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技落后的原因
黃衛東
http://www.sciencenet.cn/blog/huangwd99.htm
人類進行科技活動的目的是改善人類的福利,應主要通過企業來完成。由于世界還未大同,我國科研人員從事科技活動的目的,首先是改善中國人民的福利。因此,科研工作的主要目的是發展我國的生產力,促進我國生產系統的技術進步,這應主要通過企業來完成。
我們必須發展自己的技術,才能獨立自主發展經濟,建設強大國家。長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敵視中國,一方面對中國進行嚴密的技術封鎖,另一方面,不斷進行分裂中國的行動,例如,出售武器支持中國的分裂勢力。我們必須獨立自主發展技術,保衛自己的國家。因此,探討我國科技落后的原因,發展自己的技術,是非常必要的。
從現狀來看,我們非常落后。我們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遠遠低于發達國家,一個占世界20%以上人口的國家,其從事科研工作的人數還比不上一個人口不到中國四分之一的美國。科研經費遠遠低于美國和日本。此外,科研人員實際從事科研工作時間少,待遇低,留不住人才。在企業里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尤其少。很少有國內科技成果用于實際生產系統,主要集中在少數行業,一類是軍工,國外發達國家封鎖,一類是農業,國家一直非常重視。還有一個行業是通信。很多行業主要技術和關鍵技術來自國外。例如,我們的大飛機開發,除外殼外,主要設備均來自國外,因國外推遲供應設備,不得不一再推遲開發進度。二十多年前,我們的運十大飛機就上天飛行幾百架次,現在反而無法獨立自主開發自己的飛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政府人員錯誤的引進為主的指導思想,導致我們長期忽視發展自己的技術,現有技術也難以應用,是我國科技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技術上,中華民族歷史上長期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建國以來,我們的技術突飛猛進,發展了兩彈一星,飛機上天,雜交水稻、人工胰島素合成處于世界前列。改革開放以來,連國產小汽車也發展不起來,難度小汽車比飛機上天,人類太空旅行還困難?長期以來,我國人民,特別是政府人員錯誤的指導思想才是真正原因。以筆者曾經從事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為例,主要技術是利用微生物氧化城市污水中有機污染物。由于微生物活性受污染物性質影響,性能變化很大,技術上通常需要保險系數達到20-100以上,相當于處理系統體積比理論上體積要大20-100倍以上,相應投資也同比例增長。通常國外多選用較大保險系數,國內為減小投資,多選用較小保險系數,實際建造時,我國大多選用國外所謂先進技術,認為外國先進技術比較可靠。然而,美國環保局曾調查美國的城市污水處理廠正常運行率僅在70%。西方國家發展的很多城市污水處理技術,第一個大規模的工廠通常都是在中國投產的,包括一些不適宜建大規模廠的技術,中國成了這些技術的大試試驗廠。
受西方誤導,很多人錯誤地認為技術研發投入大,風險大。產品開發,通常需要經歷原理實驗、小試、中試和生產規模實驗,很多人感覺科研經費數量很大,我國經濟上有困難。事實是國家有2萬億美元無法使用,而科研實際消耗的物資材料是很少的,需要使用各種儀器設備,這些儀器設備往往生產過程復雜,批量很小。從貨幣價值來看,價值很大,實際是消耗了很多人力,消耗的物質資料很少,不像工業化大生產,物質材料消耗非常大。對國家來說,重要的財富是物質財富,不是名義上的資金,而物質財富也是由人的勞動生產的,最終來源還是人力。科研更多的是支付給科研人員的工資。它們在我國今天勞動者收入持續多年停滯,生產過剩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實際上起到了增加消費支出,減少生產過剩,從而幫助我們解決經濟危機的作用。我國企業研發投入難以回收的主要原因使國內老百姓收入低,市場小,利潤薄。
技術開發,主要投入是人力,我們有足夠的人力資源進行技術開發工作。從物質財富消耗來看,每個勞動者維持生存消耗的資源相差不大,國家是否通過市場機制安排他們的工作,給他們發工資,他們都會消耗我們的社會資源,如果他們失業,等于社會資源單純減少。因此,在生活資料供應充足的條件下,應組織失業人員應不遺余力用于生產力發展,進行科研活動就是一種直接的發展生產力活動。近年來,我國高度教育大發展,大批畢業生畢業即失業,一方面人力資源豐富,大量失業,另一方面大量工作需要人做,卻沒有人做。這是非常荒謬的。
