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財政狀況不佳 日本評級遭降恐“在劫難逃”
據中國證券報-中證網2011年08月24日報道,穆迪對日本主權信用等級的3個月負面觀察期“大限將至”,卻遇日本首相即將易人。8月23日,日本首相菅直人對內閣官員表示,一旦日本國會在未來幾天通過兩份關鍵議案,他就將辭職。此前一日,穆迪表示將就日本評級問題“很快作出決定”。穆迪曾在5月31日將日本的“Aa2”主權信用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評估期為3個月。分析人士稱,日本評級遭降預計“在劫難逃”。
評級遭降幾率增大
穆迪發言人22日表示,無論日本即將進行的領導層更替結果如何,該機構均有可能會下調日本的評級。目前,穆迪維持日本“Aa2”級的主權信用評級,該評級在穆迪信用評級等級中為第三檔。通常而言,如果評級機構將某一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但是其觀察要素在改善之中,那么評級機構可以選擇延長評估期。不過,日本目前的經濟表現和財政紀律未必能夠提供支持。
日本財務省本月公布的數據稱,截至今年6月底,日本的國家債務余額達到943.8萬億日元(約合12.25萬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據初步估計,日本最新的國家債務余額與GDP的比重或已達到224%,居發達國家之首。另據經合組織(OECD)數據,日本政府2010年的財赤規模占GDP的比重為8.14%。
在三大評級機構中,標普給日本長期國債信用評級為“AA-”,而惠譽給日本外幣債務的評級為“Aa”,分別為兩者信用評級等級標準中的第四位和第三位。兩機構還在今年4月底和5月底將日本當前評級前景定為“負面”。這都表明日本的實際債務負擔與財政赤字水平之高早已被市場熟知。
西班牙對外銀行高級經濟師夏樂表示,近來由于歐美債務問題暴露,日元成為了避險貨幣。但如果日本評級遭降,那么原本流入該國的海外資金或出現部分回流,去尋找新的避險對象,導致日元走軟。另外,日本被降級會抬升該國發行國債的成本,進一步惡化其財政狀況,不利于日本震后的財政刺激措施的實施和經濟的復蘇。
【2】面臨巨額預算赤字 日本主權債務評級被下調至Aa3
據中新網2011年8月24日電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周三下調了對日本的主權債務評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稱,日本已經是財政狀況最為糟糕的工業國,評級下調給日本政界領導人帶來更大的財政整頓壓力。穆迪表示,已將日本國債評級從Aa2下調至Aa3,理由是日本政府面臨巨額預算赤字,同時日本政府債務自2009年全球經濟陷入衰退以來一直在不斷累積。調整之后,穆迪對日本的評級與標準普爾和惠譽國際評級對日本的評級對等。這兩家評級機構對日本主權債務的評級均為AA-,評級展望為負面。
【3】標普再辯美債評級下調之因 聲稱不會對歐盟手軟
據中廣網2011年08月23日報道,自1988年以來,全球各經濟體主權信用惡化的情況越來越多,特別是近年來,很多發達國家出現債務問題,‘AAA’評級比例在不斷下降。這種變化反映出人口老齡化、養老金、健康社會福利支出持續上升和缺乏更好的財政赤字解決方案的長期性問題,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應當警惕。” 8月22日,標準普爾董事總經理、全球主權政府和國際公共產業評級主管David Beers在北京稱,標準普爾降級的出發點實際上與美國財長蓋特納觀點一致,并強調不會因為“下調美國主權評級帶來巨大的市場波動”就對歐盟區手軟。
8月5日,標準普爾作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將美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從“AAA”下調至“AA+”,并對該長期評級的展望轉為負面。這一決定引發了市場的巨大波動,也招致了美國政府的不滿。 David Beers昨日指出,蓋特納日前在接受美國某財經電視臺采訪時,在對標準普爾下調評級進行批評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點:一是國會兩黨有關債務期限曠日持久的辯論導致了政治分裂,二是長期而言,美國政府的公共財政狀況仍不可持續。 “上述兩點正是標準普爾作出降級決定的兩個核心要點。”David Beers說:“蓋特納可能不同意我們的結論和分析方法,但他的觀點與我們實際上是一致的。”
此前,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表示,“償債能力與信用評級無關,美國可以償還所有債務,因為它可以印更多的錢,所以債務違約的可能性為零。” David Beers表示,標準普爾并不同意這一觀點,因為美聯儲沒有辦法來避免美國政府的違約。“格林斯潘忽略了債務上限問題,如果債務上限不上調,按照法律,則不允許再借錢,政府就無法償債,在這種情況下,違約的可能性就確實存在。”David Beers說。
【4】卡扎菲發表講話宣稱將對抗“侵略”,不是勝利就是戰死
據中新網2011年8月24日電 據路透社報道,路透社記者24日從利比亞發來消息說,al-Orouba電視臺播放了利比亞領導人卡扎菲的最新講話,卡扎菲在講話中表示,撤離阿齊齊亞兵營是戰術性動作,在對抗“侵略”斗爭中,他要么勝利,要么戰死。報道還說,在北約64次空襲轟炸后,阿齊齊亞兵營已被夷為平地。
【5】網聞博評:美國“生病”全球“吃藥”誰來埋單?
