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紅星農場農技中心技術人員在做測土配方實驗。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
![]() |
農場整齊、寬壟的種植地塊。東北網記者王蕊攝 |
11月29日訊 題:“金色大豆”閃耀黑土地——“振興龍江綠色大豆產業”系列報道之一
東北網記者 王蕊
常年大豆種植面積占全國大豆種植面積的37-44%,總產量占全國的38-46%,商品率在80%以上;2009年大豆種植面積達7294萬畝,大豆總產量591.9萬噸……一組組鮮活、生動的數據,體現出黑龍江省大豆的種植現狀。
黑龍江省是全國大豆的主產區。一馬平川的松嫩平原,廣袤無際的黑土地,捧出的光燦燦“金豆”,為這片土地打出一張最亮眼的名片。
種植戶眼中的“金豆子”
“今年我種的400畝耕地中100畝種了大豆,畝產達到近400斤。按照目前1.9元/市斤的價格,1公頃地能收入五六千元。”在北安農墾分局建設農場辦公室,種植戶劉金發興奮地為記者算了一筆賬。
“雖然效益不比種植玉米高,但近兩年大豆都能賣上個不錯的價錢,一年下來不白忙活兒。”劉金發在建設農場承包耕地已20多年了,玉米、甜菜等作物都種過,但是他更看好大豆。十幾年來,正是依托種植大豆,建設農場許多農戶逐漸走上了致富路,大豆也成為當地人眼中的“金豆子”。
黑豆,豆中精品,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達36-41%,不僅能有效抑制癌癥,對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很有益處。今年,嫩江市民張有良打起了黑豆的“主意”:與香港維他奶集團達成訂單協議,在嫩江縣種了4500萬畝的黑豆。
進入十月,大豆喜獲豐收,張有良心里樂開了花。自己田里共收了500噸黑豆,又以高出黃豆20%的價格從農民收購大量黑豆,全部訂單銷售給維他奶集團。“選擇在嫩江種植和收購黑豆,正是看中了當地的綠色大豆種植資源,只有這里種的黑豆質量最好、豆子大。”
張有良向記者透露,如今不僅有香港的企業看中了黑豆,韓國的企業也紛紛送來訂單。明年還要擴大種植量,預計收購黑豆1000-1500噸。
![]() |
尖山農場采用機械化選種。東北網記者王蕊 攝 |
![]() |
九三農技推廣中心工作人員在做種子發芽試驗。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
規范化標準化種植,“向土地要產量”
進入9月以來,受國際大豆價格持續走高影響,國內畜產品價格攀升,豆粕飼料價格上漲,企業對大豆的需求逐步攀升,價格、市場的需求變化讓劉金發這樣的種植戶也開始關注起大豆行情。
打開了話匣子,劉金發又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為了種出優質綠色大豆,農場實行統一加工、包衣、包裝、標識、供種,并全部由種子公司統一清選,肥料1畝地要投入47元左右,比地方多投入5元左右,一畝地增產100多斤,一畝地可增收180元。
“只有掌握了行情,舍得投入,進行規范化、標準化種植,才能提高產量,農民才能有所收入。”劉金發的心里話得到了農場生產科科長蔡曉祥的認可。
建設農場地處松嫩平原,在第三四積溫帶上,土質肥沃,屬世界珍貴的三大黑土帶之一,非常適合種植大豆。蔡曉祥指著窗外連片的黑土地告訴記者,農場田地都是1米1大寬壟,推廣化學除草、航化作業,并投入了大型機械深松整地,不僅抗旱保濕,越年可以直接播種。實行規范化、標準化種植,單位畝產量得到了提高。這種種植方式,如今已經在農墾系統的各個農場全面鋪開。