西方國家還誤導我們,技術開發難度大。改革開放以來,國人走出國門,發現西方發展水平比我們高出很多,許多人就拜倒在西方人腳下,一切都認為西方的好,就差認為西方的月亮也比中國圓了。在技術方面更是如此。毛澤東時代,受科技人員數量限制,長期發展工業基礎,在改善人民生活的輕工業方面才開始起步。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消費品與國外相差較大。加深了我國技術落后的印象,再加上主流媒體刻意否認毛澤東時代的成就,夸大技術開發難度,造成長期以來人們頭腦中技術開發難度大的印象。毛澤東時代的技術積累也被放棄,從全力引進技術到引進外資,使我們國家的經濟走上了依附發展的路線,拉美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
發展技術需要不斷努力,長期積累。現代科學的基本原理已經很清楚了,人們在技術發展過程中,所使用的基本理論已很好建立起來,人們也許還需要應用現有的基礎理論建立模型,以全面反映研究對象的性質,從而指導技術發展。但是,過去那種瞎子摸象的情況再也不存在了,技術發展,很多情況下,需要我們不斷實踐。即使是引進技術,我們也需要不斷實踐,以消化吸收和改進技術,否則,我們還會很快落后。借口技術上與國外相差較大,就停止發展自己的技術。這種方式只會使我們徹底落后。發展自己的技術,一時落后并不要緊,日本人戰后開發小汽車時,第一次試車沒跑多遠,發動機就脫落。技術是在實踐中不斷進步的。一些人認為采用自己的技術生產成本較高,市場沒有競爭力。然而,西方國家的成本也是通過不斷發展來降低的。我國的火箭發射數量不及歐美日,但可靠性高,發射成本是世界上最低的,為什么就認為我們在汽車等其他方面就做不到?
從技術進步角度看,發展中國家,可以較快增長。因為發展中的落后國家可以節省很多研究技術的投入,只要集中訓練人員,讓他們盡可能學到世界上比較先進的技術,應用到生產系統中,就可以有一個非常快的增長。當然發達國家是不會讓你學習他們的最好技術,因為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技術。但是,在發達國家,有很多技術己經公開,如專利技術,在專利保護期滿以后,就可以免費使用,也有一些專利技術,雖然在美國的保護期沒有滿,但是在中國沒有申請專利保護,我們也可以免費使用。通過學習先進技術,我們在技術上有較快的進步,從而帶動經濟較快增長。等到這些公開技術利用得差不多了,你還可以購買一些技術,等到跟發達國家技術水平相差不多的時候,一方面最好的技術發達國家是要保密的,絕對不賣給你。另一方面是發達國家已經沒有多少可以學習的技術了。這時我們只能依靠自己發展技術。長期以來,以發展GDP為目的,采取比較優勢和貿易自由化戰略,忽視發展自己的技術,這只能讓中國人民永遠處于國際經濟的底層,老老實實打工。
第二,長期以來,我們優惠招商引資,擠跨了自己的企業,使技術發展失去了載體。在優惠外資,歧視內資環境下,任何一個行業,引進外資以后,國內企業必然要被外資企業打敗,其原因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第一,在資金方面,外資企業實力雄厚,遠比內資企業強大;第二,在技術管理方面,外資企業技術先進,有較高管理水平和經驗,政府引進外資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內資企業技術管理水平;第三,為了給引進外資造輿論,取得老百姓支持,不惜吹捧外資企業,從而增加了外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第四,外資企業在國外擁有至關重要的市場,使外資立于不敗之地;第五,政府給外資企業提供的各種優惠,使外資企業取得較大的競爭優勢。例如,在稅務方面,國內企業曾經需要上繳多達30-50%的所得稅,而外資免所得稅;此外,還給外資免土地費,免廠房占用費,免其他各種稅等,出口產品還退稅。
實際情況也證實了招商引資政策導致內資企業競爭失敗。根據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高梁先生的研究報告,我們開放的21個行業的前5大企業均是外資。現在開放行業的國營企業已經基本消失,民營企業也大都改頭換面,變成外資或合資企業。政府引進外資的主要目的是引進它們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但是,由于擠跨了自己的企業,通過優惠政策引進外資不企業但沒有引進技術和管理,而且使國內企業已經掌握的技術和管理方法,也隨同企業倒閉而消失。引進技術和管理應支持自己的企業,通過引進人才,購買技術來實現。
