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漲價“吃掉”了政府補貼 農業生產形勢不容樂觀
2008年04月14日 《中國經濟周刊》
原料價格大幅上漲,導致許多中小型化肥生產廠家停產,大型廠家利潤銳減,農資造假趁虛而入;包括化肥在內的農資價格大幅上漲,又導致農業生產成本過高,再加上部分糧食價格偏低,農民面臨賠錢種地的風險,種糧積極性受挫;農民購買力下降又進一步加劇農資市場的不景氣,交易量減少,農資經銷商利潤下降。
春耕時節的黑龍江,在農資問題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下,農業生產形勢不容樂觀。
3月27日,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農業和糧食生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溫家寶總理用“極端重要性”來強調農業和糧食生產之于全局的意義。國務院決定在今年農業預算投入大幅增加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再增加252.5億元投入,并主要用于農民直接補貼。
這是國家調動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方面發出的明確信號。
面對這一有利契機,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的黑龍江,用更大的決心和力量促進農業和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努力搞好當前春耕生產,爭取今年農業有個好收成。
記者 崔曉林 馬玉忠 實習生 王瀛/黑龍江報道
黑龍江春耕生產調查
4月,正值春耕時節。
由于煤、電、油等的能源性原料漲價以及運費等各種成本的增加,導致今年農業生產資料上漲,農業生產成本過高,糧食價格上漲緩慢且不穩定,在這個春天里,始終辛勤耕作在這片黑土地上的農民,他們揚起的鋤頭突然失去了往日的堅定。
用黑龍江綏化市蘭西縣五家村村民李世偉的話說:“化肥、柴油啥都漲價,忙活一年賺不了多少錢,這地種不種還有啥意思?”
漲價“吃掉”了政府補貼
“啥都漲價,玉米反而掉價,今年一袋肥就漲了100多塊,國家給的那點補貼根本不夠干啥。”談起春耕,綏化市青岡縣建設鄉雙富村村民郭樹英一臉愁容。
青岡縣是黑龍江省的玉米生產區,其農作物90%種植的是玉米。說到今年的玉米種植情況,郭樹英告訴《中國經濟周刊》,2007年底玉米的收購價格還是0.5元/斤,可是今年初,玉米的價格就一下跌到了0.42元/斤。每斤少了近一毛的價格讓郭樹英無法接受,于是她把自家的糧屯起來,打算等玉米的行情漲上來再賣。“誰知這一等就等到了現在,玉米的價格雖然上漲一些,但由于玉米失去水分較多,已接近‘干’糧,還是不劃算。春耕在即,春整地、種子、化肥等都需要錢。”
有關部門向《中國經濟周刊》透露,2007年以來,農民所需的化肥、種子、農藥、水利費、柴油、人工費等均大幅上漲。據測算,2007年度各項費用的支出比2006年度已經上漲了近30%。而2008年初各項農資價格水平在此基礎上又提升了一大截。
雙富村村主任陳井波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現在農民常用的復合肥已由去年的110元/袋漲到了180元/袋、磷肥由去年的140元/袋漲到了240元/袋,分別上漲了60%70%不等。種子與柴油等農資產品也有不同幅度的上漲。陳井波為《中國經濟周刊》算了這樣一筆賬:按每畝地的產量是1100斤計算,2007年玉米的價格是0.5元/斤,去除農藥、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田間管理、玉米收獲等成本440元,農民平均每畝地約能凈賺110元。這其中還不包括租賃拖拉機等農用機械的費用。而按照現在的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來計算,加上柴油價格上漲,每畝地的生產成本至少提高了100元,如果2008年玉米的價格不變或低于0.5元/斤的話,那么農民就只能賠錢了。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今年國家提高了對農民的補貼力度,每畝多補貼17元,已經達到40元。但在采訪中,一些村民也向記者表示,惠農政策雖然減輕了種地負擔,但由于農業生產資料的大幅上漲,種地成本也較以往大了許多。“2008年政府每畝地給我們的補貼又提高了,但還是抵不上一袋化肥漲的價錢!”郭樹英苦笑著說。
陳井波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今年政府給村里的糧食補貼和綜合補貼等加在一起是每畝41.55元。“如果在這個基礎上,糧食收購價格能有些上調,農民的日子就會好過一些。”
