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會越來越貴嗎?
文/奇鶴
經歷過上世紀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的人恐怕不會忘記,對于人來講糧食意味著什么——當糧食出現麻煩的時候,問題是很嚴重的。時間匆匆流逝,經歷過餓肚子的人都已漸漸遠去,當我們進入了21世紀,現代人似乎都已經將那段不堪回首的歲月遺忘。我們還會餓肚子么?這似乎成了一句笑話。那么,對于糧食,我們真的能夠高枕無憂么。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要居安思危,今天,全世界還有8億人處于饑餓半饑餓狀態。盡管我國發生糧食危機的可能性較小,但中國的糧食問題依然令人擔憂。中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現有耕地僅占世界耕地總面積的7%,人均耕地大約只有0.1公頃,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的四分之一。目前,我國人口總量已經達13億,并將以每年1~2千萬的速度增長30年。人多、地少、缺水的特殊國情,決定了我國糧食的需求與生產始終存在著一定的缺口。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農產品的凈進口國。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全國政協委員袁隆平曾憂心忡忡地說:中國的糧食年產量警戒線是4.85億噸,而糧食產量已經連續幾年徘徊在4.5億噸左右,產不足需。2003年則只有4.3億噸,為1991年以來最低點,全國人均糧食占有量跌到340公斤以下,為20年來最低點 。雖然2004年開始抑制了繼續減產的趨勢,但未來糧食增產仍面臨許多困難。
對于我國糧食供應產生威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水資源短缺是一個重要因素。缺水導致農作物水利灌溉嚴重不足。資料顯示,我國有15個省、區、直轄市人均水資源量低于嚴重缺水線,有7個省、區人均水資源量低于生存的起碼線。全國600個城市中,有400多個城市供水不足,日缺水量1600萬立方米,年缺水量約60億立方米。因農村每年缺水數百億立方米,使糧食減產數千萬噸。另外還有2千多萬人連吃水都困難。一方面是嚴重缺水,一方面是浪費及污染十分嚴重。據統計,近年來全國年排放污水量600億噸,其中大部分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國700多條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污染嚴重。更令人擔心的是,大量農業灌溉用水被轉移用作他途,并且浪費嚴重,大量住宅用水和工業用水增長量中,大部分可能取自農業用水。這對中國糧食生產的影響很大,其影響可能要超過國家長期擔憂的農業用地轉為非農業用地的問題。
土地形勢同樣令人不安,一方面,隨著工業污染環境破壞以及農民大量施用化肥農藥,使得土地被不斷腐蝕,耕地質量連年下滑,農田和土地沙化嚴重。另一方面因大規模開發建設造成大面積農業用地被征用,農業用地變為住宅、商業、公路和工業用地。農耕地大肆被占用,種植面積不斷減少。據統計,糧食播種面積已由1998年的1.13億公頃減少至1億公頃以下。糧食產量從1998年開始走下坡路,糧食產量連續5年下降,總產量由1998年的5.1億噸下降到2003年的4.3億噸。糧食人均占有量,由1996年的每年414公斤下降到2003年的331公斤。2003年的糧食播種面積為建國以來全國糧食播種面積最低水平。
更令人擔憂的是,長期的農村反哺城市的低糧價政策嚴重抑制了農業人口的收入,逐漸挫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為了改善生活,大量的農村青壯年涌入城市,剩下老弱婦幼在家種地。從長期來看這必將造成農業生產力下降,從而影響糧食的供應。今后我們不愿面對但必須正視的是:一邊是國際糧價逐步上漲,一邊是我國糧食進口逐年增加;一邊是農村糧食產量上升乏力,一邊是城市糧食消費浪費嚴重,據統計,全國每年約有240億公斤的糧食被損耗和浪費掉,這個數字相當于1億畝的糧田總產量。
業內人士分析,中國的糧食供求已經出現從供大于求轉向求大于供的“拐點”。未來是否會發生糧食危機存在許多變量。嚴重自然災害和發生戰爭可能會成為誘因。據估計,2010年前后我國將進入嚴重缺水期。全球的平均溫度從七十年代開始就一直在上升,最高溫度都出現在近五年內。國際小麥研究會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氣溫一旦超過糧食生長的適宜溫度后,每升高1攝氏度則會導致糧食產量下降10%。近些年,作為世界主要糧食生產國的中國、美國和印度,都出現了歷史最高溫,并且伴隨著干旱,造成糧食減產。這種高溫的殺傷力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困難。可以預見,今后的糧食生產將面臨更嚴重自然災害的挑戰。發生戰爭是另一個變量,糧食是戰略物資,一旦發生戰爭糧食進口恐怕就要受到影響。目前我國的糧食儲備到底有多少,這屬于國家機密,但似乎近幾年有所減少,據專家估計到2006年前后,糧食儲備量可能將降到安全儲備警戒線以下。
長期來看,就算不出現大規模的糧食短缺,但糧價上漲的趨勢已然形成。也許某一天你會忽然發現,水和糧食不僅是最寶貴的商品,或許還是最昂貴的商品。但愿這一天永遠不要到來......
(注:糧食,是指小麥、稻谷、玉米、高粱、大麥、蕎麥、燕麥、大豆、花生、蠶豆、黃豆、綠豆、豌豆和其他小豆、甘薯、馬鈴薯以及成品糧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