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地總結改革開放30年
衛興華
對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和成就,所碰到的問題,究竟怎么來進行評價,怎樣總結,目前學界觀點并不一樣,這是正常的。但我覺得應當有個共識,即要進行客觀的實事求是的總結。客觀總結改革開放的得失,實事求是地總結經驗,是為了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把握事物發展的規律,更好地搞好改革與發展大業,推動經濟社會更好地向前發展。
既要總結成功的經驗,這是主要的一面;也要總結某些方面的不足。肯定成就,是為了沿著改革的正確方向與道路繼續前進;正視不足,是為了彌補缺失,改進工作,以利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現在有一種絕對化的看法:不允許談改革開放的任何缺點和不足,甚至不允許講反思。誰要講點缺點,談點不足,提點完善改革的意見,就是反改革。更有甚者,把強調應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不贊同把國企“一賣了之”,批判新自由主義,也指責為反改革。應當注意的是,在談論改革還是反改革問題上需要分清兩個不同的方面。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事實上存在兩種改革觀。黨中央和鄧小平所主張和實行的改革,前提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包括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堅持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旨在使社會主義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而某些人所主張的改革則與此相反,如鄧小平所指出的:他們搞“全盤西化,打著擁護開放、改革的旗幟,……是要改變我們社會的性質”,“某些人所謂的改革,應該換個名字,叫作自由化,即資本主義化……我們講的改革與他們不同,這個問題還要繼續爭論的”。江澤民同志也指出:“在改革中不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就會葬送黨和人民七十年奮斗的全部成果。要劃清兩種改革開放觀,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改革開放,同資產階級自由化主張的實質上是資本主義化的‘改革開放’的根本界限。”某些“改革”理論家高調批評別人“反改革”,實際上是不滿別人不贊成和反對他們所主張的私有化、全盤西化的改革。這種被他們批評為“反改革”的觀點,實際上是用正確的、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改革觀,反對他們打著改革旗號企圖演變社會主義的所謂“改革”。
毋庸置疑,30年來,改革開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成就是主要的,應在總結經驗中充分肯定。但改革開放的實際工作中,并非沒有需要總結的教訓和缺失。1989年11月9日黨的十三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在執行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過程中,對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具體指導也有失誤”。“在建設和改革兩方面都存在急于求成的偏向”。為此,“黨中央和國務院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多做調查研究,多走群眾路線,努力提高決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
自1989年以來,又經過了近20年的改革開放,改革的涉及面更寬,力度更大,改革的成就也更大。我們的國民收入大幅提高了,全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生活水平和質量的確提高了,這是誰也不能否認的。我們在國際上的地位空前提高了,經濟總量已從世界第十一位躍至世界第四位,將進入世界第三。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三貿易大國。中國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重大變化。我在中央黨校《理論前沿》2007年第22期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具體講了改革的成就,按照十七大精神講改革不能倒退,倒退是沒有出路的。但與此同時,廣大群眾也切身感到存在一些問題和偏誤。比如說,改革過程中大量國有資產流失,有的企業負責人借改革之機以權謀私,侵吞國有資產,或是官商勾結,以超低價將國企出賣給私人。如果事先有個出賣國有企業的嚴格的章法,有一定的審批程序,公開競標出售,事先有安排,就會好得多。還有,長期以來流行著“國退民進”的提法,廣泛地被誤解為中央提出的指導思想,其實中央并不贊同這一偏頗的提法。中央的指導思想是國有企業“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而講“國退民進”,意味著對國有企業只留下一個“退”字,退出來讓位給私有企業(民營企業一般被用作私有企業的代名詞),似乎改革的戰略就是讓私有制企業取代國有企業。前些年出賣國企成風、“一賣了之”的現象,與“國退民進”的宣傳是有聯系的。如能公開對其澄清,辨明理論是非,消除其負面影響,國企的損失自然會小些。再比如,30年來,財富大幅度增長,人均GDP翻了三番多,但出現了收入差距過大的趨勢。我們改革的政策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先富帶后富。這對擺脫普遍貧窮起了積極作用。但30年來,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意愿實現了,可是沒有帶動起后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強調應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應更加重視社會公平,縮小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解決三農問題,這是完全必要和正確的。如果能更早地關注和著手解決這類問題,改革與發展的成果會更大一些。另外,教育體制改革、醫療體制改革、住房體制改革,乃至國有企業和集體經濟改革,也還存在一些需要探討與總結的問題。回顧與總結是為了更好地前進,并不是反改革。
現在人們在議論是否出現了一股反改革思潮的問題。鄧小平講,中國沒有反改革派。當然也不能否認,會有個別或少數人有一種比較偏頗的看法,就是用“過去的”剪裁和評判“現在的”,把問題和不足看得偏重,把成就和功績看得偏輕。對改革開放質疑多,橫挑鼻子豎挑眼,這類意見多見于網上和會議發言,影響并不大。據說也有個別人肯定階級斗爭為綱,肯定文化大革命。這當然不能贊同。事實上這些說法也不會起多大作用,并不能成為“思潮”。不能把個別事例擴大化,將其與正當地提出改進意見混在一起,都作為反改革來批駁,甚至把與中央一致的理論認識,如強調更加重視公平,主張調整“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提法,誣之為“反改革”;把主張縮小收入差距擴大趨勢的正確意見,說成是“左”派挑起的有害的事端。我認為,應分清帶引號的“左”和不帶引號的左。不帶引號的左派,是代表革命、代表進步的。國民黨左派如廖仲愷、何香凝等是我們黨肯定和支持的。魯迅等的左翼作家聯盟,是進步的,魯迅是左派。我們反“左”是反那個帶引號的“左”,反對極左。有人則不分青紅皂白,把不帶引號的左,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也作為“左”來反。
該怎樣回顧和評價改革開放30年,我的看法是:一,應以正面總結和宣傳成就為主,但要不講或少講大話、空話、套話,不要千文一面。文章要有思想,有見解,有分析,有歸納。總結要將經驗上升到理論,要探求改革開放和發展的規律性的東西,以便更好地用創新的科學理論指導進一步的改革開放。二,要敢于實事求是地總結理論認識和改革開放實踐中存在的某些不足與教訓,不要回避。我們黨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始終采取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發揚成績、克服缺點的科學態度。這有利于我們正確面對和解決在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中所出現的新問題和新矛盾。三,紀念改革開放30年,不需要某些專家學者自我標榜在改革開放中的理論貢獻,那種高調凸顯自己,自我吹噓的東西,多不如少,少不如無。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摘自《高校理論戰線>2008年第8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