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妨先看幾條相關時訊,然后再繼續討論。
【1】美債降級可能在玩一場“驚天大陰謀 ” 警惕財富大挪移
據經濟參考報2011年08月10日報道,美國可能在玩一場驚天大陰謀,需警惕美國借標普降級洗劫全球財富。美國首次失去全球“3A”信用評級,全球上演災難大片,股市全線重挫,全球性股災似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而顯示市場恐慌情緒的市場恐慌性指數V IX創2007年2月以來最大漲幅,這進一步加速了資本流出風險資產,原油、大宗商品以及風險資產全線下跌。其實美國早就不應該享受最高的“3A”評級,但為什么標普選在美國減赤議案達成后為其降級,這個時間節點的選擇很奇妙,因為這很可能是一場成全美國的完美大戲。
一是全球市場恐慌式暴跌使得美元資產相對而言反倒成為相對安全的資產: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在下調后并沒有出現被恐慌性拋售和收益率飆升,反倒降至2.3%左右,創今年來新低。
二是以原油為首的大宗商品暴跌,可有效降低美國的輸入型通脹,原油價格的暴跌對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的下降貢獻巨大,這等于為美聯儲繼續Q E3進一步掃清了障礙。
三是美國金融資本早已積聚動能做空全球,試圖再來一次乾坤大挪移,亞太股市大跌,新興經濟體財富灰飛煙滅,資本流出跡象明顯。
四是美國國債被降級損失最大的是手中持有大量美元資產的債權人和金融體系非常脆弱的新興市場,美債收益率創新低,讓債權人受損。
五是黃金價格飆升,美國手中持有全球60%以上的黃金儲備,黃金價格上漲最大的受益者是美國,黃金價格上漲增加了美國的真實財富,而中國手中持有的美元資產卻不斷的縮水造成了巨大的國民財富損失。
因此,對于全球,特別是新興經濟體而言,如何保衛手中的財富,警惕大規模資本回流才是關鍵,決不能被這場完美大戲遮住雙眼,跟著金融空頭一起做空自己。
【2】萬億美債投資面臨縮水 中國外儲損失可能超20%
據每日經濟新聞2011年08月10日報道,標普相繼下調美國信用評級和兩房債信用評級的“驚人之舉”,令全球市場為之震動。出人意料的是,美國國債似乎還成了避風港,昨日(8月9日),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繼續下跌至2.27%,為2009年1月以來的最低值,價格則出現上升。作為美債最大的海外持有國,中國外匯儲備的資產安全性遭遇了歷史上最嚴峻的考驗。對此,專家紛紛表示,平衡外匯儲備的任務顯得越發緊迫。
中國外管局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中國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持有美國國債1.16萬億美元,是美債的第一持有主體,占比高達12%,比美聯儲高出2個百分點。在中國外儲金融資產結構中,71%為美元資產,包括逾3千億的“兩房”債券。
“此次標普同時下調美國信用評級和兩房債信用評級,將中國外儲金融資產安全性推到了風口浪尖。從價值判斷看,初步估計中國美債的賬面損失可能超過20%。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關建中也表示,美國償債能力下降的基本判斷已經得到市場的肯定,對于這次主權信用降級對中國外匯儲備的影響,中國持有的美國國債是一定會貶值的。
“從上世紀80年代算起,美債牛市已經走過了30年,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但是,現在的美債泡沫卻可能面臨破滅。事實上,美聯儲與各國央行所持有美國國債的比例正在不斷攀升,現在已經超過了40%,不難看出,真實的投資者在漸漸退場,龐大的美國國債市場如今已離不開國外央行與美聯儲的支持。”北京通達投資首席分析師李鵬濤表示。
【3】美政客叫囂“中國的錢沒必要還” 稱中國大量借債加劇危機
據經濟參考報2011年08月11日報道,1999年,在具有傳奇色彩的魯賓辭去美國財長職位前夕,他當時的下屬、現任美國財長蓋特納一時興起,作為告別禮給他歸納總結出所謂“魯賓主義”的經濟理論。該理論的其中一個要點,大致意思是:借債人要對他們所借債務負責,債主也要為能否收回出借資金承擔責任。十余年后,靦腆的蓋特納坐上了魯賓當年的職位,盡管他在公開場合均斷然否認美國有違約之虞。但他十年前歸納的這個理論,以及美國主權信用破天荒被降級的事件,卻應提醒包括中國在內的美國債權人:現實很殘酷,債主很兇險,萬一美國債務難以為繼,中國責任豈容推卸?
