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孔子再世又能如何
聽說,天安門廣場東面國家博物館前新近崛起了一尊孔老夫子的塑像,我想,這大抵上是當今中國華章紛呈異彩綻放大潮中的重要一幕,所以消息甫一傳出,許多人就像吃了興奮劑一樣,媒體熱議自然不在話下,甚至聽說,前往參拜者都絡繹不絕了。這真讓筆者不禁慨嘆有加:紅塵滾滾的當今世道,別說身處其中者,即或是一個幾千年的歷史人物,也難免遭受一番新的折騰。
表面上看,這顯然是對孔老夫子的尊敬。因為誰都知道,天安門左近絕非等閑之地,插足其中難比登天,能以一尊塑像躋身此地,怕是要比高踞廟堂寶座享受頂膜禮拜還要榮顯尊貴得多,假使孔老夫子地下有知,他大概也會驚喜詫異,料不到居然還有今日!
但現如今的中國是市場經濟的中國,神州上下、大江南北,熙熙攘攘、利來利往,沒誰會去賠本的買賣,干什么都要講究一個投入產出。如此興師動眾地大樹特樹孔老夫子之偶像,恐怕既不是表示歉意,說以前對老夫子有點慢待,對不住了,今天加以補償云云,也不僅僅是為了滿足人們重新點燃的國學興趣,弄一尊大師塑像人們拍照留念,給天安門廣場周邊添點風景。之所以用這種方式重新把孔老夫子擺在中國的要害之地,顯然,深層的含義大概是要借助孔圣人的赫赫名號干點什么?
究竟是想要干點什么呢?
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首先得明白孔老夫子當年創立這套學問是干什么用的,然后還得對照一下歷朝歷代的做法。所謂凡事都得進行比較研究是也。
孔老夫子可謂生不逢時,遠不如我等這般躬逢盛世。當其之時,禮崩樂壞、天下大亂,綱紀失常、以下犯上,是以各家各派因之而興,紛紛提出自己的治世主張。孔子就是其中之一,他創設了“儒”字招牌,高舉“仁愛、忠恕”的大旗,主張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下尊卑各安其位,從而穩定社會秩序,重塑禮樂之邦,重建天平盛世。為此他不辭辛勞,列國周游,宣傳推廣,躬身實踐。可惜的是,當時名義上的天下之主周天子軟弱受欺、無能為力,而列國諸侯又沒有一個對此感冒的,弄得孔夫子風塵仆仆、奔走呼號,到頭來卻一事無成,用他自己話說,成了一個“東西南北之人也”。到了晚年,老夫子居家授徒,潛心學問,教育培養了一大批衣缽傳人,終于讓自己的學說得以綿延流傳。所以,因乎禮崩樂壞而生,期乎治世治心而用,這大概就是孔夫子及其學說矢言矢志、矢勤矢勇的要害之所在。
雖然孔子赍志而沒,但他的學說和主張卻越來越大行其道,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歷代以降,孔子的學說成了各朝各代最主要的統治術,就算如漢宣帝所言,“漢家之術,王霸道雜之”,但總的說來還是儒術為主。各代朝廷無不把孔子的學問看成是治世之良方,守成之大道,可用以彰禮樂、正人倫,明尊卑、敦綱紀,實在是維護穩定、促進和諧的一件法寶,孔子的位置也因之越來越高,最后達到了與皇帝比肩的程度,享受普天之下的禮拜朝貢。只是到了近代以后,西風東漸,古老神州遭遇了幾千年未有之大變,在巨大的沖擊下,儒家之學越來越顯得于事無補,無助于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于是才有打倒孔家店口號的提出。自此以后,孔老夫子榮華不再,一直朝朝暮暮、患得患失,雖說還沒狼狽到當年如喪家之犬模樣,但漂泊不定總是難免的。
現在好了,孔老夫子終于有了新家,可以每日里觀看長安街上的車水馬龍,欣賞天安門前的璀璨燈火,在靈魂與精神深處與億萬生靈對話,進行情感與價值的交流……
這是不是想讓孔老夫子再做馮婦、重操舊業呢?
