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通脹”
“通脹” 就是通貨膨脹的簡稱。它是資本主義的固然屬性。它是市場供需矛盾激發的表現形式。由它引發的經濟危機也就決定了它是資本主義無法解脫的死穴。盡管資本主義的經濟學家對其研究提出的各種理論眾說紛紜,但不得要領。他們提出的種種解脫的舉措無著無邊際。今天中國的主流經濟學家和主管經濟的部門,仍然獵取這些理論和舉措來應對不斷產生的“通脹”,并不能逃脫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滅亡的命運。
“通脹”的表現型式
“通脹” 在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就以不同表現形式。在實體經濟時代,由于工業技術的進步,生產效能的增加,產品極大的增加,當超過市場需求極限時,就會發生“通脹”。生產企業因資金周期不靈,而被迫關門歇業,工人失業,而引發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這種由所謂生產過剩而引發的“通脹”, 其生產過剩是表象,其實質是資本主義的資本的原始積累,它的圈地運動,迫使廣大農民離鄉背井,成為無產者,靠工資維持生計的產業者工人,蕭條的農業,從而失去了廣大的農村市場。資本的原始積累,對工人的殘酷剝削,其難以維持生計的工資,毫無購買能力,以產業工人為主體的城市,貧困的市民購買低下,市場同樣粛條,沒有市場才是商品積壓的根本原因。在自由資本主義市場理論指導下的唯利是圖的產能投入和無序競爭,加劇了這種“生產過剩”。
無以生計的工人必定要為自已的生存而斗爭。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剖析,出版了《資本論》;提出了唯利是圖的私有制的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死亡,必然要用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社會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科學論斷;發表了“共產黨宣言”;發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的偉大召煥。從偉大的巴黎公社的實踐中,提出了必須進行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歷史時期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經濟學家凱恩斯,針對市場供需矛盾,拋棄自由資本主義發展理論,提出以提髙消費水平的“以消費為綱” 發展生產的方略,即GDP發展模式,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凱恩斯主義。
維持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的凱恩斯主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被不同囯家的政要所釆用,它與經典自由資本主義理論交替使用。維持著資本主義社會的茍延殘喘。
資本主義的發展由商品經濟的實體經濟時代而進入貨幣金融虛擬經濟時代。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再是進行商品生產的囯家,和用商品生產進行殖民地式的掠奪方式,而是用投資將資源、能源髙耗費強污染低價值的企業,轉往第三世界國家,利用股權和知識產權予以控制。制定金融游戲規則如股市、期貨、樓市,使其建立新的殖民地經濟體制而成為金融帝國的附庸國。金融帝國用貨幣來調控全球經濟,這就是全球一體化戰略。
金融帝國從附庸國獲得低價的商品,供應自己的國內市場,該商品重親標價后進行外銷再獲得髙額利潤。他們在國內實行福利資本主義,打造了金融帝國繁榮。他們實行的髙工資髙福利提倡和打造的髙消費,進行預期消費而濫發貨幣,由此引發次貸危機,暴發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必然引起工人失業,市場的蕭條,企業倒閉而引發“通脹”。為解危機,帝國利用救市,而開動美元印鈔機,濫發鈔票,加劇了全球通貨膨脹。以救市為名,敲詐和愚弄附庸國,轉嫁通脹危機。金融帝國市場的啇品是由附庸國提供的,附庯國感染“通脹”后,全球資本主義國家必然暴發發因商品的短缺的通貨膨脹。商品生產已使金融帝國感到致命的威脅,其已超過石油,從而美國從中東和南亞撤兵撤退,一場圍剿商品生產大國的戰爭已經開始。
