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劍橋 張海峰
2010年03月17日 來源:《大眾日報》
■核心提示
◆無論是轉基因玉米還是水稻,進入實質性生產還要3年左右
◆ 目前農業部已先后批準了轉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四種作物的進口安全證書,用途限于加工原料,但還沒有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作物種子進口到境內種植
去年底,農業部批準了一種轉基因玉米、兩種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證書,期限5年,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給轉基因主糧發證的國家。消息公布后立即在社會各界引起軒然大波,支持者有之,質疑者有之,擔心者有之。我省有多家單位正在開展轉基因技術的研究或試驗工作,轉基因玉米也將限定在我省種植。轉基因主糧離餐桌還有多遠?
進入實質性生產還要3年左右
3月1日,在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記者注意到所長汪黎明遞來的名片上印有“黃淮海轉基因玉米中試產業化基地”字樣,他告訴記者,名片是剛印的,這一基地去年底由省農科院和登海種業聯合向國家發改委爭取,主要承擔全國上游科研單位轉基因玉米的鑒定、試驗、示范工作。
汪黎明說,所謂轉基因,簡單來說,就是把其他動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通過科學手段分離出來并植入到作物種子基因內,從而使種子具備某種特性,比如抗病蟲害等。轉基因作為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已有超過20年的歷史,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也開展了研究。目前省農科院承擔國家轉基因建設平臺2項、研究課題6項。
其實,轉基因作物離我們并不遙遠。汪黎明向記者介紹,我們種植轉基因抗蟲棉已有10年,創造了不菲效益;近年來,國內食用豆油大部分是由進口的廉價轉基因大豆生產的。
記者了解到,去年獲得安全證書的“轉植酸酶基因玉米”由中國農科院歷經10年研發,省農科院、登海種業等參與了其安全評價任務和一系列生產性試驗。登海種業總經理李小霞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此次獲批的轉基因玉米,主要還是作為飼料用。其原理是:磷作為動物不可或缺的一種營養元素,在普通玉米飼料中大部分是以植酸形式存在的,牲畜幾乎不能消化利用,通過植酸酶可以降解釋放為可被消化利用的無機磷。種植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則是利用農業種植替代原有的工業發酵產生植酸酶,可降低飼養成本,提高肉、蛋產量和質量,減少動物磷排泄,減輕環境污染,還可減少能源消耗等投入,是一種綠色種養模式。
記者從省農業廳獲悉,按照我國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分級分階段安全評價的制度,一個轉基因種子要經過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后才能申請領取安全證書,此后還要經過品種區域試驗、品種審定等程序并獲得種子生產和經營許可證后方能商業化種植,因此無論是轉基因玉米還是水稻,進入實質性生產還要3年左右。
“高科技福音”還是“巨大隱患”
轉基因自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是“高科技福音”還是“巨大隱患”的爭議。
記者在搜索引擎上鍵入“轉基因危害”或“轉基因隱患”,結果有上百萬條,關于是否應推廣轉基因技術很多人展開激烈爭論。
安全性是很多反對者的主要質疑:10年無害能否說明50年無害,能否說明對下一代無害?是否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我們是否會變成實驗用的“小白鼠”?還有人擔心,轉基因糧食不能留種,且對農藥化肥具有特殊要求,西方跨國種子公司處于專利壟斷地位,長此下去,我們對國外種子的依賴只會越來越重。
李小霞認為,轉基因種子都經過了嚴格安全實驗,中短期可以肯定無害,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長期食用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害。很多國家種植、食用轉基因食品已很普遍。但轉基因食品畢竟未經過代際實驗,長期看還是個未知數。
汪黎明則表示,有些抗蟲、抗藥的轉基因來源本就具備一定毒性,如果作為主糧,更加劇了一些人的擔心和猜測,這完全可以理解。以這次獲得安全證書的玉米為例,其導入的是我國科學家自行克隆的植酸酶基因,有長期安全食用的記錄,即便作為飼料,其安全評價也是依照食品標準來的,應該是安全的。
去年10月,我國首批淀粉改良的轉基因甘薯培育成功并在泰安順利收獲,這項研究由泰安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張鵬博士和泰安農科院劉桂玲研究員合作完成,成果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3月4日,記者來到泰安農科院采訪。
在經過允許后記者看到了去年收獲的部分甘薯,在外觀上和普通甘薯沒有多大差異,劉桂玲告訴記者,該轉基因甘薯瞄準的是能源作物,通過調節淀粉組成使其更易于滿足產品加工需要。甘薯耐瘠薄產量高,生產成本低廉,是發展生物質能源的首要選擇。此外,甘薯無性繁殖,不會因大量傳粉引起基因漂移,對環境的影響也比較小。今年他們將繼續研究耐鹽堿轉基因甘薯,計劃將來在黃河三角洲推廣。
