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妨先看幾條相關時訊,然后再繼續討論。
【1】外媒稱美債危機令中國進退維谷 不管怎樣中國都是輸家
據鳳凰網財經2011年08月11日訊,據路透社報道,8月這股戲劇性的金融沖擊波,很可能會給已經歷時四年之久的全球信貸危機開啟第三個階段--最終使債權國也難以幸免.目前看來,這股沖擊波源于經濟低迷,而又有催生另一場經濟衰退之勢. 這場由西方國家按揭貸款與房地產泡沫觸發的信貸危機,首先重創了銀行業,現在使被迫救助銀行業的政府陷于危機. 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之一的標準普爾已經剝奪了美國象征“無風險”的AAA主權債信評級,而歐元區不是疲于應對國家破產就是要解決成員國的流動性危機,這場戰爭的勝利也看起來似乎遙遙無期.
隨著市場對西方國家解決債務問題的能力或意愿的信心迅速低落,這場大戲的下一個轉折點將轉向為其提供貸款的盈馀國家. 這也難怪在過去一周里,身為債權國的中國是表現最為焦慮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官方媒體譴責美國嗜債成癮,并批評其在預算問題上的政治角力是"短視"行為.中國的焦慮程度絲毫不亞于身為債務國的美國,以及搖搖欲墜的意大利或西班牙等國. 俗話說,如果你欠銀行一千塊,你會有麻煩;但如果你欠它一百萬,銀行會有麻煩.
中國對美國的借款已經高達2萬億美元,這相當于把中國30%的年產出都存放在同一個國家,并且中國3.2萬億外匯儲備中剩馀的絕大多數可能都借給了歐洲國家. 讓中國或許其他債權國感到憤怒的是,他們現在已經被自己的債務人所綁架,并且有被洗劫的可能.因為確信肯定能收回資金,這些國家和機構一直向美國提供貸款.
盡管標準普爾上周調降了美國AAA的主權債信評級,以及市場擔心意大利或西班牙無力還債,違約的擔憂仍看似有些夸大.但政府無力安撫投資者的擔憂,市場日益感到不安,這件事本身必定會影響到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又對債務的長期可持續性至關重要.
這也是市場信心失控的開始.
不管怎樣中國都可能是輸家,像中國這樣的大債權國將面臨三重打擊.
其一,西方需求下滑,打壓中國的出口拉動型增長;其二,信貸憂慮高漲,損及中國的高額儲蓄;此外,面對西方需求沖擊的政策反應,可能是印發更多鈔票.
匯豐控股首席經濟學家簡世勛(Stephen King)表示,美國的印鈔式做法在保持債券低收益率(殖利率)的同時,令美元走弱,從而將債務負擔轉嫁給海外債權方,以支持美國出口和經濟增長,而這些外海債權人手中資產的美元價值則出現下滑. 中國也可尋求增加貨幣供應的手段,但這會危及社會穩定,因該國通脹率已相當之高.但若中國威脅要拋售美國資產,也可能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為這對當前美債市場造成的任何影響,也會引發同樣的短期估值後果.
“無論怎麼做,中國都是輸家,”簡世勛寫道,并稱到時會出現兩種情形--“較好的”情形,是20國集團(G20)就縮減全球失衡達成妥協,盡管該前景一直很遙遠;而“可怕的”情形,則是中國因被頻頻指責為故意引發美國及全球金融危機而大為光火. 他并稱,任何一種情形的長期後果,都是美元一家獨大的儲備貨幣地位被削弱.此前中國支持以IMF特別提款權的方式,由關鍵儲備貨幣組成貨幣籃子的做法,這是背後原因之一.
中國顯然不是美國唯一的大債權國,不過其持債規模卻遙遙領先.日本持有的美國公債規模也達到約1萬億(兆)美元,此外,巴西、俄羅斯和幾個石油出口大國也是重要的債權國. 但有關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可通過貨幣貶值來走出困境的想法,決不僅限于揣測.
