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物價為何比美國還高?
作者:潘寧
中國生活成本堪比歐美
很多去過美國的人發(fā)現,美國除人工讀物費很貴之外,絕大部分商品的價格(絕對價格)是低于中國的,有些商品的價差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比如,蘋果的產品iPhone3GS 16G在美國是599美元,而中國聯(lián)通引進的的同一款貨,開價6999元人民幣。更離譜的是汽車,同樣一輛奔馳S600,在中國要222萬人民幣,在洛杉磯的一個汽車網上,查到的價格是147450美元,折算成人民幣,剛好是100萬多一點。也就是說美國的奔馳車比中國要便宜一半。豐田卡羅拉1.8升,在美國的價格是15350美元,中國同樣配置的價格是14.98萬元人民幣,中國要貴5萬元左右。
日用品方面,美國人吃穿用都離不開MADE IN CHINA,但奇怪的是,中國造的東西,一離開中國反而變得便宜了。例如,廣東東莞生產的李維斯牛仔褲Levis505,在中國商場的價格是899元人民幣,在美國的亞馬遜網站上開出的價格是24.42美元,合人民幣167元,價格相差5.4倍。阿迪達斯的一雙男式復古休閑鞋,中國的市場價是615元人民幣,而美國的亞馬遜網站上是27.62美元,合189元人民幣,價格相差3.2倍。
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ECA的最新調查,繼日本東京燈4個城市之后,北京、上海、香港已成為亞洲生活消費最為昂貴的城市。在被調查的亞洲城市中,前十名中,中國城市占據了半壁江山——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廣州。此外,天津等10城市也排進了前30名。
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中國的“工資向非洲看齊,生活成本向歐美看齊”。
中國政府的管理成本太高
世界上存在的異常現象,一定會有合理的解釋,中國的高物價現象也不例外。
有專家認為,中國最容易被人反復提起的是“勞動力價格”的比較優(yōu)勢,但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國家宏觀管理成本“的比較劣勢,正是這個比較劣勢,造成了中國的畸形物價。
中國的宏觀管理成本(其中主要是政府成本)是全世界最高的。專家認為,2009年中國財政收入(包括土地轉讓費)已達GDP的30%左右,這個比例在全球只有北歐個別國家能達到。然而,與中國不同的是,瑞典等北歐國家是全球最高福利的國家,他們享受”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部社會保障。而中國是世界低福利的國家,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住房等大部分都要國民自己負擔。
中國宏觀管理成本在過去20年內日益膨脹,行政開支和政府投資不斷擴張。當前,政府行政開支、投資分別占到財政支出的18%和25%左右,在世界各國中遙遙領先。
由于行政開支屬于損耗性支出,加上政府投資效率極為低下,這使得大量國民財富在經濟循環(huán)中被損耗,退出了經濟流通,為保證經濟活動的必要流動性,央行不斷超發(fā)貨幣,形成了人民幣實際購買力的對內貶值,民間總體購買力的不斷相對收縮的現象。
加上市場經濟帶來的資本尋租,使得日益高昂的行政投資成本等,常常通過公權力轉嫁到社會公眾和守法企業(yè)身上。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發(fā)現:從中國內地運貨到美國的運費,竟然比從廣州運貨到北京還便宜!原因何在?竟然是權力腐?。河捎谥袊箨戣F路貨運超負荷,流通商要想申請一個車皮的指標,運費之外的額外費用竟然高達5000到5萬人民幣之間;高速公路運輸業(yè)不便宜,一位常年從廣州送貨到北京的司機說,廣州到北京的高速公路,一路的過路費就要1400元人民幣,除此之外,還要有大約1000元人民幣的“額外費用”(注:屬于“潛規(guī)則”范疇內的費用)。
