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綠色和平:轉基因作物的經濟代價

綠色和平 · 2010-03-03 · 來源:烏有之鄉
轉基因主糧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綠色和平:轉基因作物的經濟代價

2010年 2月

目錄

摘要-------------------------------------------------------------------------------------------2

引言-------------------------------------------------------------------------------------------7

1. 轉基因作物在田間的失敗案例 ----------------------------------------------------7

1.1 中國轉基因棉花失敗案例 ---------------------------------------------------------7

1.2 哥倫比亞轉基因棉花失敗案例 ---------------------------------------------------11

1.3 美國轉基因大豆減產 ---------------------------------------------------------------13

1.4 美國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問題嚴重 ---------------------------------------------15

2. 轉基因作物造成的經濟損失 --------------------------------------------------------17

2.1 轉基因作物導致各行業成本增加 -------------------------------------------------17

2.2 中國大米生產風險重重 -------------------------------------------------------------19

2.3 中國大豆產業的危機 ----------------------------------------------------------------21

2.4 美國轉基因水稻污染事件 ----------------------------------------------------------23

2.5 加拿大轉基因亞麻污染事件 -------------------------------------------------------25

3. 未來農業生產的出路 ------------------------------------------------------------------27

3.1 生態農業模式案例 -------------------------------------------------------------------27

3.2 生態農業應對氣候變化 -------------------------------------------------------------27

3.3 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選擇 -------------------------------------------------------------28

4. 結論及建議 ------------------------------------------------------------------------------29

5. 附件----------------------------------------------------------------------------------------30

摘 要

主要發現

轉基因作物田間問題嚴重

1. 我國轉基因棉花種植過程中次生害蟲頻發,日漸成為主要害蟲,致使農藥使用量大增。研究顯示,阿根廷轉基因大豆施加的草甘膦的總量從1998 年到2004 年增加了56 倍。美國Organic Center 研究指出,種轉基因作物之后,1996年到2008年美國農藥使用量增加14.44 萬噸。

2. 我國轉基因棉花種植過程中對于黃萎病和枯萎病更加敏感,造成大規模的減產。其中,2009 年江蘇鹽城大豐市轉基因棉花55萬畝,近40 萬畝有黃萎病,其中3萬畝棉花死亡,病情嚴重的田塊減產七成;

3. 轉基因棉花和大豆對高溫,干旱等天氣更為敏感,產量下降明顯。

4. 轉基因作物的抗蟲性和除草劑抗性不斷增加,雜草日益嚴重,導致殺蟲劑和除草劑的使用量大幅度增加。

5. 現有的轉基因作物并不能提高產量,有些甚至減產現象嚴重,農民收入下降,部分農民將放棄種植轉基因作物。有研究表明孟山都的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的產量比現代常規大豆品種低5-10%,低產量的轉基因大豆品種每年給農民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中國部分棉農在種植轉基因棉花的第4年之后,收入比種常規棉花的少8%。

轉基因作物造成的經濟損失

1. 農民生產成本增加,江蘇鹽城部分農民反映轉基因棉花的種子價格為非轉基因的5 倍。農藥的使用量增加也導致生產成本上升,有研究表明,中國棉農種轉基因棉花的第四年之后,投入成本比普通棉花種植戶高3 倍。

2. 維持非轉基因的代價巨大。種子生產者的成本、農民的生產成本、儲藏和物流過程中成本、食品加工成本和避免轉基因的成本都明顯的增加。

3. 轉基因污染的事件導致整個農業產業危機重重,農產品行業的各個環節經濟損失慘重。據統計,拜耳LL601 轉基因水稻的污染事件總共造成12.8 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4. 我國的大豆行業受轉基因影響嚴重,中國米制品行業也因轉基因水稻非法種植事件受到國內消費者和海外市場的雙重阻力。

轉基因技術不是未來解決農業生產的出路,利用生物多樣性的生態農業技術和現代的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是應對氣候變化和解決中國糧食安全的一項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模式。

結論及建議

本報告從社會經濟的角度,回顧了全球各地種植和經營轉基因作物的主要案例。調查發現,轉基因作物的田間種植表現問題嚴重,同時轉基因作物引入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可謂代價慘重。主要發現有:農民是種植轉基因作物的最大受害者;成本上升,經濟損失嚴重。污染事件層出不窮,導致整個產業處于危機之下;轉基因作物的非預期效益已經暴露,長期安全性問題值得擔憂;信息不公開,農民直接受害。

鑒于以上發現,綠色和平建議相關政府部門立即停止轉基因糧食作物的商業化進程,同時全面分析轉基因作物種植的綜合影響,重點評估轉基因作物對環境的長期影響和社會經濟風險;進一步加大轉基因生物安全的評估,特別是轉基因作物對環境的長期安全性研究;對于任何轉基因作物的環境釋放項目都應嚴格實施環境影響評估;進一步加大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將轉基因作物的任何詳細信息和可能產生的利弊影響告知公眾(特別是農民),且方便公眾自行獲取相關信息。更為重要的是應該進一步加大和發展一些已經被證實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技術,比如生態農業技術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選擇技術。

轉基因的 “神話”

轉基因作物面臨的殘酷現實

未來農業的出路—生態農業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

生產成本

--轉基因作物能夠減少農業生產成本。

--研究表明,種轉基因棉花的第四年之后,投入成本比普通棉花種植戶高 3倍 4。 --轉基因種子價格貴 2-3倍,種子生產的成本上升 4。 --孟山都等公司大大盈利,如孟山都 2009年一季度利潤上升 18%5。

--化肥、農藥和人力等投入減少,成本降低。

農藥使用

--我國種植轉基因棉花以來,每年化學農藥的使用量減少 1萬到 1.5萬噸,相當于我國化學殺蟲劑年生產總量的 7.5%左右 1。 --轉基因水稻能減少農藥使用 30%-50%2。

--阿根廷轉基因大豆施加的草甘膦的總量從 1998年到 2004年增加了 56倍 6。 --美國 Organic Center 研究指出,種轉基因作物之后, 1996年到 2008年美國農藥使用量增加 14.4424萬噸 7。 --中國江蘇種轉基因的棉農高峰期 3天打一次農藥,成本增加了 2倍 8。

--農藥使用量減少,稻田養鴨模式中,稻田中稻飛虱短翅成蟲的數量降低而節省 3~5 次防治用藥,晚稻田可節省 2~3 次防治用藥 16。 --多樣性種植可減少農藥使用。

病蟲害

--轉基因棉花能抗棉鈴蟲。 --Bt轉基因水稻能基本解決鱗翅目害蟲問題。

--次生害蟲爆發,成為棉花種植的主要蟲害。 --轉基因棉花的黃萎病和枯萎病嚴重,減產嚴重 8。

--生物多樣性種植能綜合防治病蟲害。 --稻鴨共作對稻飛虱的綜合防效達到 65.5%17,水稻紋枯病病蔸率減少 56%,病株率減少 57.7%18。

產量

--Bt轉基因水稻能增產 9%3。

--研究表明孟山都的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的產量比現代常規大豆品種低 5-10%9。 --2009年,江蘇鹽城大豐市轉基因棉花 55萬畝,近 40萬畝有黃萎病,其中 3萬畝棉花死亡,病情嚴重的田塊減產七成;如東種植轉基因棉 18萬畝, 90%受害,減產 4—5成 8。

--生態農業將多種水稻品種混合種植,提高產量 89%19。 --水稻強化栽培體系產量增長幅度能達到 50%-100%20。

應對氣候變化

--研發中的轉基因作物能更好的應對干旱,高溫和洪澇等氣候變化問題。

--研究表明,高溫使得 Bt轉基因棉花未能有效的控制棉鈴蟲 10。 --1998年,美國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在炎熱的氣候條件下,表現遠遠不及傳統非轉基因大豆品種 11。

--生態農業通過綜合的生產體系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農業固碳量,達到減緩氣候變化的作用。同時能夠更好的應對干旱,高溫和洪澇等天氣 21。 --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已經培育出有抗澇性狀的水稻品種。此技術能夠培育多種抗性的品種,能有效應對氣候變化 22,23。

農民收入

--迄今為止,我國轉基因棉花的種植新增產值超過 440億元,棉農增收 250多億元 1。

--低產量的轉基因大豆品種每年給農民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 --江蘇農民入不敷出,部分棉農將放棄種植轉基因棉花 12。

--稻鴨共作技術作為一項種養復合、降本增效和環境友好的綜合農業技術,由于具有明顯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國外專利

--我國研發的轉基因作物都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 2。

--綠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網絡的調查發現,我國發展較為成熟的 8種轉基因水稻不同程度的涉及國外專利。專利持有人包括國際生物技術公司,糧食安全和糧食主權令人擔憂 13。

--無國外專利控制。

食品安全

--成人吃轉基因稻米 657年也沒有問題 3。

--轉基因食品長期安全性值得擔憂,研究表明轉基因對試驗鼠的免疫系統 14,肝臟和腎臟有不同程度的危害 15。

--農藥,化肥的殘留更少,無轉基因危害,食品安全得到有效的保障。

備注:

1.新華網, 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0-01/15/content_12817879.htm

2.人民日報, http://env.people.com.cn/GB/10649814.html

3.楚天都市報, 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18/201001/t916406.shtml

4. Wang, S., Just, D.R., & Pinstrup-Andersen, P. 2006. Damage from Secondary Pests and the Need for Refuge in China. In: J.

Alston, R.E. Just & D. Zilberman, (eds.) Regulati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Economics and Policy. New York:

Springer.

5. http://www.bloomberg.com/apps/news?pid=20601103&sid=aWWATAM2KSIY&refer=us

6. Benbrook, C. M. (2005) Rust, Resistance, Run Down Soils, and Rising Costs – Problems Facing Soybean Producers in

Argentina. Ag BioTech InfoNet. Technical Paper Number 8: p.1-51

http://www.greenpeace.org/raw/content/international/press/reports/rust-resistence-run-down-soi.pdf

7. Charles Benbrook, 2009. Impacts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on Pesticide Use: The First Thirteen Years, The Organic

Center

8. 新華日報, http://js.xhby.net/system/2009/09/22/010591472.shtml

9. Elmore RW, Roeth FW, Nelson LA, Shapiro CA, Klein RN, Knezevic SZ and Martin A (2001b). Glyphosate-Resistant

Soybean Cultivar Yields Compared with Sister Lines. Agron J. 93: 408-412.

10. Chen D., Ye, G., Yang, C., Chen, Y. & Wu, Y. 2005. The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 on the insecticidal properties of Bt

cotton.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53: 333–342.

11. Gertz, JM, Vencill WK, and Hill NS (1999): Tolerance of transgenic soybean (Glycine max) to heat stress. British Crop

Protection Conference, 15-18 November. 1999 Weeds, Proceedings of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righton 3: 835-840.

Vencill WK (1999): Increased susceptibility of glyphosate-resistant soybean to stress (abstract). British Crop protection

Council 8 eds. The Brighton Conference-Weeds. Coghlan, A. (1999) Splitting headache. Monsanto’s modified soya beans

are cracking up in the heat. New Scientist, 20 Nov. 1999, p. 25

12. 綠色和平,2009. 江蘇鹽城實地調查記錄

13. 綠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網絡,2009. 誰是中國轉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

14. Alberto Finamore, Marianna Roselli, Serena Britti, Giovanni Monastra, Roberto Ambra, Aida Turrini and Elena Mengheri,

2008. Intestinal and Peripheral Immune Response to MON810 Maize Ingestion in Weaning and Old Mice. J. Agric. Food

Chem., 56 (23):11533–11539

15. Séralini, G-E, Cellier, D. & Spiroux de Vendomois, J. 2007. New analysis of a rat feeding study with a genetically

modified maize reveals signs of hepatorenal toxicity.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DOI:

10.1007/s00244-006-0149-5.

16. 楊治平,劉小燕,黃璜,胡立冬,蘇偉,劉大志. 稻田養鴨對稻飛虱的控制作用,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30(2):103-106

17. 甄若宏, 王強盛, 張衛建, 等. 2007. 稻鴨共作對稻田主要病、蟲、草的生態控制效應.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30(2):

60-64

18. 劉小燕, 楊治平, 黃璜, 等. 2004b. 濕地稻-鴨復合系統中水稻紋枯病的變化規律. 生態學報, 24(11): 2579-2583

19. Zhu Y.Y., Chen H.R., Fan J.H., et al. 2000,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 Nature, 406: 718-722

20. CIIFAD, http://ciifad.cornell.edu/sri/advant.html

21. 居輝,熊偉,馬世銘,謝立勇等,氣候變化與中國糧食安全。學苑出版社,2008.

