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荒”是畸形制度造就的假象
來源: 金羊網-新快報
李昌平
據報道,珠三角又現“民工荒”,而且近兩個月來正呈愈演愈烈的態勢。另據報道浙江等地也有此現象。金融危機下的“民工失業潮”似乎已恍如隔世。
真是好玩了:一些有“血汗工廠”嫌疑的企業、“臨時老板”們接了些訂單,一時出現了幾十萬人的“臨時工”缺口,被媒體一報道,中國就出現了“用工荒”。
這也是“用工荒”?我下午去門口的小店買牛奶,沒買著。“哇,北京出現了‘牛奶荒’”!我這不是有病了嘛!
拿了訂單找不到個人,再正常不過的了,就像我在門口小店里沒有買到牛奶一樣正常。什么“民工荒”的,“牛奶荒”的,實際上是腦殘了!
中國現在缺勞動力嗎?
每年新增就業人口1000多萬,GDP增長10%以上才能保證新增就業人口充分就業;每年有接近700萬大學生畢業,40%以上沒有找到穩定的工作;中國18億畝耕地,供50歲以上的半老人和老人種可能還不夠,農村季節性休閑者少時不少于1億,多時不少于2億。
我國每天有數以億計的人無事干,每天有無數的事情無人干。中國有“用工荒”?
如果一定認為中國有“用工荒”,那可能是別的“荒”導致的。
首先,市場不是萬能的。特別是勞動力輸出地和訂單生產地相距遙遠,信息不對稱,勞動力組織化程度低,加劇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局限性。
其次,勞動制度、戶口制度、社保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等畸形發展,導致了勞動者的消極就業。
再次,世界上某些商家有點“腦荒”,他們已經習慣把中國農民工當成土豆扁豆,把本應該的長期訂單變成短期訂單發配給中國的二道販子,這叫屎到屁眼挖茅坑。中國的農民工已經不是農貿菜市場里的土豆扁豆了,出現“用工荒”,甚至荒掉一些臨時訂單是不可避免的。這未必是壞事。
最近出現的數十萬人的“用工荒”,雖然未必是壞事,也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但卻應該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并做出建設性的應對:
第一,必須改革勞動制度、戶口制度、社保制度、住房制度、教育制度等,消除身份歧視,要千方百計讓農民工市民化,促進農民消極就業向積極就業轉變,變勞動力閑置大國為勞動力優勢大國;
第二,加快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中西部集群轉移的步伐,把國內需求和國外需求有機結合在一塊制造;第三,加快農村合作經濟和新集體經濟的發展步伐,促進農村勞動力異地就業由臨時性向長期化轉變;第四,加大行業協會的整合力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在對外貿易中的協調和統籌作用,防止出現一個訂單分給數個二道販子的局面,這樣既可以增加利潤,又可以減少“用工荒”。
總之,我國的“用工荒”是“制度荒”、“體制荒”、“機制荒”、“模式荒”等等的綜合反應,“民工荒”是假象,勞動力相對過剩才是真象。這點必須明白了。
(作者系著名學者)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