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糧荒考驗中國“防火墻”
第一財經日報:汪時鋒 遠山 (08/05/07 09:33)
國家發改委昨日以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的形式表明,中國目前糧食供需總量基本平衡。這是發改委在國際米價飛漲后首次系統回應國內的糧食問題,以排除全球糧荒帶來的市場恐懼。
在此之前,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副司長盛來運曾用“有驚無險”來形容一季度以來的國際糧價暴漲的影響。他表示,國內的農產品價格相對國際價格比較穩定,農產品價格總價格指數上漲25.5%,其中糧食價格上漲僅11.4%。
分析人士認為,中國獨特的糧食消費結構與政策調控措施組成的生產和運行體系對全球糧荒發揮了“防火墻”的作用,當然,在內外部壓力下,中國“糧食防火墻”也正在面臨考驗和挑戰。
糧食價量溫和可控
在4月底中國社科院的農村經濟研討會上,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李炳坤表示:“今年我們能夠安穩地坐在這里討論糧食問題,就是因為……糧食增產去年已經超過了1萬億斤,盡管沒有達到歷史最高水平,但是供求關系和幾年前相比是大大緩解了。”
誠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4月初在河北考察農業和春耕生產時表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昨日表示,我國糧食連續四年豐收,目前糧食供需總量基本平衡,糧食庫存充裕,可以保證國內市場供應和市場糧價基本穩定。
2007年,我國糧食產量超過1萬億斤(達到10030億斤),比2003年增產1400多億斤,小麥、稻谷、玉米等三大谷物品種產量恢復到9000億斤以上;而國內糧食消費量10200億斤左右,除大豆有一定缺口需依靠進口彌補外,小麥、稻谷、玉米三大品種消費量在8500億斤到8700億斤左右。
在全球大米價格上漲的背景下,中國作為主要的稻米出口國,產需其實是略有盈余。2007年,國內的稻谷產量約為3700億斤左右,比2003年增產530多億斤,同時國內稻谷消費量則保持在3600億斤到3700億斤左右。
另外,該負責人還透露,我國糧食儲備已具相當規模。近幾年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糧食儲備庫存也得到了進一步充實。按照糧食省長負責制的要求,各地都建立了地方糧食儲備,品種結構比較合理,并增加了成品糧油儲備,儲備管理水平也進一步提高。目前,糧食庫存消費比高于國際公認的17%~18%糧食安全線水平。
目前糧食庫存充裕,其中大米的庫存也超過了合理庫存。在上海、浙江、福建、廣東等傳統稻米消費區,地方儲備按照主銷區6個月銷量的要求充實到位,其中大米庫存占70%以上。近期,國家又通過采取提高稻谷最低收購價格水平,并將稻谷最低收購價執行范圍從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7省擴大到遼寧、江蘇、河南、廣西4個地區,同時加大東北最低收購價稻谷收購,安排東北粳稻大米向南方調運、加強糧食庫存監督檢查、控制大米出口等一系列措施,進一步做好各項應對工作,保證國內大米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
在總量平衡之外,國家今年加強了糧食區域調度的力度,避免東北糧食主產區糧食南運不暢。
該負責人強調說,國家為落實好最低收購價政策,已經在啟動遼寧粳稻和東北玉米國家臨時儲存收購,穩定農民種糧收益,給種糧農民一個“定心丸”。同時通過托市收購,增加國家調控糧源,為做好糧食市場調控提供保障。組織最低收購價糧和國家臨時收儲玉米跨省移庫,緩解產區倉容庫存壓力,優化布局結構。
供求依然面臨壓力
不過,盡管國內糧食供求保持基本平穩,糧食價格也基本穩定,但是中國的糧食形勢仍然面臨諸多壓力。
日前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布報告預測,糧食繼續增產的難度增加,2008年的糧食總產量可能會下降。此前農業部部長孫政才表示要爭取2008年糧食產量達到1萬億斤。考慮到消費剛性增長,今年國內糧食供需形勢仍然不容樂觀。
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陸學藝表示,控制糧價和農業生產成本大幅上升導致農民種糧無利可圖,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近期前景堪憂“。
