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勞動人民永遠高唱《東方紅》
——記人民歌手陜北農民李有源
延 梅
一首首濃烈質樸、旋律嘹亮、喜悅悲傷、曲調悠揚、節奏明快的陜北民歌,從黃土高原、溝壑山川,隱藏在民間歲月里的深情,誕生在音樂沃土之中。每一首字字珠璣,朗朗上口,如詩如畫,在荒涼的溝谷中回腸蕩氣,陶醉其中。讓人們難以忘懷而沉淀在心靈深處,隨著大地無盡的風情、韻味和歷史,訴說著歲月的滄桑和遙遠的傳說,吟唱著過往與未來,自由又浪漫。
陜北民歌充滿了濃郁的地方特色,粗獷豪放、高亢激昂、情感豐富、跌宕起伏、優美動聽,是我國民歌寶庫中的瑰寶。
最早的《騎白馬》曲調可追溯到周代中期,形成于漢代,那時并沒有文字記載,只能口口相傳。直到西漢時期才出現創作的歌謠《上郡歌》,后來又發展成巫術活動和祭祀宗教民歌中誕生。
多元素的名歌又來源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在陜北、晉西北山溝里流行《芝麻油》的情歌到愛情謠曲,又到《白馬調》的詞曲,彌漫著原始而樸實的生活氣息,隨風而飄。飄過、溜過山崖、溝壑,坑坑洼洼的黃土山坡,流淌在山圪梁梁之間。那種自然、生態的愛意,那種信天游的地域語言、曲調,不用雕琢,不用夸張,不用做作,一股腦兒地在山梁之間傾瀉得淋漓盡致。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幽風》,就是陜北一帶的民間歌樂。現在從《芝麻油》到《白馬調》,再到《東方紅》,是民歌內涵一種改編和簡單的流變,是一種時代文化土壤的自身變化。
《騎白馬》的歌詞,是我國著名音樂家安波等人按著這個小調,填上新詞,是陜北獨特風格的一首民歌,在陜甘寧邊區一直傳唱至今。
騎白馬,挎洋槍,
三哥哥吃了八路軍的糧,
有心回家看姑娘,
呼兒嘿呦,
打日本就顧不上。
要穿灰,一身身灰,
肩膀上要把槍來背,
哥哥當兵抖起來
呼兒嘿呦,
家里留下小妹妹。
……
1903年陜北葭縣佳蘆鎮張家莊,出身的貧苦農民李有源,從小以放羊為生。偶爾同別人學過《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認識了幾個字。后來在縣城打零工,經常偷偷跑到縣立高小學旁聽,又懂得了打倒地主、分田地、鬧紅的革命道理。是村里會唱民歌、秧歌、彈三弦、拉二胡,多才多藝的人物,深受周圍百姓的喜歡,成了張家莊遠近唯一的文化人。
1942年,一個初冬的早晨。大地被籠罩著一片白茫茫的霜霧,一陣寒風吹過,瞬間凝結成銀裝,被凌冽裹挾著。一團團白氣從口中呼出,李有源裹緊了破舊的棉衣,挑著擔子加緊腳步向城里的方向走去,在彎路即將爬到山坳上。突然,東方升起一輪火紅的太陽,給大地帶來了溫暖和希望。一股股熱量傳遍了全身,他感到渾身暖暖的,輕松又快樂,心中充滿了期望和活力。看到路邊墻上貼著“毛主席是中國人民的救星”的標語,對于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歌手,真是順手捏來。就在《白馬調》曲調上,邊走邊哼唱,將紅日、標語的詞,一遍遍地融進曲調里。
山梁間一種與生俱來的鄉土情懷,一種揮之不去的情愫,一種情緒載體的表達,這就是《東方紅》最初創作的雛形。
1944年,延安魯藝的教師、學員,劉熾、王大化、賀敬之等人在綏德一帶演出新編的秧歌劇《下南路》后,又深入到吳堡、葭縣一帶慰問演出。得知當地有兩位叔侄,是附近小有名氣的歌手、嗩吶手,便邀請過來,坐在火炕上一起閑聊。知道他們新編了一首歌,非常感興趣,讓他們給大家演唱。
李有源、李增至在眾人面前扯開了嗓門,無拘無束地唱:
東方紅,太陽升,
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他為人民謀生存,
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
大家聽后高興得不得了。劉熾激動地說:“這是一首原汁原味晉西北的《芝麻油》曲調啊!”激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當地百姓講:“這首歌在我們這里早已傳唱開了……”
在那個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年代,一個普通的農民能創作出《東方紅》這樣的歌曲,唱出了窮苦人的心聲,表達了對毛澤東主席和中國共產黨的熱愛和深情,是很了不起的。
