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發于時代周報時,由于版面因素刪節一些,請注意若轉載時加注,本文內容選擇僅代表宋陽標本人對文章材料的角度,與報紙及其他作者的觀點和立場無關。本文僅由本人粘貼于烏有之鄉與毛澤東旗幟網、鳳凰網。其他為轉載。
是意識形態之爭還是科學概念之戰
庚寅上書引發轉基因大論戰
轉基因,這個對大多數國人仍是一個陌生的科技名詞概念,卻似乎在一夜之間,讓所有中國人都認識了它。由中央一號文件和農業部文件對于轉基因糧食作物的首肯,讓一場本來屬于科技范疇的爭論上升到了意識形態的高度。轉基因大論戰,早已超過了科學概念之爭,地緣政治角力與民族主義情緒在這場論戰的背后隱現,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不能自已。正如轉基因技術的無法預測一樣,這場爭論的問題也無法在短期內得到回答。數十名政協委員聯署的反對主糧轉基因化的議案已經提交大會,轉基因主糧的商業推廣,因這些爭論,被蒙上了一層灰暗的色彩。
宋陽標 蔡慧清 王英輝
“有人在故意混淆概念”,兩會前向全國人大上書反對轉基因作為中國主糧進行商業推廣的100多名人士之一,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著名經濟學家張宏良激動地向時代周報記者陳述自己的意見,“我們并不反對轉基因技術,我們甚至比那些支持這項國家政策的人更加支持轉基因技術,由于中國人口眾多,所以更需要轉基因技術來改造我們的糧食產業。我們反對的是在沒有經過大規模實驗證明其無害的情況下,貿然將主糧作為轉基因實驗場。一旦實驗錯誤,就無法回頭,中華民族將不戰而亡”。
庚寅上書
2009年,我國農業部依法批準發放了幾個轉基因玉米、轉基因抗蟲水稻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2010年,中央一號文件中表示將繼續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抓緊開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和生物新品種,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轉基因作物將成為中國人主糧的說法社會上引起激烈爭議,并引發民眾的擔憂。
庚寅新年剛過,全國兩會在北京召開前夕,由原國史學會副秘書長蘇鐵山、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張宏良、三農學者李昌平等各界人士起草,并由100多人聯署的一封反對轉基因主糧行動的公開信掛號寄到全國人大。在這封信認為:
“在國際上生物能源產業化和農產品武器化的大趨勢下,2009年11月農業部有關部門批準了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商業化生產經營。中國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種植轉基因主糧的國家(其它國家轉基因品種僅限于非主糧)。我們認為,將安全性仍然存在廣泛、激烈爭議的轉基因食物主糧化,有可能危及民族與國家安全,務必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及全體人大代表高度關注和重視。”
此上書一經媒體披露,即引發全國范圍的大討論。主流的科學界人士對轉基因技術進入主糧均表示支持,著名反偽科學人士方舟子也連續發文反對這封信,他向時代周報記者激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地緣政治上講,主要是以烏有之鄉為代表的左派在極力反對,他們一直對美國有成見,認為美國不懷好意,在中國推廣轉基因是美國的一個陰謀,美國要通過轉基因使中國斷子絕孫,而政府又不顧人民的死活。這完全是胡說。”
人民網也以學者訪談的形式,邀請了十位兩院院士以訪談的形式對轉基因作物種植推廣表示了支持。
“耕地逐年減少,糧食產量無法進一步提高,能否填飽中國人肚子便成了政府某些部門堅持批準轉基因主要糧食作物的重要理由。先不談搶占轉基因作物后能否解決中國人吃飯問題,也不談匆忙批準轉基因主要糧食作物能否搶占生物科技制高點,將未經歷史實踐檢驗的階段性成果發放通行證,由此帶來的危險可能貽害民族和國家”,庚寅上書聯署者之一,香港攝影報記者馬衛民這樣表述自己的觀點。
無交集的論戰
就在這些置身兩會之外的人士們憂心國事的同時,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最權威的糧食專家袁隆平的一席話將有關轉基因的話題帶入了更大的風浪中。
“要想證明抗病抗蟲的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到底有沒有問題,目前唯一的辦法是用人來做實驗。我是第一個報名的志愿者!”袁隆平這樣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兩代人沒有問題的話,就證明這種轉基因食品可以大膽地吃。”
