (5%)
這年頭誰還看春晚: 198 (32%)
我本人也是《只看了小部分直播》,也就就最多看了半個小時左右吧。這就天又看了幾個回放
據說, 2010年春晚滿意度調查:
央視的數據表示,81.6%觀眾認為春晚辦得好。 但幾大門戶網站調查顯示認為“好”的只占一小半。騰訊的結果是15%,上海媒體報某網站結果是22%.
今年的調查我沒有看到,不過就我周圍的人來說,可以說提都不提。10年前,那種看完春晚后,議論紛紛的情況再也沒有了。
為何如此呢?原因很多。
我想:一可能是現在文藝生活豐富了,旅游的、出國的多了,夜生活豐富了,不像以前那么單一,全家人、全村人在一起看電視。春晚看的人少了;二是,老是中央那些導演自己挖空心思那能行嘛?
2010年影視評論人鴻水說:
……央視春晚一直在倡導“開門辦春晚”,實際上它的門開得很小。就說這么幾個導演吧,比如金越,折騰來折騰去,還是這么幾個導演。這么幾個導演就注定了,你這個(節目)出來以后,肯定還是這么一撥人的思維。----
我以為這也是個問題.春晚不能老在這幾個人手中轉.這樣路子會越走越窄.我以為今后每年春晚應該辦成全國文藝大匯演,調演.在全國中選拔.向全國人民,全世界人民展示我們的文化. 如果不能以年一次,三年一次也行,猶如全運會
2012.1.26 于上海四團
小年夜與中國的文化價值觀
昨天是小年夜了,小年夜是灶王上天匯報的日子.在中國宗法社會的傳統思維中,家是社會的中心,而吃飯問題是一切問題的中心.在過去的幾千年,中國人民始終在為溫飽問題而奮斗.
灶王爺的官雖不大,但管的問題很重要.直接關系到這一家人家的吃飯問題,所以是不能怠慢的.灶王爺要回去述職了,要匯報這一家人過去一年的生活狀況.這一家人家的行為宗旨,品德操行.
中國人相信好有好報,壞有壞報.不過這個<好有好報,壞有壞報>不一定是真實的,它在很大成分上與灶王爺的匯報有關.而中國人又認定"吃人嘴短,拿人手短",這是天理,不可更改.并認為包括神鬼在內的任何人,天性就是貪婪的都會接受您的禮物的.這也是天理.----這就是中國傳統的文化價值觀.
所以,在這一天,老百姓要送灶,送灶王爺上天匯報,要擺宴歡送.要拿自己家中最好的食物來供奉。不過,中國的小老百姓很窮,拿不起什么,不過,我們的老百姓是非常智慧,有的是聰明才智.
一塊蜜糖還可以買的起的.買塊蜜糖送灶王爺封灶王爺的口.據說蜜糖有2個功能,一是能讓灶王爺感到甜蜜,從而不說灶王爺的壞話;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干脆把灶王爺的口粘住,讓他張不了口.長不了口當然也說不了自己的壞話了.
現在在醫院里看病,尤其是動手術,病人要給大夫送紅包,如果對方不受紅包就會認定大夫不會好好的給自己看病---這里的根源就是這種文化價值觀.
當然,用蜜糖胡弄大夫恐怕不行-----.
中國的文化價值觀中糟粕的東西不鏟除,中國的紅包問題---當然,不僅是醫院里的紅包----就不會徹底消失.
----------- 2012.1.17 與上海四團
春節
春節是我國的一個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在一個自給自足的宗法社會里,一個村不是叔叔就是大爺的環境里,在一個簡樸單純的沒有受到金錢沖擊的地方,人們相互祝福,充滿著喜訊。
人們虔誠的供奉著自己的神.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還要迎接諸神下界.在喜慶中除舊迎新。 這是一個寧靜的社會,人們幾世同堂過著簡樸的幾乎是與世隔絕的窮困生活.辛苦了一年了,又一個春天要到了。人們把灶里灶外都打掃干凈,穿上新衣扭著秧歌,踩著高蹺,耍著龍燈愉悅自己,取悅天神,驅趕鬼神,期盼著新年有個好收獲。
大掃除,貼門神,貼對聯,吃年夜飯,守夜,放爆竹都與鬼神有關。 一是敬神,正如網友JIANXIN所說,'臘月廿五,是諸神下界之日。按傳統,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清除一年的積灰,清理平時亂堆的雜物等。也就從此日起,家家戶戶開始忙著過年的各方面的緊張張羅。首先是要購買、備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戶還必磨粉,為包湯圓,有些家庭又摶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團團圓圓”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興興”、“年年高”。
農歷臘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為“灶君”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是夜每戶或祀灶君于堂是夜每戶,更多的是在貼著灶君像的廚房灶頭上,供酒、果,還必供荸薺、茨菰以及好魚、好肉。君上天是要向玉帝匯報一年中人間的好壞、人之過失,為避免他言之過分,故“送灶”時人們還供上用飴糖所做的糖元寶等,據說為讓他吃了粘上牙齒,說話不清,以至可少說、不說人間壞話。“送灶”時各家要點上香燭,是夜,屋內香煙--'
二是驅鬼,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下面的引文可以忽略不看)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引文結束)
---這就是守夜,放炮竹,貼對聯的來由,請注意,對聯是由桃符演變來的,中國人深信桃木是辟邪的.