第三,市場經濟下,導致技我國術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低工資制度。由于工資低,老百姓購買力低,國內商品價格始終低糜,企業利潤薄,商品積壓嚴重,市場投入大,壓力大,無力發展技術。針對低收入消費群體,市場不斷發展低成本假冒偽劣產品,假冒偽劣產品打擊不力,屢禁不止,使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應用困難重重。在我國,不能是內資著名企業,還是外資著名企業,都投入到假冒偽劣產品生產銷售中,就是這種市場環境下,產生的荒謬結果。例如,美國著名企業肯德基的食品被多次查出,使用潛在致癌物蘇丹紅,累教不改,屢禁不止,非常惡劣(http://society.people.com.cn/GB/41158/3255384.html)。一方面企業大量產品積壓,無法銷售,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收入低,占人口一半以上的農民人均年收入只有4000元,僅相當于美國人收入1-2%,無法消費這些商品,這是我國長期以來壓制工資,導致的荒謬結果。只有大幅度提高普通勞動者工資,才能徹底消除生產能力過剩,使經濟走向快速發展;才能提高企業利潤空間,使企業有能力發展技術。
大學研究所里的科研活動,受制不充足的經費。由于經費主要來自國家,科研人員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與政府官員溝通,實際從事科研工作時間少,而官員對科研的干涉十分嚴重,導致很多無意義的工作。筆者曾參與一個國家科研項目,所制定的課題目標和研究內容,對解決問題貢獻不大。而國家組織的這些科研活動,與生產活動脫節,更多的是培養人才,跟蹤國外研究的科研活動。這種科研活動與實際應用的科研活動相比,差距很大。
與此相比,在美國日本,企業積極開展科研活動,從人員到經費,大量參與大學研究所的科研活動,科研成果積極應用到工業生產。此外,由于老百姓收入高,大量捐助大學,美國哈佛大學2007年收到捐助349億美元,接近中國當年所有科研投入。美國的大學自有資金雄厚,主要來源于畢業校友贊助,為科研人員準備了良好的技術條件。國內大學很少有自有資金,資金主要來源于政府。
第四,我國的專利保護不力,企業發展技術的積極性很低。西方國家主要通過專利制度和專利保護,使技術研發成果得到利用所帶來的效益被企業壟斷,從而使企業積極進行技術開發,這一政策促進了技術進步。我國現在實現市場經濟,也建立了相應的制度,但是專利保護做得很差,使得企業搞新產品開發,技術革新,死得更快。因為市場仿冒非常嚴重,地方政府為了地方利益,對仿冒活動打擊不力,往往造成企業研發投入難以收回,更不用說獲取壟斷利潤。沒有專利保護帶來的壟斷利潤,企業不可能收回投資,因而不可能大量投入,搞技術開發。
總結:我們的科學技術發展緩慢,主要原因包括:1,全體勞動者低工資制度,導致企業利潤低,無力開展科研活動;2,國家長期優惠引進外資,擠跨了內資企業,使技術發展沒有了載體;3,國家采用引進技術為主的失敗發展路線,放棄獨立自主發展技術;4,專利保護不力,影響了企業發展技術積極性。
附:
1 運-10飛機簡介
運-10(Y-10)是由上海飛機制造廠研制的四發動機噴氣式運輸機,是中國首次自行研制、自行制造的大型噴氣式客機。運-10設計很大程度上參考了美國波音公司的波音707,因與波音707外觀相似曾經有傳說運-10的機體設計是由波音707的逆向測繪仿制而來,但據后來報道,運十飛機的研制者和波音公司都否定了這一說法。運-10計劃采用渦扇-8發動機,是普惠JT3D渦輪風扇發動機的仿制品。運-10只制成兩架。運-10由于各種原因最終沒有投產。
1976年7月制造出第一架運-10用于靜力試驗。第二架使用的JT3D發動機(渦扇-8研制不順利)及部分飛行電子設備來自中國民航機隊中波音707的備件。1980年9月26日運-10首次試飛成功,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運-10飛機首次試飛成功后,之后進行研制試飛和轉場試飛。先后飛抵北京、哈爾濱、烏魯木齊、鄭州、合肥、廣州、昆明、成都等國內主要城市,并七次飛抵拉薩。國內首次按FAR-25要求組織了大型客機的研制試飛(共飛行130架次,170小時)。試飛證明運-10飛機性能符合設計要求。由于經費原因,研制工作難以繼續進行。1982年起運-10研制基本停頓。1986年財政部否決3000萬元人民幣研制費用預算,運-10飛機研制計劃徹底終止。
從1970年8月下達研制任務到1985年2月停飛,運-10的研制前后歷時14年,國家總投資5.38億元,其中研制費3.34億元,基本建設費1.75億元,上海市提供流動資金0.29億元。
基本性能
最大起飛重量 110噸最大商載 25噸
最大載油量 51噸
最大商載航程3150公里,15噸商載航程可達6400公里;5噸商載航程可達8300公里
發動機:四臺WS-8渦輪風扇發動機;單臺推力8,650kgf(19,000lb)
最大巡航速度 974公里/小時
巡航高度 11000m
實用升限 12000米
客艙按混合級布置124座,頭等艙16座,排距1.05米(41.34"),經濟艙108座,排距0.88米(34.65")。按全經濟級布置149座,排距0.88米(34.65");按高密度布置(排距0.7366米/ 29.00")可達179座。
2 你知道中國發展大飛機的內幕嗎?
