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建議中央為及時轉入計劃經濟做政策準備
前幾天建議中央為適時轉入計劃經濟做政策準備,一個網友跟帖說“大家不要杞人憂天!不就是生活難過嗎?本來就是普通老百姓一個,大不了回家種田,有什么比種田還難過的?”貧道感覺很多人都會這樣想,尤其貧道說到要實行計劃經濟的政策,大概還會有人很反感。可貧道不這樣看,覺得還是未雨綢繆為好,何況現在大雨的苗頭已經出來了。
美國將點暴一次巨大的,世界性的經濟危機,這已經是很多人都看出來了,連外國一些經學者也這樣分析。這次危機到底能對全球經濟造成多大影響,有人估計會大于1039-1933年西方經濟危機,有人認為是崩潰性的危機。當然,也有人認為沒多大事,會很快恢復的。
貧道這里就不再分析這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究竟會有多大,持續多長時間,只是探討一下這樣的經濟危機怎么受害最小,甚至從中得益的問題。
1929-1933年西方經濟危機(持續到40年代初),同現在一樣,是一次金融危機引發的整個經濟體系的破壞。先股市崩盤(美國道瓊斯工業指數從1929年381點的高點跌至1933年1月36點,縮水90%。西方所有國家股市無一例外的崩盤),接著是生產萎縮,交易停滯(美國1933年的GDP還達不到1929年三分之一,直到1941年才接近1929年水平,英國、德國等工業生產水平也倒退到一戰前。美國信貸減少20%。世界貿易首次出現負增長),世界金融體系崩潰(1931年9月,英國放棄金本位制,宣布英鎊貶值,英聯邦以及許多同英鎊聯系的歐洲國家的金本位制相繼垮臺,1933年美國銀行共倒閉11730家,企業倒閉252000家)。最重要的是,這十幾年西方工人階級和城市貧困階層過著豬狗不如的生活,失業人數達到1300萬,而農產品價格大幅度下降,一普爾式( 36升 )小麥和玉米分別是2毛5和7分,一車小麥只能換一雙鞋。社會動蕩。
在這次危機中有兩種國家沒有受影響,甚至還有發展。一種是中國等這樣一些還沒有卷入世界經濟圈中的國家。中國民族工業還恰好在這次危機中有些發展。還有一個就是被西方封閉的國家,蘇聯。
蘇聯在這次大危機的前一年,1928年10月開始第一個五年計劃。在此之前蘇聯的工業產值不到美國的一半,小于德國和英國。由于蘇聯是被西方封鎖起來的,本來就沒有從西方哪里獲取過什么資金,也不需要西方市場。因此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完全封閉在國內的一次經濟發展。到1931年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的時候,工業產值增長3倍,上升為世界第二。蘇聯在這個時期建成一個完善的工業體系,拖拉機、飛機制造、汽車、重型機械、化學合成工業、精密儀器制造等重要的先進的工業部門都建立了起來。這個時期美國有10萬人移居蘇聯。一次,蘇聯在美國登廣告招募6000名熟練技工,報名應聘的竟達10萬人之多。
貧道列舉以上數字,并不是想說明計劃經濟比市場經濟好,只是想說一個道理:西方經濟在一定時期一定會發生由信用危機造成的嚴重經濟危機,這種危機與一般所謂需求不足形成的經濟危機不同,有形成金融體系崩潰的可能。這樣的危機會持續很長時間,造成災難性影響。在這樣的危機中,卷入全球經濟的程度越深,遭受損失越大。卷入程度淺,遭受損失少,甚至還有發展機會。完全沒卷入并且以國內資源和需求來組織經濟的國家,不受影響,還可能飛躍發展。
其實今天我們正面臨一次重大選擇和挑戰。因為中國已經比較深的卷入到世界經濟中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加工廠,原材料從外國來,產品銷到外國去。而且金融體系已經半個身子進去了。如果在2009年到2010年西方發生一次類似1929年的經濟危機,中國會跟著掉進去,遭受災難不會比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小。會發生什么,貧道上個帖子就說了。
中國如果想減少損失,必須從現在就著手研究這次危機會是什么樣子,過程如何,對中國的傳遞是什么樣子。然后制定一個規避風浪的辦法。
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像蘇聯一樣,把資源和市場立足于國內,設計一個完全封閉一樣能夠發展的體系。這樣的體系其實就是新的一種計劃經濟體系,因為實施這樣的經濟,資源要國家調配和控制,市場要國家調配和控制。這種控制也許不是指令性的,但會是比較硬的指導性計劃。
由于前二十多年中國能源、交通、制造業和加工業都已經很完備,中國并不存在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一樣的任務。中國的任務有兩個,一個是開拓國內市場以減弱出口萎縮后的企業開工率,一個是加快前端技術開發使整個產業鏈國產化。而擴大市場的辦法就是對貧困群體和低收入群體大面積和大量補貼,用通貨膨脹方法讓前一段富人資產縮水。
貧道的感覺是,現在中央一些人不見得不預感到世界經濟會發生危機,很多研究者也是這樣感覺。但好像我們是看著自己往懸崖邊走,雖然不情愿,但似乎沒什么辦法。
辦法還是有的,研究一下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中的蘇聯和一些國家的經歷就知道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