22. Xu K, Xu X, Fukao T, Canlas P, Maghirang-Rodriguez R, Heuer S, Ismail AM, Bailey-Serres J, Ronald PC and Mackill

DJ (2006). Sub1A is an ethylene-response-factor-like gene that confers submergence tolerance to rice. Nature 442:

705-08.

23. Sasaki T (2006). Rice in Deep Water. Nature 442:635-36.

引言

轉基因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的歷史非常短暫,而且全球還沒有一個國家批準轉基因主糧的商業化生產。隨著全球人口的增加,氣候變化和資源的日漸匱乏,很多國家及科學家將轉基因農作物視為解決未來糧食問題的主要途徑。

但是,從現有的全球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實際情況來看,轉基因作物都遇到了多重問題,田間失敗的案例時常發生,特別是在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背景之下。因此,轉基因作物并不是解決糧食問題的出路。

以下報告,主要回顧分析了全球轉基因作物的田間種植和市場流通的情況。

1. 轉基因作物在田間的失敗案例

1.1 中國轉基因棉花失敗案例

中國的棉花生產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產國,于1996 年開始引進轉基因棉花種植,目前已有10 多年的種植歷史,2007年中國種植轉基因棉花面積達380 萬公頃,占中國棉花種植面積的69%。但是目前,我國的轉基因棉花種植過程中問題不斷涌現,特別是2009 年江蘇省的棉花種植受病蟲害影響損失嚴重,部分地區甚至減產絕收。另據農業部發布的消息,2009 年我國棉花的生產出現下滑,面積和產量減幅均超過10%。由此可見,轉基因棉花可能是造成此類問題的原因之一。另外,轉基因棉花的問題已經暴露,長期的安全性值得擔憂,也將影響我國的棉花生產。

次生害蟲頻發,農藥使用增加

所有的主要田間作物都不只面對一種害蟲,而是有很多種害蟲威脅著他們。這些威脅并非均勻分布,一個地區的一種主要害蟲,可能在其他地方影響很小,反之亦然。轉基因作物并不具備多種性狀來應對不斷變化的蟲害威脅,亦無法抵抗廣泛的各種各樣的敵人。例如, Bt轉基因棉花,它可以殺死棉鈴蟲(Helicopvera) ,卻無法應對另一個相關的昆蟲(Lopez Gonzales, 2008)。

因此,即便成功的控制了目標害蟲,其他害蟲(被稱之為“次生害蟲”)可能成為對轉基因植物更加突出的威脅,導致作物減產,并需要使用其他額外的殺蟲劑。

針對我國轉基因棉花進行的研究表明,農民在種植轉基因棉花一段時間后,由于害蟲的抗性增強及次生害蟲等原因,并沒能降低農藥的施用量(Yang et al., 2005, Pems et al., 2007)。次生蟲害的爆發頻率增加(Men et al. 2005, Wang et al., 2006, Wu et al., 2002, 徐文華,1999, 徐文華,2002, 徐文華2003, 徐文華2004, 徐文華2005)。諸如棉盲蝽(綠盲蝽)這樣的害蟲,在過去幾年中數量增長迅猛(中國農業年報,2006)。次生害蟲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帶來持續大量的農藥投入,并且使用的農藥將越來越多。

天敵受害嚴重

在全球范圍內,多項科學研究結果都記載了抗蟲轉基因作物(類似Bt作物)對害蟲天敵(蜘蛛、草蛉、瓢蟲、赤眼蜂等)的危害(Cui & Xia, 1999, Dutton et al., 2002, Hilbeck et al., 1999, Hilbeck &Schmid 2006, Marvier et al., 2007, Obrist et al., 2006, Wold et al., 2001)。在我國同樣也有研究發現轉基因棉花會給天敵數量帶來負面影響(楊益眾,2000,孫長貴,2003,周洪旭,2004)。害蟲的天敵在降低蟲害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天敵數量減少必將導致蟲害爆發頻率增加,包括次生害蟲引發的蟲害,使得農業系統更加依賴于大量的農藥,加劇了農業系統的不可持續性。

其他病害易發

在我國的江蘇和山西等地的研究發現,轉基因棉花更容易受到病害(如枯萎病,紅葉莖枯病和黃萎病)的侵襲(徐文華等,2007,張戰備,2007,李孝剛,2009),近期一項研究結果也證實了這一點,轉基因棉花更容易感染枯萎病,而且轉基因棉花根部分泌的物質能夠促進真菌的生長(Li at al.,2009)。

對高溫更敏感

我國科學家已經證明,高溫可能導致Bt(蘇云金牙孢桿菌)轉基因棉花品種出現問題。調查報告指出,Bt 轉基因棉花未能有效控制棉鈴蟲。科學家們認為問題的出現和高溫期是相關的,他們推測高溫可能會降低轉Bt 轉基因植物的抗蟲性。

為了驗證這一觀點,揚州大學的科研小組進行了轉基因棉花的控制實驗。在關鍵時刻,例如開花期,在中國的棉花種植區,他們把植物暴露在37℃的高溫中。轉基因棉花因高溫的影響產生的Bt毒素只有正常水平的30-63%,使得它們不能抵抗棉鈴蟲。對照植物沒有暴露在高溫環境中的,未出現這樣的問題。研究者在第二年進行了重復實驗,得到了類似的實驗結果(Chen et al, 2005)。

科學家們還不確定為什么轉基因棉花品種會對高溫有這樣的反應,這再次表明了轉基因作物的非預期效應還沒有被完全認知。

產量和收入降低

我國雖然通過引進新品種,特別是雜交棉的引進,使得最近幾年內棉花保持了較高的產量,但是沒有確鑿的科學證據表明,轉基因作物在其中有何貢獻。最近針對一組來自美國的產量數據所作的分析中,有確鑿的證據表明,轉基因作物(如抗蟲轉基因作物)并不會帶來產量的增長(Gurian-Sherman, 2009)。由美國康奈爾大學和中國科學家歷時7年對481戶中國棉農的調查發現,轉基因棉花的長期經濟效益不佳。這些農戶在種植轉基因棉花的第3 年經濟效益最大,他們的平均殺

蟲劑用量比種植普通棉花者低70%,而收入要高出36%。但情況從第4 年開始發生逆轉。轉基因棉花盡管抑制了棉鈴蟲,但它無法殺死盲蝽等其他害蟲,導致盲蝽侵害棉田。當年轉基因棉花種植戶殺蟲劑用量上升,投入成本比普通棉花種植戶高了3倍,而他們的收入卻低了8%。到第7年,轉基因棉花種植戶所使用的殺蟲劑,已明顯高于普通棉花種植戶,加上轉基因棉花種子成本也較高,使棉花種植戶的收入大幅下降(Wang, 2006)。近期的科學發現中提供了清楚的證據表明,近些年我國種植轉基因棉花的農民在收入上比不上那些種植傳統棉花的農民(Wang et al., 2008)。

江蘇鹽城地區轉基因棉花種植案例

2009 年,江蘇省主要產棉區轉基因棉花黃萎病和蟲害爆發,減產嚴重。

據 2009 年新華日報和21 世紀經濟報道指出,江蘇鹽城大豐市2009年種植轉基因棉花55 萬畝,近40 萬畝有黃萎病,其中3 萬畝棉花死亡,病情嚴重的田塊減產七成;如東種植轉基因棉18 萬畝,90%受害,減產4—5成;射陽的55 萬畝轉基因棉花中,有30 萬畝出現枯萎病和黃萎病混發狀況,10 多萬畝受害嚴重。在大豐市萬盈鎮,當地農民將黃萎病稱作瘟病,該鎮天池村2009 年種棉3600畝,有3119 畝受害,減產70%。

使這些地方的棉農蒙受巨大損失的原因,就是轉基因棉花的軟肋——嚴重的病害和次生蟲害。

“自2000年引種抗蟲棉后,棉鈴蟲少了,但盲蝽象、紅蜘蛛、煙粉虱等卻大量出現,還出現了枯萎病和黃萎病,農藥越用越多,高峰期是3 天打一次藥,成本比原來增加了兩倍,但大多數棉花還是枯死。”

—孫家達,江蘇省鹽城大豐市萬盈鎮天池村村支書,2009

江蘇省種植轉基因棉花已有多年歷史,普遍反映剛種植轉基因棉花的2001-2004年間,種植轉基因棉花的確顯示出了優勢:一是農藥使用量下降,二是種植成本下降,三是畝產總量上升。但是,近幾年轉基因棉花的劣勢已經顯現出來:一方面,轉基因棉花的畝產產量已與常規棉持平;另一方面,衣分率(注:衣分率:單位重量的籽棉與軋出的皮棉的比例。籽棉包括棉籽和棉纖維,脫離棉籽的棉纖維叫做“皮棉”)下降到如今的34%左右,已低于常規棉。再加上種植面積減少、成本上升、自然災害減產等原因,棉花產量持續不可抗拒的下降。

“利用基因技術研制的抗棉鈴蟲等鱗翅目害蟲的轉基因抗蟲棉現已在江蘇省普遍種植。據觀察,抗蟲棉對抑制當年第一、二代棉鈴蟲效果較好,但對控制第三、四代棉鈴蟲效果大為減弱。大量種植抗蟲棉后,盲蝽象、紅蜘蛛、煙粉虱等次要蟲害已上升成主要蟲害,還出現了難以防治的黃萎病,這些現象暴露出抗蟲棉存在嚴重缺陷。另外,大量種植轉基因棉,還存在著破壞生態環境等潛在風險。”

—王長軍,江蘇綠保生態生防研究所所長,高級農藝師,2009

 

綠色和平在鹽城實地調查結果(2009年12 月)

生計影響

鹽城是江蘇的主要棉產區之一。綠色和平走訪了種植轉基因棉多年的鹽城大豐市三龍鎮、萬盈鎮、大橋鎮和草廟鎮,發現:由于轉基因棉的病蟲害、種植成本等問題,棉農們的收入開始不斷下降,農民的生活受到一定影響。受訪的棉農均表示,從2010 年開始必定將減少種植轉基因棉花的面積,甚至考慮放棄種植轉基因棉花。事實上,大多棉農已經開始種植其他經濟作物,以維持生計,在大豐市南部的村鎮,更有不少棉農放棄向來賴以為生的棉花,全面改種其他經濟作物,例如大豆和玉米。

病蟲害嚴重

大豐市轉基因棉花收成差的主要原因是病害和蟲害的影響。在病害方面,黃萎病和枯萎病是棉農最棘手的問題。棉農均表示,黃萎病和枯萎病一年比一年嚴重,“以前也有黃萎病,但是不嚴重,一小棵一小棵的,這些年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生病,七畝田有六畝都是了。這種子不能抗病。”(注:一位種植棉花長達六十年的大豐市三龍鎮棉農語)

除了黃萎病和枯萎病,蟲害則是另一讓棉農焦頭爛額的問題。大豐市萬盈鎮棉農表示,這幾年蟲害也嚴重影響棉花的收成,以前少量存在的灰飛虱、盲蝽象、紅蜘蛛和蚜蟲等,現在演變成棉花的主要蟲害,而在早些年抗棉鈴蟲效果良好的轉基因棉花,也在這五年漸漸失去效果,大型棉鈴蟲還是需要農藥加以消滅。

農民的生產成本增加

一年比一年嚴重的病蟲害,讓棉農賴以維生的棉花垂死在田間,而種植轉基因棉花后增加的生產成本,則是另一雪上加霜的問題。生產成本的增加,在于種子、農藥和化肥三部分。轉基因棉花種子的價格比非轉基因棉花種子高出5倍以上。農藥的使用,并沒有因為轉基因棉花的種植而減少,反之,為了控制爆發的次生害蟲問題,必須維持大量的農藥使用。并且,由于轉基因棉花沒有顯著的提高產量,棉農依舊大量使用化肥來確保棉花的產出。總的來說,轉基因棉花沒有讓生產成本減少,反而大大增加了種植棉花的成本,讓棉農更加入不敷出。

參考文獻

Chen D., Ye, G., Yang, C., Chen, Y. & Wu, Y. 2005. The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 on the insecticidaproperties of Bt cotton.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53: 333–342.

