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zaobao.com/forum/pages/forum_tw090512a.shtml
據中國時報5月12日報導,馬英九日前接受新加坡媒體專訪指出,若能在二○一二年連任,不排除觸及兩岸間協商政治議題。馬昨日接受中視專訪表示,「不排除并非一定要做」,而政治協商指的也是和平協議之類議題,并強調在他任期內,不管是四年或八年,他都不會與中國協商統一問題。
馬英九強調,兩岸應「先經後政、先急後緩、先易後難」,急迫性的、較容易的、經濟的議題先談,第四次江陳會不排除觸及ECFA經濟議題;至於中國總理溫家寶期盼來臺,馬則稱目前不適合,條件成熟再考量,他也沒有計畫拜訪中國。
馬英九表示,政治協商指的是和平協議這類的議題,因為去年五二○就職時,他就宣誓會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原則,因此他不會在四年或八年任期內,與中國協商統一問題。
馬英九正式宣告即使連任八年,也不會與中國協商統一問題。也就是說,在他當政時期,談兩岸統一完全屬于大陸人民的政治幻想,他的宣告徹底打破中國人民與中國政府對馬英九的統一希望與幻想。
馬英九反對統一筆者早就有所覺察,認定他是獨臺理念的將是他人生價值的政治訴求。為什么這樣說,其理由是:
首先,馬英九是美國塑造的政客,他的學習與經歷基本都在美國或美國意識支配下完成的,他的戰略思維完全秉承美國的意旨,他沒有認同中華民族統一理念的思想。當前,美國既不希望臺灣與中國統一,那會破壞美國在東亞利益與第一島鏈的安全;也不希望臺灣獨立,因為這就意味著戰爭。所以,當馬英九上臺后政治宣言是“不統,不獨,不武”,將不統放在第一位,我就知道這個政策來自美國的白宮,而不是來自中國國民黨。馬英九是美國在臺灣的政治代表,由他執政,其結果當然是永遠不會統一。
其次,為了防止中國國民黨內反彈,馬英九在其政府各首長構成上,基本少用國民黨人員,而用陳水扁遺留下來的綠營人士為主,加上一些同樣來自美國的與他有著同一不統一理念的學者們。特別是他啟用鐵桿綠營人士作為陸委會主會,引起國民黨強烈反彈。由此可以看出,馬英九選擇當政干部也是根據他不統一理念來劃線的。這本來應當引起大陸高度警惕,但由于我們對臺灣馬英九政權過度幻想,加之我們過度追求表面和諧,對社會斗爭矯枉過正,完全否認了兩岸斗爭的客觀存在。就如同抗戰時期王明路線,只講團結不講斗爭,所以使馬英九敢于有恃無恐地撕開自已講和諧的政治偽裝,顯出反統一的獨臺真面目。
最后,馬英九到處宣示臺灣主權獨立,力求國際認同,已經過到不遺余力的地步。特別是在獲得WHO觀察員地位,馬英九又在積極喊話,向聯合國各個國際組織進軍,如國際紅十字等,甚至談到聯合國。同時,美國,歐盟也相繼發表聲明,支持臺灣在各國際組織中的地位。甚至還得寸進尺,在中國政府外交休兵,不得與臺灣有外交關系的國家建立關系。這樣,馬英九采取漸進蠶食方式一步步擠進聯合國各國際組織,最終在他們努力下,使世界各國在觀念上約定俗成,形成共識,導致臺灣事實上獨立。
對馬英九偽善,我們必須高度警惕。馬英九的基本謀略是:堅守美國的不統,不獨,不武的執政理念,在八年任期內決不統一。同時,也不時通過國民黨向大陸伸出橄欖枝,讓大陸在希望馬英九統一的幻想下,源源不斷地在經濟上向臺灣輸血,保證馬英九渡過經濟難關;在國際上不斷退步,向臺灣釋放國際空間,致令臺灣參與國際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在政治上支持馬英九政權,保證不被民進黨戰敗,同時給臺灣統一人士,臺商與中間人士留下一個好印象。
我們認為,大陸不能為和諧而釋放基本原則,不能再搞模糊的擱置爭議,讓馬英九有時間有空間卻欺騙海內外華人社會,去欺騙國際社會。我們一定要堅守統一的底線,主權的底線。任何婦人之仁,都會給中國統一大業帶來極大困難。要充分認識到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是來自美國政府的基本理念與政策,而不是中華民族人民所希望的政策。如果中國政府真正認識到這一點,就不會再無原則在國際空間問題上向臺灣讓步。這樣讓步的結果只能使世界恢復臺灣過去想要而無法得到的事實上主權國家的地位,只能是最終讓統一變成遙遙無期,增加統一的難度。我們也不能無原則在經濟上給臺灣輸血打氣。
必須明白,在中國統一大業問題上,臺獨與獨臺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臺獨以赤裸裸的面目出現,而獨臺則是以偽善的面目出現。馬英九不能完全代表國民黨,但卻有能力改造國民黨,最終將國民黨改造為完全的適應美國理念需要的獨臺式政黨。馬英九聲言要黨政一把抓,就是這種要求的反映。
應當清醒一點,應當在講和諧之時,必須講斗爭,應當及時將獨臺面目向全中國人民及世界華僑作深刻揭示,否則,我們就會犯政治性錯誤。在一定條件下,不是統一,而是用我們熱情加幻想之手,將兩岸之舟推得更遠,這種可能性不是不存在的。
警惕,美國式的獨臺!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