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第一例轉基因植株問世以來,轉基因技術給人類帶來了美好的憧憬。然而,圍繞其展開的爭論從未停歇過。含有抗蟲害基因的食品是否會威脅人類健康?轉基因產品是否會破壞生物多樣性?這是高科技澤福人類的恩賜,還是將給人類帶來無盡災難的潘多拉魔盒?山西、吉林出現的多種動物異常現象,雖然還無法證實轉基因作物與之是否存在必然關聯,但無疑會引起新一輪的對轉基因的爭議。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些年轉基因作物轉化的食品,已經源源不斷的走進人們的生活,走上了人們的餐桌。我們日常所吃的不少食用油、番茄醬等,都來自于轉基因作物的產品。特別是大豆制品,我國每年消費的7成左右是進口的美國或者美國公司的轉基因大豆,年約4000萬噸。如今,我國已經廣泛各類轉基因作物,種植量位居世界第四。對于轉基因食物,我們既無法逃避,更無法拒絕。
然而直到目前,轉基因食品在推出市場前,都沒有經過長遠的安全評估,人類長期食用是否安全仍然成疑。世界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權威機構都表示,人工移植外來基因可能令生物產生“非預期后果”。我國的雜交水稻育種專家袁隆平院士也認為:“政府應該特別慎重批準轉基因植物商業化,科學家不能完全預知對生物進行轉基因改造,有可能導致何種突變而對環境和人造成危害。”也就是說,以我們目前所掌握的知識,還不足以評估其潛在風險。
早些時候,美國國家科學院發布調查報告也指明:越來越多的觀察和發現證明,轉基因農作物的種植和使用對動物和生態環境有潛在的安全威脅;現有科技能力也不能幫助我們糾正和彌補那些威脅帶來的損害損失。因此,必須對轉基因作物種植區域實行強制性隔離措施,對轉基因食品實行更嚴格的控制和檢測監測。美國一直是科學技術的急先鋒,為什么會在轉基因上瞻前顧后呢?這至少說明了,轉基因不確定性風險太大,而且這些風險一旦出現很難控制和消除,所以不得不小心謹慎。
我們更應在這個事情上,慎之又慎,而對這諸多不確定的風險,我們不能主動爭當“小白鼠”,甚至有不少國家一直是抵制和拒絕轉基因作物。至于說,我國的可耕地少,人口眾多,急需提升糧食產量云云,事實確實如此,但也不是只有轉基因這一條路可走,還應該在別的途徑上多想些辦法。
面對轉基因玉米出現的這些異常,我們首先要做的是,停止這種玉米的種植與推廣,然后查明異常現象的原委,再根據結果來確定是否需要進一步的種植。在這個事上,寧繞百步遠不搶一步險。因其可能存在的危害,我們現有的知識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也無法對可能產生的損失進行估量。如果危害真的有一天降臨,那就是無法挽回的。因此,在轉基因作物的管理上,寧保守毋激進。
[稿源:紅網]
[作者:田德政]
[編輯:方天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