這些因權力腐敗所造成的成本,自然也都攤到產品價格中去了,最后由消費者買單,看來,腐敗之害,不僅體現在政治方面,也體現在經濟方面。也就是最終形成了中國商品比美國還貴的奇怪現象。
美國玩轉的魔方
由于中國一直實施的是出口導向優(yōu)先政策,中國每出口1美元的商品,國內就要按照匯率比大約1比7來增發(fā)7元人民幣來平衡,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大約2.3萬億美元,國內由此增發(fā)的人民幣超過16萬億元,相當于2008年3.4萬億市場貨幣流通量的近5倍,這些由出口結匯投放的巨額貨幣,全部以通貨膨脹的方式轉嫁到老百姓頭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貨幣的大幅度貶值,物價自然會相應大幅度上漲。
于是,人們在中國看到一個荒謬的現象:中國出口商品越多,賺取外匯越多,老百姓反而活的越累。中國人既把商品出口到了國外,由出口商品換取的美元也借給了美國,把由此增發(fā)的人民幣留在了國內市場上,變成了沒有任何商品作基礎的“廢紙”。由于這些增發(fā)的廢紙與現有貨幣一樣流通,必然會造成現有貨幣大幅貶值和物價大幅上漲。
反觀美國情況,恰恰與中國相反,美國市場上的貨幣流向了中國,中國的商品流入了美國市場,由于市場上貨幣減少,商品增加,必然導致物價下降,美國老百姓手里的錢便能購買更多商品。
站在中美兩國老百姓的立場上,而不是站在國家立場上看待這個問題將更加清楚:中國老百姓生產的商品,被美國老百姓用美元買走了,美元被中國政府拿走了;美國老百姓得到了商品,中國政府得到了美元,而中國老百姓唯一得到的,便是手里現有貨幣的貶值。
結果就是,美國給中國印發(fā)紙幣,這些紙幣為美國老百姓換來了所需要的各種商品,中國則相反,用這些紙幣從中國老百姓手里換走了所生產的各種商品。
而形成這個財富魔方中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貨幣增發(fā)和商品增加之間的分離: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美國等西方國家,新增發(fā)的貨幣卻留在了中國市場上,不斷稀釋著老百姓手里貨幣的購買力。
new TextParser('/posts/06/3A/D5/10/content_html.txt', 'content_104518928'); 作者:潘寧
中國生活成本堪比歐美
很多去過美國的人發(fā)現,美國除人工讀物費很貴之外,絕大部分商品的價格(絕對價格)是低于中國的,有些商品的價差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比如,蘋果的產品iPhone3GS 16G在美國是599美元,而中國聯(lián)通引進的的同一款貨,開價6999元人民幣。更離譜的是汽車,同樣一輛奔馳S600,在中國要222萬人民幣,在洛杉磯的一個汽車網上,查到的價格是147450美元,折算成人民幣,剛好是100萬多一點。也就是說美國的奔馳車比中國要便宜一半。豐田卡羅拉1.8升,在美國的價格是15350美元,中國同樣配置的價格是14.98萬元人民幣,中國要貴5萬元左右。
日用品方面,美國人吃穿用都離不開MADE IN CHINA,但奇怪的是,中國造的東西,一離開中國反而變得便宜了。例如,廣東東莞生產的李維斯牛仔褲Levis505,在中國商場的價格是899元人民幣,在美國的亞馬遜網站上開出的價格是24.42美元,合人民幣167元,價格相差5.4倍。阿迪達斯的一雙男式復古休閑鞋,中國的市場價是615元人民幣,而美國的亞馬遜網站上是27.62美元,合189元人民幣,價格相差3.2倍。
據人力資源服務機構ECA的最新調查,繼日本東京燈4個城市之后,北京、上海、香港已成為亞洲生活消費最為昂貴的城市。在被調查的亞洲城市中,前十名中,中國城市占據了半壁江山——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廣州。此外,天津等10城市也排進了前30名。
這是一種極不正常的現象,中國的“工資向非洲看齊,生活成本向歐美看齊”。
中國政府的管理成本太高
世界上存在的異常現象,一定會有合理的解釋,中國的高物價現象也不例外。