這其實已有苗頭。比如,在反思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一些美國右翼人士就主張:危機之所以爆發,國際經濟失衡是主因,而中國的貿易盈余、高儲蓄率以及對美國的大量借債,則加劇了美國的問題。在此次美債糾紛中,一些美國政客更叫囂:既然是中國的錢,那就沒必要還。
借債借出了禍害,中國如果有一天“被自愿”地卷入美國的債務危機,損失可比現在深陷希臘危機的私人債權方嚴峻得多。畢竟,中國光美國國債就有1.1萬多億美元、美國機構債3000多億美元。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但現實卻是:強勢的借債人有耍賴的跡象,而且還理直氣壯。那么,債主該怎么辦?
【4】歐美股市再遇重挫 法國或成下一個失去3A評級國家
據中新網2011年8月11日電,美國評級下調的連鎖反應一發不可收拾。10日美股收盤時歐美股市再陷暴跌,9日的反彈徹底變成虛假繁榮,市場悲觀情緒蔓延。與此同時,作為舉債比例與美國相近的法國能否保持3A信用評級也開始受到部分人士的質疑。法國總統薩科齊緊急召開高層會議,宣布將于本月24日推出削減公共財政赤字的正式方案。
此間輿論認為,在歐元區6個主權信用為3A的國家中,法國可能最不獲看好:其與美國的財政體質多少相仿,平均國民負債同為2.5萬歐元;法國高達7成債務掌握在外資手里,而美國的比例與法國相近,法美的5年期舉債成本同在3.5%息口浮動。法國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奧朗德表示,當前的危機是歐元區解體,現在已到了刻不容緩的時侯,必須采取強烈、迅速和明確的措施。
【5】英國警方逮捕逾千騷亂分子 最小的年僅11歲
據中新網2011年8月11日電,隨著大批警力投入,英國最早發生騷亂的倫敦在10日已漸趨平靜,主要大街都能看到全副武裝的防暴警察。警方稱,他們已在全國逮捕了1100多名騷亂分子,絕大部分都涉嫌搶劫和違反公共秩序,其中最小的年僅11歲。雖然倫敦的事態趨緩,但在曼徹斯特、索爾福德、利物浦、諾丁漢、伯明翰等其他城市,小規模的騷亂仍在繼續。倫敦一些社區負責人說,此次倫敦的騷亂是數十年來當地發生的最嚴重暴力事件,他們認為,貧富差距過大和缺乏公平公正,是騷亂蔓延的深層次原因,不過也有一些倫敦人認為,趁火打劫和貪得無厭是騷亂者唯一的動機。
【6】英國騷亂4人死 把騷亂歸咎于罪犯的說法受質疑
據中新網2011年8月10日電據外電報道,英國首相卡梅倫當地時間10日再次召開緊急安全會議,表示遏制騷亂的“反擊”措施已經展開,將采取更為強有力的對策控制倫敦和其它騷亂城市的局面。英國騷亂以來至今,死亡人數升至4人。分析認為,英國此次騷亂之所以傳播如此迅速、情況如此嚴重,雖然是由警方應對不力招致的,但也與英國社會、經濟的痼疾存在深層聯系。
卡梅倫宣布,安全部門負責人已決定授權警方在必要時使用高壓水槍、橡膠子彈對付騷亂。卡梅倫指出,“我們不會讓英國的街道上出現恐懼的氛圍”,警方正根據公布的監控錄像排查、搜捕參與騷亂的暴力分子嫌犯,而那些“虛偽的人權關注”不會阻擋警方的腳步。