Cui, J. and J. Xia. 1999. Effects of transgenic Bt cotton on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natural enemies. Acta Gossypii Sinica 11: 84-91

Dutton A., H. Klein, J. Romeis and F. Bigler. 2002. Uptake of Bt toxin by herbivores feeding on transgenic maize and consequences for the predator Chrysoperla carnea. Ecological Entomology 27: 441-447

Elmore, R.W., Roeth, F. W., Nelson, L.A., Shapiro, C.A., Klein, R.N., Knezevic, S.Z. & Martin A. (2001)

Glyphosate-resistant soybean cultivar yields compared with sister lines. Agronomy Journal, 93: 408-412

Gurian-Sherman, D. 2009, Failure to yield,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 April 2009 at: www.ucsusa.org

Hilbeck, A. & Schmidt, J.E.U. 2006. Another view on Bt proteins – how specific are they and what else might they do?

Biopesticides International. 2: 1-50

Hilbeck, A., W.J. Moar, M. Pusztai-Carey, A. Filippini, and F. Bigler. 1999. Prey-mediated effects of Cry1Ab toxin and protoxin and Cry2A protoxin on the predator Chrysoperla carnea. Entomologia Experimentalis et Applicata 91: 305-316. http://www.greenpeace.org/raw/content/china/zh/press/reports/algae-blue-report.pdf

Li, X-G, Liu, B, Heia, S, Liu D-D, Han Z-M, Zhou K-X, Cui J-J, Luo J-Y, Zheng, Y-P, The effect of root exudates from two transgenic insect resistant cotton varieties on the growth of Fusarium oxysporum. Tansgenic Res, 2009 Apr 25

Lopez Gonzales, E. 2008. El fracaso del algodón tansgénico en el campo Colombiano, Grupo Semillas.

http://www.semillas.org.co/sitio.shtml?apc=c1a1--&x=20155139g

Marvier, M., McCreedy, C., Regetz, J. & Kareiva, P. 2007. A meta-analysis of effects of Bt cotton and maize on nontarget invertebrates. Science 316: 1475-1477

Men, X. Ge, F., Edwards, C.A. & Yardim, E.N.. 2005. The influence of pesticide applications on 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 and sucking pests in transgenic Bt cotton and non-transgenic cotton in China. Crop Protection 24: 319-324.

Obrist, L.B., Dutton, A., Romeis, J. & Bigler, F. 2006. Biological activity of Cry1Ab toxin expressed by Bt maize following ingestion by herbivorous arthropods and exposure of the predator Chrysoperla carnea. BioControl 51: 31-48

Pems, P., Voelker, M., Wu, L. & Waibel, H. 2007. Impact assessment of Bt-cotton varieties in China - estimation of an unobserved effects model based on farm level panel data, Tropentag, October 9-11, 2007, Witzenhausen “Utilisation of diversity in land use systems: Sustainable and organic approaches to meet human needs”, http://www.tropentag.de/2007/abstracts/full/562.pdf

Shenghui wang and David R. Just, 2006. “Tarnishing sliver bullets: Bt technology adoption, bounded rationality and the outbreak of secondary pest infestations in China” applied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rnell university.

Wang, S., Just, D.R. & Pinstrup-Andersen, P. 2008. Bt cotton and secondary pests, Int. J. Biotechnology, 10, 113-120

Wang, S., Just, D.R., & Pinstrup-Andersen, P. 2006. Damage from Secondary Pests and the Need for Refuge in China. In: J.

Alston, R.E. Just & D. Zilberman, (eds.) Regulating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Economics and Policy. New York:

Springer.

Wold, S.J., E.C. Burkness, W.D. Hutchison, and R.C. Venette. 2001. In-field monitoring of beneficial insect populations in transgenic corn expressing a Bacillus thuringiensis toxin. Journal of Entomological Science 36: 177-187

Wu, K. ,W. Li, H. Feng, and Y. Guo. 2002. Seasonal abundance of the mirids,Lygus lucorum and Adelphocoris spp. (Hemip tera:Miri-dae) on Bt cotton in northern China. Crop Protection, 21: 997-1002

Yang, P. Iles, M., Yan, S. & Jolliffe, F. 2005. Farmers’ knowledge, perceptions and practices in transgenic Bt cotton in small producer systems in Northern China, Crop Protection 24:229–239

抗蟲棉暴露缺陷江 蘇 部 分產棉區暴發黃萎病, 新華報業網- 新華日報, 2009 ,

http://js.xhby.net/system/2009/09/22/010591472.shtml

李孝剛,劉標,劉蔸蔸,韓正敏,周可新,鄭央萍,2009,轉基因抗蟲棉根系分泌物對棉花黃萎病菌生產的影響。應

用生態學報,20(1):157-162

孫長貴,張青文,徐靜,王因霞,劉俊麗,2003,轉Bt 基因棉和轉Bt+CpTI 雙價基因棉對棉花主要害蟲及其天敵種

群動態的影響。昆蟲學報,46(6):705-712

徐文華, 王瑞明,宋賢利,等. 2004, 轉Bt基因抗蟲棉田主要害蟲的監測要點[ J ]. 江西棉花, 26 (4) : 23-24

徐文華,等,2007,棉花枯萎病在鹽城農區的發生演變與原因分析,江西農業學報200719(10)5659

徐文華,王瑞明,吉榮龍,等. 2002, “中棉所29”在江蘇沿海棉區的抗性及生育特性研究江西農業學報, (4) : 23-30

徐文華,王瑞明,吳春,等. 2005, 江蘇沿海農區轉Bt基因抗蟲棉的研究進展. 華東昆蟲學報, 14 (1) : 33-37

徐文華,王永山,王義成,等. 2003,江蘇沿海地區Bt棉主栽品種的性狀評價. 江西農業學報, 15 (4) : 21-26

徐文華,周加春,李萬青,等. 1999,江蘇沿海地區轉Bt基因棉花的抗蟲性及生長發育研究江西農業學報, 11 (1) : 30-37

楊益眾,余月書,任璐,邵益棟,戴志一,2000,轉Bt基因棉對棉鈴蟲寄生性天敵的排斥反應。江蘇農業研究,21(4):86

張戰備,張慧杰,段國琪,王曉民,2007,轉Bt抗蟲棉和土壤營養與紅葉莖枯病嚴重度的關系。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15(2):130-132

中國農業年報, 2003. China Agriculture year book, 2003 p336, 2004 p334, 2006 p378 &http://natesc.agri.gov.cn/Html/2008-7-18/28092_28790_2008-7-18_50102.html

周洪旭,郭建英,萬方浩,2004,轉CryAc+CpTI基因棉對棉田害蟲及其天敵種群動態的影響。昆蟲學報,47(4):538-542

轉基因棉引發減產之憂,21世紀經濟報道,2009,http://www.21cbh.com/HTML/2009-9-30/148758.html

1.2 哥倫比亞轉基因棉花失敗案例

在 2008/2009生長季,哥倫比亞轉基因棉花的失敗案例使得農民損失慘重。在哥倫比亞最重要的棉花生產大省 Cordoba,種植的兩個轉基因棉花品種被證實受害嚴重。當地棉農們已經對孟山都公司提起訴訟,原因在于孟山都公司誤導農民,聲稱這些轉基因棉花品種對棉鈴蟲和除草劑具有很好的抗性。

從經濟效益上講,轉基因種子和與之配套的除草劑導致生產成本上升,盡管有政府的補貼,但還是使得哥倫比亞一半以上的棉農沒有收益。盡管近期棉花種植面積增加,但總體而言,哥倫比亞從開始引進轉基因種子以后,棉花總產量和總收益都下降了。

哥倫比亞棉花種植者聯合會(CONALGODON)會長稱,2008年哥倫比亞第一次播種轉基因棉花的時候,這種轉入多基因的轉基因品種被寄予了很高的厚望。但是事與愿違,棉農稱轉基因棉花品種并沒有傳說的那么優異,實際生產過程中完全失敗了。棉花種植者聯合會總結道,就最終的收獲產量來看,再一次證實實際的產量遠遠低于人們的期待。

轉基因棉花失敗

在哥倫比亞 Cordoba省,通常來說棉花的產量能達到全國產量的 50%,但是這兩種轉基因棉花新品種卻失敗了。這兩種轉基因棉花都具有抗除草劑(草甘膦)和 Bt抗蟲(棉鈴蟲)性能。種植棉花的農民說,與開發這兩轉基因品種的公司的鼓吹相反,這兩種抗性都沒有體現,反而轉基因棉花更易受到粘蟲的侵害,也更易受到草甘膦除草劑的損害。哥倫比亞棉花種植者聯合會(CONALGODON)估計 Cordoba省的棉花產量最終會因此而損失 12.8% (Fonseca Prada 2009a)。

哥倫比亞中部 Tolima省的棉農也報告了一種新的孟山都轉基因棉花品種的失敗案例,該轉基因棉花的棉纖維產量更低(CONALGODON 2008)。

相比于這兩種問題多多的新轉基因品種,在 2008/2009年度哥倫比亞 Cordoba省表現最好的卻是常規的棉花品種 Delta Opal,該品種的產量要高于抗除草劑和 Bt抗蟲的轉基因品種。

 

無法選擇種子

由于市場只有轉基因棉花的種子,即使是轉基因棉花減產棉農也無法選擇。根據哥倫比亞棉花種植者聯合會的數據,由于常規棉花品種種子的供應量有限,有些農民只能花 3倍于常規棉花品種 Delta Opal種子的價格來購買孟山都的轉基因品種。

“現在正在發生的這場災難,主要是由于缺少更廣泛的品種組合,從而導致農民沒法選擇替代品種用于生產。”

-Jorge Patiño,哥倫比亞 Tolima省棉花種植者聯合會發言人, 2009

一邊是農民無法選擇種子,另一邊卻是孟山都堂而皇之的控制著哥倫比亞棉花的種子市場。哥倫比亞棉花種植者聯合會(CONALGODON)批判這樣的供應為“不足的,不適當的和不合時宜的供應”。哥倫比亞的棉農也指責孟山都公司的種子缺乏組合,缺乏多樣性,并且指出種子的價格遠遠高于種植棉花的凈收益(Fonseca Prada 2008)。

 

整個產業處于危機

哥倫比亞的棉花是由政府以最低的保護價進行補貼的。在近些年,這項補貼的總額的波動值達每公斤 0.09美元(ICAC 2006),這數額已接近于 2009年 8月下旬國際棉花價格每公斤 0.281美元的三分之一。

盡管有政府補貼,但是由于生產成本的增加,哥倫比亞有半數以上的棉農不能盈利 (CONALGODON 2008)。在 2008/2009生產季,不同省份的平均生產成本漲幅高達 13%-30%,而轉基因作物是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一些地區,孟山都的除草劑農達的價格翻了一番(Mejia 2009),同時轉基因種子的價格也是常規品種價格的 2-3倍(見圖表)。

在棉花的主要產區 Cordoba和 Bolivar省,轉基因種子的價格導致種植成本大漲,同時除草劑和殺蟲劑的價格也隨之上漲,因此種子價格的上升并沒有得到補償(Fonseca Prada 2009b, 2009c)。現實清楚的表明種植轉基因棉花并不能讓哥倫比亞的農民遠離失敗,為應對日益嚴重的問題,哥倫比亞政府將提高 2010年的政府補貼(CONALGODON 2009)。

孟山都被起訴

基于孟山都轉基因品種在 Cordoba省種植的失敗經驗和其他各地的諸多問題,哥倫比亞政府已經出臺新的條例(條例 682/09,2009年 2月)要求孟山都公司對農民提供更為廣泛的幫助。

Cordoba省的農民起訴孟山都公司,尋求對他們損失的賠償。孟山都公司首先提供了現金賠償作為對其轉基因品種失敗的默認。但是在 2009年中的時候,由于農民拒絕簽訂孟山都有條件付款的法律文件導致談判終止(Arroyo Muñoz 2009)。這個案件現在有可能被移交法院處理。

參考文獻

Arroyo Muñoz J (2009). Conalgodón vs. Monsanto. El Meridiano de Córdoba (Monteria, Colombia), 10 June 2009. CONALGODON (2008). Cosecha del interior 2008: las cifras se mantienen. Revista CONALGODON, October - December 2008. CONALGODON (2009). Ministro de Agricultura anunció Nuevo Precio Mínimo de Garantía para 2010: $5 millones por tonelada de fibra (news release), n.d. (c. June 2009). http://www.conalgodon.com/portal/index.php Fonseca Prada LA (2008). Los transgénico exigen ajustes en las prácticas agrícolas in Revista CONALGODON, October-December 2008.

