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經濟在中國具有怎樣的發展前景,相關的各種可能性值得深入探討研究。這其中一個重要的議題,就是在當下中國的非公經濟中,個體經濟是不成氣候的,主要成分是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私營經濟,且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不斷發展壯大。那么今后私有制經濟會不會在中國取得主體地位?我們認為,不要只從法理上,而要從現實趨勢看,這樣一種可能性是依然存在的。
理由根據如次:
其一,主觀動能堪稱強勁
在目前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大力發展中國經濟不能不大力發展非公經濟。對于這一點,總體上沒有什么疑義。問題在于,私有制經濟在中國經濟結構中占怎樣的位置,居什么樣的地位。
第一種情形是,公有制經濟為主體,非公有制經濟為重要補充,如此塑定二者之間的主輔關系。雖然官方表述是“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但是在任何社會經濟結構中,有“主體成分”就有“輔助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否則邏輯上說不通。“公主私輔”,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現實政治定論,構成我國現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核心內涵。但在現實改革的沖擊下,這一核心內涵越來越被演變和淡化,這一政治定論的維系也危在旦夕。
第二種情形是,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二者并駕齊驅、等量齊觀,難以分出主次、先后或強弱,因而造成明顯的二元所有制結構。許多人認為,目前中國經濟在事實上已經是這樣,只是還沒有得到官方的承認。由此所引發的問題,就是公有制經濟與私有制經濟之貢獻孰大孰小以及中國究竟要走什么道路的爭論。無主無輔的二元所有制結構,在任何社會都不可能長此維持下去。
第三種情形是,非公有制經濟全面超越公有制經濟,亦即私有制經濟成為中國經濟的主體,進而獲得主導地位。與此相對應,則是公有制經濟退居次要位置,淪為附庸與補充。相當一些人士認定,這才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未來前景,即雖然不同于前蘇聯“休克療法”,但也是殊途同歸,即“平滑過渡”到資本主義,而且事實上,他們一直在以十二萬分的努力朝著這個方向推進。
對于上述三種不同情形,不同的中國人持不同的立場。但不可否認的是,期盼與支持第二乃至第三種情形的大有人在。這些人倚靠外源性宏大的思想理論體系為支撐,擁有內生意義上強大的新興資本力量為靠山,二者有機結合、共同發力,不斷掀起推進私有制經濟做大向上的強大浪潮,為其占據社會經濟主體地位構成了空前強勁的主觀動能。
其二,客觀基礎相當深厚
私有制經濟在中國已經明顯具有如下客觀基礎:
一是已經上升為具有獨立經濟形態意義的存在。中國的私有制經濟不但社會規模可觀,而且無論其經濟基礎還是社會基礎都已經相當深厚,也就是說,已經在中國社會深入扎根,已經發展到根深蒂固的程度。如果進行歷史對比,其規模程度和深固程度可以說遠超近現代各個歷史時期;如果進行橫向對比的話,則中國私有制經濟的水平與能力也堪比西方國家的私有制經濟,甚至在一些方面呈現明顯的超越之勢。
二是已經在中國市場經濟中如魚得水發育成熟。依靠國家政策支持,當下中國的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市場經濟相比,已經發育得相當成熟,其中關鍵性指標就是私有化程度。目前中國的私有制經濟無論企業經營管理,還是市場開發力和控制力,都已經達到較高的水準,總體上并不遜色于任何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當然,迄今為止西方集團依然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的地位,他們這樣干主要源于政治上打壓中國的需要,但事實上并非如此。實際情形是,對比西方私有制經濟的老師傅,中國的后進晚生們在開發市場經濟各種功能、技能等方面都大有青勝于藍的發展勢頭。
三是已經能夠在經濟政治舞臺上自我主宰呼風喚雨。盡管目前還沒有獲得中國經濟體系中的主體地位,但也正努力爭取“我命由我不由天”。因此,盡管主流政治的理論邏輯與思想價值上強調要加以規范、引導,但其實際的走向與趨勢卻是私有制經濟越來越脫離政治掌控,直白地說,就是規范引導乏力。這其中一個突出的例證,就是對于資本外流與用腳投票的問題迄今都還難覓良策,甚至是束手無策!更令人驚訝的是,規范與引導如今在相當程度上被反向運作。也就是說,本來想要引導規范非公經濟的法人主體,反而在主觀上客觀上被人家所“導引”著,無論在政治層面、經濟層面,還是在社會層面,都發生著這樣的現象。一些政府官員甘當資本家“店小二”的誓言,就是這等“被引導”或者“被規范”的結果。
其三,全球大環境與中國小環境都與私有利