倫敦騷亂擴散的速度之快與程度之嚴重,讓英國社會和國際社會感到震驚。英國社區領袖及居民說,騷亂凸顯觸出倫敦窮人區社會不安定的現狀,政客和警方把騷亂歸咎于罪犯的說法也受質疑。英國西敏寺大學副教授彭書翰指出,這次騷亂的原因,經濟情況脫不了關系。社會邊緣的民眾在缺乏社會和媒體的支持下,將持續維持弱勢;工黨依然缺乏有力的領導,在這件事件的后續發展上似乎左右為難、缺乏有效的解決方法;看到歐陸如西班牙、法國和希臘高失業率和高負債后的慘況后,英國中產階級也不敢保證讓以保守黨為主的聯合政府下臺情況會變好。
【7】倫敦騷亂蔓延周邊 警察稱將“以暴制暴”
據新聞晨報2011年08月11日報道,英國當地時間8月9日晚間再次發生騷亂,這已經是連續第4晚騷亂,始于英國首都倫敦的騷亂已蔓延至其他多個城市。倫敦局勢令全世界感到震驚,甚至被外界稱為“無法無天的城市”。全球多個國家政府已通過媒體向本國公民發出警告,盡量遠離騷亂動蕩的英國。騷亂同樣影響金融。紐約梅隆銀行英國分行貨幣戰略師尼爾·梅勒9日說:“僅僅幾天前,我們還在討論英鎊有可能成為新的安全投資港,但騷亂事件一下子讓英鎊的味道變酸。”
英國《獨立報》當天頭版大標題則為“警方:我們將以暴制暴”;《衛報》頭版大標題寫著:“鎖定:警方變得強硬”,旁邊圖片展示的是大量警力正在曼徹斯特地區維持秩序。英格蘭西北部城市曼徹斯特多處地點當地時間9日夜(北京時間10日晨)上演騷亂和劫掠事件,規模之大,“30年來未見”。在持續3夜騷亂之后,9日晚的暴力活動基本告別首都倫敦,在曼徹斯特、索爾福德、西布羅米奇、伍爾弗漢普頓等地上演,其中曼徹斯特最為激烈。
【8】首相卡梅倫:英國社會“生了病”
據新京報2011年08月11日報道,英國首相卡梅倫10日再次發表講話,稱政府和警方正在對騷亂行為進行反擊,他承認,騷亂之所以發生,是因為英國社會“生了病”。梅倫還特別談到,騷亂蔓延到倫敦之外的伯明翰和曼徹斯特等地“絕對不能被接受”。
“我們不能讓這樣的事情充斥整個國家,我們也不會允許在我們的街道上存在一種恐懼文化。”在隨后接受媒體采訪時,卡梅倫用了“破損”和“生病”來形容目前英國的社會問題。他稱,在騷亂事件中,只有十幾歲的孩子在高興地搶劫,這很清楚地說明社會存在嚴重的問題。“我們的社會不僅是破損,坦率地說,它也生病了。”
是什么引發了這場大騷亂?“艱難時世”點燃極端心態。英國騷亂引發世界關注,分析認為,西方當前的經濟困局、政策進退失據,催生了社會特別是一些年輕人的“幻滅”和“反社會”心理,以極端心態制造麻煩。“誰動了我的奶酪”,是此次英國騷亂的深層社會心理。倫敦19歲青年詹姆斯說,參與搶劫是要把自己“每便士的價值都奪回來”。
當下,從騷亂的英國,到陷入債務沼澤的希臘、意大利等國,很多西方政府尋求削減財政赤字、壓縮公共開支,既為“還債”,也為維系脆弱復蘇。而它的直接效果,就是長期“慷慨”的社會福利出現很大斷裂,沖擊著社會眾多階層。正因如此,參與英國騷亂的并不僅是“貧民窟里身無分文者”,也有不少經濟狀況不錯的年輕人。英國的這種社會生態,導致一些年輕人的暴力集中爆發。據統計,英國16至24歲年齡層中,約百萬人處于“正式失業”,他們對當下困頓的焦慮,對經濟前景的迷茫,極易被沖突的槍彈所點燃,將一些年輕人推到了非理性、無政府的“險境”。
聯想到不久前的挪威之劫和近年一再發生的巴黎騷亂,在世人眼里安定富足的歐洲也有它自己的難題和痛處。包括英國在內,西北歐許多國家近年都把幸福指數當成衡量國家發展的重要指標,但讓社會的每個成員都感到幸福,珍惜幸福,給予社會每個成員靠自己的雙手去爭取幸福的機會,殊非易事。
