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臨近五一,各種連篇累牘的旅游推薦、購物指南充斥在各大媒體、網絡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讓人暈眩讓人疑惑,稍微較勁一點的人不禁會問:何時起,有著深遠歷史意義和政治意義的國際勞動節怎么會變成如此這番光景呢?
19世紀早期工人運動中興起了縮短工時的八小時工作制運動,后來隨著資本主義中心轉移,從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發展到新興的美國。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標榜自己解放了黑奴貿易,卻將解放的這些底層人民重新投入到大工業的火爐中。
他們每天14-16小時的工作時間,有時候甚至達到了18小時。從未停止的殘酷資本剝削讓美國工人階級無比憤怒,廣泛的工人階級衍生出一波又一波的抵抗運動,從1877年美國第一次的全國大罷工,到1886年5月1日國際和國內勞動團體支持的芝加哥工人大罷工,資本家和美國政府在一次次的欺騙、拖延和鎮壓中,最終在美國和整個歐洲工人階級的罷工運動中丟掉了他們囂張的氣焰,于1886年承認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8小時工作制。
1889年,紀念1789年法國大革命一百周年的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在法國巴黎召開。在會上,法國代表拉文提議:把1886年5月1日美國工人爭取八小時工作制的斗爭日,定為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節日,與會代表一致同意,通過了這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決議。
中國最早開展五一勞動節活動的是由革命知識分子在1918年在上海、蘇州、杭州、漢口等地向群眾散發介紹“五一”的傳單,但第一次紀念國際五一勞動節的活動是在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九江、唐山等各工業城市的工人群眾浩浩蕩蕩地走向街市、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集會,李大釗和陳獨秀等在文化陣線上為工人們搖旗吶喊,鼓舞中國工人為了自己的權利、為了反對剝削而斗爭。
1949年建國之后,5月1日自然成為了中國的勞動節,這一天人們放假一天可以在公園、劇院、廣場等舉行集會和文體活動,國家也會召開表彰勞動模范的群眾大會。20世紀80年代,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1994年的大規模國企改制,曾經的單位制和鄉鎮企業政企合一制度徹底破產,城市工人階級和農民工也被國家扔到了資本雇傭和剝削的勞動力市場的汪洋大海里。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嚴重打擊了出口導向型的世界工廠模式,外需十分疲軟,亟需擴大內需,1999年,房地產、股票、期貨三大市場同步放開,教育、醫療、養老也作為拉動內需的必要手段而市場化和產業化,于此同時,連紀念1886年5月1日美國芝加哥工人大罷工爭取8小時工作制的偉大工人運動的節日也被市場化形成所謂的五一黃金周,拉動中國的經濟發展,成為了新生資產階級和權貴階級的節日盛宴。
2007年,傳統節日的慶祝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維持了11年的五一黃金周被五一三天假取代,但是這樣的“五一”勞動節依然年復一年的在商品化的浪潮中消解著工人階級對資產者的憤怒,打造著中產階級的休閑生活,膨脹了各路商家盆滿缽滿的經濟欲望,而為了生活而奔波的中國工人依然要在工作強度大、工作時間長的流水線上、工地里揮灑血汗,僅僅為了那微薄的加班工資和可憐的節日問候!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