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這是一個不宜深入討論的話題。可能我們太好面子,也可能我們太喜歡掩耳盜鈴,不愿意揭自己的傷疤,面對危險更傾向于選擇鴕鳥策略。清末,當我們數億人口的泱泱大國被萬余高鼻子藍眼睛的“英夷”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只得投降時,還要去說“對英夷,宜懷柔”。被日本人嚇破了膽的賣國“至圣先師”汪精衛卻偏偏要說自己是“曲線救國”。而就在近期,還有一位人士言道,裸官絕大多數是好官。依此而論,這個話題的確不宜深入討論。然而,今天不討論,或許明天我們就沒有機會討論了。“后人復哀后人”悲劇的發生,與我們是否把頭埋在沙子里沒有關系。
據說有人認為,中美關系不會好到哪里去,也不會壞到哪里去。這個觀點是否正確,取決于判斷“好”和“壞”的標準是什么。如果把現在的中美關系界定為“不壞”,那么結論自然同樣是中美關系“不壞”。若是把“中美戰火已起”依然界定為中美關系“不壞”,那么當今的中美關系可能要被看成是蜜月期。你可以把這種標準稱為“搞笑”擬或是“無恥”,這都沒關系,因為我們采用這種標準已經幾百年了。存在即為合理,不少人如是說。但即便是所有人都認為,把現在的中美關系看成“沒有壞到哪里去”無任何不妥,但中方應對美方挑釁的措施缺少底氣卻是一目了然的。
中方緣何缺少底氣?
“目前,中國還打不過美國,所以得韜光養晦”,這應該是一個最符合潮流的答案。打不過的理由較多,任意選一個都可以,如中國沒有航母,難以遠海作戰;戰機要落后美國二、三代甚至還要多;戰士的體能、單兵作戰能力與美國大兵有天壤之別;等等等等。這些都是現實。
然而中國打不過美國還有幾個更為關鍵的原因:
其一,近期熱議的裸官,完全有可能成為美國的第五縱隊。在這些人的腦子里,有一個永恒的理念,個人永遠重于家庭,家庭永遠重于國家。如果統計部門愿意統計一下的話,在官場中,一心謀取私利之人遠多于一心為公之人,且前者的升遷要遠遠快于后者。請不要將這種現象簡單地歸結為腐敗,這是一條客觀規律,適用于任何時代。同樣情況下,一個以下圍棋為樂的人總是比為了出名做廣告發財選擇下圍棋的人下得要好。同理,一個一心為了升官而努力的人在官場的晉升顯然要優于一心為公的人。而一群有能力把老婆孩子全部送往國外明顯在財產方面有問題的裸官,不僅得不到查處,反而被稱為“絕大多數是好人”,那么他們游弋于官場的能力顯然要強于他們的同事。賣國有收益,而愛國需要成本,如果需要作選擇,他們不可能選擇愛國。如此一旦國家動蕩,選擇賣國的人均是官員群體中的精英且均居要職,中國如何打得過美國?
其二,外患固然可懼,但最可懼之處還是內憂。以鼓動個人私欲滿足為內容的調動個體積極性的政策,在發揮個人潛力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大減少了人的為公心。得之于經濟失之于道德,總體究竟是得是失,難以一語評之。然而,我們應當看到,這種模式的潛力已經釋放完畢了,且各地頻頻出現的嚴重環境污染、礦難、食品安全問題以及轉雞陰主糧問題等等都表明,我們的殘局很難收拾。不僅如此,貧富嚴重兩極分化,復活了已經消滅多年的階級對立,而近年房地產的瘋狂,將極少數人提升為大富階級,使形成一個中產階層的計劃胎死腹中,直接將已經初步形成的大部分中產階層打入到赤貧階級。在大富與赤貧之間沒有了緩沖,一旦發生沖突,兩大利益直接對立的階級將直接過招,國家的大部力量必然消弭在這內耗中。蒼蠅不叮無縫的蛋,倘無內憂,外患何懼?
其三,一個國家強大、有底氣的另一理由;文官不貪財,武將不怕死。這些條件我們也沒有。你可以從整個社會風氣的腐化墮落、低級趣味蔓延推斷出官場的狀況,由官場狀況也可以推斷出軍隊的狀況。在一個大系統中,沒有哪一個子系統可以獨善其身。筆者沒有再列舉出具體事例,因為筆者認為,這已經不需要再費盡力氣去證明了。
決定戰爭勝負的不是一兩件先進武器,而是民心向背,無論在冷兵器時代還是現代以至將來,這種觀點都永遠正確。這種觀點之所以正確,不是因為來源于毛澤東,恰恰相反,正是毛澤東發現并總結出了這條戰爭規律,才成為世界頂級的軍事家。本人雖左,卻自認非“棍”。前面所談到的中國打不過美國的原因中,最關鍵的也不是武器。所以說,中國對美國,是否完全處于下風,是否必須俯首聽命,并不完全取決于美國的武力,而是更多地取決于我們自己的政策、信心以及勇氣。
如果開戰,有一點的確可慮。中國的經濟發達地區幾乎全部在沿海,有戰略縱深沒有經濟縱深,一旦沿海遭襲,中國經濟至少倒退幾十年。但是在中國給予危機期的美國以巨大經濟支持之后,在數次沖突中國都以忍氣吞聲而告終之后,美國不僅沒有收斂,沒有見好就收,反而變本加厲,中國還有選擇嗎?近期美韓軍演,無疑已經赤裸裸的表明,美國已經不僅僅是在挑釁,甚至也不僅僅是“稍近,益狎,蕩倚沖冒”了,他馬上就要“斷其喉,盡其肉,乃去”了。
還有一點,我們也不應忘記:溥儀做偽滿洲國皇帝的日子實在不怎么開心,但那是他的祖、父輩鐵了心地堅持韜光養晦幾十年的結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