國家糧食局局長聶振邦日前在《人民日報》撰文表示,“不會存在糧荒,更值得關注的是農民種糧積極性”。他認為,保持糧食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的難度加大。
陸學藝認為,“雖然糧食連續增產了四年,但是現在還沒有恢復到1996年的水平。”國內糧食產量1996年是10070億斤,2007年是10030億斤,最多的是1998年的10246億斤。
其次,雖然中國糧價暫時受國際糧價影響不大,但是國際糧價對國內糧價的影響正在加大。有媒體報道,廣州的大米價格近期已經三次提高,漲速快要超過國際米價。
此外,國際糧價還通過大豆價格影響國內糧價。由于中國油料作物對外依賴程度較高,大豆價格高漲刺激大豆種植面積增長,其他作物的播種面積減少,供需趨緊。社科院日前發布的《中國農村經濟形勢分析和預測的報告》也認為,2008年糧食產量有可能下降,而造成糧食總產量下降的因素主要是糧棉油爭地的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未來的糧食安全仍需要糧食繼續豐收作為保障。發改委的有關負責人也強調說,國家對糧食生產依然高度重視。
今年,國家又進一步加大了扶持農業和糧食生產的扶持力度。在預算安排“三農”投入5626億元,比上年增加1307億元的基礎上,又增加252.5億元資金直接補貼糧農。財政部部長謝旭人日前還表示,要運用財稅杠桿,抑制農資價格過快上漲,保障農資供應,維護市場價格基本穩定。
為促進糧食生產,國家提高了2008年小麥和稻谷糧食最低收購價,比去年每市斤提高0.03~0.07元,并將稻谷最低收購價執行范圍從吉林、黑龍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7省擴大到遼寧、江蘇、河南、廣西4省(區)。
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國家正動員和鼓勵南方稻谷產區農民“單改雙”,努力擴大雙季稻播種面積。據主產區反映,目前已出現由“雙改單”變為“單改雙”的趨勢。據統計局農作物種植意向調查顯示,今年夏糧播種面積達4多億畝,早秈稻8700多萬畝。
國際糧食供給
將出現恢復性增長
按照聯合國的統計,截至5月末,全球的大米價格已經較去年同期上漲了約57%,作為亞洲大米進口大國的菲律賓,CPI指數已經超過了8.3%。而中國是亞洲少數幾個沒有受到國際大米上漲嚴重影響的國家。
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稻谷、小麥、玉米主要依靠國內生產,在國內糧源充裕、嚴格控制糧食出口的情況下,國際市場糧價上漲對國內市場影響不大。
在國家發改委看來,這輪國際市場糧價上漲,主要是由于近年來全球糧食供需偏緊所致。從供給情況看,受氣候災害等影響,世界谷物生產連續兩年減產,從需求情況看,由于近年來能源需求增長,價格暴漲,刺激生物能源快速發展并形成熱潮,減少了食用類糧食的份額。發改委預測認為受氣候及糧價上漲等因素影響,預計今年世界糧食會有恢復性增產。
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估計,在未來的幾個月中,隨著巴西或烏拉圭,以及孟加拉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泰國和越南新收獲大米的到來,價格進一步上漲的趨勢可能會有所減弱。
事實上,上周國際米價在飆漲至歷史新高后出現回落。分析師指出,受到稻米主要生產國例如印度與越南等限制出口以保護國內供給下,讓米價一路飆升,不過目前跡象顯示供應緊縮已獲舒緩,米價在本季可望進一步走跌。而且全球主要稻米出口國泰國最近宣布,將于近日在國內開始釋出210萬公噸的稻米庫存,以緩和不斷上漲的米價。
目前國際糧食期貨價格(FOB)已經達到了每噸1000美元以上,相當于國內銷售價格的四倍,為防范糧食投機活動,2008年1月1日,商務部已經宣布,啟動糧食制粉出口配額許可證管理,而海關對大米走私也嚴格稽查。
但在國內范圍而言,國內的食品價格壓力仍較大。3月份的CPI已經達到了8.3%,其中糧食價格的漲幅為6.8%,食品價格整體的漲幅為21.4%。
高盛昨日就預測說,雖然農產品價格同比增長將小幅下降,但會被其他食品價格和非食品價格的上漲所抵消。4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增幅可能從3月份的8.3%反彈至8.5%。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