劉桂玲說,對于轉基因作物研究,國家有著相當嚴格的要求,作物的種植、生長、收獲有專人監管,處于隔離和可控的范圍,收獲后全部用于實驗,剩余銷毀,不得外傳,即便是將來進入商業化階段,也要限定范圍,避免“感染”。
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3月10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農業部審批發放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評價申請,分別經過了長達11年和6年的嚴格評價,充分體現了中國對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應用的慎重態度。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轉基因食品對于人體是否有傷害,需要非常長的時間來考察,至少需要兩代人才能得出結論。如果轉基因抗病蟲的水稻要人體作實驗,他將第一個報名。
應充分尊重消費者知情權
根據我國規定,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品必須作出標識。3月6日,記者走訪了省城部分超市,發現問題不少。
轉基因使用相對明朗化的食用油做得還不錯,記者看到,幾乎所有的豆油都在配料表中說明是由轉基因大豆壓榨,含有轉基因油菜和大豆的調和油也都加以標明,所有的花生油、葵花油等則全部在醒目位置用大字標榜“不含轉基因成分”。含不含轉基因在價格上差別較大,其中5升裝的純花生油最便宜也在近80元,而豆油則在40多元。
大潤發超市的銷售人員李女士說,購買豆油的,一部分人是覺得便宜,特別是一些中小飯店;一部分是不清楚不在乎;少部分就是喜歡吃豆油。在她看來,除非不在外面吃飯,否則很難不吃到轉基因食用油,而商品標明轉基因無疑也會影響其價格。
記者發現,一瓶標有使用轉基因大豆油的某品牌沙拉醬旁,另一品牌的沙拉醬售價要便宜 1/3 ,但僅注明使用大豆油;同樣的,某品牌蛋白質粉標明純采用東北大豆(不含轉基因),而旁邊同分量售價為其一半的另一品牌則僅標明成分為大豆;此外大豆油成分還廣泛存在于糖果、膨化制品、餅干、各類調味品中,但標有含或不含轉基因成分的幾乎沒有(極少部分品牌向反對轉基因應用的綠色和平組織承諾不使用轉基因成分)。當然,就此推斷這些食品中都含有轉基因成分太過絕對,但聯想到中國 80% 以上的大豆市場已被轉基因大豆占據,不能不讓人犯嘀咕。
采訪中,即便是認為轉基因糧食無害應加以推廣的人士,也認為應當充分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并認為通過廣泛宣傳,其實有助于消除誤解,有利于轉基因產品的推廣。
據悉,目前農業部已先后批準了轉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四種作物的進口安全證書,用途限于加工原料,但還沒有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作物種子進口到境內種植。
◆無論是轉基因玉米還是水稻,進入實質性生產還要3年左右
◆ 目前農業部已先后批準了轉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四種作物的進口安全證書,用途限于加工原料,但還沒有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作物種子進口到境內種植
去年底,農業部批準了一種轉基因玉米、兩種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證書,期限5年,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給轉基因主糧發證的國家。消息公布后立即在社會各界引起軒然大波,支持者有之,質疑者有之,擔心者有之。我省有多家單位正在開展轉基因技術的研究或試驗工作,轉基因玉米也將限定在我省種植。轉基因主糧離餐桌還有多遠?
進入實質性生產還要3年左右
3月1日,在省農科院玉米研究所,記者注意到所長汪黎明遞來的名片上印有“黃淮海轉基因玉米中試產業化基地”字樣,他告訴記者,名片是剛印的,這一基地去年底由省農科院和登海種業聯合向國家發改委爭取,主要承擔全國上游科研單位轉基因玉米的鑒定、試驗、示范工作。
汪黎明說,所謂轉基因,簡單來說,就是把其他動植物或微生物的基因通過科學手段分離出來并植入到作物種子基因內,從而使種子具備某種特性,比如抗病蟲害等。轉基因作為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已有超過20年的歷史,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也開展了研究。目前省農科院承擔國家轉基因建設平臺2項、研究課題6項。
其實,轉基因作物離我們并不遙遠。汪黎明向記者介紹,我們種植轉基因抗蟲棉已有10年,創造了不菲效益;近年來,國內食用豆油大部分是由進口的廉價轉基因大豆生產的。
記者了解到,去年獲得安全證書的“轉植酸酶基因玉米”由中國農科院歷經10年研發,省農科院、登海種業等參與了其安全評價任務和一系列生產性試驗。登海種業總經理李小霞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此次獲批的轉基因玉米,主要還是作為飼料用。其原理是:磷作為動物不可或缺的一種營養元素,在普通玉米飼料中大部分是以植酸形式存在的,牲畜幾乎不能消化利用,通過植酸酶可以降解釋放為可被消化利用的無機磷。種植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則是利用農業種植替代原有的工業發酵產生植酸酶,可降低飼養成本,提高肉、蛋產量和質量,減少動物磷排泄,減輕環境污染,還可減少能源消耗等投入,是一種綠色種養模式。