Fonseca Prada LA (2009a). Balance y perspectivas del cultivo, Evaluación Valledupar (CONALGODON harvest evaluation conference presentation), 5 June 2009. http://www.conalgodon.com/portal/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58&Itemid=9

Fonseca Prada LA (2009b). Apertura temporada algodonera César y Bolívar Sur 2009/10. CONALGODON. September 2009. http://www.conalgodon.com.co/02estadisticas/reportes/Aperturas/Bolivar%202009%2010.pdf Fonseca Prada LA (2009c). Apertura temporada algodonera Córdoba 2009/10. CONALGODON. September 2009. http://www.conalgodon.com.co/02estadisticas/reportes/Aperturas/Cordoba%202009%2010.pdf International Cotton Advisory Committee (ICAC) (2006). Production and Trade Policies Affecting the Cotton Industry,

Washington, 2006. URL: http://www.icac.org/govt_measures/documents/govt_measures06.pdf Mejia J (2009). Resultados y propuestas cosecha algodonera Sucre y Bolívar, Evaluación Valledupar, 5 June 2009. Ruiz Moreno L (2009). Indicadores cosecha Costa 2008/09, Evaluación Valledupar, 5 June 2009. Vargas C (2009). Presentation by Monsanto (no title). Evaluación Valledupar. 5 June 2009.

1.3 美國轉基因大豆減產

研究表明孟山都的“Roundup Ready”(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的產量比現代常規大豆品種低 5-10%。這些低產量的轉基因大豆品種每年給農民造成了數十億美元的損失。轉基因作物減產的跡象一般稱為“產量阻礙”,是轉基因技術非預期效益的實例。然而,產量阻力完全可以通過種植現代常規的品種來避免。

被記載的產量阻礙:

在上世紀 90年代后期,美國種植轉基因大豆不久就表現出產量阻礙的現象。前美國政府科學顧問 Charles Benbrook和內布拉斯加大學 Roger Elmore都記錄了這樣的問題。

1999年,Benbrook通過對多個美國轉基因大豆大田試驗的數據分析發現,在同一試驗點 Roundup Ready轉基因大豆的平均產量阻礙為 5.3%,而最好的常規大豆品種比轉基因大豆的產量高 10%以上(Benbrook,1999)。

2001年,Elmore與其同事通過直接對比 Roundup Ready轉基因大豆的不同株系和常規大豆品系之間的大田表現,研究發現產量的阻礙主要是由于轉基因造成的而非其他原因(Elmore,2001a)。鑒于不同的品種和生產條件差異,Elmore估計 Roundup Ready轉基因大豆的產量阻礙達 5%-10% (Elmore,2001b)。

產量阻礙的代價

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數據,在 2008年美國種植的大豆 95%是 Roundup Ready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達 3060萬公頃,產量達 8054萬公噸(美國農業部,2009)。同樣在 2008年,美國的大豆產量由于產量阻礙造成的損失達 400至 800萬公噸。由此造成的損失比美國平均每年出口歐盟(370萬公噸)或墨西哥(360萬公噸)的量還多,甚至可能超過兩者之和。

日積月累,這樣的損失是驚人的。選擇這種所謂的更易控制雜草的 Roundup Ready轉基因大豆,還不如種植最好的傳統非轉基因品種。據估計,從 2006年到 2009年,美國的農民因種植轉基因大豆而減產的量達 3100萬公噸。在最近的 4年時間里,由于減產帶來的經濟損失超過 110億美元(按農場價格 9.65美元/蒲式耳計算)。

類似的 Roundup Ready轉基因大豆損失也在其他種植國家發生,如巴西和阿根廷。

種業公司認識到該問題為時過晚

最近,孟山都公司才承認 Roundup Ready轉基因大豆的減產問題,同時也相應的向市場推出了一種新的抗草甘膦的轉基因品種—“Roundup Ready 2”。孟山都公司宣稱 Roundup Ready 2轉基因大豆在 2009年美國的部分地區種植發現比其以前的品種的產量高 7%-11%(Monsanto 2009)。

但是,盡管聲稱產量要高于以前的品種,Roundup Ready 2這一轉基因大豆品種的產量同樣沒有超過一些傳統的非轉基因品種。畢竟,Roundup Ready基因主要是針對化學除草劑抗性的,而不是產量性狀的。據孟山都消息,該 Roundup Ready 2轉基因大豆的研發過程中在大豆基因組的不同位置插入了除草劑抗性基因,從而減少產量阻礙(Meyer, 2006)。

“兩年前,我參加了一個關于大豆新技術的會議。孟山都公司宣稱現在用了新技術之后已經解決的產量阻礙的問題。但是,我們知道最初原來的技術被應用的時候,同樣也是被認為是沒有產量阻礙的。那我們現在還能相信所謂的大豆新技術嗎?”

—Chris Jeffries,《種子顧問》(簡訊),2009年 5月

如同孟山都公司第一代的抗草甘膦轉基因大豆品種一樣,其 Roundup Ready 2轉基因大豆同樣會有非預期的影響。例如,Roundup Ready 2的轉基因大豆品種比其常規的非轉基因對照品種矮 5%(Meyer 2006),但是沒人知曉其中的原因。

參考文獻

Benbrook C (1999) Evidence of the Magnitude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Roundup Ready Soybean Yield Drag from University-Based Varietal Trials in 1998, AgBioTech InfoNet Technical Paper #1, 13 July 1999. Elmore RW, Roeth FW, Klein RN, Knezevic SZ, Martin A, Nelson LA and Shapiro CA (2001a). Glyphosate-Resistant Soybean Cultivar Response to Glyphosate. Agron J. 93:404-407. Elmore RW, Roeth FW, Nelson LA, Shapiro CA, Klein RN, Knezevic SZ and Martin A (2001b). Glyphosate-Resistant Soybean Cultivar Yields Compared with Sister Lines. Agron J. 93: 408-412. Meyer J, Horak M, Rosenbaum E and Schneider R (2006). Petition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Nonregulated Status for Roundup

Ready2Yield Soybean MON 89788, Monsanto Company (Submission to the US Animal and Plant Health Inspection

Service).

Monsanto (2009). Roundup Ready 2 Yield. November 2009. http://www.monsanto.com/rr2y/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USDA). 2009. U.S. Soybean Industry: Background Statistics and Information, May 2009. http://www.ers.usda.gov/News/SoyBeanCoverage.htm

 

1.4 美國抗草甘膦轉基因作物問題嚴重

多年來,在美國種植的抗草甘膦(Roundup Ready)轉基因作物都大量的使用除草劑,從而導致雜草對這些化學除草劑的抗性日益增強。這些迅速蔓延的問題表明,高度依賴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的發展并不是長久之計,結果導致雜草的控制更加困難。

“在我從事農業工作 30多年以來,我認為轉基因作物對于農業的威脅要遠遠大于其他任何事情。”

—Ken Smith, 美國阿肯色大學雜草專家,2009

所有棉花中問題最嚴重的雜草

長芒莧是一種非常頑固的雜草并且已經具有草甘膦抗性,長芒莧快速地在美國的南部和中西部地區蔓延,遍布于轉抗草甘膦基因棉花、大豆和玉米的田間。雜草科學家對此問題非常擔心,并且向受災的農民發出警告。目前來說沒有辦法對長芒莧進行有效的控制,除非持續不斷的加大劑量施用除草劑,對作物進行人工除草,或是增加耕地次數,而這些措施都將導致表層土的流失。

2005年,長芒莧的草甘膦抗性在美國南部喬治亞州首次得到證實( Culpepper, 2006)。長芒莧是一種風媒授粉植物,因此這種對除草劑的抗性就會通過其高度流動性的花粉進行遠距離的傳播(Sosnoski, 2007)。憑借風的快速傳播,具有抗性的長芒莧群體正迅速的擴大,在全美國范圍受害的面積無法估計。2009年,僅阿肯色和田納西兩州就有超過 50萬公頃的農田受害(Charlier, 2009)。

“現在我們發現長芒莧對草甘膦具有抗性…并且正逐漸成為嚴重的問題。我們只能通過不斷的翻耕土地來進行控制,目前,沒有化學除草劑能夠對其起作用。”

—Ronnie Qualls,阿肯色州棉農,2009

Stanley Culpepper,美國喬治亞大學的雜草專家首先證實了長芒莧具有抗性。Culpepper稱這是現今所有棉花中最為嚴重的雜草。談到如何控制,Culpepper認為在美國大規模、高度機械化的農場條件下,一是進一步加大額外除草劑的使用,二是采用大量依賴勞力的人工除草的方法。

重拾鋤頭進行人工除草

由于草甘膦除草劑對雜草不起任何作用,密西西比三角洲地區農資店原先無人問津的鋤頭正逐漸成為最暢銷的工具(Charlier, 2009)。阿肯色州的棉農說,“我們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在棉田除草了”。據報道,喬治亞州的棉農在人工去除具有除草劑抗性的長芒莧上的投入超過每公頃 240美元 (Hollis, 2009)。而雜草科學家也指出,那些既不進行人工除草,又不施用額外的除草劑的農民將面臨嚴重的災難

“我仍然見到棉農對 Roundup Ready轉基因棉花噴施 Roundup除草劑。如果棉農繼續這樣不停的施用除草劑的話,將面臨生存的威脅。而且即使現在幸免遇難,將來也會面臨危險。”

-Stanley Culpepper,美國喬治亞大學雜草專家,2009

抗性不斷增加

草甘膦抗性不僅僅在地域上迅速擴散,同時其抗性也正越來越強。田納西大學雜草專家 Larry Steckel說:“過去,當對具有抗性的長芒莧噴施 22盎司的 Roundup除草劑之后,至少還有點作用。但是,現在有些時候即使施用了 152盎司的量之后也毫無作用。如此快速擴散和增強的抗性真是難以置信。” (Bennett, 2008b)。

雜草專家正在建議農民使用所謂的“殘留除草劑”,這種除草劑由不同的化學成分組成,能夠有效的補償 Roundup Ready系統的弊端,從而更好的控制轉基因玉米、大豆和棉花的雜草。這種殘留除草劑在作物的生長季早期就被使用,并且會一直存在于土壤中,在施用數周后還能殺死新萌發的雜草。

目前長芒莧的抗性問題日益嚴重,無論是農民還是科學家都試圖找到解決的途徑。由于現有的轉基因作物高度依賴草甘膦除草劑,至今仍沒有很好的控制手段。盡管人工除草和加大除草劑的使用量能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但是農民和環境都付出了更大的代價。的確,種植 Roundup Ready轉基因作物的短期效益吸引了不少美國農民。但是,大自然對于過度使用單一除草劑的回應可謂是一針見血。

孟山都被指控

全球轉基因作物商業公司巨頭孟山都開發的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被設計為具有抗草甘膦(一種除草劑)的特性,但已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高溫和干旱導致其除草劑抗性降低(Cerdeira & Duke 2006)。孟山都與農民簽訂協議,在購買 Roundup Ready的同時,也要購買孟山都公司出售的除草劑 “農達”(Roundup,主要成分為草甘膦)。當“Roundup Ready”的抗性降低,噴施控制雜草的除草劑農達時,同時也會傷害到這些轉基因作物,導致作物受損。

德克薩斯州的棉農們說他們遇到過這個問題,而孟山都并沒有警告過他們這個風險。82個德州農民以“長期的欺騙活動”為由控告孟山都公司,指控其欺騙性的貿易做法。根據德州農民的投訴,在 2004年和 2005年,他們種植的轉基因棉花由于草甘膦危害而損失慘

重:“事實上,即便使用者嚴格的遵循孟山都的使用說明,仍舊會嚴重損害棉花植株的生殖組織。這種危害也大大的降低了原本健康植株的棉花的產量…..” (Musick v. Monsanto Co. 2006)

此外德州農民還指控孟山都明知棉花會受到草甘膦的危壞,但卻沒有公開此事實。一個農民告訴路透社說“我們感覺孟山都一直都對我們說謊。”另一個人說,草甘膦的危害使得他種植的 Roundup Ready 轉基因棉花的產量減少了近 40%(Gillam, 2006)。

這一案件正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聯邦法院進行審理。

參考文獻

Baldwin F (2009a) Pigweed in Conventional Soybeans. Delta Farm Press, 2 September 2009. Baldwin F (2009b) Pigweed predictions becoming reality. Delta Farm Press, 4 August 2009. Baldwin F (2009c). Residuals showed value this year. Delta Farm Press, 23 September 2009. Bennett D (2008a). High incidence Arkansas’resistant pigweeds. Delta Farm Press, 11 April 2008. Bennett D (2008b). Resistant pigweed ‘blowing up’ in Mid-South. Delta Farm Press, 30 July 2008. Charlier T (2009). 'The perfect weed': An old botanical nemesis refuses to be rounded up. Memphis Commercial Appeal,9

August 2009. Culpepper AS, Grey TL, Vencill WK, Kichler JM, Webster TM, Brown SM, York AC, Davis JW and Hanna WW (2006).