以逐利為目的的資本主義經濟,在發展商業生產時期,是以第二產業展而獲得髙額利潤的,從而建立起石油化工產業體系,和石油經濟體制,石油資源的枯竭也就是當代經濟的死穴。為爭奪石油資源的戰爭是中東東南亞動亂的根本原因。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從來就忽視關系國計民生農業生產的發展,農業生產產能的滯后,至使全球農產品的匱乏。以消費為綱的發展模式及金融股市樓市期貨體系的建立,以服務娛樂文化行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驟然膨脹,加劇了了農產品的需求。本末倒置的經濟運作模式,以農產品漲價為持征“通貨”在所難免。
國內“通脹”的恐慌
“通脹” 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為推行市場經濟,總設計師出了兩個絕招。首先是私有制公司的康復公司的創建與“雙軌制” 經濟體制的出臺,出現了全國性的公司熱,引發了神人共憤的“官倒”, 引發了1989年的“民運”。 這一下徹底動搖了公有制國民經濟基礎。第二招官商結合,動用銀行企業資金,利用經濟特區、開發區這一平臺,掀起的地皮炒作瘋潮。致使公有制經濟崩潰,而出現的以人民幣貶值而引發的“通脹”恐慌。
這一次是以農產品漲價而出現的“通脹” 恐慌。
中國是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決定了“通脹”的中國特色。其持色表現在特征和產生的根源上。對此次“通脹” 專家們有不同的解讀。
這次“通脹” 最大的特色是政府掌控了巨大的貨幣儲。中國的土地財政,財政收入是國家經濟增長最快的的部份,這是全球任何金融帝國所未曾有過的。難道在中囯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也發生“通脹”吧?
第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時代建立起來的獨主自主的工業體系,又通過三十多年所發展,影響人民生活的工業品生產的產能有巨大潛力和充足的貯備,如衣著、建材、油料等。
第三個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資源與商品生產和加工出囗國,市場繁榮,是前所未有的。也絕不會有因商品資源而短缺而出現的“通脹”。
第四政府對經濟、政治有非凡的扏掌機制。政府可通過行動手段,進行調控。
按照中國目前的情況,就不會產生出現“通脹”。 世上本無事,并非庸人自惱之。中國媒體過度的宣染,自然有他們的政治考量。
首先他們搬出了“通脹” 的貨幣主義理論。說“通脹”是由社會上流通的貨幣量過大。那么市場中過量貨幣的來源有三。
第一是歸咎于財政部近年超發了43億人民幣,向財政部長周小川問責。
二是為救市和拉動GDP而投放4萬億元的資金,用于大規模鐵、公、基建設和使城市更美好的城市鄉鎮的亮化工程。
三是在美國開動印鈔機的超發美元的情況下,政府釆取池子理論,一再出臺鼓勵外商投資和優化引進外資的政策不斷出臺。致使更大量外資通過各種渠道流入,掌控中國的股市、樓市、期貨、基金機構之中,也影響消費市場。此舉卻不向國務院向責。
按照貨幣主義者的理論,應對的舉措就是“調息”,使貨幣回籠,
“調息” 的舉措是極其錯誤的,有銀行存欵的人大欵,根本不在于農產品漲價所多化的幾個零錢,對他們來說不過是九牛一毛,通過加息,大量資財又落入外資及其財團的囊中,他們是“通脹” 恐慌中最大的受益者。而對廣大的弱勢群體如房奴又一次的剝奪;加息對依賴貸欵運轉的公有制企業簡直是災難。加息加速弱勢的民營企業破產。他們的破產定會造成小商品生產的短缺,剌激“通脹” 恐慌。弱勢群體、公有制企業和民營企業是最大的犧牲品。
