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462枚戰斧式導彈靠近中國的用意及中國的對策
據報道,美國這次參加黃海聯合軍事演習的海軍力量包括俄亥俄級潛艇,數十年來這種潛艇只裝載三叉戟彈道核導彈,目標是對準原蘇聯,現在是俄羅斯。美國俄亥俄級潛艇有18艘,其中4艘換裝了戰斧式巡航導彈,每艘可攜帶154枚戰斧導彈,能夠以常規彈頭攻擊1000英里(約合1609公里)。6月底7月初,美國三艘戰略級潛艇同時在中國附近海域現身,其中,俄亥俄號出現在菲律賓蘇比克灣,密歇根號出現在韓國釜山,佛羅里達號出現在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這種情況應該引起中國高度警覺,因為據統計上述三艘潛艇攜帶的戰斧式巡航導彈可達到462枚。
美國方面聲稱:三艘潛艇的出現純屬巧合。哄誰呢?美國巡航導彈靠近中國其用意如同“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向全世界傳達出這樣的用意:別看你中國現在GDP達到多少多少,經濟增長率高于全世界多少個百分比,外匯儲備居什么樣的地位,用不了多久就可以趕上世界第一強國美國等等。其實在這個世界上說話算數的還是我美國,我美國是世界上名副其實的老大。他向中國傳達出這樣的信息:我美國可以隨隨便便把自家導彈遠隔萬里導彈放到你中國附近海域晃悠,你又奈我何?我美國就是要在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施加影響,防止出現你中國一家獨大的軍事失衡。
美國借天安號事件和平時反復向全世界灌輸的中國軍事威脅理念,為其軍事行動尋找借口。其實西方世界也很清楚,所謂“中國威脅”純粹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編造出來的謊言,在我看來,與其稱作中國威脅論,不如改換一下名稱,叫做威脅中國,可能更加合適。這次美國將462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從黃海的韓國、南海的菲律賓、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島環中國海域進行部署,因其射程能夠達到1500公里以上,加之潛艇在水下航行,衛星監控不易,隨時能夠出現在中國近海。因此華北地區的北京、天津,華東地區的上海、南京、杭州,華南地區的廣州、深圳、香港,乃至西南地區的昆明等中國重要大城市均在打擊范圍內,其威脅意味不言自明。
在這種國際大環境之下,中國為什么要受到美國軍事威脅,美國在明知中國對朝鮮半島的和平誠意,反對美國進入黃海軍事演習的情況下,為什么仍然堅持要這么做?我認為這與中國長期以來一直堅持的“韜光養晦,絕不當頭”的外交政策有著直接的關系,這個政策導致了美國可以肆無忌憚的到中國附近海域炫耀武力的嚴重惡果。中國在與外國的國際斗爭,過于強調用外交手段和平談判解決國際糾紛,如果碰到不講道理、不聽勸告的強盜怎么辦?
毛主席在其終生的革命實踐斗爭中,一直強調用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所謂兩手對兩手就是我們對待敵手要一手抓和平談判,一手抓武裝斗爭。有人或者會說:美國不是我們的敵人。但是我要說:如果美國把我們當做敵人怎么辦?最起碼美國到中國附近把462枚戰斧式巡航導彈搬出來,不能算作是友好行為吧?國際斗爭既不能一廂情愿,也不能單相思的過于強調友好。朋友之間的交往需要亮出明晃晃的刀子嗎?正是中國只重視和平談判,由于害怕國際非議而放棄了軍事斗爭,使得中國在面對美國軍事威脅時變得如此被動。
美國已經摸透的中國底線,知道中國不會輕易訴諸武力,所以才能夠一會和你講友好,一會又變臉威脅,通過又打又拉的手段以實現其國家利益最大化。從文的方面講:你中國不是外匯儲備多嗎?那我就宣布美國的兩房破產,讓你手中的幾千億兩房債券成為一堆廢紙,我美國不需要償還你的債務;你中國不是手中有錢嗎,那我就隨時準備給你貼上“操縱貨幣”的標簽,逼迫你的貨幣升值,打壓你的出口產品銷路和市場。從武的方面講:我派軍艦到你的沿海進行威懾,逼迫你必須同意我美國對伊朗的制裁,逼迫你在安理會不得對譴責天安艦事件行使否決權。
看看,美國的小算盤珠子撥的是多么響。
反觀中國,對于美國的反制手段少的可憐,只是被動的應付。在經濟斗爭中,一會要求美國要保證中國在美投資的安全性,一會反復申明中國不是匯率操縱國,哀求美國國會不要輕易投票把中國列為“操縱貨幣”的國家。在軍事斗爭中,面對美國的威脅,外交人員只是不痛不癢的說幾句:中國希望美國的有關軍事活動能夠有利于亞太地區的和平、穩定與安全。我想說的是:可能嗎?如果美國的做法與中國所希望的想法恰恰相反怎么辦?中國還會說點別的話嗎?中國應該用軟硬兩手對付美國的軟硬兩手。你美國如果想和我談判,我就和你談;你美國如果想和我玩硬的,那我也不能輕易示弱。美國人也是看人下菜碟,你軟他就硬,你硬他就軟。這一點毛主席早就把他們看透了。他老人家的英明論斷早就擺在那:美帝國主義及其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老人家與美國畢生的斗爭中從來就沒落過下風,從抗美援朝、炮擊金門到抗美援越,一直到后來的乒乓外交,反而是中國調動著美國團團轉,逼迫的美國最后只好由總統首先訪華,直至1979年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建議現在我們仍然要學習學習老人家的斗爭精神。以革命的兩手對付反革命的兩手永遠不會過時!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