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建筑超短命均壽30年
2011 年4月19日
內地建筑超短命均壽30年
“短命工程”在中國大陸各地越演越烈,新華網引述浙江大學教授范柏乃說,內地建筑平均壽命只有二十五到三十年,遠遠低于英國建筑平均使用年限的一百三十二年以及美國的七十四年。
公路啟用一月翻新
二○○七年二月,投資人民幣二億五千萬元興建的潘陽五里河體育場在使用了十八年后拆除;去年三月,落成不滿十年、耗資三千多萬元的海南省海口“千年塔”淪為“短命塔”。去年七月交付使用的杭州蕭山區鴻達新路,由于被認為影響杭州整體形象,同年八月被徹底重新改造。
翻閱近年新聞報道,不難列出一份長長的建筑“死亡名單”。除了那些引人關注的地標性建筑以外,還有大量普通住宅,在建成后不長的時間內就因為各種原因被提前拆除。
城市規劃缺科學性
按國家《民用建筑設計通則》規定,重要建筑和高層建筑主體結構的耐久年限為一百年,一般性建筑為五十年至一百年。這些工程“短命”并非品質問題,而是在商業利益和GDP崇拜的背后,中國城市缺乏成熟謹慎的城建規劃和保護意識。
《中國青年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八成六的人表示自己所在城市有過“短命”建筑;對于自己所在城市的城市規劃,五成的人表示不滿意;在談及城市建筑總“短命”的原因時,八成四的人選擇“地方領導片面追求形象、政績”,七成二的人認為是城市規劃缺乏科學性。接下來還有:豆腐渣工程(四成)、商家急功近利(三成六)、審批拆除程式有問題(三成六)、建筑設計有問題(兩成九)等。
短命建筑耗能耗材
據統計,二○○二年中國城鎮共拆遷房屋一億二千萬平方米,相當于當年商品房竣工面積三億二千萬平方米的三成七;二○○三年中國城鎮共拆遷房屋一億六千一百萬平方米,同比增長三成四,相當于當年商品房竣工面積三億九千萬平方米的四成一。
在這場“拆了建、建了拆”的運動中,中國創造了兩項世界第一——在消耗了全球最多水泥和鋼材的同時,也生產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 “短壽命”與資源高消耗并存,已成為中國建筑產業的一大通病。中國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國家,每年二十億平方米新建面積,相當于消耗了全世界四成的水泥和鋼材,這一切卻只能持續二十五年至三十年時間。
二○○三年,中國城鎮共拆除一億六千一百萬平方米房屋,按每平方米需水泥二百公斤、鋼材六十公斤計算,總共浪費了三千二百二十萬噸水泥和九百六十六萬噸鋼材,均占我國當地年竣工房屋所需鋼材和水泥的百分之九;若按每噸水泥三百元、每噸鋼材四千元計算,則僅建筑用的水泥和鋼材就損失了四百八十三億元;另外,按生產一噸水泥消耗一百四十五公斤原煤、生產一噸鋼消耗七百四十一公斤原煤計算,則共浪費掉一千一百八十三萬噸原煤。
年產四億噸建筑垃圾
在過度消耗水泥、鋼材、煤炭等資源的同時,大量重復建設的“短命建筑”,制造了大量建筑垃圾。據國家住建權威部門研究報告,對磚混結構、全現澆結構和框架結構等建筑的施工材料損耗粗略統計,在每萬平方米建筑施工過程中,僅建筑垃圾就會產生五百噸至六百噸;而每萬平方米拆除的舊建筑,將產生七千噸至一萬二千噸建筑垃圾。我國建筑垃圾的數量已占城市垃圾總量的三成至四成,每年產生新建筑垃圾四億噸。這些垃圾的運輸、處理和存放,均會對中國環境造成影響。
斥資人民幣3000多萬元的海南“千年塔”,落成不滿10年就拆除。今年三月三十一日,塔高一百三十一點一○一米的海南海口標志性建 筑“千年塔”被拆除。此塔是千禧年當中全世界最高的景觀紀念塔,二○○一年一月一日○時正式落成,曾被載入世界健力士紀錄。 (資料圖片)
平均使用僅30年 大陸建筑超短命
2011年4月19日
“短命工程”在大陸各地越演越烈,平均壽命25至30年,而海南“千年塔”落成不滿10年就拆除,堪稱是“代表作”。專家表示,非質量原因的新建筑“短命”現象,造成資源浪費及社會財富損失,也損害官方形象,必須加以重視。
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范柏乃日前接受《新華社》訪問時指出,大陸是世界上每年新建建筑工程量最大的國家,但大陸建筑卻呈現出“短命”態勢,平均壽命僅為25至30年,遠低于英國建筑平均使用年限的132年及美國的74年。
范柏乃說,造成“短命”原因并非工程質量,而是城市建設規劃缺乏嚴肅性,以及一些地方政府的利益驅動使然。他以潘陽五里河體育場為例,指該處斥資2.5億元興建,但僅使用了18年就拆除。
另外,2010年3越,落成不滿10年、斥資3000多萬元的海南海口“千年塔”淪為了“短命塔”;2010年7月交付使用的杭州蕭山區鴻達新路,由于被認為影響當地的整體形象,在同年8月又被徹底重新改造。
“中國人均可利用資源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資源緊張。但每年卻消費了世界總量40%的水泥和鋼材,大大透支中國資源,有悖中國國情。”范柏乃表示,不斷拆新建新,造成資源的浪費和大量建筑垃圾,現在大陸建筑垃圾位居全球第一,每年高達4億噸。
二○○七年一月,為迎接奧運帆船賽舉行,青島拆除樓高七十三點五米、二十四層的青島鐵道大廈,興建新的火車站。(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