Glyphosate-resistant Palmer amaranth (Amaranthus palmeri) confirmed in Georgia. Weed Science 54:620-626. Hollis P (2009). Resistant Pigweed: Reduce Seed Bank. Southeast Farm Press, 18 September 2009. Robinson E (2009a). Triple G pushes yields, efficiency. Delta Farm Press, 22 September 2009. Robinson E (2009b). Land, labor, water – cotton keys. Delta Farm Press, 3 September 2009. Scott R and Smith K (2007).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lyphosate-Resistant Pigweed in Roundup Ready Soybean and

Cotton. University of Arkansas Cooperative Extension Service, n.d. (c. 2007). http://www.uaex.edu/Other_Areas/publications/PDF/FSA-2152.pdf Sosnoski LM, Webster TM, Kichler JM, MacRae AW and Culpepper AS (2007). An estimation of pollen flight time and dispersal distance for glyphosate-resistant Palmer amaranth (Amaranthus palmeri). Proc. South. Weed Sci. Soc 60:229. Cerdeira, A.L. & Duke S.O. 2006. The Current Statu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Glyphosate-Resistant Crops: A Review.

J. Environ. Qual. 35:1633–1658. Gilliam, C. US: Cotton Farmers sue Monsanto, Bayer, and Delta & Pine for crop loss. Reuters, 24th February 2006. Musick v. Monsanto Co. 2006. Plaintiff’s Original Class Action Complaint. U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Eastern District of

Texas.

2. 轉基因作物造成的經濟損失

2.1 轉基因作物導致各行業成本增加

世界各地的多次民意調查證明,大部分的人都擔心轉基因食品的安全,他們認為如果進入市場,那么他們應該分開并且貼上標簽(Harris Poll, 2004; European Commission,2001; Yomiyuri Shimbum, 1997 etc)。因此,無論是考慮市場和食品安全,還是政治需求,都要求轉基因作物的產品及收獲的時候都能夠與常規作物保持分離。

對食品生產系統的負擔源于轉基因作物帶來的經濟影響,包括對農民,糧食行業,食品行業的經濟成本的影響,最終也將對公眾帶來影響。目前普遍的觀點認為,轉基因作物帶來的經濟損失已體現在谷物市場中。自 2000年以來,東京的谷物交易所已經推行一項非轉基因大豆的期貨市場。非轉基因大豆期貨價格一直高于其他大豆的訂購(TGE, 2009)。這正折射除了消費者對非轉基因食品的需求及用于防止轉基因大豆污染常規大豆的額外費用。

種子生產者的成本增加

眾所周知,轉基因種子比常規的種子更加昂貴,但是難以理解的是轉基因種子還會增加常規種子生產的成本。

因為轉基因品種與非轉基因品種間異花授粉的危險,常規種子的生產者必須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這些措施的采取必須嚴格的按照避免轉基因污染的方法進行,比如在智利,生產用于出口的轉基因玉米種子,結果導致用于當地種植的種子被污染(INTA, 2008)。

歐盟委員會的科學家估計如果轉基因油菜引進歐洲,為維持常規油菜在種子生產的水平上不被污染將會增加 10%的種子生產成本 (Bock, 2002)。

農民的生產成本增加

在實際的農田生產中,轉基因也造成了另一系列開銷。這些包括維持轉基因和非轉基因作物在農田里收獲前或/和收獲期時的物理的和時間的隔離。例如,當一個播種機(種植機器)在不同種類作物間轉換時,必須將其徹底的清潔,每次都會造成農民勞力的額外成本。否則,在耕作完轉基因作物后,農民需要沖洗機器來種植常規作物。但是在實際情況中,因為潛在的污染,農民需要按照轉基因作物的價格賣掉一定比例的非轉基因作物。

防止農場被轉基因污染也需要清洗其他設備的費用,比如收割機,卡車,儲藏箱和烘干機。

另外一個在農場中由轉基因種子帶來的成本是控制自生植物造成的。當常規品種種植在同一地區或附近有曾經種植過轉基因作物,在較早的季節中掉落的或者被風帶來的轉基因種子都有可能會萌發。一旦種子開始萌發,為了阻止常規作物被其污染,轉基因植株必須在開花期前被除草劑殺死或者被割掉。

消除自生植物的成本對農民來說非常昂貴。一項加拿大的研究表明,如果轉基因小麥被引入種植,對自生植物的控制帶來的損失達每噸 5.15加拿大元(Huygen 2003)。據加拿大小麥委員會的研究,損失總額達到當年小麥價格的 3.96%(品種:紅粒春小麥)。

儲藏和物流過程中成本的增加

轉基因作物在收獲必須保持隔離,方便它們從大田到糧倉和倉庫,同時通過運輸通道到食品加工廠。這里再次強調,轉基因作物的污染對于常規作物價格的影響是致命的,因此需要空間和時間的隔離。

轉基因作物品種和種植區域的不同,對于農場和運輸過程中因污染造成的損失也是不同的。據估計,從農場到食品加工過程中防止常規加拿大小麥不受轉基因污染的總成本為 5.4%至 6% (Huygen et al 2003)。

其他最近的研究包括,2006年的研究表明,為防止用于出口的西澳大利亞油菜免受轉基因污染的成本達整個農業成本的 5%-9%(Crowe 2006)。2009年的研究稱,如果歐洲引入轉基因油菜的種植,種子生產者,農民和谷物倉庫等面臨的損失達到生產價格的 21%(Menrad et al, 2009)。

食品加工成本增加

最后,由于消費者和標簽制度的多項需求,如果食品加工設備必須分開處理轉基因和非轉基因的產品,那么生產食品的成本將被增加。2009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德國食品加工業的成本的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研究估計油菜增加了 12.8%的額外成本,甜菜 4.9%,小麥 10.7%(Menrad el at, 2009)。這些都是除去了農場和谷物經營的成本。

避免轉基因的成本

比起轉基因谷物與常規谷物的隔離,一些食品加工商(尤其在歐洲)不會購買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食品。這些也會產生成本,因為企業必須證實他們符合非轉基因的政策。

2007年,一個研究調查了德國食品加工商為了避免使用轉基因油菜和玉米的支出情況。該企業列出了為了維持非轉基因而產生的不同開支。這些費用中主要的支出為對貨物進行采樣和實驗室檢測,以及額外的文件記錄和人力成本。食品加工商稱,避免轉基因玉米和油菜的代價嚴重,估計每噸油菜和玉米的成本在 2.46歐元到 23.70歐元之間(Gawrun 2007)。

轉基因種子對農民,谷物商,和食品加工業造成的額外成本是非常顯著的,而且在世界各地的研究中都有發現。成本產生于生產系統的每一個層面,從種子繁殖,到食品加工。目前這個問題已經影響到全球重要的大宗食品(玉米,大豆和油菜)而且如果新的轉基因作物獲得批準,有可能產生更多的影響。

參考文獻

Anonymous (1997). Survey on Genetically Engineer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Yomiyuri Shimbum, 26 April 1997. Results available in English at the Roper Center Japanese Public Opinion Database. http://www.ropercenter.uconn.edu/jpoll/JPOLL.html

Bock A-K, Lheureux K, Libeau-Dulos M, Nilsagard H and Rodriguez-Cerezo E (2002). Scenarios for co-existenc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conventional and organic crops in European agriculture. European Commission Joint Research Centre, May 2002.

Crowe B and Pluske J (2006). Is it Cost Effective to Segregate Canola in WA? Australasian Agribusiness Review, V. 14. 2006. European Commission (2001). Europea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urobarometer 55.2. Gawron J-C and Theuvsen L (2007). Costs of Processing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Analysis of the Rapeseed and

Corn Industries. 47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German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September 2007. http://purl.umn.edu/7601 Harris Interactive (2004). Harris Poll #49: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and Crops: Public Still Divided on Benefits and Risks. 2 July 2004. Huygen I, Veeman M and Lerohl M (2004). Cost Implications of Alternative GM Tolerance Levels: Non-Genetically Modified Wheat in Western Canada. AgBioForum 6, pp. s169-177. Menrad K, Gabriel A and Zapilko M (2009). Cost of GMO-related co-existence and traceability systems in food production in Germany.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Conference Paper, Beijing, 16-22 August 2009. Tokyo Grain Exchange (TGE) (2009). Monthly Trading Data. http://www.tge.or.jp/english/trading/tra_m01.shtml

 

2.2 中國大米生產風險重重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生產和消費國,也是水稻的發源地。同時,我國也具有燦爛的稻文化,悠久的稻作歷史伴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農耕文明共同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水稻是我國 14億人的主糧,平均每個中國人一年消費 97公斤大米,每年中國要消費 1.7億噸大米,約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 35.7%。水稻在我國農業生產和確保我國糧食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旦轉基因水稻商業化種植,釋放到環境和進入食物鏈將會產生嚴重的影響。

我國的轉基因水稻研究和發展較快,特別是 2008年國家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之后更是加速商業化的進程。2009年,有兩個轉基因水稻品系(華恢 1號和 Bt汕優 63)獲得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注:中國生物安全網,http://www.stee.agri.gov.cn/biosafety/spxx/t20091022_819217.htm ),意味著我國很有可能成全球首個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主糧的國家。同時,有一大批的轉基因水稻正在等待商業化的審批。

專利控制

綠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網絡于 2009年發布《誰是中國轉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的專利調查報告,主要調查了我國發展較為成熟且最接近商業化種植的 8種轉基因水稻,其中就包括剛剛獲得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 Bt汕優 63。

調查發現:由華中農業大學研發的 Bt轉基因水稻至少涉及了 11-12項國外專利,專利的持有人主要包括孟山都、拜耳和先正達等生物技術公司。同時發現,所調查的全部轉基因水稻品種都不同程度的涉及國外的專利。

過去的國際案例表明,國外專利對國家的糧食安全、糧食主權、農民生計以及糧食價格等問題都可造成負面影響。因此,我國一旦商業化種植這些轉基因水稻,我國的糧食安全和主權就會面臨巨大的威脅。

信息不透明,公眾沒有知情權

水稻是我國老百姓的生活必需品,是一日三餐的主食。根據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規定相關政府部門應該公開轉基因水稻商業化有關的詳細信息。但是,到目前為止,農業部等相關負責部門仍沒有公開關于這兩種轉基因水稻生物安全證書的相關研究數據和詳細信息。同時,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的名單一直沒有公開,名單有多少轉基因專家,有多少環境和食品安全的專家,都是無從知曉,消費者有權知道是誰在其主糧問題上做了決定。

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下的《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是一份監管轉基因生物安全的國際性法律條約,中國也是其中的締約方。議定書第 23條要求:各締約方應按照其各自的法律和規章,在關于改性活生物體的決策過程中征求公眾的意見,并在不違反關于機密資料的情況下,向公眾通報此種決定的結果;每一締約方應力求使公眾知悉可通過何種方式公開獲得生物安全資料交換所的信息和資料。在這兩個方面,目前中國政府作得都很不夠,我國公眾的決策權和知情權都沒有得到保證。

注:《卡塔赫納生物安全議定書》是一份監管轉基因生物的國際性法律條約,它主要針對處理轉基因生物的越境轉移、過境、裝卸和使用。《議定書》現有 195個簽署國及 132個締約國,于 2003911日正式生效,成為國際監管轉基因生物的法律基礎。中國于 20008月簽署《議定書》,20042月宣布將批準加入,20056月正式成為締約方。

