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爭鳴 > 網友時評

美帝國正在發瘋般地磨刀

longdi聽風 · 2010-09-07 · 來源:烏有之鄉
美航母威脅中國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注:此文根據zhang88等人的文章整理而成。

利用占全球一半軍費支出這樣強大財力的支持(這里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國支持的),美國正在全般升級它的各類戰爭機器,不但要在陸海空常規武器上壓倒所有人,比如發展四代戰機、設計建造新的航母等,而且還正在發展完善NMD、TMD、“全球一小時打擊” 等全新的戰略系統,力圖實現戰爭能力的新跨越,從而剝奪其它國家的戰略發言權。

——美國正在準備進行新的戰爭

冷戰結束后,美國極力強化其遍布全球的戰略體系,不但強化歐洲、大西洋、地中海、中東以及中亞的戰略體系,而且正在進行重點轉移,劍指亞太,把亞太地區當做優先和重點的方面;不但準備打大規模的局部戰爭,而且還進一步準備打網絡戰、打太空戰。為此成立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司令部,這些司令部都要有所“司”,有所“令”,其所“司”,其所“令”,不是別的,都是一個又一個的戰爭設想與策劃。

——中國是美國的戰爭對象

 

磨刀是為了用刀,戰爭策劃也有明確的指向。向誰揮舞越來越鋒利的美國大刀呢?其實美國已制定了一個又一個晚輩詳細的戰略文件,如《核態勢評估報告》、《四年防務評估報告》等,毫不諱言中國就是其開刀的對象。美國從沒隱瞞其準備介入臺海沖突的企圖,從沒隱瞞與中國進行一場大規模現代化戰爭的企圖,美國正在完善針對中國的戰爭策劃(感興趣的讀者不妨閱讀筆者網文《不要低估美國的戰略企圖》)。

譬如下棋,對手一直在擺布棋子,調兵強將,臨界虎視,伺機下手。一旦對方出現空檔或疏漏,馬上就會長驅直入甚至將軍,所謂的戰略平衡就是開殺前的擺布。美國之所以勞心費力地進行戰爭能力升級與戰爭準備,為的就是有朝一日大開殺戒、以討不服。現在,美國針對中國的戰略布棋日臻完善,遍布亞洲西太平洋的各類戰爭機器高速運轉,其觸角經常深入到中國沿海及周邊進行挑釁撩撥,以窺虛實。可以說,戰爭的陰影一直在中國身邊徘徊。

——經濟是戰爭的催化劑

有人說,中美之間經濟聯系非常密切,雙方之間有巨大的貿易往來,中國持有巨額的美元外匯,是美國國債的第一大戶,雙方的人員往來也極其密切,在這種情況下,中美之間應該沒有任何戰爭危險。

有這種想法的人還真是不在少數,唯經濟論者更是把經濟關系鼓吹得神乎其技、簡直無所不能(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筆者網文《經濟合作能否化敵為友》),一提中美關系,往往就要眼花繚亂地開列出一大堆嚇人的經濟數字,似乎這就是中美關系全部內容。事實上,人們慣常見到、何津津樂道的經濟聯系只不過是中美關系的部分內容,中美之間的關系更多地成分是一種赤裸裸的戰略對峙和戰爭的關系。戰略對峙和戰爭關系正越來越多地主導著中美關系的未來,而不是所謂的經濟聯系左右中美關系的進程。

人類戰爭的歷史經驗證明,經濟因素從來都是戰爭的催化劑,經濟聯系與戰爭幾率完全是一種正比的關系,沒有經濟聯系往往不會發生戰爭,而各種經濟糾紛的結果往往最后以戰爭收場。債務糾紛可能引起戰爭,貿易摩擦可能引起戰爭,市場及原材料爭奪更經常引起戰爭。據此可以說,中美之間的經濟關系越密切,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就越高,而如果美國不能忍受中國在經濟實力上的超越,則更有可能引發一場空前規模的戰爭。用戰爭手段解決經濟矛盾,人類歷史上這樣的例子難道還少嗎?