英國輿論如何反思?“一場因貧困的野蠻反應”。英國《衛報》評論員斯戴維斯認為,暴力抗警,肆意毀壞財物不應該僅僅視作暴力和盜竊的表層爆發。從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維度來解讀,那是因為我們忽視了邊緣群體的長期憤怒,他們被剝奪了權利和財富,感到不穩定。英國“應該找到騷亂中人們的動機,否則問題就會變得更加嚴重”。
《獨立報》評論也認為,對英國社會邊緣群體目無法紀暴行的追捕,需要十分小心地處理。政府毫無疑問應該注意到經濟乏力和社會公平缺失的問題。
“這是一場因貧困的野蠻反應。這不是一場偶然襲擊,而是一次被復制的羞辱,是富人階層和窮人階層的剝離過程。”英國學者在《衛報》撰文說。
《每日電訊報》則評論稱,在騷亂背后,也有教育系統失敗的因素,這讓人們缺乏公民責任感。同時,家庭破碎和社會福利系統的不健全也值得反思。
【9】倫敦騷亂蔓延 劫掠者自稱“分配財富”
據新京報2011年08月10日報道,始于英國首都倫敦的騷亂8月9日蔓延至英國其他3個城市———布里斯托爾、伯明翰和利物浦。目前,警方在倫敦逮捕至少334人,在伯明翰逮捕約100人。英國首相卡梅倫當天召開高級安全會議,承諾將盡一切努力,嚴厲打擊騷亂,同時敦促警方采取更為強硬的行動。
一名28歲劫掠者自稱是“無政府主義者”,號稱搶劫的目的是“財富的再分配”。美聯社說,這名劫掠者還將自己的劫掠行為與美國“右翼政客”相提并論。
面對騷亂,英國媒體從民生現狀、貧富差距和警方作用等方面分析其發生的原因。英國《衛報》8月8日刊發社論《布里克斯頓騷亂的30年后》,將發生在倫敦布里克斯頓的1981年騷亂同當下的倫敦騷亂進行了對比。該報認為,兩次騷亂有很多相同之處,例如都在經濟下滑的大背景下發生,都有黑人遇害成為導火索,同時伴有打砸搶燒等暴力事件。
英國《每日郵報》的評論分析了最近英國經濟形勢,稱貧富差距問題是騷亂爆發的深層次原因。該報指出,雖然騷亂會讓卡梅倫政府的處境更為艱難,令警方經歷更強烈的批評,但英國人也可以以此為改革的契機,正視社會發展中的不公正問題。
【10】網聞博評:“野蠻反應”暴露出“虛偽的人權關注”真相
美國的債務危機與“民主鬧劇”,被質疑是與標普聯手制造的一場財富大挪移“驚天大陰謀 ”。首當其沖的,是“中國外儲損失可能超20%”。而美政客叫囂“中國的錢沒必要還”,稱“中國大量借債加劇危機”,則暴露出這個世界強勢“債務人”對弱勢“債主”赤裸裸的“野蠻搶掠”。“窮國供養富國,窮人供養富人”,這種貧富兩極分化的“國際慣例”及其所導致的主權債務危機,在世人眼里安定富足的歐洲也引起了“野蠻反應”。英國警方稱,將“以暴制暴”。英國首相卡梅倫稱,警方正根據公布的監控錄像排查、搜捕參與騷亂的暴力分子嫌犯,而那些“虛偽的人權關注”不會阻擋警方的腳步。
那么,究竟哪個國家更“野蠻”?究竟誰是“虛偽的人權關注”者?美英聯袂上演的世界災難大片,已經徹底揭開了市場經濟“普世價值”的溫柔面紗!
君不見,中美互利雙贏“同舟共濟”,帶來的卻是中國超過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的“縮水蒸發”。美國評級下調,導致“歐美股市再遇重挫,法國或成下一個失去3A評級國家”。而在英國,“僅僅幾天前,我們還在討論英鎊有可能成為新的安全投資港,但騷亂事件一下子讓英鎊的味道變酸。”英國學者在《衛報》撰文說:“這是一場因貧困的野蠻反應。這不是一場偶然襲擊,而是一次被復制的羞辱,是富人階層和窮人階層的剝離過程。”那么,究竟誰是這場“貨幣戰爭”的最大獲益者?誰又是損失最大者?或者說,究竟是誰在導演這部全球“災難大片”?