農民在“賭” 青岡縣建設鄉雙富村村民王志忱一家三口有20畝地,他告訴記者,自己每年向銀行貸款種田,可即便如此,秋后所產的糧食也僅僅只供一家還清貸款與糊口之用。“往年都是在保本或微利種田,面對今年的農業生產資料大幅上漲,看來,我只能賠錢種地了。”
青岡縣是黑龍江的貧困縣,這里165個行政村的村民一直都是靠土地吃飯。如今農業生產資料與糧價的漲幅不同步造成了農民自補差價,幾乎都處在微利或保本種田,不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糧食生產安全也受到了威脅。郭樹英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她們村大概有三百多戶村民,但是就是因為今年農資產品漲價,玉米價格不穩定,農民擔心種地不掙錢,所以已經有很多人出外打工,把地包給了別人。還有一部分農戶擔心種玉米不掙錢,轉而改種了萬壽菊、土豆等一些經濟作物。
類似的情況,記者在黑龍江省雞西密山市有關部門也得到了證實。
據了解,2007年秋收以來,大豆市場異常火爆。受我國大豆減產、油脂需求旺盛的影響,2007年的大豆收購價格已創下了歷史記錄,僅2008年春節前夕大豆的價格就較開秤時上漲了93%,節后更是一路攀升。受大豆市場看好的影響,農民對玉米、水稻價格也出現了較高的預期。
一方面由于2007年大豆的單產下滑,再加上很多農民因為不了解市場而使手中的大豆早在2008年2月末就已經基本售罄,沒有在價格最高時出手,所以對種糧收入整體的拉升并不大,不少農民就把增收的希望寄托于水稻和玉米的收購價格上。但2007年秋收以來,玉米、水稻價格一直萎靡不振。目前密山市水稻收購價格為0.75元/斤左右,比去年同期每斤下降0.10元左右,降幅達12%;玉米價格為0.48-0.50元/斤,比去年同期每斤下降0.08元左右,降幅達14%。由于水稻不能出口也走不出省外,玉米深加工企業限產和飼料業對玉米需求量下降,密山市農民手中的水稻和玉米難以變現。有關部門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不少農民已經搭建起簡易的儲存倉庫,他們表示,不著急拋售玉米和水稻,急也沒用,沒人收,只得等到價格合適時再出售。
另一方面,2007年密山市的玉米產量和質量都是近幾年最好的,農民在看到大豆價格走高的同時,也希望玉米能賣個好價錢。
記者在雙富村村民郭樹英的家中看到,去年沒有賣完的玉米裝在編織袋子中堆滿了整個院子。放眼望去,存有積糧的不止郭樹英一家,附近的村民也都有類似情況,沒有賣出去的糧食堆滿了屋頂與院中角落。
因此,目前部分沒錢備耕的農民,正處于等待和憂慮中。
“30畝是一個平衡點,只有種30畝以上、多種才會掙錢。30畝以下就沒有種的必要了,小戶都會把自家的地承包出去,每畝能得到200元/畝的承包費。往年種地的實際都是在掙政府每畝三十多元的補貼費。而按照今年的投入來看,農民其實都是在抱著賭一把的心態種田,大家都盼著秋后年末玉米能漲價,只要玉米漲價,農民就沒白付出,但如果不漲,農民就賠錢,賠錢明年就有人不種了。”陳井波有些激動的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他們也一直在尋找農民致富的途徑,鄉里的農業貸款一直都按時發放,他們也曾多次組織新型農民及先進黨員參加科技興農、科普之冬的講座學習,如明年將投入使用的提高玉米產量的覆膜技術,就是想以科技帶動農業促進農民增收。
農資經銷商在“愁”
4月2日,往年在春耕時節門庭若市的蘭西縣農資經營市場,顯得有些寥落。偌大的廣場上只有幾輛小型農用車及小四輪拖拉機在等待裝卸化肥,有些店鋪已經關門歇業。“那些開小貨車采買化肥的都是一些種田的大戶,由于化肥漲價的緣故,一些小戶農民已經很難負荷高額的農資成本了。”一家店主告訴記者。
“每年化肥都是從頭一年的十二月份開始賣,今年卻有個怪現象,化肥都是從三月份才開始售出。本來能在手里周轉兩三次的資金今年只能周轉一次,相比去年也少賺很多。”鞠洪文是青岡縣天羊農資公司的總經理,他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由于今年的化肥價格漲幅太大,玉米的價格降低,一些農民不是手有積壓的糧食沒有賣出去就是在抱著觀望的態度,因此,導致了今年從三月份春耕備耕時化肥才陸續開始賣出。據其介紹,今年的化肥同比去年每噸上漲了700多元,他用同樣的資金今年至少比去年少進了三千噸化肥,且由于化肥漲價,中小戶農民的購買力下降,他今年的“收成”也不好。據鞠洪文保守估計,與去年相比,他今年至少會少賺5萬元錢。
發牢騷的不只鞠洪文一家,蘭西縣的農資經銷商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大慶石化雙聯化肥公司蘭西經銷站的李興臣對《中國經濟周刊》說,他今年的化肥都是現進現賣,因為市場價位太高,不敢進太多,他們掌握不好市場,一旦積貨,明年出現價格回落就完了,“其實我們做經銷商的風險才最大”。