產品遭受客戶退貨的情況。有企業反映因為產品在海外市場出現轉基因方面的問題,導致有數百萬元的貨款無法收回。2. 額外監控成本。中國的米制品行業必須投入額外的成本對產品進行檢測,對原料供應商進行鑒別乃至對整條供應鏈進行監控,這些都會帶來額外的經營成本。在大部分情況下,這樣的檢測與監控都需要獨立的第三方專業檢測機構來完成。3. 長遠經濟影響。當海外市場啟動控制措施之后,其對出口企業的影響不僅局限在產品的直接銷售層面。由于轉基因問題所特有的不確定性,企業產品出現此類問題后所帶來的玩玩是海外客戶的喪失,繼而影響企業的整個營銷體系。

國內消費者和海外市場的阻力

綠色和平委托益普索(Ipsos)市場研究咨詢有限公司于 2007年所進行的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消費者調查顯示,有 65%的消費者明確選擇非轉基因食品,有 77%的消費者明確選擇“非轉基因大米”。總所周知,消費者對于轉基因食品的態度不容忽視,因此,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生產必將遭到消費者的抵制。

海外市場在我國轉基因大米商業化的問題上也有巨大的影響。2005年綠色和平發現我國湖北省存在非法種植轉基因水稻的現象,同時發現有大量的轉基因大米正在市場上流通。中國米制品行業正因為轉基因水稻的事件遭到了海外市場的暗礁,從 2006年 9月起,中國的米制品因為含有轉基因稻米成分而遭受歐盟和日本等市場的警報。至今,有包括法國、德國、奧地利、希臘、塞浦路斯、意大利和日本等國家發出了涉及中國米制品含有轉基因成分的通報,產品主要涉及米粉和大米蛋白等(綠色和平,2007)。

由于各國紛紛對來自中國的米制品采取控制措施,我國從事米制品生產和貿易的企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綠色和平,2007)。主要有:1. 直接經濟損失。相關產品的撤架、召回乃至銷毀,對于生產企業來說,意味著正在銷售的產品由于上述措施而造成貨款無法收回,或者尚未開始銷售的

參考文獻

綠色和平和第三世界網絡,2009年. 誰是中國轉基因水稻的真正主人. 綠色和平,2007. 國內消費者和海外市場轉基因水稻面臨雙重阻力.

2.3 中國大豆產業的危機

轉基因大豆的專利控制

目前,全球范圍種植的轉基因大豆絕大部分是孟山都公司的抗除草劑轉基因大豆,無論是在美國,阿根廷還是巴西,幾乎完全被孟山都的轉基因大豆所控制。這種轉基因大豆能夠抵抗孟山都最暢銷的農藥(除草劑)草甘膦(商品名農達 Round Up®)。在許多國家,農民在購買孟山都的種子時必須簽署協議,該協議規定購買了孟山都種子的農民只能使用農達。孟山都不僅掌握著轉基因大豆種子的專利還掌握著農達的專利。而且,種子上的專利技術迫使農民沒法保留種子,在每個播種季都需要重新購買種子,并且繳納種子專利費。通過捆綁銷售和加收專利費等手段,孟山都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并極大的推動了轉基因大豆品種的發展。

美國農民越來越難得到傳統的非轉基因大豆種子,由于技術附加費使得轉基因種子的價格不斷攀升。根據美國農業部 1997至 2006年的數據顯示,農民每種植 1公頃大豆的平均種子成本由 19.72美元上漲到 34.06美元(USDA-ERS, 2006)。

由于阿根廷并不允許種子專利,孟山都在阿根廷并沒有轉基因大豆專利,但是孟山都仍然從它的轉基因大豆種子銷售業務中獲得了可觀的利潤,通過與其他種子公司之間進行許可授權,孟山都從這些公司的種子銷售和農達除草劑銷售中獲利(Carlos M. Correa,2006)。

孟山都通過種子和農藥雙雙獲利的同時,甚至通過法律手段起訴農民。在北美有 100多名農民更是遭到孟山都公司的法律威脅,稱其侵犯了孟山都的專利(http://www.centerforfoodsafety.org/Monsantovsusfarmersreport.cfm)。同時,孟山都向許多進口阿根廷大豆的歐洲進口商提起了法律訴訟,孟山都在歐盟為它的轉基因大豆申請了專利,先后將丹麥、荷蘭、西班牙和英國等歐洲國家的進口商告上了法庭,要求他們支付賠償金,這些案件仍在審理當中(Carlos M. Correa,2006)。

然而,由于信息的不透明性,農民根本其實不知道這些轉基因種子受到專利的控制。農民種植非轉基因的作物,很有可能會由于基因的漂移,使得他們的作物遭受轉基因的污染,從而面臨孟山都的專利訴訟。農業也不清楚,正是由于專利的控制他們不得不花更多的錢來購買轉基因種子和除草劑。農民更不知道,種植轉基因種子一段時間之后表現大不如前,一年不如一年,而且自己損失嚴重。

進口轉基因大豆對中國的影響

大豆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中國也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產國。中國是大豆的故鄉,具有豐富的遺傳資源,有 23000多種的傳統大豆品種和 6000多種野生品種。

上世紀 90年代,中國只是進口少量的大豆。但是自從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整個大豆的進口量就逐年快速增長(詳見圖 1)。2008年,中國進口 3800萬噸大豆(其中有 80%以上是孟山都的大豆)占到全球進口量的 50%以上,然而中國只生產了 1600萬噸的非轉基因大豆(詳見圖 1)。據中國海關統計,2009年前 11個月我國共進口大豆 3777萬噸,比去年同期增長 10.6%。很明顯,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已經完全控制了我國的大豆市場。大豆是我國的第四大作物,在 2007年,中國大豆的消費總量為 4835萬噸(楊文年,2008),據統計中國大豆的自給率僅僅為 28%。更為嚴重的是,正是由于歷年轉基因大豆進口量的增長導致了我國糧食的自給率降低為 90%,低于安全線 95%,意味著大豆的危機使得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處于危險的地步。(http://news.cnfol.com/080306/101,1277,3871165,00.shtm

 

圖 1. 1996年至 2009年中國大豆的產量和進口量(來源:農產品期貨網)

由于我國的食用油加工和市場被大量外資控制,外資大量進口轉基因大豆,使中國消費者成為國外轉基因大豆的實驗品,而且對中國的農業、農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2009年前 11個月,外商投資企業進口大豆 2440萬噸,增長 25.3%,占同期我國大豆進口總量的 64.6%。在 2004和 2005年,由于國際大豆價格的影響,我國的非轉基因大豆價格也因此一路下滑。2005年,同時造成 20%的國產非轉基因大豆滯留在黑龍江農民手中。因此,2006年黑龍江大豆的種植面積也比上年減少 25%(北京周報,2006)。近些年來,黑龍江等大豆主產區的種植面積也是有不同程度的減少。隨著種子,化肥和農藥等生產成本的上升,低廉的大豆價格使得豆農幾乎沒有收益,甚至虧本。

由于進口大豆到達國內港口成本常常比我國大豆主產區黑龍江地區的大豆價格低,許多大豆加工企業,特別是外資大豆加工企業不愿意使用我國本土非轉基因大豆,導致東北大豆滯銷,許多豆農因此受到影響,只得依賴國家實行臨時收儲制度,或者不得不放棄種植大豆。而這種情況近期內不大可能被改變,近期美國農業部公布的數據顯示,在美國新豆豐收上市后,中國簽訂了 1584萬噸新產大豆進口合同,幾乎是去年同期訂單量 828萬噸的兩倍。(注:http://www.mof.gov.cn/pub/mof/zhengwuxinxi/caijingshidian/jjckb/200912/t20091202_239508.html

《大宗商品漲跌互現資金青睞農產品》)

進口的轉基因大豆質量問題嚴重

隨著我國進口轉基因大豆的數量急劇增長,進口的轉基因大豆的質量卻不斷下降。國家質檢總局發現,各地進口美國轉基因大豆出現不少質量安全問題,主要為植物疫情問題,安全衛生問題和品種不合格問題。據江蘇省連云港檢驗檢疫局的統計,2008年進口的美國和巴西的大豆的品質差,不合格率分別為 47%和 26%。不同地區的檢驗檢疫局也分別發現有有害生物和農藥殘留等情況(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而且這些轉基因大豆攜帶有各種有害生物,可能給我國生態安全和農業生產造成嚴重影響。

基因污染風險

目前我國允許進口的轉基因大豆只能用作加工原料,而且我國還沒有批準商業化種植轉基因大豆,因此進口的轉基因大豆不可用于生產種植。種子是“有生命的東西”,它能夠繁殖、傳播和生存,無論是人為疏忽還是故意“混入”,在收割、運輸、交易時都可能造成種子溢出,還有花粉漂移和交叉授粉都會無意識地給非轉基因種子、農田和食物鏈造成污染。因此,我國的大豆生產將面臨巨大的風險,轉基因大豆種子引發污染以及可能出現非法種植轉基因大豆的情況。最終將威脅到我國豐富的大豆遺傳資源和野生大豆品種。同時,目前我國允許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大豆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孟山都等國外公司的專利控制。我國的大豆種植者,加工商都有可能因專利問題而面臨法律訴訟的風險,就如上文提到的阿根廷、巴西和美國的情況。

參考文獻

Carlos M. Correa, ‘La disputa sobre soja transgénica. Monsanto vs. Argentina’ in Le Monde Diplomatique/El Dipló, April

2006. USDA-ERS, 2006. Commodity Costs and Returns: U.S. and Regional Cost and Return Data. Datasets accessible at:

http://www.ers.usda.gov/Data/CostsAndReturns/testpick.htm北京周報,2006. http://english.beijingreview.com.cn/business/txt/2006-12/20/content_51394.htm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http://dzwjyjgs.aqsiq.gov.cn/xxgkml/xggg/jstg/200711/t20071105_51792.htm http://dzwjyjgs.aqsiq.gov.cn/rdgz/200812/t20081224_101732.html連云港檢驗檢疫局,http://www.chinafeed.org.cn/cms/_code/business/include/php/2978254.htm農產品期貨網,http://www.accfutures.com/detail.jsp?id=22264楊文年,高漲格局下的大豆市場,期貨日報, 2008-02-04

2.4美國轉基因水稻污染事件

2006年 8月,美國農業部的一則公告引發了全球大米市場的震動。美國農業部稱美國的水稻已經被一種由拜耳公司研發的未經商業化批準的抗除草劑轉基因水稻污染。

由此引發的大米市場經濟損失事件層出不窮。整個美國大米行業的最大經濟損失達 7.41億至

12.9億美元之多,其中包括對國外公司的賠償費用和不確定的針對拜耳公司的法律事務費用。但是,對于造成此次污染的原因至今沒有清楚的解釋。

污染的代價

2006年,在美國阿肯色州及其附近州的長粒米作物中,首次發現被 LL601轉基因大米污染的事件。此次轉基因大米的污染事件引發的連鎖反應不僅僅嚴重影響了美國的農民和加工商,而且對全球范圍的進出口商和零售商造成了影響。

在發布公告后不久,日本和歐盟等其他國家都紛紛停止進口美國的大米。但是在之后的幾個月里,歐洲、非洲等其他地方都發現了轉基因大米的污染。

這一結果導致美國期貨市場的經濟損失達到 1.68億美元(Raun 2007),到 2006-2007年度期貨市場末期,美國平均每 6085個稻農的出口損失達到 7萬美元(USDA 2009)。

隨后,美國大米更是名譽掃地。2006年 10月,法國宣布在從美國進口的大米中發現了另一種拜耳的轉基因水稻品種(EU RAS 2006)。

頓時,美國大米的價格一落千丈,美國的農民和加工商花了將近 1億美元來消除農場、倉庫和種子供應商的轉基因污染。貨運公司、零售商和其他廠商也都因為癱瘓的運輸和無法進入市場的大米供應而損失慘重。

據估計,此次轉基因水稻的污染事件導致美國大米行業的經濟損失達 7.41億至 12.9億美元之多。這些統計數據還不包括歐洲和其他地區的公司被迫進行檢測和清除 LL601轉基因大米污染的費用,還不包括用于對不確定的賠償和針對拜耳公司的法律訴訟費用(詳見下表)。

  

轉基因污染原因至今未被說明

另一個特別令人頭疼的方面是,至今關于轉基因污染發生的原因仍沒有很好的解釋。這也意味著轉基因田間試驗的問題多多,以及轉基因作物研發者對于此的疏忽大意。

LL601轉基因水稻是由拜耳作物科學公司于上世紀 90年代末期研發的,在路易斯安娜州進行田間試驗,商業化進程于 2001年告一段落。

但是 5年之后發生的污染事件,美國農業部花費了 14個月和 8500個工時試圖來找出污染的原因。但是事與愿違,2007年 10月美國農業部的調查員總結原因在于:一是之前拜耳公司關于 LL601轉基因水稻的研發記錄文件不充分,二是確切的水稻轉基因機制不明(USDA 2007)。