【2】 美債未了局:中國以超低利率繼續加倉兩房債
據21世紀經濟報道2011年08月12日報道,美債未了局:中國加倉美元機構債 。2.140%! 北京時間8月11日凌晨,歷史性一幕突然上演。 首度以“AA+”級別亮相的240億美元10年期美國國債,中標利率停留在2.140%位置,刷新2009年1月創下的2.419%記錄;而兩年前,美債還是“AAA”級別。 這只是美國財政部發行720億美元新債的一步,早先完成拍賣的320億美元3年期國債,同樣以0.500%的中標利率創歷史新低。
顯然,投資者對美債的追捧,并未因標普降級舉措而削弱。對美債持有人而言,這無疑是個大好消息。由此看來,作為上述債券的最大海外持有人,中國似能從這場危機中“因禍得福”。但,真相只有一個。逆勢加倉機構債,中國的美元資產包括哪些? 遺憾的是,國內并沒有權威數據對這部分投資進行詳細解讀;因此,追蹤中國對美國的投資變動,更大程度需要依靠美國財政部提供的數據。
實際上,美財政部公布的數據僅是對來自中國境內直接投資的統計;對于間接投資,如離岸中資機構的舉動,或是借道境外機構進行的投資,并未予以歸納。截至2011年5月,中國累計持有美國國債11598億美元,仍超過其余各國和地區,牢牢占據美國第一大債權人地位。這已是中國持續第二個月增持美國國債,4、5月份累計加倉149億美元。
央行7月中旬發布的上半年金融統計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我國外匯儲備余額已達31975億美元,而新增外匯儲備達3502億美元。 其余的新增投資去往何方? 同樣由美國財政部的公布一組數據,包括《外國對美國長期證券的凈購買》的季度和月報,揭開了奧妙。數據顯示,今年1月開始,中國對美國長期機構債實施大膽增倉行動;今年前五個月,此類債券增加125.19億美元。
今年第一季度,中國增持長期機構債約92.2億美元;而當期,全球購入此類債券總和僅19.16元,其中,歐盟地區大筆減持達91.85億美元。此后的4、5月份,中國癡心不改,分別加倉機構債20.1億美元和12.89億美元;但在最新有統計的5月份,所有海外投資者對此類債券減持高達82.64億元。對比之下,今年以來中國對美國機構債的投資,幾乎達到與整體投資趨勢反道而行的地步。
這個牢牢抓住中國“芳心”的機構債究竟是什么?
“此類債券的發行人包括房地美、房利美,還有吉利美,及一些小型政府機構,但主要是‘兩房’。”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解釋稱。上述債券發行人被定義為機構;準確的說,它們是政府支持企業,由政府支助或是持有,既隸屬于美國政府,又與政府分開。基于這些機構與美國政府的密切關系,它們發行的債券等同于美國國債。
因此,在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標普下調后,包括房地美、房利美在內的數家金融機構隨即被撤銷“AAA”級別至“AA+”。標普在聲明中指出,下調“兩房”評級反映了它們與美國政府的依賴關系。一夜之間,中國的兩大類投資——美國國債和機構債,都遭遇評級下調威脅。
由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聯合發布的年度《外國持有美國債券情況報告》,對此類機構債有進一步解讀。更新于2011年4月的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6月,中國持有的美國各類證券總值達16107.37億美元。其中,長期債券占比最高,達14792.92億美元,股票僅1265.26億美元;而長期債券投資中,美國國債為11081.28億美元;機構債次之,為3600.69億美元。
更詳細的數據顯示,3600多億美元的長期機構債券中,八成以上或2977.25億美元為資產擔保證券ABS;報告注釋寫道,ABS主要就是住房抵押債券。事實上,作為曾在次貸危機呼風喚雨的衍生產品之一,ABS在中國資產包中的地位也由盛轉衰:金融危機爆發的2008年,中國持有的ABS頭寸攀至3690億美元;及至2009年6月底,中國持有的ABS規模降至3580億美元,占當期長期機構債的79%。
意外的是,中國投資者進入2011年后卻風格大變,突然對機構債增加投資。當然,這其中最主要的構成還是來自“兩房”債券。
違約陷阱:2008年開始的機構債減持,為何2011年完全扭轉?
