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意見》強調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和國家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為意識形態工作前沿陣地,肩負著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務。《通知》下發得很及時很到位,必定能夠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全國意識形態工作起到良好作用。
教育領域宣傳思想工作出現問題與教育領域長期存在的各類矛盾問題具有緊密聯系。在對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充滿信心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的看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高校意識形態之所以出現復雜現象,甚至會呈現“眥必中國”的問題,不是偶然的,而是有著長期內在的發展過程。這一現象的本質在于,中國教育長期以來,已經基本上喪失了獨立思考能力,存在著嚴重的崇洋媚外傾向,甚至不少人把這種盲目崇拜和效仿視為先進和與國際接軌。因此,強調反對西方價值觀固然重要,但是從根子上來說,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樹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走中國自己的教育發展道路,則更為重要。教育領域的崇洋媚外五花八門、無孔不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盲目推崇西方價值觀。毛澤東同志很早就批評過某些人“言必稱希臘”,這種情況經過整風運動有了改進。但是目前在中國高校,很多人則是“言必稱美國”、“言必稱普世價值”、“言必稱與國際接軌”。盲目崇拜西方價值觀的多,獨立自主思考的少。“自由、民主、人權、一人一票”等被某些高校教師無原則無批評的吹捧,喪失了對其歷史背景、階級局限性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討論。中國高校很多教師對于國家取得巨大成就視而不見,對于中國制度的優越性視而不見。很少有人會設想去構建中國自己的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很少有人會去抨擊和剖析西方的不足。他們更多的是以自己理想中的制度—也就是經過主觀美化后的西方來抨擊和切割我國豐富的社會實踐。知識分子最無知識,不幸成為對很多高校教師的真實寫照。
二是高校人才引進、職稱評定等過分向西方傾斜。目前中國高校的所謂人才引進,單純以學歷作為唯一衡量標準,甚至是否國外大學學歷作為唯一衡量標準。碩士現在已經不入流,至少博士以上學歷。博士也不是隨便哪個大學的博士都可以的,往往要求有西方背景的人,越是有西方背景的人越吃香,在職稱評定、課題、科研經費方面得到傾斜。高校人才引進的這種過分向高學歷、向有海外背景的人傾斜的傾向,無疑大大助長了崇洋媚外傾向,發出了錯誤信號。在高校職稱評定中,往往以在國外發表論文的數據作為衡量標準,無形中把國外學科體系神圣化,助長了崇洋媚外傾向。
三是強制全體學生學習英語。目前,強制全體學生學習英語已經成為一種慣例和集體無意識,導致我們的教育體系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培養著崇洋媚外。初中時期要英語學得好才能考上好的高中,高中要英語學得好才能考上好的大學,到了大學英語學得好,只有出國才是正確的選擇,所有現在中國好一點的大學,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基本上有能力出國的都出國了,不出國就快成為沒能力的同義詞。強制全體學生學習英語,主觀上是為了學習借鑒他國先進文化和科學技術,同時我們不能不看到,語言不是簡單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載體,強制學習英語客觀上制造出英美國家高人一等的印象,埋下了崇洋媚外的禍根,對于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制度自信非常不利。
四是學制、教育結構借鑒西方多,獨立自主的少。現在教育領域只講與國際接軌—實際上就是與美國接軌,不講走中國自己的教育發展道路,不講中國國情的現象比較嚴重。比如學制問題,美國人小學6年、中學6年,大學本科4年,專科3年,碩士3年,結果中國完全照搬照抄。比如教育結構,美國人搞高等教育普及化,我們也跟著普及高等教育,家長花了很多錢給孩子讀大學,最后就業跟初中高中差不多,當家長抱怨的時候,很多教授、專家會告訴我們人家美國人就是這樣的,美國大學生也就是從事超市售貨員的工作。可是就沒有人敢說,即使在美國,大學生普及化也是一種浪費,也是一種失敗的教學方式呢?