記者從省農業廳獲悉,按照我國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分級分階段安全評價的制度,一個轉基因種子要經過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后才能申請領取安全證書,此后還要經過品種區域試驗、品種審定等程序并獲得種子生產和經營許可證后方能商業化種植,因此無論是轉基因玉米還是水稻,進入實質性生產還要3年左右。
“高科技福音”還是“巨大隱患”
轉基因自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是“高科技福音”還是“巨大隱患”的爭議。
記者在搜索引擎上鍵入“轉基因危害”或“轉基因隱患”,結果有上百萬條,關于是否應推廣轉基因技術很多人展開激烈爭論。
安全性是很多反對者的主要質疑:10年無害能否說明50年無害,能否說明對下一代無害?是否會對環境造成污染?我們是否會變成實驗用的“小白鼠”?還有人擔心,轉基因糧食不能留種,且對農藥化肥具有特殊要求,西方跨國種子公司處于專利壟斷地位,長此下去,我們對國外種子的依賴只會越來越重。
李小霞認為,轉基因種子都經過了嚴格安全實驗,中短期可以肯定無害,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長期食用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害。很多國家種植、食用轉基因食品已很普遍。但轉基因食品畢竟未經過代際實驗,長期看還是個未知數。
汪黎明則表示,有些抗蟲、抗藥的轉基因來源本就具備一定毒性,如果作為主糧,更加劇了一些人的擔心和猜測,這完全可以理解。以這次獲得安全證書的玉米為例,其導入的是我國科學家自行克隆的植酸酶基因,有長期安全食用的記錄,即便作為飼料,其安全評價也是依照食品標準來的,應該是安全的。
去年10月,我國首批淀粉改良的轉基因甘薯培育成功并在泰安順利收獲,這項研究由泰安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張鵬博士和泰安農科院劉桂玲研究員合作完成,成果在世界上處于領先水平。3月4日,記者來到泰安農科院采訪。
在經過允許后記者看到了去年收獲的部分甘薯,在外觀上和普通甘薯沒有多大差異,劉桂玲告訴記者,該轉基因甘薯瞄準的是能源作物,通過調節淀粉組成使其更易于滿足產品加工需要。甘薯耐瘠薄產量高,生產成本低廉,是發展生物質能源的首要選擇。此外,甘薯無性繁殖,不會因大量傳粉引起基因漂移,對環境的影響也比較小。今年他們將繼續研究耐鹽堿轉基因甘薯,計劃將來在黃河三角洲推廣。
劉桂玲說,對于轉基因作物研究,國家有著相當嚴格的要求,作物的種植、生長、收獲有專人監管,處于隔離和可控的范圍,收獲后全部用于實驗,剩余銷毀,不得外傳,即便是將來進入商業化階段,也要限定范圍,避免“感染”。
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3月10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農業部審批發放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的安全評價申請,分別經過了長達11年和6年的嚴格評價,充分體現了中國對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應用的慎重態度。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日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轉基因食品對于人體是否有傷害,需要非常長的時間來考察,至少需要兩代人才能得出結論。如果轉基因抗病蟲的水稻要人體作實驗,他將第一個報名。
應充分尊重消費者知情權
根據我國規定,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品必須作出標識。3月6日,記者走訪了省城部分超市,發現問題不少。
轉基因使用相對明朗化的食用油做得還不錯,記者看到,幾乎所有的豆油都在配料表中說明是由轉基因大豆壓榨,含有轉基因油菜和大豆的調和油也都加以標明,所有的花生油、葵花油等則全部在醒目位置用大字標榜“不含轉基因成分”。含不含轉基因在價格上差別較大,其中5升裝的純花生油最便宜也在近80元,而豆油則在40多元。
大潤發超市的銷售人員李女士說,購買豆油的,一部分人是覺得便宜,特別是一些中小飯店;一部分是不清楚不在乎;少部分就是喜歡吃豆油。在她看來,除非不在外面吃飯,否則很難不吃到轉基因食用油,而商品標明轉基因無疑也會影響其價格。
記者發現,一瓶標有使用轉基因大豆油的某品牌沙拉醬旁,另一品牌的沙拉醬售價要便宜 1/3 ,但僅注明使用大豆油;同樣的,某品牌蛋白質粉標明純采用東北大豆(不含轉基因),而旁邊同分量售價為其一半的另一品牌則僅標明成分為大豆;此外大豆油成分還廣泛存在于糖果、膨化制品、餅干、各類調味品中,但標有含或不含轉基因成分的幾乎沒有(極少部分品牌向反對轉基因應用的綠色和平組織承諾不使用轉基因成分)。當然,就此推斷這些食品中都含有轉基因成分太過絕對,但聯想到中國 80% 以上的大豆市場已被轉基因大豆占據,不能不讓人犯嘀咕。
采訪中,即便是認為轉基因糧食無害應加以推廣的人士,也認為應當充分尊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并認為通過廣泛宣傳,其實有助于消除誤解,有利于轉基因產品的推廣。
據悉,目前農業部已先后批準了轉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四種作物的進口安全證書,用途限于加工原料,但還沒有批準任何一種轉基因糧食作物種子進口到境內種植。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