“這一舉動實在令人困惑”,劉利剛稱,畢竟今年前五個月,蔓延歐美的債務危機沒有絲毫好轉跡象。截至目前,尚無從追溯這一系列對美投資的實際操作者。美國財政部公布的中國持有資產數據中,最常被提起的中投公司并非唯一持有人。納入統計范疇的中國投資者還可能來自中國央行、外管局,或是匯金公司、建銀投資;而商業銀行或企業,及獲批的其他境內投資者也包含在內。
不過,更為現實的問題已經出現。隨著美國國債和“兩房”的相繼降級;勉強從金融危機中脫身的對美投資,再次面臨債務危機挑戰。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經濟學教授魯比尼再度預言,認為中國在債務危機前有兩個選擇,讓人民幣大幅升值,或是繼續購買美國國債;不過,鑒于人民幣大幅升值會打擊出口,所以中國將繼續購買美債。參考4、5月份中國投資者對美國國債的增持,似乎正沿著上述軌跡前進。
但未來并不樂觀。劉利剛認為,當前中國持有的美國債務將無法擺脫兩大風險。首先是人民幣升值,若以人民幣計算,當前中國持有的美元資產早已遭受明顯損失;其次是美國財務狀況,這恰恰也是標普降級的主要理由,標普認為美國執行的赤字削減計劃無法實現財務的可持續性。因此,劉利剛認為,中國持有美債即使不出現違約情況,一旦美元繼續貶值,或是美國政府采用高通脹方式償還債務,同樣會帶來重大損失。
“事實上,我們已進入債務違約陷阱。”劉利剛在電話中表示。
而在未來債務處理上,以“兩房”為主的機構債資產更尷尬。早在今年2月,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市場研究總監魯政委就曾呼吁,中國必須擇機減持“兩房”相關債券。“中國投資者固然不會在‘兩房’相關債券的投資上全損,但也幾乎不可能全身而退!” 但上述建議在“兩房”降級后,卻不得不面臨新問題。
“誰來接手?”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反問。
8月8日公布的房地美半年報就已對標普降級作出風險提示。“債務信用評級下調,會給我們流動性及其他業務帶來不利影響。”房地美向美國證監會提交的文件中表示。比評級下調更糟的還有“兩房”“驚艷”業績。標普下調評級后,房地美也公布二季報:二季度21億美元凈虧損,盡管好于去年同期47億美元凈虧損,但將今年一季度盈利6.76億美元抹殺殆盡。截至目前,兩房依舊是虧損狀態。
【3】法國第二大銀行破產傳言震動歐洲
據中新社2011年8月11日電,法國第二大銀行法興銀行股價10日大跌,引來破產傳言。該行11日給中新社發來書面材料,聲稱“明確而強烈地”否認對其昨天股價產生影響的所有市場傳言,并表示已要求法國的金融市場管理局(AMF)就有關傳言的起源展開調查。
歐洲股市主要指數10日普跌,意大利、法國等跌幅最大。其中,法興銀行盤中一度下跌22.5%,最終以22.18歐元報收,重挫14.74%。該行股價的暴跌引起各方關注,各大媒體紛紛對其前景表示擔憂。更有甚者指出,法興銀行正在“重走雷曼兄弟的老路”,處于“災難的邊緣”。在美國信用評級遭標普調低后,法國能否保住3A評級成為各方關注焦點。歐洲市場10日傳言四起,“法國信用評級將被調低”、“法興銀行面臨破產”等說法引發投資者恐慌。
【4】英全國騷亂漸息逮捕近1200人 已開始入戶搜查
據新京報2011年08月12日報道,當地時間11日,在蔓延英國全國的騷亂持續多日后,首都倫敦和主要城市伯明翰、曼徹斯特等地的安全局勢已經明顯緩和,騷亂逐步得到控制。從6日以來,警方已經在全國各大騷亂城市逮捕了近1200人。卡梅倫10日說,已經授權警方使用高壓水槍驅散騷亂者。警方目前已獲授權使用橡皮子彈。據悉,在英國歷史上,高壓水槍只在北愛爾蘭教派沖突中使用過,從未在英國大陸派上用場。倫敦警察局警官卡瓦納赫說,10日午夜,警方入戶搜查騷亂者的行動就已經展開,目前已經發出了大約100個逮捕令。一位名叫奧德的高級警官對媒體透露,他預計,這輪搜捕行動結束后,將會有數百人被逮捕。
