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根本在于教師——專家學者談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
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歷來備受矚目。新時期新形勢下,大學生獲取信息渠道多、思維活躍,如何讓馬克思主義理論進學生腦、入學生心?高校又該從何處著力,為廣大師生營造清朗的精神家園?
日前,記者就此采訪了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
高校盡責,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
“20世紀社會主義發展歷史上出現的震驚世界的蘇東劇變事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意識形態‘多元化’,馬克思列寧主義不再是指導思想,反社會主義思想、資產階級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雷聲強調,在意識形態領域,不講指導思想的“一元化”,不講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社會主義就沒有出路,“在我國現階段,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一元化’的指導思想去引領和整合多樣化的社會思想”。
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張雪看來,高校歷來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高校領導和各級黨組織必須肩負起政治責任、領導責任,做到守土有責、負責、盡責,“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高校要肩負起學習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大任務,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要加強思想理論建設,深入學習研究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決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的精神和部署上來;要深入研究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形勢、特點和規律,增強政治敏銳性、政治鑒別力,堅決批判、抵制各種錯誤思想。”
教師領航,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入腦入心
如何讓書本上的理論鮮活生動,如何教會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去思考現實,又如何讓理論內化為信仰、凝聚成旗幟?
深耕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教學工作數十年,張雷聲始終認為,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解決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客觀問題,根本在于教師。
“教師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否真正做到講準講深講透,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講授能否真正做到求真求新求實,能否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形’,大學生能否真正做到‘入耳入腦入心’等,依然是我們今天在新形勢下要面對的問題。”張雷聲強調,大學老師必須要明確“學術研究無禁區,課堂講授有紀律,個人言論要負責”,“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就是要承擔起對大學生進行理論教育和思想引導的責任,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作為教學的基本要求,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傳播者。無論是課上還是課下,都應嚴于律己,以自身的學術魅力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
張雪認為,確保意識形態安全,要從管理上加強規范,“要完善師德師風建設規范,提高政治標準在教師聘用、考核制度中的比重,嚴格落實政治考核、師德表現的一票否決制。加強課堂教學管理,嚴格教學過程督導,健全廣播、電視臺、櫥窗、網絡和報告會、研討會、講座、論壇、社團活動等的管理,實行‘一會一報’和‘一事一報’,決不給反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想和不當言論提供傳播空間”。
學科創新,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權
新形勢下,利益多元、觀念多變,科技日新月異、傳媒高度發達,面對如此復雜情況,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實踐、創新又該從何處著力?
“網絡生活已成為高校師生的一種重要生活方式,也成為各種社會思潮、思想交鋒輸出的重要渠道。更要注意的是,近年來,敵對勢力借助資本滲透、煽動傳播、數據挖掘等手段,千方百計利用網絡平臺吸引學生,妄圖在思想觀念上誤導學生、價值取向上左右學生、理想信念上動搖學生。”上海市教委主任蘇明認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要把握傳播規律,切實加強網絡輿論引導。
“當代青年學生主體意識強烈,不喜歡被灌輸說教,崇尚追求自我展現。針對這一特點,創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秉承開放、共建、共享的理念。”蘇明倡導,要把學生作為建設主體,探索形成一套充分發揮大學生首創精神的創新驅動機制,“比如,抓住學生學習的剛性需求,把社會上的熱點話題、事件進行互聯網改造,成為網絡平臺上的學習素材;把學生身邊一票難求的優質大師資源轉化成觸手可及的網絡教育資源;以專欄、‘微課程’等形式,從學生關心的問題切入,將矛盾與困惑化解在交流與領悟之中。”
張雪則認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堂仍是意識形態領域的主陣地,教學改革必不可少,“要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創新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話語體系,善用師生熟悉、接地氣的形式與風格宣講理論、傳遞思想”。 (光明日報記者 鄧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