就在農場整齊、寬廣的田地旁邊,地方農戶種植田地塊壟溝略顯狹窄,少了農業機械化,產出和效益也有了差距。北安市興旺村黨支部書記介紹,該村近15萬畝的耕地中,有9萬畝種植大豆,往年畝產普遍在330斤左右。重茬種植嚴重的地塊,畝產僅能達到270斤。“一戶一地的傳統耕作方式,已嚴重制約了種植效益。”
場縣合作,土地流轉集約經營,今年,興旺村與建設農場開展合作,并加強土地流轉整合,個別村屯實現了整村、整屯流轉。農場發揮大機械整地優勢,科學播種、施肥,現在部分地塊畝產已達到400斤。
近年來,嫩江縣針對本地區區位優勢,認識到大豆育種的重要性,通過育有高蛋白大豆、高脂肪大豆、雙高大豆、黑色大豆,為推廣種植綠色優質大豆打開了新的格局。全縣耕地面積578萬畝,大豆種植面積350萬畝,占播種面積的60%以上,每年生產大豆50-60萬噸。
開展測土配方,科學調整種植結構,實現農戶增產增收。在紅星農場的農技推廣中心,科技人員采集了10600個土樣,正在對全場35萬畝地進行微量元素全面測試。
“項目完成后將直觀地對耕地養分含量、降水量、施肥量等數據進行質量分析。”紅星農場農技推廣中心科技科科長焦建中告訴記者,“今年年終能達到2萬個數據。綜合分析后,到2011年底,達到地力評價。通過具體的土壤中有什么,我們在通過作物的需求補充什么,注重實際、科學,降低了成本,效益也增加了。現在連周邊農民都來這里測試。”
據了解,化驗室于2008年建成,總投入180多萬。通過兩年的實際操作,化驗室積累了數據8000多個,積累后對大豆、小麥進行綜合的測土配方。再通過對農戶的調查,具體的施肥情況,掌握綜合指標指導農業生產。據了解,在墾區目前已有71個農場都配備了化驗室。
實現科技增產增收與節本增效的有效結合,同樣成為地方農村的不二選擇。通過測試,嫩江縣根據當地土壤化驗結果中磷素含量偏高的實際,在配方配肥中適當降低了磷肥用量,平均每畝節約成本5元,并實行了統一精量點播,降低了播量,節約用種200多萬公斤。
近年來,由于大豆的比較效益偏低,大豆種植面積在逐年下降,今年黑龍江省大豆種植面積減少近10%,測土配方施肥對節約成本、增加單產、提高耕地利用率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振興龍江綠色大豆產業”系列報道之二:吹響保衛龍江大豆產業的集結號
![]() |
尖山農場通過機械化篩選大豆。東北網記者王蕊攝 |
東北網12月1日訊 題:吹響保衛龍江大豆產業的集結號——“振興龍江綠色大豆產業”系列報道之二
東北網記者 王蕊
省農委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的大豆需求已經上漲到近4000萬噸/年,而國產大豆近年來卻一直處于萎縮的狀態,總產量不足1700萬噸/年。我省大豆種植面積逐年減少,2010年大豆種植面積為6368萬畝,比上一年減少了近10%。
截至10月,根據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公布的大豆期貨價格,大豆每噸上漲了60多美元。在大豆主產區豐收的情況下,國際大豆價格怎會出現反季節上漲?
大豆產品價格的風起云涌,讓人們的目光再一次聚焦——大豆產業怎么了?
豆農期待“優質優價”
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黑龍江則素有“中國大豆之鄉”的美譽,作為黑龍江種植面積最大的作物,大豆生產占全國四成左右,是我國非轉基因大豆的主產區。而近幾年,隨著農業國際化趨勢的日益深入,我國非轉基因大豆產業備受沖擊,導致豆農積極性嚴重受挫,大豆種植面積逐年縮小,大豆加工產業逐漸萎縮、低靡。
10月17日,談及大豆的“種植經”,劉金發侃侃而談。作為建設農場的大豆種植大戶,今年迎來的大豐收令他興奮不已。但問及大豆的銷路,他卻猶豫起來,表示目前還在觀望市場行情。“現在大豆市場價每市斤1.9元,還不是心里價位。等到元旦前后看情況再說。”