問罪,英法庭24小時審案不停。媒體報道稱,由于案件太多,很多案子的聽證都是走馬觀花。許多疑犯的律師都無法與自己的代理人充分交談。而且,大多數案子中的疑犯都是匿名,因為他們都還未成年。很多律師都說,他們的代理人其實都是“好孩子”,有著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但都被卷入這場暴力活動。但英國媒體11日報道稱,大多數參加騷亂的人有個共同點:年輕、貧窮,對未來失去信心。
在騷亂首發地托特納姆生活的一名19歲男孩對媒體抱怨:“沒人為我們做過什么,政治家沒有做,警察也沒有。”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只是用化名,因為他也是騷亂參加者之一,他擔心真實身份曝光會為自己招來牢獄之災。這名男孩說,他所在的社區移民眾多,無論是教育還是治安都很差,這么多年他就生活在這里,也一直沒有正式工作,只能打零工謀生。
媒體稱,英國是歐盟國家暴力犯罪率最高的國家之一,16-24歲的年輕人中約有18%是失業者,黑人青年的失業比例更高達一半以上。
10日受審的騷亂者包括大學生、理發師、學校職員等,當天的疑犯中,最受媒體關注的是一名11歲的小男孩,他是最小的騷亂者。這名小男孩在試圖從一家商店盜取一個價值50英鎊的垃圾桶時,被警察逮捕。在庭審現場,小男孩被高大的保安看守著,顯得特別矮小。“我只是進去拿出垃圾桶,然后遞給別人。”他在法庭辯解道。但最后他承認自己試圖盜竊。
《紐約時報》報道說,英國國家的脾氣正在發生變化,影響了守法的市民,也影響了罪犯。英國人著名的禮貌突然變成了足球流氓式的混亂……卡梅倫擅長于向人們宣傳削減預算,但他沒能告訴人們削減什么,如何削減……對于改革而言,這個政府變得無能,失去了合法性。
《每日電訊報》評論道,我們的政治領導人似乎因為危機而癱瘓了。社會秩序的瓦解,金融系統崩潰的危險,暴露了英國政府嚴重缺乏領導力。
《金融時報》稱,暴力事件得到控制后,政治家們必須處理最初在倫敦北部未能遏制暴力的問題。更長遠地看,過去一周暴露出了英國社會貧困階層的怨氣和疏離感,這些問題也亟待解決。
【5】網聞博評:美歐債務危機險象環生 英國“以暴制暴”風聲鶴唳
此前,已有媒體公開質疑,美國的債務危機與“民主鬧劇”,是美國政府與國際信用評級機構聯手制造的一場財富大挪移“驚天大陰謀 ”。包括英國和法國在內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進一步加劇,中國外匯儲備的“縮水蒸發”已成定局。至于這是不是華爾街與美國政府聯手制造的“驚天大陰謀 ”,我們從誰受損誰獲益的結果中,即可判明真相。
最起碼,從美國的債務危機與“民主鬧劇”,到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英國的“以暴制暴”,所謂市場經濟“普世價值”的虛偽和丑陋,卻已經在這場“貨幣戰爭”災難大片的全球直播中暴露無遺了。
顯然,就國家而言,中國毫無疑問已經是這部全球“災難大片”的最大“埋單者”。而“老歐洲”及日本等西方國家,也不可能幸免。但就各個國家內部人群來講,財富身家“逆市飛漲”者,也只能是社會頂層的極少數超級富豪貴族。“資本叢林”弱肉強食所導致的貧富兩極分化,使得世界各國絕大多數社會中下層民眾的處境,也都不會比英國“野蠻反應”的群眾更好。
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后階段,就是垂死的壟斷的金融帝國主義,就是世界壟斷的金融寡頭經濟。金融壟斷,導致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又導致世界財富的進一步集中和壟斷。所謂市場經濟全球一體化,就是世界跨國資本與金融壟斷寡頭“看不見的手”在推動和操縱。非但如此,通過民主競選的“權錢交易”和“資本股份制”的參議院監控制衡,以及通過諸如美國中情局和“民主基金會”及“文化基金會”的“糖衣炮彈”,當今世界頂級的金融壟斷寡頭集團,事實上已經全盤滲透和壟斷操控著世界政治經濟體系,包括所謂的社會“強勢群體”與主流輿論話語權。所謂全球化時代“世界影子政府”的壟斷權力,始終是掌握在這些世界頂級的金融壟斷寡頭集團手里。
故此,每每當我們大多數人最終感受到“財富縮水”的切膚之痛時,我們才會睜大眼睛發出質疑,這個市場經濟“普世價值”,會否原本就是一場持續了五百年的財富大挪移“驚天大陰謀 ”?