補償要求

拜耳公司和美國米粉加工廠正面臨著超過 1200起的法律訴訟,主要來自因拜耳轉基因水稻污染而受到損失的人,包括那農民、米商和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進口非法轉基因大米的歐洲食品加工商。

拜耳公司正與法律訴訟做著斗爭,同時也是拒絕承擔全部的經濟責任來逃避這未經批準的轉基因水稻帶來的損失。2008年 8月,拜耳阻止了在美國一法院的一起美國農民集體起訴事件,也就意味著農民必須單獨的提起訴訟。因此于 2009年 8月,近 1500名農民在阿肯色州提起了新的訴訟,在此之前在美國的不同地方也有百起的個人起訴案例。

2009年 12月,2個密蘇里州農民的訴訟案件被首次裁定通過,這兩個農民因受到轉基因的污染而獲得賠償 2百萬美元。裁定過程中,陪審團認為拜耳公司在處理種子的過程中有馬虎的行為。拜耳公司則反駁認為,他們已經試圖避免污染而且超過了相關的行業標準,并且聲稱“即使是最好的做法也不能保證完美” (Harris 2009)。此次事件清楚的表明轉基因污染造成的損失巨大,而且轉基因作物的存在依然是持久的威脅。

參考文獻

European Union 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 (EU RAS) (2006). Report of Week 41. http://ec.europa.eu/food/food/rapidalert/reports/week41-2006_en.pdf

Greenpeace (2007). Risky Business -Economic and Regulatory Impacts from the Unintended Release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Rice Varieties into the Rice Merchandising System of the US (Report by Neal Blue Consulting). http://www.greenpeace.org/international/press/reports/risky-business

Harris, A. 2009. Bayer Blamed at Trial for Crops ‘Contaminated’ by Modified Rice. Bloomberg News, November 4th 2009. http://www.bloomberg.com/apps/news?pid=email_en&sid=aT1kD1GOt0N0 Smith D and Manthey T (2009). Rice farmers in state, elsewhere file lawsuit on engineered strain. Arkansas Democrat-Gazette, 20 August 2009. United States District Court for the Eastern District of Missouri. Genetically Modified Rice Litigation.

http://www.moed.uscourts.gov/mdl/06-1811.asp USDA (2009). US Census of Agriculture 2007. http://www.agcensus.usda.gov/ USDA (2007). USDA Concludes Genetically Engineered Rice Investigation (Release No. 0284.07).

http://www.usda.gov/wps/portal/usdahome?contentidonly=true&contentid=2007/10/0284.xml

 

2.5加拿大轉基因亞麻污染事件

亞麻籽(亞麻),是一種北半球常見的作物,主要特點是其種子的含油量豐富,可用于食品,動物飼料和工業用途。在 2009年,從加拿大出口到歐洲和日本亞麻種子中檢測到轉基因污染,引發了市場的崩潰,造成了加拿大農民的巨大經濟損失。歐洲的加工商和零售商同樣也遭受了經濟損失,很多國家的產品也被召回。

2009年 9月,從加拿大出口到德國的亞麻籽首次發現轉基因污染,市場也迅速作出了反應。僅僅幾天之后,薩斯喀徹溫省的亞麻發展委員會主席的結論是“亞麻市場基本上已經崩潰”(Kuhlmann, 2009)。

在年底,情況依舊沒有好轉,更多加拿大 2009年收獲的亞麻仍舊由于缺少買家而儲存。當被問及在 12月份,出口到歐洲(傳統目的地)的約 70%的加拿大亞麻籽是否得到改善,加拿大亞麻理事會主席(全國性的亞麻農民聯合組織)告訴路透社記者“我認為任何東西都沒有運出去。” (Nickel, 2009)

污染來源于未登記的轉基因亞麻品種

亞麻籽從過去一種有利可圖的經濟作物,如今卻變成了一場經濟災難。主要的原因在于加拿大出口的亞麻中出現了一種抗除草劑的轉基因亞麻品種(Triffid)。

Triffid轉基因亞麻是由在薩斯喀徹溫大學作物發展中心(CDC)研發的。它 1998年收到來自加拿大政府的最終監管審批,并被批準成為可用于商業化生產的審定品種。

種植亞麻的農民反對 Triffid轉基因亞麻,擔心市場拒絕轉基因亞麻籽,并防止它被用于商業生產的銷售。農民迫使作物發展中心(CDC)在 2001年取消了該品種的品種登記,這僅僅發生在它獲得審批后的三年(CGC 2009)。

作物發展中心(CDC)允許小包裝的轉基因種子由科學家散布并用于研發品種,直到 2000年加拿大亞麻理事會的反對而停止。在那一年,亞麻理事會主席預見性地指出,如果 Triffid轉基因亞麻在歐洲發現,“它無疑將扼殺我們的市場”(Warick, 2000 & Pratt, 2009)。

雖然 2009年在加拿大亞麻籽中發現大量污染的來源還沒有最終得到確定,但是建議指出,近 10年前轉基因亞麻樣本散布,可能將被證實為污染的根源。為了試圖了解污染的產生,加拿大亞麻理事會敦促農民提交 2009年收獲的樣品進行檢測。

“在今年夏天,加拿大亞麻作物中發現的 Tfiffid轉基因亞麻污染已經摧毀了加拿大的亞麻產業和我們長期的歐洲客戶。如果加拿大的亞麻產業能生存和再次繁榮,必須竭盡全力查找并消除所有這樣污染的來源。”

—加拿大亞麻理事會,至生產者的通告,2009年 10月 30日

亞麻籽市場幾近癱瘓

第一次確認 Triffid轉基因亞麻污染的報告來自 2009年 9月 15日,一家德國食品公司在加拿大亞麻籽貨船中發現轉基因材料,它是在 8月份抽樣。更嚴格的亞麻籽轉基因檢測迅速在歐盟開展,到 2009年 12月 10日,有 86個 Triffid轉基因亞麻污染的情況被確認(EC RASFF, 2009)。在 11月,Triffid轉基因亞麻污染在日本發現,而日本市場是加拿大第三大亞麻籽客戶(Yoshikawa & Maeda, 2009)。

在 2009年年底,數十起污染事件使得加拿大亞麻籽出口幾近癱瘓。因為大部分的加拿大亞麻籽通過勞倫斯海上通道出口,但是由于該航道在冬季會結冰,所以大部分 2009年收獲的加拿大亞麻籽有可能會儲存至 2010年,同時業界會繼續尋找亞麻的買家。

經濟后果

Triffid轉基因亞麻污染的新聞導致加拿大農民的亞麻籽直接收購價格暴跌。在初夏,價格還高達 12.5加元/蒲式耳,但是到了 9月底的時候,價格急劇下跌,在安大略港口只有 7.87加元/蒲式耳,在薩斯喀徹溫省只有 6.8加元/蒲式耳。在 10月初,馬尼托湖加工商停止了對亞麻籽的投標(SFDC, 2009),暗示 Triffid轉基因亞麻污染已經嚴重的削弱亞麻籽的需求量。

雖然加拿大的價格已經上升到 9加元/蒲式耳的范圍。但是,價格仍舊很低,收獲的亞麻仍在儲存庫中。加拿大的一些樂觀者例舉了亞麻籽價格在歐洲市場的回暖(SFDC, 2009);然而,這個“回升”只是假象,因為航運量實際是不存在的。這個證據證明,由于 Triffid轉基因亞麻的污染,加拿大不能滿足歐盟生物安全的新合同要求。

加拿大農業部預測 2009年亞麻籽的產量為 96.5萬噸,超過 3500萬蒲式耳(Agriculture Canada, 2009)。由于價格下降到平均 3.00加元/蒲式耳,加拿大農民收獲的產品會損失達 1.06億加元。情況可能變得更糟,目前農民積壓的亞麻和加工商儲存的亞麻籽都會面對未來價格的不確定性。

艱難前路

Triffid轉基因亞麻污染對加拿大亞麻籽產業造成的損失一定會更高,盡管目前下結論還為時過早。據預測 2010年的種植會面積下降 24%(SFDC, 2009),而如此多的積壓存貨也意味著 2010想要恢復的難度很大 (Agriculture Canada 2009)。在那之前,加拿大亞麻籽農民必須檢測他們的收獲物,確定并消除所有的 Triffid轉基因亞麻污染,這是一項復雜且昂貴的任務,但是為了行業的生存,加拿大亞麻理事會認為必須強制執行。

鑒于亞麻的高不飽和脂肪酸和蛋白質含量,常被用于烘培食品和其他供人食用的產品中,亞麻籽也是被市場看作是健康的選擇。Triffid轉基因亞麻的污染也很可能讓消費者產生安全問題的擔憂,而這會損壞亞麻籽的聲譽,從而直接影響亞麻籽市場。

參考文獻

Agriculture Canada (2009). Canada: Grains and Oilseeds Outlook, 8 October 2009. CGC (Canadian Grains Commission) (2009).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n genetically modified material found in Canadian flaxseed. http://www.grainscanada.gc.ca/gmflax-lingm/pfsb-plcc-eng.htm EC RASFF (European Commission Rapid Alert System for Food and Feed) (2009).

http://ec.europa.eu/food/food/rapidalert/rasff_portal_database_en.htm Flax Council of Canada (2009). Message to Producers: Flax Sampling. 30 October 2009. Kuhlmann A (2009). Chair’s Report. In Saskatchewan Flax Grower (newsletter of the Saskatchewan Flax Development

Commission), September 2009. Nikel R (2009). Canada Flax Not Shipping to EU; Key Port to Close. Reuters, 9 December 2009. Pratt S (2009). GM flax breeder deflects criticism. Western Producer, 22 October 2009. SFDC (Saskatchewan Flax Development Commission) (2009). Market Support Program, November 2009. Warick J (2000). Flax farmers fear EU wrath: GMO samples could scare away biggest consumer group. Saskatoon

StarPhoenix, 19 July 2000. Yoshikawa M and Maeda R (2009). Japan finds GMO in Canadian flaxseed shipments. Reuters, 16 November 2009.

3. 未來農業生產的出路

上文分析回顧了全球種植轉基因的田間諸多問題以及遭受的經濟損失,從一個新的角度證實了轉基因并不是解決未來糧食問題的出路。國際農業科技發展評估( IAASTD)報告指出,現有的農業生產方式急需改變,應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來解決未來糧食問題。我國獨特的地理資源特點決定了農業生產方式主要以小農精耕細種為主。同時,我國又具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加之不同類型的生態氣候條件,所以轉基因作物并不適合我國的農業生產現狀,而生態農業強調因地制宜,建立在多樣性的基礎上,是更為適合中國的農業生產方式。另外,與轉基因技術相比,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是一種更好的育種技術。

3.1 生態農業模式案例

在多樣的自然資源條件下,中國各地發展出了多種多樣、因地制宜的生態農業模式,如稻田養鴨(魚/蟹)、豬-沼-果(菜)、多樣性種植、保護性耕作等等。這些生態農業模式在防治病蟲害、節約農業用水、抵御自然災害等方面能夠發揮重要的作用。

3.1.1 稻鴨互作型生態農業

基于綜合種養的生態農業模式同樣能夠綜合的防治病蟲害。稻-鴨、稻-魚等綜合種養模式中,利用鴨子或魚等物種的捕食活動控制水稻病蟲草害的發生,減少化學藥劑的使用。稻-鴨共作種養模式中,鴨子的捕食或踩踏等活動對害蟲種群的控制作用明顯,稻-鴨共作對稻飛虱的綜合防效達到 65.5% (甄若宏, 2007)。稻-鴨共作改變了田間雜草群落結構,有利于限制雜草的發生危害。中稻田放鴨區雜草密度較空白區減少 98.8%,稻-鴨共作控草甚至比施藥除草效果還高 12.9% (劉小燕 , 2004a);連續 4年稻-鴨共作,對田間雜草的控制效果甚至高達 99% (魏守輝, 2006)。由于鴨子活動去除了水稻基部枯黃葉和雜草,改善了田間通風透光性,一定程度上能抑制水稻病害的發展,稻­鴨共作可使水稻紋枯病病蔸率減少 56%,病株率減少 57.7% (劉小燕, 2004b)。稻-鴨、稻-魚等綜合種養模式,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而且降低了除草劑和殺蟲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人為干擾,為解決我國農業污染和糧食安全等突出問題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