有專家認為,中國最容易被人反復提起的是“勞動力價格”的比較優(yōu)勢,但最容易被人忽略”的是“國家宏觀管理成本“的比較劣勢,正是這個比較劣勢,造成了中國的畸形物價。
中國的宏觀管理成本(其中主要是政府成本)是全世界最高的。專家認為,2009年中國財政收入(包括土地轉讓費)已達GDP的30%左右,這個比例在全球只有北歐個別國家能達到。然而,與中國不同的是,瑞典等北歐國家是全球最高福利的國家,他們享受”從搖籃到墳墓“的全部社會保障。而中國是世界低福利的國家,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住房等大部分都要國民自己負擔。
中國宏觀管理成本在過去20年內日益膨脹,行政開支和政府投資不斷擴張。當前,政府行政開支、投資分別占到財政支出的18%和25%左右,在世界各國中遙遙領先。
由于行政開支屬于損耗性支出,加上政府投資效率極為低下,這使得大量國民財富在經濟循環(huán)中被損耗,退出了經濟流通,為保證經濟活動的必要流動性,央行不斷超發(fā)貨幣,形成了人民幣實際購買力的對內貶值,民間總體購買力的不斷相對收縮的現象。
加上市場經濟帶來的資本尋租,使得日益高昂的行政投資成本等,常常通過公權力轉嫁到社會公眾和守法企業(yè)身上。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魏城發(fā)現:從中國內地運貨到美國的運費,竟然比從廣州運貨到北京還便宜!原因何在?竟然是權力腐?。河捎谥袊箨戣F路貨運超負荷,流通商要想申請一個車皮的指標,運費之外的額外費用竟然高達5000到5萬人民幣之間;高速公路運輸業(yè)不便宜,一位常年從廣州送貨到北京的司機說,廣州到北京的高速公路,一路的過路費就要1400元人民幣,除此之外,還要有大約1000元人民幣的“額外費用”(注:屬于“潛規(guī)則”范疇內的費用)。
這些因權力腐敗所造成的成本,自然也都攤到產品價格中去了,最后由消費者買單,看來,腐敗之害,不僅體現在政治方面,也體現在經濟方面。也就是最終形成了中國商品比美國還貴的奇怪現象。
美國玩轉的魔方
由于中國一直實施的是出口導向優(yōu)先政策,中國每出口1美元的商品,國內就要按照匯率比大約1比7來增發(fā)7元人民幣來平衡,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大約2.3萬億美元,國內由此增發(fā)的人民幣超過16萬億元,相當于2008年3.4萬億市場貨幣流通量的近5倍,這些由出口結匯投放的巨額貨幣,全部以通貨膨脹的方式轉嫁到老百姓頭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貨幣的大幅度貶值,物價自然會相應大幅度上漲。
于是,人們在中國看到一個荒謬的現象:中國出口商品越多,賺取外匯越多,老百姓反而活的越累。中國人既把商品出口到了國外,由出口商品換取的美元也借給了美國,把由此增發(fā)的人民幣留在了國內市場上,變成了沒有任何商品作基礎的“廢紙”。由于這些增發(fā)的廢紙與現有貨幣一樣流通,必然會造成現有貨幣大幅貶值和物價大幅上漲。
反觀美國情況,恰恰與中國相反,美國市場上的貨幣流向了中國,中國的商品流入了美國市場,由于市場上貨幣減少,商品增加,必然導致物價下降,美國老百姓手里的錢便能購買更多商品。
站在中美兩國老百姓的立場上,而不是站在國家立場上看待這個問題將更加清楚:中國老百姓生產的商品,被美國老百姓用美元買走了,美元被中國政府拿走了;美國老百姓得到了商品,中國政府得到了美元,而中國老百姓唯一得到的,便是手里現有貨幣的貶值。
結果就是,美國給中國印發(fā)紙幣,這些紙幣為美國老百姓換來了所需要的各種商品,中國則相反,用這些紙幣從中國老百姓手里換走了所生產的各種商品。
而形成這個財富魔方中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貨幣增發(fā)和商品增加之間的分離:新增加的商品流向了美國等西方國家,新增發(fā)的貨幣卻留在了中國市場上,不斷稀釋著老百姓手里貨幣的購買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執(zhí)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