從利弊關系的視角看,中國國內的小環境對私有制經濟發展利大于弊。因為當今中國的各方面事實上都對非公經濟寄予厚望,在中國的許多時候和許多地方,發展非公經濟已經成了執政水平和當局政績的標尺,成了促進經濟發展的濟世良方,以至于許多大員要員都發狠放話說,誰讓企業家過不去,就讓誰過不去!這些人將私營企業家視為自己的“衣食父母”,奉為“座上賓”,也成了他們所謂“執政為民”的聚焦點與落腳點。這是當前中國政治氣候的一個突出特點。筆者預計,這種氣候狀況不但將繼續持續下去,而且今后一個時期還將進一步增強。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事實上時時刻刻都面臨私有制經濟的嚴峻挑戰,如果不是人為地加以管控維護,則將在相當程度上要落入下風、淪為次要,在情感上與政策上淪為不受待見的無能與無賴“兒女”,經常招人白眼與呵斥也就在所難免了。
也正因為這樣,中國私有制經濟的擁躉們一直都在起勁地呼吁吶喊,制造強烈的輿論思潮,要中國社會平等對待兩種所有制經濟,讓它們不分主輔、公平競爭,以市場取舍來決定高下勝負。這是一種不可忽視的“維權運動”甚或“爭權運動”,其起始于經濟層面,但事實上已經上升到政治、社會與思想層面,從而構成中國社會的突出矛盾,給中國的發展進步與未來前景帶來日益嚴重的考驗。
從國際大環境的角度看,全球范圍內資本主義確實危機重重,但并未窮途末路,現在就斷言資本主義走不出當前的危機,恐怕還為時尚早。對于資本主義體系的自我修復能力不可估計過低,這方面的歷史經驗與教訓十分豐富,應該充分汲取。同時還必須看到,重重危機之下的資本主義經濟仍然占有總體性的優勢,依然還能夠全方位與全程性壓制異己。其重點打擊的對象,就是中國的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
筆者多次說過,中國的新興資本主義同世界資本體系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從根本上說就是全球資本體系的一部分。就政治屬性而言,中國私有制經濟是中國新興資本主義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完全可以說,中國私有制經濟在外有強大的戰略同盟軍與支持力量。同時還不能不承認的是,中國經濟還離不開對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依賴,經濟上必須的外循環還難免讓西方資本主義占大頭,而西方資本主義則支持和力挺中國的私有制經濟,對其改變中國社會形態的作用寄予厚望。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
接下來的問題是,如果私有制經濟在中國獲主體地位的可能性一旦變為現實,將引發怎樣相關的問題與現象呢?
第一,在經濟生活上,共同富裕將成為泡影
私有制經濟的發展,所帶來的必然是貧富分化,這完全符合一般經濟規律,也完全契合人們的社會常識。有人指望中國也能夠成為具有“共同富裕”特征的北歐那種類型的福利國家。我們說,這完全是白日做夢。中國既沒有北歐各福利國家那種社會條件,更沒有相應的自然條件。在中國這樣一個資源有限的國度里,私有制經濟占據主體地位的結果,在經濟上只能是日愈嚴重的兩級分化。這也是絕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難以避免的路徑。
第二,在社會生活上,中國將成為資本家的樂園與天堂
改善營商環境的議題在中國許多地方都成為社會治理的重點工作。這個議題有其積極的一面,權力部門不能對合法經營的企業吃拿卡要,此等權力濫用現象必須加以整治。但這個議題也有消極的因素寓于其中,背景就是有人一直在鼓噪中國的非公經濟遭遇不公平待遇。客觀地說,當代中國的新興資本發展仍在某些方面或某些領域受到一定的限制與制衡,但必須認識到,對這種限制與制衡是完全必要的。只要是在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社會,私人資本的發展就不可能過得像資本主義國家那樣的放肆和舒坦。但是,一旦私有制經濟上升成為中國經濟的主體與主導,現有的種種限制與制衡將在相當程度上被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將是資本的樂園與天堂。解放前的中國積貧積弱,但上海卻能成為中外資本的樂園與天堂,其意概在于此。
第三,在政治生活上,資產階級將重新當家作主,成為國家和社會的主宰者
公有經濟與私有制經濟主次易位之后,接下來要規范與引導的就不是非公經濟,而勢必要換成公有制經濟了。經濟主導是社會與政治主導的先聲與先導,經濟地位的變化必然要帶來政治地位的變化,屆時,擺脫被掌控的地位而居經濟結構主體地位的非私有制經濟將在政治上更加彰顯其影響力和控制力,相應地,也必將讓新興資產階級在中國的政治生活中獲得越來越多和越來越大的發言權和主導權。首先是經濟政策的主導權,接下來就是社會政策與政治安排等,由以“納稅人”名義的資本家階級、資本財團利益代表人物來決定國家的大政方針,這樣一種“國際社會”的通例也將行諸于中國了。
第四,在國際關系上,中國將淪為西方資本霸權的附庸
中國私有制經濟在利益關系上的對外依賴性及其思想理論的附屬性,決定了一旦這種經濟上位并主導中國經濟的話,則中國必將淪為西方資本霸權集團政治與戰略上的附庸。私營企業的業主們同新興資本大鱷一樣,他們一概都熱衷于狡兔三窟,尤其熱衷于把老窩安排在西方或者西方控制下的國家,這樣的事情現已普遍存在,如果私有制經濟上位后將愈演愈烈。由此影響到國際關系,則中國之于西方的依賴性必將更加嚴重。屆時霸權集團制衡中國,那就像老子管兒子一樣,根本無須更多的“殺手锏”,所謂的“卡脖子”問題都不值一哂了。
總之,私有制經濟以及新興資本作為政治力量正在登上中國社會的大舞臺,未來是否會進階與上位著實難說。在這樣的背景下,能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遠非勝券在握,而將一路艱險、前程漫漫、危難莫測……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