作為美國公司的世界評級機構標普給美國主權信用“降級”,“降級”對象又對評級機構揮舞政府執法監管“大棒”,這出信用評級“雙簧戲”,亦如美國總統與國會的“民主鬧劇”,這場大戲的謎底現在已經開始浮出水面。因為標普從美國頭上開刀“以身作則”了,所以絕不會“對歐盟區手軟”就順理成章了。而既然對美歐都“毫不手軟”,日本主權信用遭降級,也就“在劫難逃”了。穆迪將日本國債評級從Aa2下調至Aa3,自然是“手起刀落”說到做到。
其實,歐洲與日本的“借債成癮”,也是美國“負債經營”先進經驗的流播感染,同時也是在不得不為美國“分攤賬單”。當然 ,除了日本和歐洲是美債的傳統鐵桿買家,美債市場上升起的最耀眼新星,自然非中國莫屬。中國現在不但連續衛冕著“美債冠軍”,而且歐洲與日本也都紛至沓來伸手向中國求援。就在中國慷慨“救世”之時,世界評級巨頭會不會“背后捅刀子”,會不會對中國也一視同仁地“毫不手軟”呢?據經濟觀察網2011年08月18日報道,惠譽(北京)信用評級有限公司高級董事、在華首席銀行分析師朱夏蓮表示,“假如銀行業發生系統性風險,中國政府會出手相助,這或許會影響對中國政府的主權評級。”由此可見,中國的處境,同樣不容樂觀。
顯然,各個國家的經濟危機與債務危機,并不是穆迪、標普和惠譽這世界信用評級三大巨頭直接制造的,但往往是由它們最先點燃和引爆的。市場經濟全球化的“美元帝國”壟斷專制,其“影子政府”還是在華爾街。全球化的市場經濟,世界上就是這樣被“看不見的手”在“計劃管理”著。
那么,美債危機,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危機,這場危機究竟有多嚴重呢?從最近接連發生在西方世界心臟地帶的挪威槍擊恐怖事件、英國騷亂和德國騷亂,我們就能感知到這場風暴源地的寒流。至于如火如荼的“阿拉伯之春”和“印度二次革命”,只是西方向世界“派單”的“危機輸入”反應。譬如,此前的伊拉克戰爭和正在進行的利比亞戰爭,究竟是“民主革命”的“人民選擇”?還是“叢林法則”的“西方侵略?恐怕“國際社會”的主流輿論,并不能得到絕大多數中國人的認同。
美歐及西方世界危機,阿拉伯世界和利比亞紛紛遭殃,這就是美國“生病”西方“催帳”的必然結果。“美元帝國”的“貨幣殖民時代”,悅耳動聽的“普世價值”布道背后,同樣是“堅船利炮”的野蠻和血腥!
那么,美歐及西方世界轉嫁和“輸出危機”,非洲和中東及南亞國家接連動蕩“埋單”,中國就能安心做置身事外的看客嗎?中國就不會繼續遭受“催帳”的要挾嗎?進而言之,中國不繼續做“救世主”,能由中國自己做主嗎?問題是,在這個“貨幣殖民時代”,中國還有完全的“貨幣主權”嗎?美聯儲量化寬松,人民幣就得被動升值,包括所持美債在內的中國外匯儲備就得縮水蒸發,中國就得被迫接受“通脹輸入”,人民幣就得被迫出現“外升內貶”,中國13億人民就得被迫遭受雙重乃至三重盤剝,難道這就是中國接軌市場經濟“國際慣例”而獲得的“民生福利”嗎?而一旦美歐及西方世界繼續“催帳”且變本加厲,中國又將會面臨怎樣的險境呢?
所謂增強危機意識與憂患意識,最大的危機和憂患,正是在于中國為何要接軌這樣的市場經濟“國際慣例”?中國又該怎樣脫離這個世界“資本叢林”的苦海呢?
【6】鑒古往而知興替,讓歷史告訴未來
亦如網聞博報小社員在此前的《印度革命:民主為何跑不贏腐敗》及《貨幣殖民:阿拉伯的春天故事》及《叢林游戲:“狼國”與“羊國”的戰爭》等《日出西邊/風動中國》系列文章所述,回望來路,從“向錢看”爭先富,到接軌市場化私有化“國際慣例”,到形成出口導向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再到貧富兩極分化和“黃賭毒黑腐假”沉滓泛起的“道德滑坡”,直到現在的美債危機和“輸入性通脹”危機,我們辛辛苦苦做出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大蛋糕”,卻原來并不定吃也不定用。頂多,只算是給救美國救歐洲救世界作出了“負責任大國”的貢獻。
為何會這樣呢?難道我們不正是從“向錢看”開始,便把“GDP大蛋糕”和美元貨幣真當成了自己的財富嗎?可到頭來,自己真金白銀的物質財富,卻被“虛擬”給了西方富國,而自己僅僅只是落了一堆“看起來很美”的數字和不斷貶值縮水的紙鈔!現在,中國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和“輸入性通脹”危機,還看不到盡頭。與其說這是以“東莞模式”為代表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已走到了盡頭,倒不如說是“向錢看”的思維模式已經陷入絕境。拜物拜金,反而失財。自私自利,反倒自損自殘。
拜金拜富,就得學習世界上最富裕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接著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西學東漸”,西方資本買辦精英通過世界輿論大合唱,順著中國人“向錢看”爭先富的“求學”愿望,又循循善誘地給我們送來了“科技崇拜”、“市場崇拜”、“GDP崇拜”、“法治崇拜”及“普世價值崇拜”等一整套“西洋套餐”。這里面最核心的教義,還是市場化私有化“國際慣例”,簡稱“市場經濟”。
于是,在這個市場經濟的全球財富盛宴狂歡中,世界經濟繁榮景氣時,貧窮的中國人以血汗勞動供養美國和西方富國消費。而當經濟景氣低迷危機海嘯來臨時,遭受“血汗錢”縮水蒸發和“輸入性通脹”打擊最慘重的,還是貧窮的中國人。窮國供養富國,窮人供養富人,這究竟是哪門子的“國際慣例”和“普世價值”?
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今天實現危機突圍的出路,同樣需要回歸到歷史的起點上再出發!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