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么時候起,中國教育領域刮起了一股崇洋媚外風。無論任何一種學科,哪怕是中國文化方面的研究,也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也是要搞什么雙語教學,也是要消尖腦袋在英美學術期 刊發論文。
精英專家們搬出了《美國加州小學語文教材》用來證明他們所謂的為小學生減負的科學性、必要性、重要性;但他們顯然忘記了中國教育中“學海無涯苦作舟、書山無路勤為徑”的總結 領會。
精英專家們只讓大家看到了西方世界普通民眾放牛吃草的全民教育,但精英專家們卻選擇性的忽視了西方世界精英們嚴苛昂貴的私人教育、貴族教育!而我們都知道:在歐美,貴族是 合法的存在、華爾街的股東也大多是家族世襲的!
在精英專家們看來——全盤西化就是最好的教育——所以,他們一方面言之鑿鑿的為我們的孩子減負,一方面不惜巨資為自己的孩子建造了私人定制的貴族學校!
同樣是學術論文,在國內學術期刊發表的,無論真實學術水平如何,都會被崇洋媚外的人們判定不如境外期刊發表的論文。
講課水平再爛的學者,只要在境外期刊發表過學術論文,就會被捧為學術大師,就會被支付不用常年上班就能支取的高薪,就被送上各種讓人嘆為觀止的榮譽稱號和各種學術資源。判定 中國學者學術水平的權力,竟然長期被境外的一些學術機構掌控,實在是中國學人的悲哀。
在這種背景下,中小學課本中的古典詩詞,被一些編撰課本的學人驅趕刪除,就很容易理解了。
長此以往,中國還能保有自己的文化嗎?中國人還能嫻熟地使用中國古典文化資源嗎?中國人還是中國人嗎?
好在,習近平主席開始關注這一問題。據新華網報道:“北師大教師參加了全國課標的制作,習近平從展臺上拿起一本課標書翻看。聽說語文、歷史、思想政治三門課標是全國統一,他 說,我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習近平主席的說法,是對這一不正常現象 的有力回擊。
顯然,這是因為中國教育出了大問題。用習近平主席的話說,中國學者將古典詩詞趕出中小學課本的做法,形同于“去中國化”!過去,臺灣地區民進黨前主席陳水扁上臺以后,在臺灣 大搞“去中國化”運動,消除中國文化的痕跡。如今,中國教育界也有一幫人,在偷偷摸摸地搞“去中國化”。
他們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什么呢?他們只是想減輕學生的負擔,他們覺得,學生學的課文太多了,要學生學的漢字太多了,這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減去8篇詩,他們也算了,這可以讓學生少 學32個漢字。新課改以來,讓學生及早學漢字,多學點漢字,這是非常正確的。但也帶來了問題,就是,在目前學習理念和方法沒有改變之前,多學漢字,師生都喊“難”。
其實,漢字本來是不難學的。中國古代,包括民國時期的私塾、家塾教育中,根本就沒有漢字“難學”的意識。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教育的普及率已經很高,據說兒童90%入學識字,當時 主要也是識漢字。這也說明,漢漢字的很簡單的事。
學漢字什么時候成了問題呢,是自上個世紀初,學校語文教育“西化”,識字就成了問題。中國語文教育的最大的問題,就是教學方式方法上的“西化”。中國西化最徹底的,就是教育 。而教育中,語文教育又是西化非常嚴重的。中國的語文教育,本來有數千年的經驗,是非常寶貴的。中國語文教育界不用搞什么創新,只有老老實實地繼承古人的經驗,語文沒有學不好的 。而“識字”也根本就不是問題。但我們輕而易舉地拋棄了這些經驗,引進了西方的所謂教學經驗,而引進者對西方的教育理論也是一知半解而已。從這一意義上,中國的語文教育確實是一 直在“去中國化”,從五四時期的罵漢字,到文字改革,再到第八次語文課改引進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做理論基礎,步步西化。
無論是“一日不見,如三秋兮”的深切思念,無論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憂國憂民,無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大氣磅礴,無論是“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凄寂 婉約…無不是美不勝收情動古今!
重視以古典詩詞為標志的古典文化,這是涉及民族文化傳承的大事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我們理應擁有這樣的文化自信。那些走過悠遠歷史透射文明溫度的古典詩詞,理應代 代相傳生生不息!這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更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誠然,在自然科學領域,在非國學的社會科學領域,英美國家的科研水平的確比我們先進,但是,如果中國學人因此在英美等國面前卑躬屈膝,喪失自信,讓洋人們主宰中國教育學人的命運,就很難在各個領域超越英美。原因很簡單,一群精神上繳械投降的學人,還會有超越別人的機會嗎?這些學人培養出來的學生能不奴化、去中國化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