經過劉熾等人在原創的詞、曲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編,1945年魯藝工作隊先后挺進東北、華北等地,一曲《東方紅》傳遍解放區。這支從陜北葭縣、米脂、綏德,叔侄兒一路唱到陜甘寧邊區,唱到延安。
在延安,這首歌又在魯藝音樂系李煥之等人對《東方紅》歌曲進行細致的斟酌、改動。在廣泛群眾的基礎上,成為邊區一首穿越時空、膾炙人口、家喻戶曉、影響深遠的經典紅色歌曲。1945年發表在《解放日報》上,響徹了陜甘寧邊區,傳送到全國各個根據地。
《東方紅》一首震撼人們心靈,響徹高原、云霄、河川,讓百姓聽得熱血沸騰。當年陜北紅軍唱著山歌鬧革命,闖出一片紅色熱土,唱出一片云開日出的新天地。陜北紅軍隊伍的壯大,發展了大片紅色根據地,孕育多少崢嶸歲月。一路上從《白馬調》唱到《東方紅》,這首單純而清澈,動聽而親切,還有點古樸滄桑的韻味兒,作為民歌出身的《東方紅》,又出落成具有獨特魅力的一曲頌歌。那個“紅”,是延安時期的時代風貌,是代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
1946年正月十五元宵節,陜甘寧邊區的人民和各路秧歌隊自發聚集在延安匯演。在《東方紅》的樂曲演奏聲中,在勞動模范楊步浩的提議下,以延安縣人民的名義,給毛澤東主席敬獻了一塊大紅金字“人民救星”的牌匾。是由畢生斗書寫,為金黃色顏料,匾的四邊紋圖案亦用金黃色繪制。
聽到這個消息,毛主席放下撰寫的文章,從王家坪土坯房住處,穿上棉衣、棉褲、圍好圍巾、戴好黑色的帽子,熱情地走出軍委大門前來迎接。毛主席握著楊步浩的雙手,楊步浩激動地說:“毛主席,您是咱人民的大救星,祝您身體健康!”
【楊步浩等人向毛主席敬獻牌匾(1946·正月十五)】
這首經典的歌曲《東方紅》,唱出了根據地人民群眾對人民領袖的深深敬仰,唱出了中國共產黨的根基、血脈和力量都扎根在人民中,唱出了黃土地的深情的吶喊。每一個音符都流淌著歷史的篇章,每一段曲調都刻在中國人的細胞里,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傳承和接力下,永遠傳送下去。
1949年10月1日,當毛澤東主席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莊嚴時刻,在京城上空響起了《東方紅》那質樸、悠揚、親切、震撼人心激昂、嘹亮的旋律,響徹了神州大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對國家領袖的無限崇敬和熱愛。
1952年,這首《東方紅》原創者李有源獲得獎旗、獎章和獎金,被譽為“人民歌手”稱號。
1955年李有源在家鄉病逝,終年52歲。他走了,而這首紅歌彰顯了陜北民間熾熱的頌歌張力,為中國音樂史上留下了一種精神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
1965年10月1日,周總理親自策劃和指揮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改編成交響合唱開幕曲,在人民大會堂首次演出,成為那個時代文藝界的空前盛舉。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伴隨《東方紅》樂曲升入太空,一曲《東方紅》天下盡知。
《東方紅》那熟悉、親切的樂曲,在祖國神州大地又重新奏響。那是民族之聲、心靈之韻,喚起情感和記憶,讓人們不禁熱淚盈眶,心潮澎湃。
《東方紅》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中國人民表達對中國共產黨和偉大人民領袖毛主席無比熱愛和信任的一首經典作品。在改革開放的今天,竟然有人企圖篡改這首最具代表性的紅色歌曲,不僅損害偉人的形象,而且嚴重損害黨的形象,離間了黨群關系,還割裂了新中國的歷史。誰給你的權力,隨意翻新、翻唱?《東方紅》具有深厚歷史、文化、政治意義,是新中國的精神內核和文化內涵,是人民心中的圣歌。毛澤東思想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方向、靈魂和旗幟。那種為了既得利益隨意修改《東方紅》,全國人民不能容忍,陜北人民更不能容忍!我們決不容任何人篡改和褻瀆《東方紅》,全中國的勞動人民必將世世代代永遠高唱《東方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