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齡:腐敗緣何成了中國當前最大的危險?
張慶齡
·
2011-03-17
·
來源:烏有之鄉
三月十四日,溫家寶總理在與中外記者見面會上回答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記者關于中國政治體制改革問題的提問時說:“當前,我以為最大的危險在于腐敗。”可以說,共和國的總理與人民在什么是中國“當前最大的危險”問題上達成了高度的一致;令人欣慰。那么,腐敗的根源出自于哪里呢?溫家寶總理說:“而消除腐敗的土壤還在于改革制度和體制”很顯然,溫總理認為,腐敗的根源應是出自于當前的“制度和體制”。
然而我們也知道,曾幾何時,共產黨領導下的制度和體制是以清廉、清明和公正而著稱的;且不說上世紀四十年代延安與西安的對比;單就說三十年前的中國社會之廉潔,也是得到包括西方社會在內的全世界所公認的。那么,何以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依然是社會主義的旗幟、依然是共產黨的領導,今天的這個“制度和體制”如今卻成了當今中國“最大的危險”的根源呢?毋庸諱言,顯然,恐怕貫穿這三十年的對“制度和體制”的“改革開放”政策應難辭其咎。當然,溫總理在前面也說:“我認為改革是歷史永恒的主題。政治體制改革與經濟體制改革應該協調推進,這是因為世界上一切事物不會是亙古不變的,如將不盡,與古為新。只有不斷地改革,黨和國家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改革,作為一項制度或者事物的完善,是不應當受到指責的;因此我也認為,溫總理這句話大體上是正確的,甚至可以說是無懈可擊的。那么,今天中國社會的問題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我以為,溫總理是要大家弄清楚一個問題,什么是改革?我們都知道,改革通常是指改變現存制度、事物中不合理的一部分;就社會而言,對現存生產關系、上層建筑中的不協調部分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調整變動。目的當然是更好地沿著既定的方向前進。如果是改變了前進的方向,逆向而行,那就不是什么某些人所謂的改革,而是后退和復辟。鄧小平在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之初就曾這樣說:“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因為他清楚,社會主義,就是要消除社會的兩極分化,就是要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如何實現這一目的,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得很明白:消滅私有制。在一個所謂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如果重新出現了兩極分化,如果重新出現了新的資產階級,如果私有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壯大,那就只能證明它走了邪路。今天,回過頭來,我們看看改革開放三十年后中國所面臨的和曾經出現過的問題:三十年來,曾經的醫療改革使人們看不起病、曾經的教育改革使孩子上不起學、食品安全讓人們越來越擔憂、住房改革讓大多數工薪階層望房興嘆、、、、、、。細細梳理這些問題,包括溫總理所說的“最大的危險”——腐敗問題,究其根源,無一不是三十年來市場化、私有化方向的所謂“改革”帶來的惡果;借用馬克思的一句話:萬惡之源——緣于私有制!
可以說,溫總理短短的兩句話讓我們明白了這樣的道理:中國今天出現的包括“最大的危險”——腐敗在內的問題,都是偏離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一正確思想路線而造成的;三十年來偏離這一正確思想路線所制定的“制度和體制”必須改革!感謝溫總理傳達給了我們這樣一個信息!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