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深圳建特區30年紀念日。深圳又可打出風頭了,但是本人不喜歡深圳
說來也巧,自打深圳成為特區以來,平均每隔5-6年就去一趟。最近一趟是奧運會前。如今的深圳,已經是一個成熟的大城市,滿城的高樓大廈,高檔的小汽車擠滿了馬路,就連出租都是紅旗和桑塔納2000,商業發達,午夜時分仍然霓虹閃爍,熙熙攘攘。人們愜意的享受夏夜的快樂。
但我一直不喜歡這座城市,盡管它是改革開放的前沿。
80年代中期是深圳改革開放的輝煌期,“三天一層樓”的速度、“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前衛口號以及對“窗口”的崇拜,足以號召或唆使各城市組織去深圳參觀學習, (當然有旅游的目的) 既然去了新潮的地方,購物肯定是內容之一,那時最時髦的是服裝和錄像機,手頭緊點的買回歐洲的二手服裝,例如呢子大衣之類,后來才發現那就是垃圾。單位的一位宣傳部長花了幾千塊錢買了一臺錄像機,回到家里興沖沖打開一看竟是大磚頭子,讓人掉包了。隨后的兩年后又去深圳,受人之托又買了兩臺,接受上回經驗,不錯眼珠的看著,回家打開一看,又是磚頭,氣得要死,那時幾千元也是錢了,同事揶揄他,就算為深圳特區作貢獻了。
九十年代初期,是南方賺北方的錢,廣東掙全國的錢,廣州賺廣東的錢,深圳賺廣州的錢,香港賺深圳的錢。那時不去廣州不算去了廣東,去廣州必去深圳,去深圳要去沙頭角,去沙頭角就要去中英街。各地商販從廣州上貨然后批往全國,到了深圳,買東西就像不要錢,到了沙頭角就不叫買了,簡直在搶,就跟不要錢一樣,到了中英街,則不把腰包里的錢花光不算完事。那時的商販欺負外地人,要價的幌子太大,各地總結的“先攔腰砍價一半再劃價”的經驗就是寫照,當時游戲機最搶手,買回的往往卻是質次價不低。深圳的社會治安不太好,同去的同事在路上竟在光天化日之下讓小偷把錢包搶走,對其印象不見好轉。
這次去,在飛機即將降落深圳時,俯瞰深圳,樹林一樣高樓大廈之間偶現一條條黑色的河流流向大海,把海灣的海水都染黑了,一直漫延到離海岸線很遠時,才看到一線黑藍相間的分離帶,用它解釋涇渭分明再貼切不過。據說,深圳有6條河流,其中有5條都已經嚴重污染。近日有報道,廣東一年排入海洋55億噸污水,珠江口、大亞灣生態健康下降。 2007年全省近岸海域海水受輕度污染以上的海域面積約0.93萬平方公里,約占近岸海域總面積的18.6%。污染的海灣說明深圳不是罪魁也是禍首。再訪中英街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門可羅雀”,中英街靠近深圳一側大都是國營商店,建的很氣派,大都是帶雨廊的2--4層樓房,相比對面香港一側的小門臉,就像兩個時代,然而我方許多商店都緊閉大門,問其原因,原來是賣了假貨被查封了。看來都進入21世紀了仍是惡習不改。
不喜歡是因為深圳的發展是畸形的。你靠什么發展的?靠政策,何為政策?減免稅!你拿著全國的、香港的、及世界的投資,來建一座城市并且只進不出,那就沒有什么值得驕傲的了,想當初大慶是在白手起家的黑土地建起來的,據說上海、天津、沈陽這些老工業城市建國以來的貢獻可以再建五座同等規模的新城,試想一下如果這些城市也減免稅現在是什么樣子。
不喜歡還在于深圳的發展是閉關鎖市的。直到90年代初期,人們到深圳如同出國,要有通行證,邊防檢查站要驗身份,整個城市是封閉的。去沙頭角中英街更是要有特殊通行證,自己的國土上搞了國中國,這是十四個開放城市的唯一,因此每次去心里都很別扭。更有幾十萬的打工者涌進深圳后,卻沒有城市戶口,直到現在還是二等公民,在上學住房醫療等方面受到歧視,親手貢獻的城市卻享受不到建設成果。
深圳人是冷漠的,據說深圳本地人大都發財后去了香港,現在的深圳是一座純粹的移民城市,沒有驕傲的歷史,沒有文化底蘊,更沒有形成新的城市文化。在深圳問路,肯定得不到滿意的回答,深圳的出租司機也不同北京、天津、大連等城市,主動把自己當成城市的名片,會驕傲的夸夸其談。深圳的司機就是形同陌路,因為都是打工仔,到這個城市是來賺錢的,好像城市的一切和他沒多大關系,沒有一點城市主人味。
據報道,在深圳市人代會上,該市市長宣布把實現現代化的時間往后推遲了,把本應在08年以前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往后推遲了幾年,原因是要實事求是。70-80年代亞洲出現四條小龍,大都只用十幾年就實現了飛躍,深圳就是要在同等的條件下造出一條中國的小龍,沒想到28年過去了,目標推遲了。那我們要你這個窗口干什么!
最不喜歡這座城市的是他沒有一顆感恩的心,不知感謝誰,如何感謝。國人鄙夷那個畫像,那個紀念館,山上那個塑像。是包括香港在內的全國人民養護了深圳,現在的深圳人就像八十年代的暴發戶,靠關系掘走了第一桶金,當然要給批條子的人送禮。
有一首歌曲叫《奉獻》,其中一句歌詞:長路奉獻給遠方,雨季奉獻給大地,我拿什么奉獻給我的爹娘?深圳人,你拿什么奉獻給全國人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