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危機與中國三鹿事件:反省的轉折點
青爭
華岳論壇-http://washeng.net/
美國的金融危機與中國的三鹿事件將成為對中國三十年重新反省的一個轉折點。
過去三十年,以改革之名,中國走上了一條另類大躍進之路。不但將改革前的一些好的傳統拋棄掉,還比較近視地在環保等方面埋下了潛在的危機(越來越多的水災)。而美國的金融危機,不但讓中國的一些投資機構與銀行損失很重,更讓我們意識到資本主義的制度并非理想的藍圖,中國有必要走出一條自己的發展之路。而這次的三鹿事件,以及接著而來發現眾多廠家的奶制品中均發現有三聚氰胺,說明什么問題呢?首先要反省的是中國經濟過份采用盲目照搬所謂西方經濟學的主流經濟學家,按他們的處方,股份改制,產權分明,市場經濟是濟世的圣經,是改革發展的保證,結果呢?他們如何解釋美國的金融危機?幾個月前,在美國加州牛屠宰場發生的病牛,瘋牛,死牛肉混進市場而導致的美國最大規模的牛肉招回事件,說明食品造假不只是中國才有的現象。它就像美國的金融危機與銀行倒閉一起,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固有的一部分。這將促使中國反省過去三十年在改革開放方面的許多錯誤的思維。比如鄧小平的發展就是硬道理,現在看來至少要加上幾個字,可持續性發展才是硬道理。
我們要反省的是,我們倒底要建立一個什么樣的社會?我們要培養什么樣的公民?發展出什么樣的文化?是個每家每戶鐵門鐵窗,全民摸麻將泡酒吧,買淫賣淫、毒品泛濫的社會嗎?
在此,我回顧一下我以前寫的文章“讀毛澤東重上井岡山談話后的感想”中的一段文字:
主席在65年發表的這段談話,其實可以看到主席發動文革的動機是什么?目標是什么?不妨由此分析一下。見識一下一個偉大的戰略的思維之力量在哪里。
主席時刻在想的是:我們中國憑什么去取勝的問題。這是一個跟走什么道路非常相關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主席那時講的,今天的我們才能理解到是相當精辟而富于遠見的。
[王超然回憶說:記得主席一邊抽煙一邊說,事情不是那么簡單,人家資本主義制度發展了幾百年,比社會主義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會歷史長,地區發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國主義弱肉強食,搞得民不聊生,實際上四分五裂。我們這樣的條件搞資本主義,只能是別人的附庸。帝國主義在能源、資金等許多方面都有優勢。美國對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既合作又排擠,怎么可能讓落后的中國獨立發展,后來居上?過去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資本主義道路,我看還是走不通。要走,我們就要犧牲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違背了共產黨的宗旨。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都會激化,搞不好,還會被敵人利用。]
我覺得這段話特別的有遠見,特別從近廿年,世界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發展歷史看,文明沖突體現在以市場壟斷,資源壟斷,技術壟斷為特征,大多數國家只能落得個勞力輸出,資源輸出,陷入長期債務償還的下場,而只有西式民主,自由好像才是西方大國免費,甚至出錢大力資助的。人家資本主義制度發展了幾百年,制度要成熟的多。我們憑什么取勝啊?主席點明了走什么道路的利弊后,又回到了我們憑什么取勝的分析。
[主席說,我們要摸索出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要繼承和發揚井岡山的一些好制度,好作風。]
在這里表明了主席思考的重點。新中國成立16年,經歷的風風雨雨,也遇到了不少困難。正有如當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幾經挫折才堅定走井岡山革命的道路。所以才有主席重回記井岡山。提到了井岡山精神,可最重要的還是井岡山時期的一些好制度與好作風。這是我們憑什么取勝,憑什么摸索出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礎。有必要回顧一下文章中的這一段:
[記者:到1965年5月,建國已經16年了,毛主席認為要怎樣才能發揚井岡山精神?
王卓超:主席認為,要發揚井岡山精神,首先要分清路線問題。毛主席很強調路線,這點給我印象很深。主席結合當年井岡山的斗爭,說了這樣一些話。他說,路線對頭,也會出現打敗仗的時候,有時候是敵人太強大,有時候是我們的判斷出現錯誤。不能簡單地以一兩次失敗、挫折來判斷路線問題。錯誤和挫折教訓了我們,我們就會變得比較聰明起來。當年在井岡山,開始不會打仗,后來是“十六字口訣”越用越活。]
也正是在歷史的回顧與反省中,我們總結出好的制度,好的作風,摸索出新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主席在這里提到了政治民主以及提領導與權力的監督與制約。從這里可以看到文革的動機(另一種制度建立,政治民主與權力監督)。
[記者:毛主席提到井岡山的好制度、好作風,具體是指什么?
王卓超:記得那天下午主席像老師考學生一樣問我們井岡山精神是什么。我們回答說艱苦奮斗。他笑了,叫我們再想想,說艱苦奮斗只是一個方向,只是一點,還差兩點,要從制度方向想。汪東興加了一條支部建在連上。主席點點頭,繼續說:在井岡山時,我們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風,現在比較提倡的是艱苦奮斗,得到重視的是支部建在連上,忽視的是士兵委員會。支部建在連上,隨著我們掌握政權,現在全國各行各業都建有黨的組織,成為領導機構。黨的力量加強了。但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實行政治民主,保證我們黨不脫離群眾,比井岡山時士兵委員會就要差多了。全國性的政治民主更沒有形成為一種制度、一種有效的方式,井岡山時期士兵委員會是有很大作用的。主席將井岡山士兵委員會的作用提到一個很重要的地位,他重新提起《井岡山的斗爭》一文中他寫過的話:“中國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義,軍隊也需要民主主義。軍隊內的民主主義制度,將是破壞封建雇傭軍隊的一個重要的武器”,說全國都需要推行政治民主。]
在這里主席特別強調與重視士兵委員會,強調全國性的政治民主上升到一種制度,一種有效的權力監督方式。這對理解文革后,中國工廠與企業出現革委會,出現老中青三結合的制度有所啟示。看得出毛主度發動文革的動機之一,就是想如井岡山建立了那個時期的好作風好制度一樣。通過文革,建立起和平時期,摸索出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新制度與新作見。在這里,毛主席指明了是摸索,會有一個摸索與提高的過程。正如主席所說“當年在井岡山,開始不會打仗,后來是“十六字口訣”越用越活。”一樣。
[我記得,當時劉俊秀請教主席說:現在工廠都有工會,農村有貧下中農協會,這和士兵委員會是不是差不多的組織?主席說:兩者不一樣。士兵委員會可以監督連長、營長、團長,它有很大的權利。現在工廠的工會可以監督廠長書記嗎?誰又來監督我們的市委書記、省委書記?誰來監督中央的領導?主席還說:我們這支軍隊為什么能成為新型的軍隊,就是在改造舊中國的同時,也改造了我們自己。]
從這段話,聯系后面主席有關干部特權和干部子女教育問題,可以看到毛主席對權力與特權的擔心。特別是毛主席對士兵委員會與工會與農協這些機構在民主政治與權力監督上的不同。由此看到,毛主度發動文革是想建立一種新的民主政治制度,絕非某些人造謠所說的是為了權力獨裁,相反是為了讓人民群眾來監督權力。文革后的革委會與老中青三結合的領導班子也說明了這一點。
美國最近的金融危機與中國三鹿事件正好應驗了老毛在井崗山上講話的兩個重點: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是不太可行的,會被西方利用與玩弄。另外就是誰來監督中國的權力與精英,如何實現中國由人民掌控的民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