http://bbs.heze.cc/redirect.php?tid=505309&goto=lastpost
中國要上馬大飛機,而且要先從支線飛機入手,其 中擁有70個座位的ARJ21中型支線客機將于明年正式交付使用,8年之后我們150座以上的大飛機就將正式飛上藍天。毫無疑問,上馬大飛機是國人由來已 久的夢想,這不僅是民族的驕傲,更是國家經濟和民族產業鏈的巨大引擎,是邁向強國之路的必經之途。最近,ARJ21中型支線客機已經收到訂單208架,據說將被直接推向歐美市場進行飛行。這可真是中國大飛機工業的開門紅啊,這能不令中國人驕傲嗎?
然而,進一步分析推解后,大吃一驚。我們ARJ21中型支線客機的發動機居然 不是國產的。我們兩年前不就研發出太行大推力渦輪扇飛機發動機了嗎?為啥這款極其先進的發動機不組裝到我們自己生產的支線客機上?原來,我們的太行發動機 雖然先進,可至今無法進行量產,大批量的生產工藝居然還不過關,所以我們的支線客機發動機就只能選用外國的。
中國大飛機的國產化率居然如此之低,包括飛機發動機在內的主要部件和系統居然都依賴外國。美國通用電氣發動機集團給我們提供發動 機,美國洛克韋爾柯林斯公司提供航電系統,美國漢米爾頓標準公司提供電源系統、輔助動力和高升力系統,美國派克漢尼芬公司提供液壓系統和燃油系統,美國霍 尼威爾公司提供飛機主飛行控制系統,德國利勃海爾空間公司提供空氣管理系統,瑞士振動測量儀公司提供發動機振動監測儀和發動機接口控制裝置,法國薩吉姆公 司駕駛艙控制系統。我們自己生產什么呢?機翼、機頭、前機身、中機身、后機身、垂尾和方向舵、掛架、平尾和升降舵、雷達罩,最后在上海飛機公司進行總裝。 天哪,我們居然只是生產外殼,飛機的內臟基本上都是外國的,這和我們制造的電腦、DVD、彩電有什么區別嗎?
尤其是,大飛機的內臟 全由外國提供,這就意味著我們生產大飛機利潤的絕大部分將送給外國。這倒挺符合中國堅持世界工廠戰略的初衷,上游產業交給外國,我們只在下游低利潤的產業 末端刨食。這樣的項目,是民族的驕傲嗎的?
ARJ21全球制造商列表:
發動機/短艙 GE
系統 供應商
航電系統 Rockwell Collins
電源系統 Hamilton Sundstrand
APU Hamilton Sundstrand
高升力系統 Hamilton Sundstrand
液壓系統 Parker Hannifin Corporation
燃油系統 Parker Hannifin Corporation
空氣管理系統 Liebherr Aerospace SAS, Toulouse
起落架系統 Liebherr Aerospace GmbH, Lindenberg
發動機振動監測儀 Vibro-Meter SA
發動機接口控制裝置 Vibro-Meter SA
系統 供應商
主飛行控制系統 Honeywell-Parker
駕駛艙控制系統 SAGEM SA
防火系統 Kidde Aerospace
照明系統 Goodrich Hella Aerospace
內裝飾系統 FACC
控制板組件 EATON
水/廢水系統 Envirovac Inc.
應急撤離系統 Air Cruisers
氧氣系統 B/E Aerospace Inc.
駕駛員座椅 Zodiac Sicma Aero Seat
風檔玻璃和通風窗 Saint-Gobain-Sully
風檔溫控和雨刷系統 Rosemount Aerospace INC
風門作動器 MPC Products Corporation
機體 供應商
機翼 西安飛機公司
機頭 成都飛機公司
前機身 西飛飛機公司
中機身 西安飛機公司
后機身 沈陽飛機公司
垂尾和方向舵 沈陽飛機公司
掛架 沈陽飛機公司
平尾和升降舵 上海飛機公司
雷達罩 濟南特種結構研究所
總裝 上海飛機公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