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不應充當外資的錢莊
在《外管局稱外儲不算老百姓血汗錢 是等價自愿交換》一文中,外管局用比較通俗的詞匯對“外匯儲備是老百姓的‘血汗錢’”的說法進行了“澄清”,大意是,外匯是央行用人民幣從持匯人手里買入的,是等價自愿交換,在央行的帳目上,外匯是資產,而為購買外匯而增發的貨幣是負債,因此,外匯不算老百姓血汗錢。言外之意,外匯屬于央行。
這里,“增發”是我的理解,因為“外管局表示,外匯儲備不同于財政盈余資金,是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購匯所使用的本幣資金直接來源于中央銀行的負債,反映為中央銀行負債的增加,因此外匯儲備直接體現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與相應的央行負債對應”。
第一問:央行發行的人民幣是否屬于央行?
這個問題是現代貨幣擺脫金本位之后最重要的問題。我之所以把購匯所使用的本幣理解為增發的人民幣,是因為它體現為中央銀行的負債。這里就有一個小小的悖論,如果央行購買外匯使用的人民幣是它的原有資產,那么它不應該體現為央行的負債,如果央行購買外匯使用的是它增發的貨幣,而央行將增發的貨幣視為自己的負債,那么央行就間接地承認增發的人民幣不屬于自己,你能用不屬于自己的錢購買資產嗎?
最有意思的就是這個央行“負債的增加”。我國現有的全部人民幣都是央行發行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民幣都是央行的負債?債總是以錢的形式體現的、總是要還的,總是有債主的,誰是央行的債主?還給誰?拿什么還?
在外匯這個狹隘的金融范疇內,央行的答案是:人民幣是債、持匯人是債主、拿外匯還債。這個答案近乎完美,但是,按照市場規律,負債累累到央行這個程度,早該破產一百遍了吧?它怎么還挺得意的神氣?中國經濟老賴多,欠錢的是大爺,不會都是跟央行學的吧?
在我國,所有的人都有一種影影綽綽的感覺,似乎總有人想把我們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掏回去,今天終于找到主兒了,敢情是央行急著還債呢!
第二問:以外匯為基礎發行的人民幣還能稱得上是“本位幣”嗎?
上回書說到“欠錢的是大爺”,也算是央行對人民的一種挺特別的尊重吧?但是本大爺對這種尊重感到很不舒服,低聲下氣地怒吼:“你讓我不爽了一陣子!結果你丫的舒服了幾輩子!”,血淚橫飛啊!
觀察外管局對外匯現象的澄清,這種奇怪的狀況源于金本位。即:以金銀為貨幣的時候,經濟活動繁榮后必然催生錢莊。央行購買外匯的行為與錢莊非常接近。
你把金銀存入錢莊,錢莊給你開具收條。這個收條名曰“錢票”,分0.1兩、0.5兩、1兩、5兩、10兩、20兩、50兩、100兩八種,茅大爺錢多得難受,要求加個1000兩的,沒人理會,純屬不懂數錢的樂趣,或者數學學得不好,一二三五一二三五的,數不清。你存入232兩金銀,它給你開2張100的、1張20的、1張10的、2張1的,然后你不需要背這么重的金銀去買煙臺到北京的硬臥,只要把這6張錢票交給火車站就可以淚別老舅回北京了。錢莊的帳目上,增加了232兩金銀資產和232兩錢票發行,這里的錢票的的確確就是欠款,是錢莊對你的負債。
央行的外匯收儲過程也是如此。這也是外管局回答的基本依據。
但是人民幣與錢票有本質的區別:人民幣是中國的本位幣,發行人民幣是中國經濟主權的重要體現,金銀只是商品、不是貨幣。然而如果外管局的解釋是合理的,那么在央行的外匯收儲過程中,人民幣充當了錢票的角色,而外匯則成為中國的本位幣。
以外匯為基礎發行的人民幣還能稱得上是“本位幣”嗎?依賴外資發展經濟,中國的央行如此投入地扮演了一個外資錢莊的角色,欲置中國主權于何地?
第三問:口口聲聲“等價交換”,血汗錢換紙票,等價嗎?
外匯是怎樣賺來的?富士康的工人最清楚,流失近半的稀土資源最清楚!這豈止是血汗錢!想想子孫后代必定為資源枯竭而苦惱,我們忍不住羞愧,想想子孫后代的指責斥罵,我們忍不住不寒而栗……
豈能把這用血汗、資源換來的外匯輕飄飄地用一紙借條草率“收儲”?