說起進貨,蘭西縣蘭郊供銷社化肥銷售部的王樹會更是義憤填膺。“今年化肥不但是隨進隨賣,而且價高、難賣,還必須都要現金交易,少一百塊錢都不行!”王樹會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往年她從廠家進化肥只要交付一半的貨款即可,可是由于今年化肥生產原材料上漲,廠家也存在庫存積壓的風險,都要求經銷商一律現金交易,足額付款;另一方面,農民承受不了化肥的高價,供銷商還要降低利潤空間來賣。“今年化肥價格漲得太高,面對農民,我們也不忍心加價太高,今年照往年銷售利潤降低了,但到現在的銷售量還不到往年的三分之一,我們的資金也有限,不能進太多貨,現在又面臨貨源不足,后期肯定會有缺貨、斷貨的時候。”
記者了解到,目前密山市化肥尿素的價格是每噸1900元,比去年同期上漲了2.6%;二胺的價格每噸4300元,比去年同期上漲48%;三元復合肥3100元,比去年同期上漲55%,農藥的價格也將上漲10%以上。據業內人士分析,2008年農藥市場上漲在所難免,從總體上來說,目前我國農藥的供給大于需求,因此農藥的價格上升并不是市場拉動的結果,而是生產成本增加的結果。一是原材料的價格上漲,二是能源價格上漲,三是環保的力度加大,迫使農藥企業在這方面加大投入,四是運輸費用的加大,五是勞動力價格的上升。這五個因素使得農藥的生產成本增加,從而拉動農藥價格的上漲。
“現在基層經銷商已經開始陸續拿貨,只是終端處農民詢價的很多,成交的卻很少。主要是農民認為化肥價格太高,一時不能接受;另外農民覺得國家肯定會出臺政策抑制化肥價格,都在觀望、等待;如果等一段時間,價格再不下降,有的農民將采取少施肥或者使用低濃度化肥的辦法。”有關部門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漢楓緩釋肥料(黑龍江)有限公司總經理齊云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今年原料價格大幅上漲給生產廠家造成很大的成本壓力。粉狀磷酸一銨去年2134元/噸,今年3715元/噸,粉狀鉀肥去年一月進價為1848元/噸,今年同期為3145元/噸,漲幅都在70%以上。黑龍江有130多家復合肥生產廠,由于原材料價格漲幅太大,大多數廠家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很多中小型生產廠家紛紛停產,大型廠家也利潤銳減。
據齊云峰介紹,漢楓做為新型緩釋肥料生產廠家,面對大幅度的原料價格上漲,影響不是沒有,但比生產普通肥料壓力要小很多。原因是緩釋肥的肥料利用率比普通肥料高27.6%-47.9%。根據對照試驗得出,施用緩釋肥料比普通常規肥料大豆每公頃凈增收入為1167-1417.5元,水稻每公頃凈增2133.5-2441元,玉米每公頃凈增收入1634-1725元。“今年,化肥價格漲幅較大,農民大多采用少施增產的方法來降低成本,增加收入。正基于此,我們公司今年初調整了產品生產結構,增加了緩釋節能肥的生產,減少了普通常規肥的生產。緩釋肥料去年同期生產了3萬噸,今年本期將達到8.5萬噸。普通常規肥料去年同期銷售3萬噸,今年同比銷售下降50%,只有1.5萬噸。”
農資打假進行時
農資價格上漲,造假獲利空間增大,以致造假事件頻發,加之造假花樣不斷翻新,面對真假難辨的農用資料,農民叫苦不迭。
“走,正好我們去現場,一同去吧。”4月1日上午,當記者剛剛說明來意,黑龍江省質量技術監督局防偽中心主任、“春雷行動”綏化市巡視督導組組長薛坤便急匆匆往樓下走,“青岡縣昨天剛查獲一批假化肥,我要到現場看看”。
沿著哈黑公路北上,驅車一個半小時進入綏化市青岡縣,隨后在縣質監局領導的帶領下,汽車又在鄉村公路上顛簸了三十多分鐘到達了一處平房,此時門前已圍滿了村民,在房屋內,堆放著一百多袋標明廠家為“青海大柴旦幫農生物研究所”生產的硫酸鉀鎂肥。
“這是一起典型的以相似結晶體冒充真肥的‘高水平’造假化肥。”隨同前往的省質監局標準化處姜國慶副調研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因為今年農資產品尤其是化肥價格的上漲,一些造假分子看到有利可圖,借機仿造一些以次充好,以假代真的假化肥,再用比真化肥低的價格賣給農民,從中謀取暴利、賺取黑心錢,一些偽劣化肥有效成分的含量甚至低于普通農田土壤中的含量。以剛剛查獲的假冒硫酸鉀鎂肥為例,制假者采用與硫酸鉀鎂相似的結晶體進行銷售,外包裝上廠名、廠址、執行標準、登記證號、有效成分含量等一應俱全,可是經檢驗其中的鉀元素含量卻為零,通過青海省質監部門協查發現,廠名、廠址均是假的,我們還要繼續深挖此肥的來源。這批肥若上到地里,反而對土壤營養結構造成破壞,其后果是不堪設想的。”
“當初我根本不知道是假化肥,還覺著今年的包裝看上去比去年還好,而且還能送貨上門。”當地村民彥凡有告訴記者,他昨天買的16袋硫酸鉀鎂肥全部是假化肥,是縣質監局的執法人員端掉了制假窩點,然后根據線索找到了他,并幫他追回了1200元的損失。“如果沒有質監局的‘春雷行動’,我肯定不知道這是假化肥,老百姓一年都指望著這點兒地,如果真用了假化肥我這一年等于是白搭了。”