五是高校管理軟弱無力。近年來,中國教育經費大幅度的增加,比如中央財政2013年教育經費達3800多億,除開幾百億面向西部地區轉移支付之外,3000多億投給了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平均每所高校達40億元之多,這個數字夠瞠目結舌的。這還不算,科研經費中相當多的部分流入了高校。高校確實富起來了,但是管理卻日益松散。首先是機構臃腫人員冗余。比如,北京大學領導班子達25人之多,清華大學領導班子12人,中層崗位達70-80個之多,每個人都要享受高額的工資、福利,這國家財政投的再多也沒有底。辦學理念出現嚴重偏差,受到教育產業化的不良影響,一味的向錢看,忽視社會責任。高校教師管理松懈,從事第二職業的不少,不少沒有安心從事教書和研究工作,只想到掙外快、撈票子。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贏得了青年就贏得了未來,輸掉了青年就輸掉了未來。正如《通知》所說,做好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是一項戰略工程、固本工程、鑄魂工程,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事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重要場所,必須旗幟鮮明的舉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牢的掌握宣傳思想工作的主動權和主導權,扎實、生動、有組織、有系統的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為黨和國家培養合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民族培養中華文化薪火傳人。
想要解決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對影響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各個方面逐一進行解決。甚至可以說,只有高校存在的各類缺陷和問題解決好了,高校的宣傳思想工作才能夠解決好。反之,如果僅僅就宣傳思想工作抓宣傳思想工作,往往只是抓到皮毛,可能過一段時間就會死灰復燃,甚至會甚囂塵上,變本加厲。與其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形勢的變化和高校存在問題的復雜性要求我們采取綜合治理的辦法,標本兼治解決高校乃至中國教育存在的各類問題,使高校宣傳思想工作從根本上得到好轉。為此,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大力倡導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想要田地野草不要瘋長,最好的辦法是種上莊稼。想要高校宣傳思想工作不被西方價值觀所左右,最好辦法是樹立和壯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八大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要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完善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絡,形成家庭、社會與學校攜手育人的強大合力。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我們要在高校大力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培養一代又一代中華文化的薪火傳人,為中華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精神支持,
二是全面均衡把握高校教師引進、職稱評定、兼職教師等方面關系,防止過分向西方傾斜。高校發展要引進人才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人才不能簡單以學歷作為標準,尤其不能一味向有西方背景的人傾斜,海外留學歸國人員是引進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不能讓海外歸國人員成為主導。應該以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寬廣視野,不唯學歷、不唯出身,廣泛引進各方面優秀人才。人才引進政策應該一視同仁,不能人為劃分為三六九等,對不同出身的人實施不同的政策,而是要以實際成果作為衡量標準,客觀公正的進行評價。高校職稱評定標準要進行全方位修訂,不能簡單的以在國外雜志發表幾篇論文作為評定標準,而是考慮教學、科研實績、資歷、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等各個因素,綜合評定高校教師職稱。要大力培育和壯大兼職教師隊伍,打破高校教師自我封閉自我循環的老路子,從領導干部、科技人員、企業管理層的退休人員中,有組織、有計劃的聘請一批經驗豐富、思維敏捷、工作能力強的人員,充實到高校教師隊伍中去,提升高校辦學水平,減輕高校經濟壓力。
三是將英語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從必考課改為選考課。中國在改革發展過程中,要充分吸收全人類一切優秀成果,同時要注意以我為主、自力更生,在學習英語的問題上也是如此。對于在工作生活中確實需要英語的,可以自己選修,國家可以為此提供便利。對于在工作生活中不需要學習英語的,國家應該尊重其不學習英語的權利。為此,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應該將英語從必修課改為選修課,從必考課改為選考課。此舉將給廣大學生提供更多選擇權,他們可以更加自由的選擇法語、俄語、西班牙等其他語言進行學習,也可以更加自由的選擇物理、化學、生物、地理、政治、文化、歷史等方面進行學習。這對于培養學生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提升文化素養和能力水平,有百利而無一害。
四是在學制、教育結構等方面進行艱苦探索,走出一條中國自己的教育發展道路。我們要堅持堅持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走出一條中國自己的教育發展道路。學制方面可以探索縮短教育年限。比如,小學縮短為5年,中學縮短為5年,大學本科改為3年,專科改為2年,總結縮短3年教育年限。如此一來,將會增大學生自我選擇機會,減輕教育財政幅度,增加社會勞動供給和財富供給。為什么不可以嘗試一下呢?教育結構應該進一步優化,大幅度縮減普通高等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我國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與美國很不相同,我國作為勞動力密集的國家,應該面向工業化大生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通過系統、全面、立體的職業教育,把我國豐富的人力資源更好激發出來,培養一大批建筑工、焊工、護理人員、磨具工等技術人員,提升產品質量和附加值,為經濟轉型升級奠定良好人才基礎。
五是理直氣壯加強黨和政府的教育事業的領導,規范高校辦學行為、規范教師道德行為規范、規范收入分配。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教育事業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的組成部分,毫無疑問也要接受黨和政府的領導和管理。黨和國家對于教育事業的領導和管理,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察。一是黨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政府作為公共管理機構,對社會發展社會負責重要職責。二是我國高校與西方高校存在本質區別,西方著名高校均為私立大學,國家沒有給高校提供工資、福利、退休金等費用,因此西方高校自治是合理的。我國高校基本上是公立大學,國家已經給高校提供了工資、福利、退休金等費用,不存在高校自治、教授治校的問題。如果想要搞高校自治和教授治校,前提就是各大高校應該退還國家提供的工資、福利、退休金等各項經費。事實證明,高校教師學歷再高、學術水平再豐富,但是在謀求自身權益最大化方面,并不弱于任何一個工人、農民,而只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些年高校思想宣傳工作之所以出現混亂,之所以高校出現了機構臃腫等問題,從根本上來說主要是黨的領導沒有得到真正貫徹。在加強黨的領導和政府的管理方面,必須理直氣壯、大張旗鼓的講。
要精簡高校領導班子和機構設置,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合理設置高校領導和機構數量,把大量臃腫的領導班子和中層充實到教學一線中去。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是否堅持和弘揚社會主要核心價值觀作為衡量高校教師的政治標準,對于那些頑固堅持西方政治價值觀的,應該清理出教師隊伍。要規范高校辦學行為和教師行為,堅持高校作為公共服務機構定位,集中精力抓好教學和科研,高校不能經商,高校教師不能從事第二職業。對于從事第二職業的教師,應該清理出教師隊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