同是建設農場種植大戶的徐興鵬,同樣也將大豆囤在手里沒有賣掉。如今,農場規模化種植讓大豆種植的畝產增加,建設農場主打綠色非轉基因大豆,嚴格按照綠色大豆種植標準作業。當金燦燦的大豆捧在手上時,賣出的價格卻與普通農戶種植的大豆一個價,種出的大豆不能“優質優價”,豆農惋惜不已。
![]() |
九三集團大豆油包裝生產線。東北網記者王蕊攝 |
比較效益差 大豆種植面積銳減
農民辛苦一年,卻賣不上好價錢,一些豆農甚至放棄了大豆種植,轉而種植比較效益較好的玉米和水稻。
“由于種大豆收入不高,所以農戶投入不足,加上多年重茬種植,特別是去年澇災、旱災、病蟲害等原因,大豆產量出現歷史性滑坡,因此種大豆的農戶基本沒有賺錢的。農民是被動銷售,去掉成本后,一畝地只剩150至200元錢。今年大豆行情雖上漲,但與玉米和水稻的價格還是沒法比:種大豆一畝地的效益在3000元左右,而種玉米和水稻的效益則在1萬元左右。”對于大豆種植面積的銳減,北安市副市長玄兆力一語道破。
玄兆力表示,由于地方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的種植方式,很難形成統一管理,各家各戶對種植大豆的投入也少,病蟲害嚴重,一般種出的豆子能達到三等豆就很不容易,近兩年大豆的品質普遍下降。“國家對大豆產業的扶植政策和重視程度不夠,遠不及玉米、水稻,這直接導致大豆產量偏低、品質下降,影響了豆農的積極性。”
![]() |
九三集團生產的非轉基因大豆油。東北網記者王蕊攝 |
價格沒有優勢 國內市場八成份額已被進口大豆占領
“農民的收入并沒有上來,最重要的原因是地產大豆與進口大豆在價格上沒有競爭優勢。”面對農民增產不增收、優質不優價的“怪圈”,玄兆力如此解釋。
目前,隨著經濟結構的變化,國外資本控制著國內大豆產業鏈,國內市場八成份額已被進口大豆占領。
“近年來,由于國內食用油需求的迅速增長,導致大豆進口量不斷加大。沿海地區興建了一批大豆加工企業,合資加工企業出現。從2002年開始,由于北半球大豆減產,大豆價格不斷上漲,進口大豆到港就升值,逐漸取得中國大豆市場的主導權和定價權。”九三糧油集團總經理田仁禮無奈地說。
記者從省大豆協會獲悉,從今年9月下旬以來,隨著新大豆上市,我省油企開工情況有所好轉。但隨著開工企業增多,以及進口大豆價格上漲,國產大豆的收購成本一再增加。
在九三集團哈爾濱惠康食品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一條條生產線正在有序的運行。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司生產的九三非轉基因大豆產品全部采用我省地產大豆原料,加工產品利潤微薄。
“由于國內非轉基因大豆主產區遠離主銷區,成本較高,生產企業利潤甚微,年初時,省內所有的油脂加工企業只要開工生產就賠錢。目前,九三糧油集團堅持生產非轉基因豆油,只能靠在沿海地區加工進口大豆來平衡。”九三糧油集團總經理田仁禮向記者介紹。
田仁禮還向記者列出了一組數字:由于收購成本、運輸成本的增加,購買國產大豆要比進口大豆多花200元,而每噸國產大豆比進口大豆高500元,前后700元左右的差價,讓許多沿海加工企業對國產大豆望而卻步。
目前,由于外資企業的不斷侵襲與擴張,導致越來越多的加工企業采用進口大豆,造成我國大豆產區出現播種面積持續下降,省內油脂企業市場份額越來越小,內資企業加工能力不斷萎縮。今年年初以來,省內油脂企業不斷面臨停工停產的危局。
戰“豆”,進口大豆與非轉基因國產大豆之間的一場博弈已悄然拉開。面臨嚴峻形式,作為國內非轉基因大豆產區的黑龍江,吹響了保衛龍江大豆產業的集結號。而在田仁禮看來,“希望這不是為保衛黑龍江大豆產業做出的最后一次吶喊。”
“振興龍江綠色大豆產業”系列報道之三:保衛龍江大豆!
