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水稻能否保證中國糧食安全?
www.nmg.xinhuanet.com 2010-03-12
http://www.nmg.xinhuanet.com/xwzx/2010-03/12/content_19235409.htm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 題:轉基因水稻能否保證中國糧食安全?
新華社記者 馬述昆 田穎 勿日汗
去年年底,中國農業部首次頒發兩種轉基因水稻安全證書。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農業部農作物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黃大昉12日在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轉基因水稻上市至少還需要3到5年的時間。
“首先要通過品種審定和銷售許可,這就需要很長的時間。”黃大昉說。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要“以良種培育為重點,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實施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
3月10日,中國農業部副部長危朝安也表示,推進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應用是大勢所趨,是中國科技興農的重要戰略措施。
中國農業部于2009年首次發放了一個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品種以及兩個轉抗蟲基因水稻品種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這也是全球首次為轉基因主要糧食作物發放安全證書。
危朝安10日在兩會接受集體采訪時表示,農業部審批發放轉基因水稻的安全評價申請,經過了長達11年的嚴格評價,“充分體現了中國對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應用的慎重態度”。
然而一些專家學者,以及正在北京出席兩會的代表委員在認可轉基因技術是未來國際競爭方向的同時,堅持目前推廣轉基因主要糧食作物仍需謹慎。
食用安全之辯
黃大昉表示,目前非轉基因的糧食年產量中有百分之十損失于病蟲害。“也就是說,有了轉基因作物,可以大大減輕病蟲害造成的損失,保障農業增產。”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古里鄉黨委副書記、鄉長孟玉珍說:“轉基因作物的一大特點就是抗蟲、抗病性,那蟲子吃了都受不了的東西,人吃就沒事嗎?”
“糧食產量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一方面,但安全性更重要。光有產量,但大家都不敢吃,或者吃完之后還有一些后顧之憂,那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從何談起?”她說。
孟玉珍認為,轉基因技術用在原料加工領域就可以了,不能延伸到主糧生產領域。
黃大昉則表示,中國目前已采取同國際接軌的方式,對轉基因食品做了嚴格的科學評價和管理。
“可以確定的是,農業部批準的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和抗蟲水稻與非轉基因作物一樣安全。這個結論是可信的。”他說。
然而,中國科學院植保所生態農業專家蔣高明12日表示,轉基因對人的影響可能不會在短期或是一代人身上體現。
“誰吃過一輩子轉基因食品呢?”他說,“轉基因食品可能會對子孫后代產生影響。”
孟玉珍也堅持,轉基因的危害可能不會出現在一個人或一代人身上,潛在的危險不可預知。
全國政協委員、“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認為,對轉基因作物對人安全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轉基因安全問題不能“一棒子打死”。
“國家對這一問題也很慎重,到現在抗病蟲轉基因品種并沒有放開生產市場,仍處于試驗階段。”他說。
“有些轉基因是抗病抗蟲的,這些品種基因來自細菌毒蛋白,蟲吃了會死,人吃了怎樣不得而知。對于抗蟲抗體來自毒蛋白的基因,我們要持慎重態度。”他說。
“另一類轉基因不存在安全性問題,比如應用于大面積生產的抗蟲棉,不是拿來吃的;還有一類,我們正在把玉米高光效的碳四基因轉到水稻、小麥里面來,提高光合效應從而提高產量,這類基因沒有安全性問題。”他說。
袁隆平說,不能談轉基因色變,轉基因品種是今后的發展方向和必然趨勢,應該科學認識轉基因,區別對待不同的轉基因食品。
“要想證明抗病抗蟲的轉基因食品對人類到底有沒有問題,目前唯一的辦法是用人來做實驗。我是第一個報名的志愿者!”袁隆平表示,如果兩代人沒有問題的話,就證明這種轉基因食品可以大膽地吃。
糧食供給之路
危朝安10日接受采訪時說,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去年中國糧食產量實現了“六連增”,連續三年總產量在1萬億斤以上。但從全國供求情況來看,還是一個緊平衡。
“雖然中國最近幾年保持了糧食增產趨勢,但農業依然是一個很脆弱的產業,過去十幾年就有過大起大落的教訓。”黃大昉說。
他說,1998年中國糧食年產量曾經超過5億噸,但2003、2004年卻降到4.3億噸,降幅很大。
黃大昉說,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將對農業發展提出更高要求。根據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到2020年,中國糧食產量要在現有基礎上增產1000億斤以上,也就是增產10%。
他說,這個目標“光靠傳統的育種手段和農業生產技術,包括雜交水稻技術,是不夠的”。
“雜交水稻是比較先進的傳統育種技術,如果轉基因技術和雜交技術結合起來將如虎添翼。”黃大昉說,“袁隆平院士自己也說,雜交水稻要想達到畝產900公斤的水平,還是需要結合生物技術和傳統技術才能實現的。”
但是蔣高明表示,雖然理論上轉基因水稻會比雜交稻產量高出百分之八,“但這也是試驗田里的數據,試驗田相當于開小灶,大水大肥,如果在普通田里種就是兩個概念了”。
此外,蔣高明表示,雜交稻中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不向農民收專利費,“但轉基因糧食就不好說了”。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程恩富也表示,轉基因糧食種子不能自然繁殖,不能采集,其種子完全靠生物公司供給。
“因而決定這場競爭勝敗的核心是基因方面的關鍵技術,中國的轉基因水稻、玉米種子中含有多項外國公司的技術專利,其配套的農藥和除草劑等也有外國專利陷阱。”他說。
此前,黃大昉曾在多個場合表示,農業部批準的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和抗蟲病水稻基因“都是自主知識產權的”。
然而蔣高明卻表示,要解決糧食安全問題,種子只占八分之一的因素,人的因素和生態因素也很重要。
“比如現在我們有這樣的擔心是因為農民不愿種地,種糧食不賺錢,很多地都荒著。”他說。
袁隆平則表示,如果中國將糧食收購價每斤提高3角,就能大大調動農民積極性。
“現在國家每年收購3000多億斤商品糧,每年拿出1000億給農民,他們的生產積極性肯定就提高了。”他說。
全國人大代表孟玉珍也表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可以依靠加強耕地與水資源的保護、完善糧食儲備體系等方式來解決。
程恩富表示,鑒于糧食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如果轉基因技術被應用于中國的糧食生產,則“舉其十利不能掩一弊”,風險將難以估量。
他認為轉基因作物存在基因污染、增殖、擴散及清除途徑不確定等因素,一旦轉基因作物出了問題,是無法從根本上控制和補救的。另外,轉基因產品對生態與環境安全具有不可預測的影響。轉基因作物可能會擾亂原有的生態系統,基因的轉移、污染、增殖和擴散,可能會造成一些生物瀕臨滅絕與生物鏈的斷裂。
他說,在全面加快轉基因的科學研究和搶占轉基因領域自主知識產權高地的同時,為了確保人民的生命健康和國家的糧食安全,全國人大需要就轉基因糧食品種的商業化生產,以及加強對轉基因糧食和工業原料的進口、經銷環節監管進行立法。
黃大昉則認為,一方面我們需要大力發展轉基因技術,另一方面要加強研究,不斷完善這項技術。
“這就像核能的發展。10年前,大家對發展核能也很恐慌,但我們知道通過科學嚴格的管理,可以避免泄漏。如今,核能已成為重要的替代能源,為人類減輕能源壓力。”他說。(新華社記者王聰、何宗渝、郭遠明、譚晶晶參與采寫)(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