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水暖
前幾天央視有一個講食品安全的節目,有些出人意料的是,編導把轉基因食品也列入食品安全的范疇作為選題,這個話題前些時候在媒體上并不多見。草民偶然聽到記者說了被采訪者的名字是袁隆平,趕過來看了一下。
記者問袁隆平老先生:如果轉基因大米做的飯放在桌子上,您敢吃嗎?
袁隆平老先生答:我能吃,但是光我一個人吃不行,光我這一代人吃也不能保證安全。應該選一些志愿者,一直試吃,他們的子女、孫子女也試吃,試吃幾代人,看看有沒有安全問題,才能夠下結論,才能夠說是安全的。(大意)
草民覺得,袁隆平先生的說法,可以探討幾個方面的道理:
第一,轉基因技術在糧食種植的應用,屬于生物科技的前沿,是人類在自然領域進行的科學探索,國外的科學家能夠搞,中國的科學家也應該搞,這個是必須的,但中國科學家應該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不應該成為國外種業巨頭的買辦和科學掮客。
第二,糧食、蔬菜、瓜果這些東西,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生存原料,其生化解構對人類身體健康的影響是長遠的。在人類可以利用生化技術介入食用植物的生化解構之前,這些糧食瓜果是自然進化而來,那些品種有毒,有害,那些品種安全,已經經過漫長的歲月的檢驗。如今人類可以在基因級別介入糧食瓜果的生化結構,干擾和改變糧食瓜果的基本特性,其安全性的校驗也必須有足夠長的時間。
第三,袁隆平老先生說的試吃方法,是基于一個老科學家的科學素養的本能。比如袁隆平老先生培育一個新的雜交水稻品系,需要經過幾代乃至十幾代的篩選和驗證。從糧食安全性來說,袁隆平老先生的雜交稻,并未在培育的水稻品系中植入非天然的分子解構。但轉基因植物不一樣,比如在媒體上報道過的華中農業大學的張啟發院士推廣的品種的基因解構中,植入了一種所謂的“殺蟲基因”,這些外源性基因對人體有何影響,尚無有說服力的結論。
第四,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驗證,最優說服力的當然是試吃,而且是傳代的試吃,有比較的試吃。就像臨床醫學藥品的試驗那樣,設立對照組。一組專門吃轉基因食品,轉基因水稻,轉基因大豆、轉基因蔬菜、轉基因水果、轉基因人類,讓轉基因食物充滿試驗者的全部生活需要。一組專門吃非轉基因食品,而且要嚴格杜絕轉基因食品的混入,讓非轉基因食品在對照組的生活需要中具有唯一性。
第五,試驗組和對照組要具有家族性,從某一代開始吃,比如從對照組的家族的嬰幼兒開始,吃他個三代五代,按照25年一代,這個進程也需要至少7、80年。而且試驗組和對照組要定期體檢,掌控所有的生理、生化指標,加以對照比較。
第六,袁老先生說他敢吃,并不代表所有的人敢吃、愿意吃,袁老先生提議招募志愿者進行試驗。草民以為,可能難題正是在于誰來當志愿者,與其招募,不如身先士卒。誰來身先士卒呢?其一,大力推廣轉基因糧食的院士、專家、種子商們;其二,為轉基因食品的進入開通行證、發號召的領導們。只有他們帶頭試吃,而且子子孫孫吃下去,最有說服力。
第七,為保證試驗的科學、嚴密、嚴肅,應該建立一套監督機制,或者說組織一支類似于“狗仔隊”的跟蹤隊伍,保證試驗組的家庭每頓飯都吃的是完全的轉基因食品。而對照組的監督不必如此嚴格,道理是明擺著的。
總而言之,古語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倡導者以身試“轉”,而且用自己幾代家人的健康做抵押,轉基因食品是好是壞,說了不算,吃了才算。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