天不變,道也不變,我們過了幾千年。不幸的是天變了。 杜甫的茅草小屋變成了高樓大廈,鋼筋水泥的房子是越蓋越高;汽車火車,飛機輪船取代了馬車,獨輪車;泥濘的小路變成了寬闊的柏油馬路,高速公路是越來越多. 繁華取代了寧靜,拼搏進取取代了安分守己.虔誠敬神變成了與天地爭斗。
盡管我們現在還在熱熱鬧鬧過春節,卻已完全變了味,純樸的先民是信鬼神,敬鬼神的.他們恭恭敬 敬做著這一切.而我們這些現代人是講實際的,講實惠的,什么鬼神,見鬼去吧。
上海居民幾乎是不貼對聯的,更不用說什么門神了.其實早在上個世紀三,五十年代上海人就不是很敬神的--我指的是城市居民,不包括市郊農民。我從小在市區長大,我們家從來沒有貼過對聯,也很少見到別人家帖對聯。小孩放炮仗是有的,但成串放炮是不多的,尤其我們貧民區.一是沒錢,二是不安全。虹鎮老街那種用毛竹,油毛氈搭建的棚戶區那可是救火車都進不去的地方。成串的放鞭炮那還了得.再說,反正我們也是窮的噠噠地,也不在乎什么鬼神了.我到新疆幾十年從來也沒貼過對聯,也沒放過炮.--誰叫我是上海人的呢。
現在的上海人有錢了,房子最少也是磚木結構的,年三十零點的鞭炮聲是鋪天蓋地,驚天動地。但給我們帶來的是是什么呢?君不見,每年有多少事故,有多少人擔心,有多少人害怕。前一陣子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曾一度嚴禁放鞭炮,現在又局部開禁.嚴禁與開禁是現代安全意識與傳統思想的沖突,是農村與城市的矛盾
其實,盡管現在放鞭炮的規模比以前大的多,但放炮的人已不是在驅鬼,而是在祈求財源滾滾.這里已經沒有什么喜悅,,散發出來的只是熏熏的利欲.淳樸的人民美好的節日正在發生質的變化。
過春節要拜年,扭秧歌,耍龍燈---這些在上海也是見不到的。我是在祖國的邊疆到了農村、礦山才知道我們傳統的春節有那么多豐富的內容。
小時侯在上海、父母帶我到舅舅家,我以為這就是拜年. 到了礦區,到了農村,我才知道我錯了。拜年不是只給自己家親戚拜年,是要給長者,朋友,同事,左鄰右舍拜年. 在上海,在城市樓上樓下甚至對門都不來往,拜什么年。當然扭秧歌,耍龍燈我在上海也從未見過,看場電影還差不多。
大約在1989年元月十五我在臨潼療養看到了一次耍龍燈,在皎皎月光下十多條長龍在上下滾動,這是寂靜的曠野上原汁原味的耍龍燈,這是城里人永遠感受不到的. 好象在2000年,反正那年是個羊年,我在上海也是元月十五那天聽說城隍廟有燈,我特地在傍晚去了一次,那可是大跌眼界,大呼上當。那是電燈泡不是燈籠,我是一個中國傳統意義上的燈都沒看到。
春節就其本來意義就是農村的節日。到了城里早就變味了。在城里說實在的,就剩下一個吃年夜飯.再加上一個民工返鄉潮.它給我們帶來的不是喜悅而是勞累
網友毛毛豬說:'一年忙到頭,身體累,心更累。特別是這個淘氣包,占據了我絕大多數的精力, 也明顯感到他對我的厭煩。真想一甩手,關掉手機,躲到一個小山村,獨自過幾天清凈日子。這個想法已在心頭徘徊了無數回。但,實在不知該往哪里去。這么多年來,似乎都為別人而活,很少考慮到自己。舍得在親人身上大把花錢,對自己卻非常吝嗇。燒了好菜,看到家人多吃就興高采烈。但是,孩子能了解自己的苦心么?對他稍許嚴格一些,就不停地埋怨,耍賴。我真的好累!只想逃避!只想逃避!'
毛毛豬的感觸,可以說是一個普遍現象,春節本來是驅鬼,悅神,也是取悅自己。現在不驅鬼也不用悅神,但總得取悅自己吧.連自己都取悅不了這個節還有生命力嗎 ? 春節是我國有悠久歷史的傳統節日,應該說是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這種豐富的內涵由于跨越了幾千年,特別是跨越的兩個時代,跨越了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到現代化的市場經濟的飛躍,它的形式與內容都應該有繼承與發展才是,否則就會讓人覺得春節越過越沒勁.
今早我聽廣播中國之聲說,據調查(好象是成都)只有33%的人拜年.而新的過春節的項目有,在屋里睡大覺,去健身房鍛煉,給自己充電學習,或旅游等等。我想,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春節或許會變成一個旅游的節日,歡樂的節日。會變成一個拉動消費的節日,一個擴大內需的節日,有利于社會發展的節日。
------不死先生2009.1.2修改于上海四團鎮,
今年是2012年,龍年。我依然在四團,這里的爆竹與煙火放的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多彩,它象征著四團人民的富裕。而節日中的上海新聞說,春節期間對外游大增,顯然這體現了我國人民越來越富裕.,生活越來越美好。
2012.1.24于上海四團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