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食品,食物鏈上的死神?
很多做過轉基因食品喂飼白鼠試驗的科學家或組織,都通過不同途徑對人食用轉基因食品提出了安全預警。世界上很多國家對轉基因糧食生物的種養殖試驗都設置了極高的門檻,并且嚴禁轉基因食品供人食用。
我們卻被告知,轉基因作物會抗病蟲、會提高產量,推廣轉基因作物會解決我們的農業問題,對食用安全性的擔憂可以忽略。轉基因主糧即將走上國人的餐桌,不久前有關部門宣布對轉基因作物的種植、產品的過境不再監管,現時,除了稻米,其他轉基因糧食品種、蔬菜已經泛濫,已經成了人們餐桌上的家常便飯。轉基因作物已經對一些生物產生了難以逆轉的影響(疑似轉基因玉米“先玉335”的種植,導致山西、吉林等地部分地區老鼠近乎絕跡)。
自從對轉基因食品相關情況有了一定了解后,平時對日常食用的蔬菜、水果也稍加留意,發現如今很多瓜果即便在炎炎夏日也極耐存放,有的經數周而無絲毫敗壞跡象。另有一點,以前家中垃圾桶中常見的小飛蟲(果蠅),現在比較少見,似乎對瓜果皮核失去了興趣,這個現象與轉基因瓜果的出現有沒有必然的聯系?帶著這個疑問本人用4種果蔬做了個小實驗。
在介紹這實驗前,先從網上搜些果蠅的情況:果蠅,體型較小,身長3~4mm。果蠅類昆蟲與人類一樣分布于全世界,并且在人類的居室內過冬。由于體型小,很容易穿過砂窗,因此居家環境內也很常見。有些種生活以腐爛水果上。有些種則在真菌或肉質的花中生活。在垃圾筒邊或久置的水果上,只要發現許多紅眼的小蠅,即是果蠅;果蠅類幼蟲習慣孳生于垃圾堆或腐果上。作為實驗動物,果蠅有很多優點。首先是飼養容易,用一只牛奶瓶,放一些搗爛的香蕉,就可以飼養數百甚至上千只果蠅。第二是繁殖快,在 25℃ 左右溫度下十幾天就繁殖一代,一只雌果蠅一代能繁殖數百只。雌蠅可以一次產下400個 0.5毫米 大小的卵,它們有絨毛膜和一層卵黃膜包被。其發育速度受環境溫度影響。在 25℃ 環境下,22小時后幼蟲就會破殼而出, 并且立刻覓食。因為母體會將它們放在腐爛的水果上或其他發酵的有機物上,所以它們的首要食物來源是使水果腐爛的微生物,如酵母和細菌,其次是含糖的水果。幼蟲24小時后就會第一次蛻皮,并且不斷生長,以到達第二幼體發育期。經過三個幼蟲發育階段和四天的蛹期,在 25℃ 下過一天,就會發育為成蟲。
實驗前準備:用一只本地原產的梨,切成大塊,放在一只廣口大瓶中,放在陽臺窗外數日,待聚集較多果蠅后開始實驗。
實驗時間: 2010年9月8日 - 9月13日 。
實驗地點:住家陽臺外曬物架。
實驗期間天氣及日常溫度:3天陰雨,2天陰,1天晴;環境溫度15 -30℃ 。
實驗用材料:①本地原生“秋白”梨;②產自蘇州的“黃桃”;③轉基因的土豆;④轉基因的小蕃茄。將上述四種材料切碎放入敞口玻璃杯中,放到陽臺曬物架上,用一厚紙板懸覆杯上,防止雨水進入和陽光曝曬。下面分別用圖片展示6天實驗期間的變化。
1、本地原生“秋白梨”
2、蘇州“黃桃”
3、轉基因土豆
4、櫻桃蕃茄
實驗期間:為保持濕潤,于11日分別往四只杯中加水少許。放置原生梨的杯中,果肉自然腐爛,連續6日都有果蠅,13日在放大鏡下可見果蠅幼蟲在涌動;放置“黃桃”的杯中,果肉發霉,過程中也會吸引幾只果蠅,但數量較少;放置土豆的杯中基本未見有果蠅光顧;放置蕃茄的杯中,果肉大面積發霉,間或也會飛去三兩只果蠅,數量很少,停留時間也不長。
實驗結論:果蠅在覓食過程中更喜歡天然食品,此次實驗表明只有天然食品為果蠅的傳宗接代提供了可能。(注:也許這個小實驗只是個例,不能很充分地說明問題,但好在這是一個很方便,也是可重復的實驗,人人都可以一試)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