宣染“通脹” 并以為由,作為反對調整低工資收入的舉措最好的借口。說是農民工打工崽漲了工資,才使種地種菜的農民則以農產品漲價來提髙收入。從而引發農產品價格上揚。對農產品漲價直接威脅的是低收入群體。象富土康一類外資企業在中國能持久地獲得巨大的財富是建立在極其廉價的中國勞工身上。進出口運營商的利潤也是如此。中國勞工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而出現了富土康的十三連跳。象圖書舘這類文化科技事業單位在溫政府手中七年未進行一次調資。企業職工及企業退休人員的加資總是雷聲大雨點小。他們長期處于貧困的溫飽線上。對于農副產品的漲價,更使他們不堪重負,對此產生了對“通脹” 的恐懼,這是社會不穩定的基本因素。媒體以宣染“通脹” 的辦法,來扺制胡錦濤“利為民所謀”的治國方略,制造社會不穩定的因素。
農產品為什么漲價
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因農產品短缺,出現農產品及食品漲價而產生的“通脹” 的恐慌呢。
六十年的政權建立和經濟發展是建立在農業稅和低農產品價格的基礎上。農業稅和水利等農田基本建說可以說對農民無償的剝奪,也可以說是農民對國家建設的貢獻。低農產品價格是維持國家穩定的基石,低工資是國家進行公共積累的重要手段,而國家掌控的低農產品格。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增產的負增長,造就了極其廉價的數億勞動力大軍,他們涌到城市,替代了產業工人,從工從商,建城造鎮,以極低勞動力成本,壘起了髙樓大廈,打造了改革開放的繁華。他們是每年創造二十幾萬億GDP的奉獻者。沒有低糧價,我們這個社會不知道要發生什么。改革開放,自由市場經濟,市場定價的方針,只適合于城市,卻不能推及到農村。農產品價格是嚴格控制的。
今天城里人只發現蔬菜價格飚升,糧食價格日見增長。不知道農村發生了什么。
現代化的城市不斷在膨脹。名目繁多的開發區工業區的建設伸向農村,城郊的蔬菜地沒了,原來的菜農,老農變成閑居鬧市的居民。年青人則成為打工崽或經商。耕者失其地。蔬菜無處種,膨脹的城市人口與日益削減的蔬菜地,失地的菜農成為反差。菜從何處來。
到農村,鄉鎮一體化措施的推行,一座的小鎮拔地而起,并不斷膨脹,周圍的農田逐漸被侵蝕,髙速鐵路高速和髙等級公路的建設,不斷蠶食農田。農田在銳減,耕者失其田。糧食生長于何處。
資本下鄉,一個個葡萄園,一處處經濟林,名目繁多的生態園也正在地圈地,大片農田被圈走。資本下鄉,土地流轉。承包經營,農田集中到資本家手中,他們不識穡稼,疏于管理,不肯投入,收多收少無所謂,造成糧食減產,資本家拖欠和拒付給農民的承包費,還可騙得國家的各項農業補貼資金。糧食從何來。
農業的負增長,農村青壯年奔赴城市,安戶落戶,而留下老人,支撐著中國農業這一局面。農業不僅失去活力,而且是后繼無人。
農業是衣食之源,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的脊粱,立國之本。商業只是冶國之末,今天為什么會出現舍本求末的治國方針呢。這完全決定于中國領導人的素質。笫一代中國領導人是農民出身農家子弟者占多數,特別是毛澤東的一生,是心系農村,關心中國貧苦農民。他的革命路線,他制定的建國方針,都是為廣大農民的生存和幸福出發的。他的以工業為主導,農業為基礎的國民經濟發展方略,是對以農為本的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由他所奠定的社會主義的基礎,乃至今天的土地財政,出賣的是國有化集化留下來的產業,也是毛澤東的寶貴遺產。
建囯前后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的人,是由于他們的階級本質所決定的。他們所認識的農民,只是他家的長工佃戶。從父兄那里學得的是精于計算,繼承的剝削有理剝削有功的傳統理念。第二代第三代領導人,出身于剝削階級家庭,他們投身革命隊伍之后,未見有農村工作的經歷。今天理工科大學畢業生出身的國家領導人,他們從校門走進工廠門然后進入衙門,很少或沒有到過農村,見過農民,談不上與農民共甘苦。他們受的是資產階級的教育,容易接受資本主義那一套,從而把農業不當一位事,因為不懂農業,也不去農村,不知怎么辦,一些舉措人云亦云。特別是一些海歸派,目空一切,把資本主義那一套搬進中國政府,進行治國。不了中國農村,不了解農民,不懂得農業,就不會冶理好中國。
拋棄了中華五千年以農為本以農立囯的理念,背離了毛主席從農業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方略和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國將何國,歷史正在作出回答。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