![]() |
工作人員演示現代農業數字信息管理系統,查看農田種植情況。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
![]() |
省級龍頭企業翔河油脂全封閉生產線。東北網記者 王蕊攝 |
東北網12月1日訊 題:保衛龍江大豆!——“振興龍江綠色大豆產業”系列報道之三
記者 王蕊
“不能放棄大豆種植,這不僅是大豆自身的問題,更關系到國計民生。現在我省大豆的種植面積、產量都占全國的40%,但是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必須得保住種植面積30%的底線。”省農科院農藝師、大豆專家劉忠堂大聲疾呼。
“豆子不僅是日常食品,還是2萬余種加工產品的原料,其產業鏈很長,可以延伸到國民經濟的各個行業。大豆產業不僅與百姓息息相關,更是相關領域關注的焦點。”省農科院大豆所所長劉麗君表示,大豆價格的起伏,將直接影響到其他行業的市場穩定。
作為黑龍江省有優勢的作物,大豆種植面積大,單產及機械化水平高,產業化鏈條長,加工產品效益高。大豆產業的有序發展再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大豆經濟”。黑龍江是國內非轉基因大豆主產區,大豆種植更是1000萬豆農賴以生存的保障。
面對大豆產業的嚴峻形式,兩名專家表達了共同的呼聲:保衛龍江大豆!。“國家應堅定不移的發展中國非轉基因大豆,做大做強大豆產業。”
![]() |
維生素e高α的生產車間。東北網記者王蕊攝 |
加強對大豆種植的補貼政策 建立大豆價格體系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農民存在惜售心理。“加工企業即使想銷售我省的綠色優質大豆,卻受效益低下的制約。加工企業與豆農在價格上形成了內部的利益沖突,但是利益缺口沒人填補。”農墾北安分局副局長王景海說。
北安市副市長玄兆力則表示,現在水稻、小麥都有保護價收購,而大豆只有臨時儲備價收購,沒能在市場調節中起到杠桿作用。此外,由于國家沒有對大豆加工企業的補助,導致企業從農民手中收購大豆成本較高。
據九三集團董事長田仁禮介紹,目前沿海的加工企業較多,若是從我省收購豆子,每噸比進口大豆高500元,運輸上還要多花200元。
“美國、巴西等國家的農業規模化、機械化水平很高,盡管黑龍江加強了機械化種植,在農場實行了規模化,但地方農村還是沒有大規模普及。在這樣的耕作條件下,如果國家沒有對農戶的補貼,想與進口大豆競爭,是很困難的。”劉麗君說。
相比我國在大豆種植業補助的薄弱,美國的高額補貼為進口大豆遠銷中國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劉麗君表示,美國農業實行高額補貼,每出口一斤大豆補貼農戶2毛錢。作為大豆生產和出口大國,美國對大豆產業采取了多種支持和保護政策。市場營銷貸款補貼、貸款差價補貼、直接補貼和反周期補貼等政策,使美國大豆提高了市場競爭力。
“應建立動態的價格體系,使種豆的效益不低于玉米,企業收購大豆做加工原料不高于進口大豆價格,這樣將補助補給企業的產業鏈上,可以根據市場變化情況,適當地調節市場價位。不僅帶動農民積極性,企業購買原料價格也能得到保障。”劉忠堂表示。
東北農大國家大豆研究中心副主任朱秀清表示,種植補貼應以穩定大豆播種面積為目的,加工補貼則以消耗掉黑龍江省大豆為主,能夠使加工企業獲利,要持續不斷扶植我省加工企業發展,直至非轉基因產品市場基本形成。
“針對生產者的補貼以良種為主而非產量,補貼標準應為比較效益。把種植品種決策權交還農戶,通過市場終端需求引導良種種植。針對企業的補貼,要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走勢,體現動態靈活性和時效性。”朱秀清說。
發展扶持龍頭企業 延伸大豆產業鏈
談及對大豆產業的規劃,王景海表示,“農墾系統旨在利用先進的栽培技術,提高產品質量,發展綠色、生態、有機大豆種植。北安分局正按照出口食品的標準,打造一個百萬畝食品出口基地。可要把好產品推向市場,就需要龍頭企業打造好的品牌,沒有像樣的企業帶動,不能打造出品牌,仍然走不出‘優質不優價’的怪圈,產品附加值沒法體現,發展仍然受限。而轄區內恰恰沒有這樣的龍頭企業。”