【6】遭遇“市場陷阱”,誰來為“百姓血汗錢”負責?
亦如網聞博報小社員在此前的《美債警訊:宋鴻兵指路“解放區”》、《英國騷亂:婦女兒童也是“暴徒”? 》及《災難大片:“貨幣戰爭”票房歸誰》等《日出西邊/風動中國》系列文章所述,回望來路,從“向錢看”爭先富,到接軌市場化私有化“國際慣例”,到形成出口導向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再到貧富兩極分化和“黃賭毒黑腐假”沉滓泛起的“道德滑坡”,直到現在的美債危機和“輸入性通脹”危機,我們辛辛苦苦做出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大蛋糕”,卻原來并不定吃也不定用。頂多,只算是給救美國救歐洲救世界作出了“負責任大國”的貢獻。
為何會這樣呢?難道我們不正是從“向錢看”開始,便把“GDP大蛋糕”和美元貨幣真當成了自己的財富嗎?可到頭來,自己真金白銀的物質財富,卻被“虛擬”給了西方富國,而自己僅僅只是落了一堆“看起來很美”的數字和不斷貶值縮水的紙鈔!現在,中國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和“輸入性通脹”危機,還看不到盡頭。與其說這是以“東莞模式”為代表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已走到了盡頭,倒不如說是“向錢看”的思維模式已經陷入絕境。拜物拜金,反而失財。自私自利,反倒自損自殘。
拜金拜富,就得學習世界上最富裕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接著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西學東漸”,西方資本買辦精英通過世界輿論大合唱,順著中國人“向錢看”爭先富的“求學”愿望,又循循善誘地給我們送來了“科技崇拜”、“市場崇拜”、“GDP崇拜”、“法治崇拜”及“普世價值崇拜”等一整套“西洋套餐”。這里面最核心的教義,還是市場化私有化“國際慣例”,簡稱“市場經濟”。
于是,在這個市場經濟的全球財富盛宴狂歡中,世界經濟繁榮景氣時,貧窮的中國人以血汗勞動供養美國和西方富國消費。而當經濟景氣低迷危機海嘯來臨時,遭受“血汗錢”縮水蒸發和“輸入性通脹”打擊最慘重的,還是貧窮的中國人。窮國供養富國,窮人供養富人,這究竟是哪門子的“國際慣例”和“普世價值”?
“美債危機令中國進退維谷,不管怎樣中國都是輸家”,“中國持有美債即使不出現違約情況,一旦美元繼續貶值,或是美國政府采用高通脹方式償還債務,同樣會帶來重大損失”,“美債未了局:中國以超低利率繼續加倉兩房債”,“中國癡心不改”,“今年以來中國對美國機構債的投資,幾乎達到與整體投資趨勢反道而行的地步”!為什么?誰能解釋這究竟是為什么?!!!
中國現有的外匯儲備遭遇“縮水蒸發”,中國遭遇“財富大失血”,13億中國人誰能不痛心疾首!但更令人觸目驚心的是,我們為何還要繼續把自己捆綁在這架市場經濟“財富絞肉機”上?中國“財富大失血”還要到何時?還能夠到何時?!!!
難道我們就是為了出口創匯“掙美元”嗎?而最后又以外儲不是“百姓血汗錢”為由,“癡心不改”地盡情去救美國救歐洲救日本救世界嗎?那么,究竟誰該為中國人民的幸福和“百姓血汗錢”負責呢?對此,中國的“兩會”代表委員們,你們是否也該發揮一下民主監督的職責呢?
且不說民主法治精神,僅從做人最起碼的道德良知要求,恐怕也總該有人站出來承擔責任并給全國人民一個交待吧?當然,更重要的還是,我們究竟該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