這完全是有可能的。
一是現如今有些問題確實很嚴峻。
現如今中國社會雖說不上禮崩樂壞,但寡廉鮮恥泛濫成災那是肯定的,看看那些當官的、有錢的,不要說仁義道德,連起碼的做人準則都不見分毫,其行徑之無恥,比中國歷史上任何臭名昭著的人物都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他們已成氣候,已成集團,其規模之大、勢力之強,更是中國歷史上那些無恥名人難望項背的。如果說,在中國傳統的主流精神文化中,這些惡行還只能是鼠偷狗摸的話,那么現在已很有些大搖大擺、招搖過市的架勢。凡此種種,老百姓是罵聲載道、怨氣沖天、怒氣填膺,讓社會穩定和諧的根基發生動搖。
不治還行?
應該狠治!這是沒有問題的,但問題在于怎么治,這可是一個大大的難題。在市場與資本的雙重作用下,今天中國社會許多公共產品與社會工具要么被買通,要么被綁架,結果是越治越濫、越治越難,這樣兩難的情形逼得人只能另外想轍。于是,孔老夫子近乎宗教教義的學說就派上了用場,既然在悠遠的歷史長河中,這個東西是如此管用,如此受人青睞,那么今天也不妨一試,所謂得病亂投醫,治不好也治會壞,何樂而不為?
二是民族的復興迫切需要精神支撐。
民族的偉大復興歷來都是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的東西,從來也沒有只是物質財富堆積成山而精神世界蒼白無力的復興,如果這樣,非但不是什么復興,而且簡直就是一種墮落。
現在問題恰恰出在精神層面上。有人說當今社會是精神滑坡,有人不同意,說應該是精神爬坡。但滑坡也好,爬坡也好,總之,精神物質兩條腿一條腿長一條短是不爭的事實,以至于走起路來總是一瘸一拐的,不要說別人看起來難看,就是自己也越來越有些老大不好意思了。
總的想點辦法才是吧。
說起來,人類的精神和思想那是浩如煙海、俯拾皆是,但問題是擺在中國人面前的思想材料和理論體系,有些不敢用,有些不能用,有些不想用,而有些則只能是拿來裝點門面、擺擺樣子,是當不得真的。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當此之時,國學重新煥發生機就自然而然的了。既然國學光大,那么從其中找出一個典型的代表人物來幫忙出力,差不多也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上述兩個方面,用意不可謂不善,自然也無可厚非,但問題是,這個辦法能管用嗎?
這是很可疑問的。
其一,有關孔子學說的歷史作用,歷來都有激烈的爭議。固然有人把它捧得上天,但也有很多人將其視為不過是披著仁義外衣而行吃人之實的貨色。想想也的確如此,如果是正人君子講仁義道德,即或不大管用,也只是不管用而已,但如果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滿嘴仁義道德,實際卻男盜女娼,結果就不是管用不管用的問題,而是要把孔子都連累,一并被人所看貶了。現如今中國的問題恰恰這般,哪一個著名的無恥之士不都是臺上夸夸其談、頭頭是道,臺下卻依然是齷齪不堪?如果這些人糟蹋完主義之后再糟蹋儒學,怕是孔子的塑像也要難過得掉眼淚了吧!
其二,偉大復興國學不可或缺,這差不多是可以肯定的。但即或如此,難道一尊孔子塑像就可以代表或彰顯嗎?如果不涉及統治術的話,只講文化,只說精神,那么中國的傳統文化歷來是諸子百家、經史子集,孔老夫子一個人無論如何是難以全都代表的,僅僅樹孔子一人之像,怕要招來嚴重抗議,比如老子會同意嗎?孫子能夠認可嗎?其他諸子會不會持保留意見?更可虞的是,這個政策口子一開,將來諸子百家紛紛申請一視同仁,那天安門前、長安街邊是不是又要人滿為患了呢?
老百姓有句話,自己的問題終究得自己解決。孔子也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家講究自贖自救。今天的中國號稱進入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全球化、一體化的時代,資本權利深入市場肌體的每一個細胞,竊以為,面對這樣情形,別說擺一尊孔子塑像,就是孔子再世為人,又能有何作為呢?怕是連當年周游列國、閉門授徒都不可得矣,如果孔老夫子泉下有知,也一定要對此大搖其頭、大撓其頭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