龍頭企業在發展大豆產業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而我省大豆加工企業普遍規模小,沒有形成企業集團集約發展的態勢。截至2008年,全省有大豆加工企業1180家,規模以上大豆油脂加工企業68家,其中日處理量在1000噸以上的大型大豆油脂企業僅16家。受國內外大豆價格倒掛因素影響,部分大豆加工企業已被迫停產。
據嫩江縣副縣長方曉介紹,該縣有國家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個,企業每年帶動當地大豆基地種植面積可達300萬畝。看到了龍頭企業帶給大豆產業發展的甜頭,嫩江縣進一步引進了大豆粉、豆奶、大豆蛋白等其他加工企業,訂單收購地產大豆。
“通過大豆加工企業的發展和壯大,延長大豆產業鏈,實現全縣地產大豆的就地加工增值,從而帶動和推動縣域大豆業的發展。”方曉說。
朱秀清認為,可以通過新興技術的輸入和支撐,提高大豆蛋白和“非轉基因”高端食用油的生產和檔次,打造新的品牌,搶占高端市場。通過技術提檔升級,重點扶植有代表性的加工企業,最終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培養消費群體,拓展市場空間。
作為大型大豆經營加工企業,九三糧油年加工大豆能力700萬噸。近兩年,集團看到了深加工的附加潛力。幾年間,相繼開展大豆產品精深加工,注重產業延伸,目前,已擁有兩條天然維生素E生產線,一條大豆異黃酮生產線,一條精煉油生產線,一條二氧化碳超臨界萃取生產線。幾條生產線共可生產大豆卵磷脂、天然維生素、大豆異黃酮等18個以大豆為原料的醫藥中間體和天然保健食品。定單收購我省近2300萬畝大豆原料,有效地帶動了豆農的種植熱情,開拓并延伸了大豆產業鏈。
“產品深加工是一條很好的出路,對企業的利潤率也有保障。但同時也要求企業要有規模,要有品牌。”集團董事長田仁禮說。
建立“非轉基因保護區” 唱響非轉基因主旋律
作為國家重要的非轉基因大豆生產基地,黑龍江大豆種植占據了資源和生態優勢。“黑龍江大豆產業有很好的自然優勢和生態優勢,所處的積溫帶適合種大豆,其油份和蛋白質都很高,作為每一類的加工原料都很合適。相對于進口大豆,色澤亮,顏色黃且均勻。”劉麗君告訴記者。
“黑土地培育的非轉基因大豆,既安全,質量又好。高蛋白、純天然,食用安全是我國非轉基因大豆的特色優勢。”農墾北安分局副局長王景海說。
“非轉基因大豆沒有賣出好價錢,主要是沒有人來保護‘非轉基因’產品,無法凸顯其優點、品質,百姓無法辨認并加以認可。”田仁禮無奈地說。
目前由于國內大豆市場混雜,國家沒有非轉基因監督和鑒定機構,市場貼著“非轉基因”的標識的食用油隨處可見,標識的樣式、大小也不盡相同,百姓難分真假,非轉基因豆油在貨架上也就沒了氣勢,目前食用油類仍靠品牌、價位一較高下。擺在田仁禮面前的除了賠錢的賬目表,更多的是對國產非轉基因大豆的失望和惋惜。
面對國際市場的擠壓,九三集團仍然堅持用國產大豆生產非轉基因大豆。田仁禮建議,“應建立非轉基因保護區,保護我省的大豆資源,唱響非轉基因主旋律,把黑龍江大豆引向餐桌。通過建立保護區,體現出與其他大豆的差別,從而突出非轉基因大豆的優勢。”
劉麗君表示,我國沒有關注到大豆產品的價值最大化,因此對大豆產業的保護和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國家應加強對非轉基因類產業的保護。
朱秀清認為,盡管是末端環節,加工企業也應積極推動非轉基因市場的開發。“協調開放北京、上海、天津大豆產品市場,通過設立非轉基因專柜等措施將產品推向市場,通過市場的開發和占有,保證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另外,企業在營銷策略上必須轉變觀念,要看到非轉基因產品的巨大市場潛力,并且圍繞這一定位進行戰略化布局,努力奪取非轉基因大豆話語權。”
國產大豆在家門口與進口大豆相遇,受到嚴重擠壓。對于如何擺脫國產大豆的困境,專家、企業家在接受采訪時表達了共同的觀點:發揮我國大豆非轉基因品種的資源優勢,樹立“綠色、非轉基因”的大豆產業發展理念,適應國內市場發展的需求,發展有中國特色的非轉基因、高蛋白大豆產業,才能打贏這場保衛大豆產業的持久戰。
“振興大豆民族產業、挺起中國大豆產業脊梁”,2010年9月3日,首屆國際大豆產業博覽會在農墾九三分局召開。借大豆節召開的契機,以建設黑龍江“非轉基因大豆保護區”為載體,打造綠色、非轉基因大豆基地的大豆保衛戰已經展開,發力號角已經吹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