央行該反思自身的定位、作用了!你需要慎重處理這些用血汗、資源換來的外匯:你需要對中國人長期的單向付出給一個交待。
---------------------
這個帖子對債務纏身的美國也許會有所啟發:外管局告訴你,錢是什么?是債。誰的債?美聯儲的債。誰是債主?美國人都是債主,還有中國人。債務危機了怎么辦?討債去啊!同去同去。
中國人就這毛病:自己的事兒都招呼不過來,凈去關心美國了,不理美國負債鬼,呸呸呸,大風刮去、大吉大利。央行,我很關心你。
外管局稱外儲不算老百姓血汗錢 是等價自愿交換
http://finance.qq.com/a/20110727/000589.htm?pgv_ref=aio
在《外管局稱外儲不算老百姓血汗錢 是等價自愿交換》一文中,外管局用比較通俗的詞匯對“外匯儲備是老百姓的‘血汗錢’”的說法進行了“澄清”,大意是,外匯是央行用人民幣從持匯人手里買入的,是等價自愿交換,在央行的帳目上,外匯是資產,而為購買外匯而增發的貨幣是負債,因此,外匯不算老百姓血汗錢。言外之意,外匯屬于央行。
這里,“增發”是我的理解,因為“外管局表示,外匯儲備不同于財政盈余資金,是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購匯所使用的本幣資金直接來源于中央銀行的負債,反映為中央銀行負債的增加,因此外匯儲備直接體現在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資產方,與相應的央行負債對應”。
第一問:央行發行的人民幣是否屬于央行?
這個問題是現代貨幣擺脫金本位之后最重要的問題。我之所以把購匯所使用的本幣理解為增發的人民幣,是因為它體現為中央銀行的負債。這里就有一個小小的悖論,如果央行購買外匯使用的人民幣是它的原有資產,那么它不應該體現為央行的負債,如果央行購買外匯使用的是它增發的貨幣,而央行將增發的貨幣視為自己的負債,那么央行就間接地承認增發的人民幣不屬于自己,你能用不屬于自己的錢購買資產嗎?
最有意思的就是這個央行“負債的增加”。我國現有的全部人民幣都是央行發行的,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人民幣都是央行的負債?債總是以錢的形式體現的、總是要還的,總是有債主的,誰是央行的債主?還給誰?拿什么還?
在外匯這個狹隘的金融范疇內,央行的答案是:人民幣是債、持匯人是債主、拿外匯還債。這個答案近乎完美,但是,按照市場規律,負債累累到央行這個程度,早該破產一百遍了吧?它怎么還挺得意的神氣?中國經濟老賴多,欠錢的是大爺,不會都是跟央行學的吧?
在我國,所有的人都有一種影影綽綽的感覺,似乎總有人想把我們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掏回去,今天終于找到主兒了,敢情是央行急著還債呢!
第二問:以外匯為基礎發行的人民幣還能稱得上是“本位幣”嗎?
上回書說到“欠錢的是大爺”,也算是央行對人民的一種挺特別的尊重吧?但是本大爺對這種尊重感到很不舒服,低聲下氣地怒吼:“你讓我不爽了一陣子!結果你丫的舒服了幾輩子!”,血淚橫飛啊!
觀察外管局對外匯現象的澄清,這種奇怪的狀況源于金本位。即:以金銀為貨幣的時候,經濟活動繁榮后必然催生錢莊。央行購買外匯的行為與錢莊非常接近。
你把金銀存入錢莊,錢莊給你開具收條。這個收條名曰“錢票”,分0.1兩、0.5兩、1兩、5兩、10兩、20兩、50兩、100兩八種,茅大爺錢多得難受,要求加個1000兩的,沒人理會,純屬不懂數錢的樂趣,或者數學學得不好,一二三五一二三五的,數不清。你存入232兩金銀,它給你開2張100的、1張20的、1張10的、2張1的,然后你不需要背這么重的金銀去買煙臺到北京的硬臥,只要把這6張錢票交給火車站就可以淚別老舅回北京了。錢莊的帳目上,增加了232兩金銀資產和232兩錢票發行,這里的錢票的的確確就是欠款,是錢莊對你的負債。
央行的外匯收儲過程也是如此。這也是外管局回答的基本依據。
但是人民幣與錢票有本質的區別:人民幣是中國的本位幣,發行人民幣是中國經濟主權的重要體現,金銀只是商品、不是貨幣。然而如果外管局的解釋是合理的,那么在央行的外匯收儲過程中,人民幣充當了錢票的角色,而外匯則成為中國的本位幣。
以外匯為基礎發行的人民幣還能稱得上是“本位幣”嗎?依賴外資發展經濟,中國的央行如此投入地扮演了一個外資錢莊的角色,欲置中國主權于何地?
第三問:口口聲聲“等價交換”,血汗錢換紙票,等價嗎?
外匯是怎樣賺來的?富士康的工人最清楚,流失近半的稀土資源最清楚!這豈止是血汗錢!想想子孫后代必定為資源枯竭而苦惱,我們忍不住羞愧,想想子孫后代的指責斥罵,我們忍不住不寒而栗……
豈能把這用血汗、資源換來的外匯輕飄飄地用一紙借條草率“收儲”?
央行該反思自身的定位、作用了!你需要慎重處理這些用血汗、資源換來的外匯:你需要對中國人長期的單向付出給一個交待。
---------------------
這個帖子對債務纏身的美國也許會有所啟發:外管局告訴你,錢是什么?是債。誰的債?美聯儲的債。誰是債主?美國人都是債主,還有中國人。債務危機了怎么辦?討債去啊!同去同去。
中國人就這毛病:自己的事兒都招呼不過來,凈去關心美國了,不理美國負債鬼,呸呸呸,大風刮去、大吉大利。央行,我很關心你。
外管局稱外儲不算老百姓血汗錢 是等價自愿交換
http://finance.qq.com/a/20110727/000589.htm?pgv_ref=aio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