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地震、地震又地震!
劉仰
·
2011-03-12
·
來源:烏有之鄉
日本是個地震多發國家,一般的小地震時有發生,日本人大概也已經習以為常。日本這次地震的震級比較高,達到8.9級,受關注的程度也較高。這次日本地震發生后,輿論中有一些論調不太正常。比方說,有人夸大中國人“幸災樂禍”的心態,并且在地震發生后沒多久,就向外國記者表態,擅自代表中國人感到“難為情”。事實上,我沒有看到多少中國人對日本地震幸災樂禍的言論。某些媒體按照“丑陋的中國人”的思路和定義,按照他們的想象,假設了一種中國人普遍的“丑陋”反應,并且又按照固定套路加以批判。當然,我們不能說對日本幸災樂禍的中國人一個也沒有。但是,從不遠的歷史看,汶川地震時,美國大明星就明目張膽地同中國某學者一唱一和地幸災樂禍,因此,針對此次日本地震,個別中國人向他們學,也很正常。所以,要批“難為情”、丑陋的劣根性,還是批一下美國明星和那個崇洋媚外的中國學者為好。是他們代表西方先進文明,把部分中國民眾教成了這樣,光批中國民眾,不太厚道。
還有一些輿論說,日本地震發生之后,日本民眾秩序井然,可見日本人的素質有多高。還有人以對比的方式指出,日本的民主制度使得政府高層更換頻繁,顯得不穩定,但是日本人的自律使得日本社會呈現“超穩定結構”,等等。很顯然,這些言論就像當初“突尼斯城管打死大學生小販,引發……”一樣,招招都對著中國,都想用日本的例子證明中國有多落后,而且還是因為沒有民主才落后。我不理解的是,幾十年前,有學者將“超穩定結構”當成是中國落后的根本原因,為何到了現在,“超穩定結構”又成了先進日本的長處?這種帽子戲法般的理論,讓中國人信誰?日本人在震后的反應,我覺得與“素質”沒多大關系。日本由于地震頻繁,因此,預防措施較多,比方說地震發生后的應急演練,在小學里都經常做。所以,真等到地震發生,大家不過是照章辦事、按部就班而已,這是一個國家政府對國民經常性集體統一訓練的結果。如果說這就是民主,那我們更應該相信,墨索里尼、希特勒的法西斯,也是民主。
就在日本發生大地震前后不久,云南盈江也發生了地震。此前,新西蘭也發生地震。再聯想到中國的玉樹地震、汶川地震,國外的海地地震、智利地震,等等,地震這一自然災害給人們的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的確是巨大的。面對頻繁發生的地震,一個老話題自然又會引起關注——我們能夠預測地震嗎?從科學的現有成果來說,準確地預測地震尚做不到,但是,未來能行嗎?如果未來能夠實現對地震的預測、預報,它將是多大的功業?。咳欢?,中國新編制的“十二五規劃”中,取消了“地震預測”這一提法,改為“提高地震監測分析與震災防御能力”。換句話說,對于“地震預測”的研究,已不在中國未來幾年的科研范圍之中。我認為,這個改變不妥。
現在能否預測地震是一個問題,未來能否預測地震是另一個問題。這兩個問題不能混同。就目前的科學研究成果來說,現在還不能精確預測地震,這個結論基本上是正確的,但它不應該等同于“地震永遠不能預測”。這就好比一百年前大概沒幾個人相信,人可以靠人造心臟而存活;二百年前,世界上也沒幾個人相信,遠隔重洋的人可以實時地聽到對方的聲音、看到對方的畫面。如果在那時候就論定一切不可能,都不用研究了,那么,今天的電話、電視、人造心臟,還會出現嗎?所以我認為,針對地震預測的研究應該繼續,即使有難度,也應該繼續。而且,有理由相信,通過各種方式,未來的人們能夠找到較為準確地預測地震的方法。如果我們今天把地震預測一棍子打死,從此以后什么也不做,那么,地震只能是“永遠不可預測”。
當今中國有一個奇怪的現象:某個美國博士回到中國,儼然成為中國科學界的裁判員。在某些科學領域,例如轉基因,美國博士聲嘶力竭要求中國民眾相信科學,對于轉基因可能出現的風險,美國博士也信誓旦旦地表示,科學一定能夠解決。在這樣的領域,科學彷佛就是美國博士的大力丸,是萬能的。而在另一些領域,例如地震預測,美國博士雖然不是地震專家,卻又大放厥詞地說,地震是“不可預測”的。在這里,美國博士的科學大力丸,居然失效了,他不再是科學的提倡者,而是科學的懷疑者。當然,美國博士也許會說,“地震不可預測”也是科學的結論。于是,我們發現一個問題:美國博士的科學精神,完全建立在美國現有科學成果的基礎上——凡是美國現在領先的科學領域,美國博士就要求中國人相信科學;凡是美國還沒有結論的科學領域,美國博士就打擊中國人的研究熱情。這一現象的背后究竟意味著什么,我不想多說,讀者自己考慮吧。
我要指出的是,如果我們國家的科研政策,也按照美國博士這種“兩個凡是”的思維制定未來的方針,那么,中國的科研只會有一個結果——永遠不可能超越美國。因此,“十二五規劃”中取消“地震預測”,我認為是一個錯誤,中國應該繼續地震預測的科學研究。也許,地震預測研究已經進行了很多年,花費了不少人力、物力,至今還沒有令人信服的成果(美、日等國都一樣),但是,這個錢還是值得花。我們可以大力批評公款吃喝,然而,如果把公款吃喝的錢壓縮掉,拿出其中一部分用于地震預測的研究,我覺得,中國百姓不會有意見。即使這項研究還要持續很多年,這筆錢也應該花。2000年前的中國人都能花錢,讓張衡來研制地動儀,就算它還不能準確預測地震,我們也應該承認,那是中國人早已存在的科學精神。為何2000年以后,我們在批判中國人缺乏科學精神的時候,在具體問題上,卻連2000年前老祖宗的科學精神水平都達不到?
600多年前,一個名叫萬戶的中國人坐在一把椅子上,椅子上綁了47只火箭,他想讓自己坐火箭上天,結果,他死于爆炸。如果那時候有人說,“坐火箭上天永遠不可能”,人們便永遠不研究了,還會有今天的航天事業嗎?我認為,地震預測是一件造福人類的大功業,應該持續地深入研究。當然,認真周密的記載也可以算是研究的一部分,比方說,中國古人幾千年精確的天文記錄,今天已成為天文學家最重要的財富和研究對象。對于地震預測,也當如此。在我們還未能精確預測的時候,應該詳細地做好記錄和分析,但僅僅做到這一點是不夠的。地震預測應該成為科學研究的對象,當巨大的地震災難發生時,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同意。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