因為中美之間有目前這般經濟聯系,就斷言什么“世界承受不了中美對抗帶來的損失,中美誰也承受不了對抗帶來的損失” 云云,根本顛倒了事情的本末,恰恰把問題說反了。密切的中美經濟聯系非但沒能降低中美之間的戰爭風險,反而使這個危險空前膨脹,這種狀況,大概與一戰時德法關系、二戰時日美關系相類似。

如果問,中美關系的前景究竟是戰爭還是和平,回答是,可能性各有一半。這取決于中國應對美國戰略挑戰的水平,取決于中國同美國進行戰略對抗的能力。換句話說,中國應對美國挑戰的能力越強,中美之間戰爭的危險越低,和平就將越有可能得到保障,才能有中美關系的健康和穩定。譬如一個身家萬貫的人,如果沒有起碼的防劫防盜能力,提著百寶箱滿身金銀地跟著人家瞎混,這幾乎等同于飛蛾撲火、自投羅網,難免不被人毆打劫掠。只有當你有能力對抗被人,能夠應付別人的挑戰,你才有資格、有可能與人去“密切聯系、深化合作”。

這就是中美關系的未來歸宿。

第四種辦法。這是唯一正確的辦法。或者皈依美國,被美國所馴服;或者戰而勝之,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中美將在所有熱點問題上背道而馳。

在一系列熱點問題上,中美兩國在利益根本上是南轅北轍,不但朝鮮問題上是這樣,緬甸、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問題上是這樣,就是在氣候、核不擴散以及新能源等所謂人類共同問題上也一概是這樣,完全是一種你輸我贏的關系,根本不存在什么互利雙贏。所謂的一致,完全是以中國的屈從和退讓為代價,是犧牲中國利益的結果。

——中美將在經濟建設上分道揚鑣。

經常有人說,中美經濟聯系密切,中美經濟關系互補性很強,誰也離不開誰,雙方有巨大的共同利益。近一個時期中美經濟領域的一系列沖突已經表明,中國經濟體系與美國主導下西方經濟體系二者之間完全是此消彼長的關系,美國振興經濟首要打壓的目標就是中國,歐洲也將如此,他們都不會甘心于中國取代他們成為世界主要原材料的消耗者和主要產品的生產者。奧巴馬已經說了,中國應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如果中國人都像西方人那樣的消費水平,那將成為世界的災難。這是什么邏輯?這是赤裸裸西方一等、中國二等甚至不入等的邏輯!隨著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壯大,雙方在經濟領域的沖突和對立只能是愈演愈烈,也不存在什么互利雙贏。

——軍事政治領域內將形成根本的對立

至于軍事、政治等領域就更不遑多論了。誰也不會認為美軍占領阿富汗是中國的福音,更不會認為美韓即將在黃海演兵是對中國的支持和幫助(有關這個問題的詳細文字,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筆者網文《中國能不能避免與美國的斗爭______關于中美關系向何處去的思考》)。

時下各路高層政客們之所以熱衷于炒作所謂中美共同利益,不過是戰略上為對付中國而制造出來的迷霧或幻景,是對一些話題蓄意地進行人為的夸張與放大。相比中美之間根深蒂固的矛盾與沖突,這些人為捏造或者夸張出來的“共同利益”簡直是微不足道。極端一點,甚至可以說,只要還沒有面對外星人消滅地球的危險,只要沒有其它星球撞擊地球的現實可能,中國與美國之間就找不到什么“共同利益”。在可預見的歷史時期內,中美之間一切所謂“共同利益”,都不過是政客們的狗皮膏藥,都具有陰謀利用和戰略欺騙的性質,中美之間合作只能是表面的,是口號、是托辭,而對抗則是長遠的,是實質、是根本。今后一個時期,美國強化其全球戰略體系的各種努力必更加緊鑼密鼓,更加急切瘋狂,美國必將越來越加大對中國戰略遏制的力度,進一步強化針對中國的戰略設計,中國必將面臨美國越來越大的戰略壓迫。未來的中美關系只能在碰撞與動蕩中尋找平衡,對抗將越來越成為中美關系的主要特征。指望美國能放棄對中國的遏制,根本就是一廂情愿;指望所謂中美“共治”,讓中國分享美國的世界權力,是徹頭徹尾的與虎謀皮;所謂推動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說到底不過是一套騙人的神話。

 

2、機遇還是挑戰

長期以來,關于中國發展的境遇,我們經常聽到一句名言:“挑戰與機遇并存,機遇大于挑戰”。這句話是如此著名,在中國不但幾已放之于四海,且已滲入到一切領域,舉凡政治、經濟、教育、文化,也不論機關、事業、企業、學校等,越是重要的文獻越會著意陳述一番“挑戰與機遇并存,機遇大于挑戰”的道理,快成了天經地義的教條。在中美關系上也是如此,也是拿教條當律令,也認為中美關系是“挑戰與機遇并存,機遇大于挑戰”。這恰恰對上了美國的胃口。美國及一切崇美主義者一直在極力宣揚,美國就是人類“自由和繁榮的最好保證。”“好像中國能有今天全拜美國之所賜,全在于美國的恩惠,今后也得拜托美國高抬貴手,放中國一馬。現在美國經濟出現了一點復蘇的跡象,有些人就又在大談美國市場對于中國的機遇了

這又是一個騙人的神話!