在袁隆平表態后,由數十位全國政協委員聯署的兩份提案也于3月7日遞交全國政協大會。特殊的是,這兩件議案的發起人均為開國元勛的后人。一份是由董必武之女董良翚發起,一份由任弼時之女任遠征發起。董良翚發起的共有39名全國政協委員聯署,其中包括毛澤東之女李敏、賀龍之女賀捷生、葉劍英之女凌孜。另一份在會議現場由十幾位全國政協委員當場聯署后提交大會。3月9日晚,受這些政協委員的委托,庚寅上書簽署人之一,原國史學會副秘書長蘇鐵山向時代周報記者通報了這個消息。
蘇鐵山表示,這兩組委員的議案的核心內容就是:轉基因技術,中國必須要搞,而且要集中精力大搞,不能分散去搞,必須要走在世界前列,關于這一點,我們的支持是明確的。我們反對的是在未經確保安全的實驗的前提下,就將主糧進行商業化推廣。我們建議,這件事情一定要經過全民討論,由全國人大立法,由全國人大最后批準,不能由少數專家、官員說了算。
中國人民大學農學院副教授周立,向時代周報記者描述了中國的轉基因技術研究現狀:
“2008年7月國務院批準實施的總額240億元的轉基因重大專項研究,撒胡椒面似地分散在不同的高校與科研院所。缺乏基本集成平臺的,各自為政的高校與科研院所研究,不僅會做大量無效的、重復的研究,還很容易在發表論文、出國交流、專利申請、商業贖買等誘惑下,把階段性成果和國家機密,輕易地公布或出賣出去。同時,分散無序的轉基因研發過程,也容易發生基因飄逸、技術泄露等問題。這類事情在中國中部的一個研究基地已經發生。
以獲取研究經費和科研發表(求利有求名)為目的的高校與科研院所的轉基因研究,并沒有動力與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保持一致。諸多跨國糧商和跨國種子公司,已經在不少重點高校與科研院所,以資助研究、資助辦學、發放獎學金、舉辦會議、合作研究之名,俘獲了各大科研院所與科研人員,成為一個個為了研究經費、成果發表(尤其是Nature,Science以及各類SCI國際發表)和生物試驗與商業推廣,而主動為其效力的731部隊”。
看似熱鬧的爭論實際上并不是在討論同一個問題,庚寅上書的人們反對的是主糧轉基因化,而反對他們的“方舟子們”卻認為“庚寅們”是在反對轉基因技術。
上書成員之一,中國社科院經濟學家左大培向時代周報記者說:就是一種藥,也要經過很長時間的大規模臨床實驗才能確定有無副作用,或者有什么副作用。我們過去吃的糧食是先民們經過千萬年的精選而留下來的,我們不用擔心。轉基因有沒有毒,誰敢打保票?
而方舟子向時代周報表示:那封公開信并沒有說出什么反對理由來。在美國,三大主糧的轉基因品種早就批了,早在十幾年前,美國就開始種植轉基因玉米,現在80%的玉米都是轉基因的;2001年美國就批準了轉基因小麥;到去年為止,美國也批準了6個轉基因水稻品種。
左大培激烈反對方舟子這個觀點,他認為,方舟子僅僅是說美國是轉基因種植大戶,但是并沒有告訴大家,美國是不是以轉基因作物為主糧!如果他說我是極左,那我看他就是不折不扣的美國特務。科學的事情要符合邏輯的推理,要有經驗事實,科學應該是可檢驗,可重復的,既能證實,也能證偽,否則是什么科學?
方舟子向時代周報給出他支持轉基因主糧行動的理由:歐盟國家總體上也是支持轉基因作物的,只有法國反對。
據華盛頓智蘘團Pew 研究中心一份44國民意調查顯示,西歐81%人和日本76%人都因為健康和環境理由反對轉基因食品,美國也有55%人認為轉基因食品是不良的。
“歐洲人并不認為認為轉基因作物通常是很有幫助的,這種觀點滲透于他們資助的研究政策”,內布拉斯加州大學農學院的教授Kenneth Cassman在紐約時報2月份的一篇報道中說。
英國洛桑研究中心植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奈杰爾·哈爾福德,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歐洲的民意目前還是反對轉基因農作物,但意見在漫漫淡化。歐盟委員會最近甚至批準了耕作轉基因土豆。這是十年來,第一個此類的批準。”
不過蘇鐵山指出,歐盟的基因土豆僅用于工業生產,不用于食品。
跨國公司的影子
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在新著《新帝國主義在中國》一書中描述了四家跨國公司是如何實施在中國的轉基因作物戰略的。他披露,一些跨國公司賄賂中國的一些官員,在地方偷偷摸摸地推廣轉基因作物。中國的大豆和棉花產業鏈早已被跨國公司所控制,玉米正在滑向前者的道路。跨國公司正在陰謀控制中國的農業,以讓中國重蹈巴西農業覆轍,來攫取超級利潤。
而西方一些學者并不贊同郎咸平的觀點,奈杰爾·哈爾福德認為:中國有自己的生物技術產業,所以批準轉基因水稻品的決定應該不是跨國公司在背后操縱的。