3.1.2 利用生物多樣性的生態農業模式

生態農業能夠通過多樣性種植、綜合種養、節水灌溉等等方式,靈活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病蟲草害、極端天氣等挑戰,并可以減少農用化學品投入、保護環境。

最近又有多項研究證實,在現代農業系統中運用生物樣的生態農業的重要性。這些優點包括能夠增加作物的抗病性和抗旱性,同時也能增加產量。

多樣性種植可以幫助控制病蟲草害。研究人員在我國云南進行的試驗表明,多樣性種植水稻能夠提高產量 89%,凈栽易感的糯稻品種,稻瘟病的平均發病率為 20%,而與其它品種混栽稻瘟病發病率則僅為 1%( Zhu Y.Y, 2000)。雜交稻與糯稻混栽減少了因稻瘟病和倒伏引起的產量損失,增產

6.5%-8.7%(朱有勇, 2003)。綜合使用物理的、農業的及生物的防治措施也可以達到更好的控制農業病蟲草害的目的。

基于同樣的原理,經常的種植不同品種的作物也是有益的。在美國,研究人員通過對不同耕作系統的玉米產量進行對比。研究人員發現,那些經常采用輪作和套作的農民的那些田地的玉米的產量相對于單一化種植的產量高于 100% (Smith, 2008)。

3.2 生態農業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將使得全球農業生產面臨嚴重的挑戰。在未來的幾十年里,降水、溫度、植物種類和昆蟲種類的變化將改變農業生產。據預測,發展中國家將受到更大的影響。例如:據預測到本世紀中葉,在南亞和東南亞人口密集的三角洲地區將更容易受到海水泛濫的威脅。于此同時,淡水的供應也將不斷減少(IPCC, 2007)。

通過對以往科學研究的綜述以及包括國際農業科技發展評估(IAASTD)最新的國際農業知識評估報告,都明確指出農業應對氣候變化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增加遺傳多樣性,種植不同品種的作物。

生態農業能很好的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干旱等環境脅迫。例如,水稻強化栽培體系(SRI)是綜合管理植物、土壤、水和養分的全新生態水稻栽培體系,在亞洲的許多地方取得了驚人的成功(Norman Uphoff, 2005)。在 SRI中,幼苗在早期被移栽至寬闊的空間中,以利于其根部發育和冠層生長,土壤保持濕潤,但要具備良好的透氣性和排水性,能夠供應充足的有機質以支持旺盛的生物學活性。與傳統種植方法相比,這個體系需要花更多的力氣進行除草,因為在非淹水田中,雜草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是與節省下來的種子(達到 75%)、水(達到 50%)還有農藥的開支(達到 100%)相比還是非常劃算。報道的產量增長數據各不相同,這與土壤質量和農民的管理水平有關,但是增幅都能達到 50%-100% (CIIFAD)。SRI是環境友好的,植株都非常健康且不需要噴灑農藥,并且,非淹水土壤具有更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不會產生沼氣,有利于減少溫室氣體的生成 (CIIFAD)。

3.3 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選擇

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是一種遺傳技術,在植物育種過程中能有效利用基因定位更快的聚合復雜性狀。在育種過程中,育種人員通過追蹤特殊的 DNA片段(標記),能夠通過傳統育種方法實現快速精確的將基因插入到新的品種中,最終也很容易看到育種的結果。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是一種利用遺傳標記的技術,而且育成的品種也不是轉基因品種。

最近幾年來,通過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育成的水稻品種有抗澇的品種,這種水稻能夠在淹水的條件下生存長達 2周的時間。科學家首先在一個水稻品種中定位了抗澇的形狀,然后利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將該抗澇基因轉移到印度、泰國、老撾和孟加拉國的一些本地水稻品種中(Xu 2006, Sasaki 2006)。同時,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也被應用到小麥育種中,比如培育對非洲和中東地區大流行的銹病具有抗性的品種。科學家之所以會選擇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而不是轉基因技術,主要是由于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能更好的育成具有多種性狀的品種(DRRW, 2008)。

參考文獻

CIIFAD, http://ciifad.cornell.edu/sri/ CIIFAD, http://ciifad.cornell.edu/sri/advant.html Durable Rust Resistance in Wheat (DRRW) (2008). Project Objectives. http://www.wheatrust.cornell.edu/about/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2007).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

http://www.ipcc.ch/publications_and_data/publications_ipcc_fourth_assessment_report_synthesis_report.htm Norman Uphoff, 2005. http://ciifad.cornell.edu/sri/yielduphoffrpt505.pdf Sasaki T (2006). Rice in Deep Water. Nature 442:635-36. Smith R, Gross K and Robertson G (2008). Effects of Crop Diversity on Agroecosystem Function: Crop Yield Response.

Ecosystems 11:355-66. Xu K, Xu X, Fukao T, Canlas P, Maghirang-Rodriguez R, Heuer S, Ismail AM, Bailey-Serres J, Ronald PC and Mackill DJ

(2006). Sub1A is an ethylene-response-factor-like gene that confers submergence tolerance to rice. Nature 442: 705-08. Zhu Y.Y., Chen H.R., Fan J.H., et al. 2000, Genetic diversity and disease control in rice. Nature, 406: 718-722 劉小燕, 楊治平, 黃璜, 等. 2004a. 濕地稻-鴨復合系統中田間雜草的變化規律.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0(3): 292-294 劉小燕 , 楊治平, 黃璜, 等. 2004b. 濕地稻-鴨復合系統中水稻紋枯病的變化規律. 生態學報, 24(11): 2579-2583 朱有勇, 陳海如, 范靜華, 等. 2003, 利用水稻品種多樣性控制稻瘟病研究 . 中國農業科學, 36(5): 521-527 甄若宏 , 王強盛, 張衛建, 等. 2007. 稻鴨共作對稻田主要病、蟲、草的生態控制效應.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30(2): 60-64 魏守輝, 強勝, 馬波, 等. 2006. 長期稻鴨共作對稻田雜草群落組成及物種多樣性的影響. 植物生態學報, 30(1): 9-16

4. 結論及建議

結論

在過去的 20多年中,轉基因作物曾被一些人視為未來糧食安全問題的解決方案,也同樣被認為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主要途徑。但是,現有的全球范圍內的轉基因種植經驗表明,無論是轉基因作物對環境的影響,食品安全的長期爭論,轉基因技術相關的專利控制,國際間的糧食貿易,對于農民生計和社會經濟的影響等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都清楚的告訴人們轉基因并不是未來解決農業問題的出路。

本報告從社會經濟的角度,回顧了全球各地種植和經營轉基因作物的主要案例。調查發現,轉基因作物的田間種植表現問題嚴重,同時轉基因作物引入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可謂代價慘重。主要發現有:1. 農民是種植轉基因作物的最大受害者。由于轉基因種子價格的上升,生產成本的增加,產量的下降最終導致經濟上損失慘重,農民生計的得不到保障;2. 成本上升,經濟損失嚴重。轉基因作物生產及其產品市場流通加工的各個環節的成本上升顯著。3. 污染事件層出不窮,導致整個產業處于危機。無論是美國的拜耳公司的 LL601轉基因大米,還是加拿大的 Triffid轉基因亞麻的污染,都對農民,進出口商,食品加工商、經銷商,零售商等等不同行業產生了嚴重的經濟損失。4. 轉基因作物的非預期效益已經暴露,長期安全性問題值得擔憂。轉基因作物面臨的更多的次生蟲害爆發、其他病害侵襲、抗蟲性和抗除草劑性能不斷增加、嚴重的產量損失以及無法應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化。5. 信息不公開,農民直接受害。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根本不知道種或不種轉基因作物都會面臨專利的風險,甚至遭到法律訴訟;農民也不知種子價格的會逐年上升同時也不清楚未來幾年種植的效益會下降,給生計帶來嚴重的影響。

同時,綠色和平的對于中國受到轉基因作物的影響也進行了實地的調查,調查也證實了轉基因棉花在田間種植過程中問題很多,經濟損失慘重,已經嚴重的影響了農民的生計;對于大豆行業的調查也發現,大量進口轉基因大豆對我國的非轉基因大豆市場沖擊嚴重,而且進口的轉基因大豆質量問題讓人擔憂。

建議

綠色和平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全面分析轉基因作物種植的全面影響,重點評估轉基因作物對環境的長期影響和社會經濟風險;進一步加大轉基因生物安全的評估,特別是轉基因作物對環境的長期安全性研究。對于任何轉基因作物的環境釋放項目都應嚴格實施環境影響評估,預估轉基因作物對于環境的影響,開展環境診斷,分析環境風險,撰寫和提交環境影響評估和研究的報告,作為開展轉基因作物研究和商業化釋放的重要依據;政府和相關研究單位應該將轉基因作物的任何詳細信息和可能產生的利弊影響告知公眾(特別是農民),且方便公眾獲取。

最后,鑒于轉基因對環境的影響和潛在的長期食品安全性等問題,綠色和平建議相關政府部門立即停止轉基因糧食作物的商業化進程,對轉基因作物特別是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生產必須更加謹慎。更為重要的是應該進一步加大和發展一些已經被證實行之有效的途徑和技術,比如生態農業技術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選擇技術,從而真正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民的生計。

附件:

LL601轉基因大米污染事件時間表

1999-2001:拜耳轉基因水稻(LL601)在路易斯安那州進行田間試驗,研發結束于 2001年。

2006年 8月:美國農業部宣布在美國食物供應中發現 LL601轉基因水稻,同時日本和歐盟停止進口美國水稻。

2006年 10月:法國在進口的美國水稻中發現另一種未被批準的拜耳轉基因水稻(LL62)。

2006年 11月:LL601轉基因大米污染事件之后,歐盟開始實施嚴格的檢測制度,包括對已經被美國供貨商認定為非轉基因的大米進行嚴格檢測。一些主要的大米出口如泰國和越南都紛紛承諾維持水稻的非轉基因。

2007年 1月至 8月:美國的農民和歐洲的公司起訴拜耳公司和美國大米加工廠。

2007年 10月:經過 14個月的調查,美國農業部認定對于轉基因水稻污染發生的原因無法解釋。

2007年 10月:中國北京首次發現 LL601轉基因大米。

2008年 8月:美國農民對于拜耳公司的集體訴訟被駁回,必須由個人訴訟。

2009年 8月:近 1500名阿肯色州農民向拜耳提起訴訟,在此之前在美國的不同地方也有百起的個人起訴案例。

2009年 11月:在美國聯邦法院首次審理了農民起訴拜耳的案件。

轉基因亞麻污染事件時間表:

1998:獲得加拿大政府的最后批準,Triffid轉基因亞麻獲得商業化審批及品種登記(但從來沒有商業化種植)

2000年:作物發展委員會(CDC)批準少量的 Triffid轉基因亞麻供科學家免費使用,但是農民對轉基因的污染非常

擔心。

2001年:加拿大亞麻籽理事會成功的注銷 Triffid轉基因亞麻的品種登記。

2001-2009年初:Triffid被認為已經在田間被清除。

2009年 8月:加拿大亞麻籽受轉基因污染在市場中流通的消息導致價格下跌。

2009年 9月:出口至德國的加拿大亞麻籽證實存在轉基因污染。

2009年 9月:轉基因污染的消息得到再次確認,加拿大亞麻籽的價格大幅下降。

2009年 9月至今:歐洲要求亞麻產品召回。

2009年 10月:亞麻籽出口歐洲受阻,整個亞麻籽市場幾近癱瘓,一家馬尼托湖的加工商停止了對亞麻籽的投標。

2009年 11月:Triffid轉基因亞麻污染在日本發現。

2009年 11月:亞麻籽市場回暖,但是交易依舊停滯,由于轉基因的污染不少商家還是擔心在歐洲的碼頭受阻。

2009年 12月:自從 2009年 9月以來,在歐洲總共發現 86起轉基因亞麻污染事件。

2009年 12月:加拿大絕大多數 2009年收獲的亞麻將被積壓直到 2010春季。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3.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4.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5. 劉繼明|隨想錄(20)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再說掩耳盜鈴
  8.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9. 子午:請珍惜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
  10.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掩耳盜鈴及其他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在线播放日本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韩国床震无遮挡高潮hd | 页面升级亚洲综合久久 | 午夜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日本另类亚洲色区 |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