機遇與挑戰并存,任何國家,人類的任何歷史上階段都可以這樣說,實際上是說了等于沒說,等于白說;機遇大于挑戰,只能是相對和暫時的,由機遇大于挑戰的時候,也有挑戰大于機遇的時候,從來沒有任何時候、任何事情都“機遇大于挑戰”,“機遇”和“挑戰”的關系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具體到中美關系的未來上來說,美國究竟是中國的機遇還是挑戰?是“機遇大于挑戰”還是“挑戰大于機遇”?

表面上看,美國市場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通過貿易中國從美國那里賺了一些錢,似乎美國在給中國提供發展機遇。實際上這不過是表面現象。在深層次上,美國給中國帶來的非但不是機遇,而且在事關國計民生的一切領域都有嚴峻的挑戰,在軍事技術上美國封鎖中國,在航空航天技術上美國要壓制中國,在戰略性的原材料和重要的產品市場上,美國要阻絕中國。從根本上來說,美國不希望中國真正繁榮,正如奧巴馬所說,如果那么多中國人都過上同西方一樣的生活,那將是人類的災難。美國所希望的,不過是要中國充當美國“奶牛”式的繁榮,成為美國隨意挑揀的“雜貨店”,本質上是要中國“繁”而不”“榮”,、“大”而不““強”,空有眩目的GDP而沒有任何真正的國家實力。曾幾何時,西方以及與西方配合的“專家”、“學者”們一片聲地咒罵中國的國有企業,對所有國有企業一言以蔽之曰“毫無希望”,恨不能立刻摧毀之。在他們看來,中國根本就不該擁有各類高、精、尖技術,不該擁有現代航空、航天、船舶以及各種軍工技術,這些技術都應該掌握在他們手里,而中國只配生產服裝鞋帽等生活品。在這一切關鍵領域,美國及西方非但不會給中國以任何機遇,反而對中國可能有的一切機遇都要毫不猶豫地加以扼殺。

 

所以說,在美國愈來愈大的戰略威脅下,盡管目前中國暫時還可以在各種取舍間搖擺尋覓,但最終必定是別無選擇,只能走上對抗美國的挑戰之路,沒有任何所謂的機遇。這將是戰略上“華山道”,在越來越窄、越來越險的“華山之路”上攀登,這將是中美關系的宿命。指望打造一個什么二十一世界大國關系的新楷模,中國一心一意當好“老二”,與世界“老大”緊密配合,開辟人類歷史上“老大”“老二”關系的新篇章,又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欺人之談。

3、戰爭還是和平

 

需多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中美之間也會爆發戰爭,更多的人不愿意中美之間有朝一日爆發戰爭。作為一種愿望、一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也無可厚非。但如果把愿望當作實際,并因此決定自己的行動,則要犯歷史性的錯誤。

關于這個問題,一些“專家”、“學者”們的學說里又有了一套創新的理論,其謂曰,“世界承受不了中美對抗帶來的損失,中美誰也承受不了對抗帶來的損失”。按照這個的邏輯,中美之間既沒有理由也沒有可能發生戰爭;按照這樣的邏輯,中美關系的不斷“深入發展”,將使戰爭的陰影逐漸遠去,最終歸于消逝。也就是說,中國與美國最終將攜起手來,在兩國之間消滅人類自誕生之日起就揮之不去的戰爭夢魘;還是按照這樣的邏輯,人類是否將從此無大戰可能不好說,但地球上兩個世界大國之間不會在發生戰爭卻是板上釘釘、無可懷疑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信念,所以他們對于一切有關美國針對中國軍事野心的說法都嗤之以鼻,都認為這不過是一些智商不足情商過足的 “憤青”們的瞎嚷嚷,對于美國任何大張旗鼓地新軍事準備,甚至對美國赤裸裸的軍事威懾,他們要么說成是冷戰遺留,要么解釋成美國國內政治的需要,總之與中國沒有任何關系。

如果這個理論成立,中美關系無疑將越來越走向和平,中國就完全應該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就沒有必要發展抗擊美國的武器裝備了,因為有了也沒用,中國承受不起與美國沖突帶來的損失;不但中國沒有必要發展抗擊美國的武器裝備,美國也沒有必要進行針對中國的戰爭準備,因為準備了也沒用,同樣因為美國也承受不起與中國沖突帶來的損失。

實際情況到底如何呢?

實際情況與此正好相反!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3.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4. 劉繼明|隨想錄(20)
  5.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8.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9.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0. 子午:請珍惜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掩耳盜鈴及其他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婷婷丁香亚洲综合国产 | 亚洲色成中文字幕在线 |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一区二区 | 亚洲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中字 | 亚洲蜜芽在线精品一区 |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