美國國際貿易和可持續發展中心高級研究員、明尼蘇達大學法學院博士格雷戈里·謝弗,也持同樣的觀點:“中國政府決定批準一種在中國自己國內發明的轉基因米,這在全球正進行的轉基因爭論上是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我個人不認為這決定是受跨國公司的推動。除了美國和歐洲之外,中國是第一個發明自己的轉基因品種的國家。中國在自己國內的轉基因發展潛力上已經做了不少投資。”
但格雷戈里·謝弗向時代周報記者強調:“中國如果決定繼續最求這方面的發展,他還有很多時間贏取他國市場的承認。這過程將會有重大的全球性意義,因為它將是歷史上第一次有一個在歐美之外發展的轉基因品種在歐美尋求贊同。這將可能影響整個歐美界的轉基因政治。”
但走出去的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環境政策系,可持續糧食生產專家彼得·烏斯特威爾向時代周報展現了中國遇到的困惑:“中國已經因為向歐盟出口了轉基因水稻品而被歐盟官方抵制,正面臨著嚴重的問題,這件事使得中國出口農產作的未來發展變得更復雜。提高轉基因水稻品的生產量一定會讓中國在全球水稻品市場上的位置變得更復雜。”
烏斯特威爾預測到中國在轉基因國際貿易領域將會遇到兩個難題:“一、向歐盟和其他未贊同轉基因的國家出口水稻產品。轉基因和非轉基因水稻品將必須非常嚴格地分列,轉基因水稻品也必須實行包裝上標明的措施。二、中國政府和孟山都、先正達等超大規模農產企業的關系。這些企業可能會要求特許權使用費,而目前的體系里并沒有這方面的保證。”
美國華裔科學家,美國里海大學乳液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王朝華,1997年以后就一直在美國農業部從事大豆玉米的應用研究,他不贊同將中國孤立于世界轉基因紛爭之外的觀點:轉基因食品帶來的國際性的爭論目前還沒有定論。然而,我們通過對轉基因技術的觀察,就可以發現,這項技術完全是一種跨越種族,跨越國際政治,跨越生物界的未知世界的新的東西,它把人類帶入了一個爭論不休的時代。
王朝華向時代周報提交的材料顯示:上世紀90年代,麥克爾泰勒是FDA的行政助理,后來成為是世界上最大的種子公司孟山都的首席法律顧問。就是這個麥克爾泰勒起草了一項新法律,隱藏了1958年頒布的非法農藥和食品添加劑可引起已知癌癥的事實。1992年,FDA無視一片反對意見,甚至包括來自FDA內部的科學家的反對意見,聲稱轉基因食品與普通食品沒有本質不同,對人體健康沒有損害,因此沒有必要對產品進行說明的必要。
王朝華說:2009年,孟山都在南非推廣的轉基因玉米使得82萬公頃土地上幾乎顆粒無收。中國是個人口大國,需要穩定的高產,根本無法承受這樣的災難。
王朝華向時代周報披露了一些在國內鮮為人知的事情:
“早在2000年,德國就發現蜜蜂在攝入轉基因的油菜花粉后,它的腸道菌群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橫向基因轉移)。這種轉移不會發生在人身上嗎?
曾為福克斯電視臺工作的兩名獲獎記者,因為要揭露轉基因食品的危害,在孟山都的壓力下遭到電視臺的解雇。2008年法國獨立導演瑪麗·莫妮克·羅賓拍攝了一部名為《孟山都眼中的世界》在美國遭到禁演。孟山都在阿根廷推廣轉基因種子時采取了賄賂的方法,由于使用轉基因種子帶來的危害在當地短期內已經無法改變。”
王朝華發問:“轉基因種子對人體有直接的影響,“生物污染”比化學污染更可怕。現在的研究已經證明:這些轉基因的種子的確有這些作用。當植入的基因改變了土壤中微生物和雜草的基因后,我們怎么辦?
面對這樣的世界,中國應該如何做,難道還不清楚嗎?”
但是方舟子卻這樣描繪轉基因作物在中國的未來:轉基因作物絕對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那個國家先種植推廣,哪個國家就會掌握農業的先機。傳統的育種方式已經走到頭了,未來必然是轉基因作物的時代。
轉基因
運用科學手段從某種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將其轉入另一種生物中,使與另一種生物的基因進行重組,從而產生特定的具有優良遺傳形狀的物質。利用轉基因技術可以改變動植物性狀,培育新品種。也可以利用其它生物體培育出人類所需要的生物制品,用于醫藥、食品等方面。
轉基因技術
將人工分離和修飾過的基因導入到生物體基因組中,由于導入基因的表達,引起生物體的性狀的可遺傳的修飾,這一技術稱之為轉基因技術(Transgene technology)。人們常說的“遺傳工程”、“基因工程”、“遺傳轉化”均為轉基因的同義詞。經轉基因技術修飾的生物體在媒體上常被稱為“遺傳修飾過的生物體”(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簡稱GMO)。
轉基因技術,包括外源基因的克隆、表達載體、受體細胞,以及轉基因途徑等,外源基因的人工合成技術、基因調控網絡的人工設計發展,導致了21世紀的轉基因技術將走向合成生物學時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