顯然,就國家而言,中國毫無疑問已經是這部全球“災難大片”的最大“埋單者”。而“老歐洲”及日本等西方國家,也不可能幸免。但就各個國家內部人群來講,財富身家“逆勢飛漲”者,也只能是社會頂層的極少數超級富豪貴族。對于各國絕大多數的社會中下層民眾來說,處境也都不會比英國“野蠻反應”的群眾更好。
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后階段,就是垂死的壟斷的金融帝國主義,就是世界壟斷的金融寡頭經濟。金融壟斷,導致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又導致世界財富的進一步集中和壟斷。所謂市場經濟全球一體化,就是世界跨國資本與金融壟斷寡頭“看不見的手”在推動和操縱。非但如此,通過民主競選的“權錢交易”和“資本股份制”的參議院監控制衡,以及通過諸如美國中情局和“民主基金會”及“文化基金會”的“糖衣炮彈”,當今世界頂級的金融壟斷寡頭集團,事實上已經全盤滲透和壟斷操控著世界政治經濟體系,包括所謂的社會“強勢人群”與主流輿論話語權。所謂全球化時代“世界影子政府”的壟斷權力,始終是掌握在這些世界頂級的金融壟斷寡頭集團手里。
由此可見,當今世界性的貧富兩極分化加劇,絕大多數人受損而極少數人獲益的市場經濟“災難大片”,只能是世界頂級金融壟斷寡頭集團幕后執導的“杰作”。所謂的“野蠻”與“虛偽”,僅僅只是充當“資本奴仆”的西方政客的前臺表演。
【11】“借債借出了禍害”,中國何以會“被自愿”?
亦如網聞博報小社員在此前的《美債警訊:“普世神話”的崩盤震撼》、《美債警訊:宋鴻兵指路“解放區”》及《英國騷亂:婦女兒童也是“暴徒”? 》等《日出西邊/風動中國》系列文章所述,回望來路,從“向錢看”爭先富,到接軌市場化私有化“國際慣例”,到形成出口導向型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再到貧富兩極分化和“黃賭毒黑腐假”沉滓泛起的“道德滑坡”,直到現在的美債危機和“輸入性通脹”危機,我們辛辛苦苦做出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大蛋糕”,卻原來并不定吃也不定用。頂多,只算是給救美國救歐洲救世界作出了“負責任大國”的貢獻。
為何會這樣呢?難道我們不正是從“向錢看”開始,便把“GDP大蛋糕”和美元貨幣真當成了自己的財富嗎?可到頭來,自己真金白銀的物質財富,卻被“虛擬”給了西方富國,而自己僅僅只是落了一堆“看起來很美”的數字和不斷貶值縮水的紙鈔!現在,中國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和“輸入性通脹”危機,還看不到盡頭。與其說這是以“東莞模式”為代表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已走到了盡頭,倒不如說是“向錢看”的思維模式已經陷入絕境。拜物拜金,反而失財。自私自利,反倒自損自殘。
拜金拜富,就得學習世界上最富裕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接著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西學東漸”,西方資本買辦精英通過世界輿論大合唱,順著中國人“向錢看”爭先富的“求學”愿望,又循循善誘地給我們送來了“科技崇拜”、“市場崇拜”、“GDP崇拜”、“法治崇拜”及“普世價值崇拜”等一整套“西洋套餐”。這里面最核心的教義,還是市場化私有化“國際慣例”,簡稱“市場經濟”。
于是,在這個市場經濟的全球財富盛宴狂歡中,世界經濟繁榮景氣時,貧窮的中國人以血汗勞動供養美國和西方富國消費。而當經濟景氣低迷危機海嘯來臨時,遭受“血汗錢”縮水蒸發和“輸入性通脹”打擊最慘重的,還是貧窮的中國人。窮國供養富國,窮人供養富人,這究竟是哪門子的“國際慣例”和“普世價值”?
如今,要擺脫“中國財富大失血”的危機,進行“緊急止血”的全民自救,首先需要我們從市場經濟“普世價值”的百年迷夢中猛醒過來。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新回歸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康莊大道。這曾經是歷史的選擇,也同樣是今日中國再次實現危機突圍的必然選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