薛坤告訴《中國經濟周刊》,2007年初黑龍江省質監局首度在全國提出質監護農“春雷行動”,主要以化肥、農藥、農膜、農機及配件等春耕物資和柴油機、水泵等抗旱物資為重點,深入開展農資打假,著力查處坑農害農案件,以保證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確保春耕生產順利進行。2007年“春雷行動”期間,黑龍江省質監系統就免收各類涉農檢驗、檢測、檢定費用共計1077.97萬元;出動行政執法人員69236人次,查獲不合格農資產品2375.15萬元,搗毀農資產品制假窩點95個,其中大要案和典型案件99起,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8起,共計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2782.09萬元。
薛坤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自2008年“春雷行動”3月9日啟動以來,僅綏化市質監部門就立案查處了涉農案件27起,其中質量案件8起,計量案件16起,標準化案件3起,大要案、典型案件3起,共罰款31.5萬元。今年的“春雷行動”包括對農資產品的專項治理,而且將免費項目根據農民的切實需要在去年的10項基礎上增加了5項,給農民帶來了更多的實惠。同時他們還通過采取抽查結果公示、典型案件警示,名優產品提示的“三示”手段,建立農資產品紅黑榜,引導農民科學購買優質農資產品,爭取在省質監局領導的帶領下與各系統同心合力,把今年的“春雷行動”打得更響、更好,真正服務于農民。
“今年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年初糧價波動較大,如果再遇假農資,對農民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雖然農業、工商、公安等部門的介入加大了打擊假農資的力度,但坑農害農事件還是時有發生。假農資不僅關系農民的收入問題,也關系社會的穩定,每查獲一起案件我們都高興不起來,更多的是感覺身上的擔子更重了,責任更大了。”薛坤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相關鏈接:
黑龍江省農委副主任王兆斌:80億斤水稻玉米為何壓在農民手中?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馬玉忠/黑龍江報道
自取消農業稅以來,廣大農民得到了實惠,種田積極性一度異常高漲。然而,隨著農業生產資料的不斷上漲,農民的負擔有加重的趨勢,有跡象表明,我國耕種面積在逐年減少,一些經濟作物進口比率逐年加大。作為中國的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黑龍江省的備春耕生產,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當地農民的收益及全國的糧食價格和糧食安全。4月8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就農資價格調控、農民補貼等話題,對黑龍江省農業委員會副主任王兆斌進行了專訪。
“還有80多億斤水稻、玉米壓在農民手中”
《中國經濟周刊》:今年黑龍江省的備春耕生產狀況如何?農資價格上漲、部分糧食品種價格偏低等因素對備春耕的影響有多大?
王兆斌:目前,黑龍江省備春耕生產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
首先,受去年夏秋旱情影響,土壤底墑不足,今年3月下旬以來,雖然全省大部分地區降了些雨雪,但由于土壤還沒完全解凍,雨雪只作用在土壤表層,對緩解旱情意義不是很大,現在旱情依然較重。
同時,今年農資價格大幅上漲,相應增加了農民負擔。以全省最大的化肥銷售企業——省倍豐農資公司為例,目前尿素1950元/噸,同比上漲200元/噸左右;60%的大顆粒鉀肥3600-3700元/噸,上漲1600-1700元/噸;64%的國產磷酸二銨4680元/噸,上漲2000元/噸以上;45%的硫基復合肥3400-3500元/噸,45%的氯基復合肥3200-3300元/噸,同比均上漲1500元/噸左右;0號柴油6028元/噸,上漲540元/噸。由于相關部門對本省農資生產企業實施了價格干預,倍豐公司的化肥銷售價格較同行業要低50-300元不等。初步測算,因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畝增加生產成本30-40元。
另外部分糧食品種市場價格偏低,也影響了農民購買農資的熱情,如前期自然水玉米銷售價格為0.48-0.52元/斤,同比下降7.6%,水稻平均價0.75元/斤,下降7.4%。目前,糧食市場價格略有回升,但仍處于較低水平,其中自然水玉米銷售價格為0.54-0.56元/斤,水稻平均價0.81元/斤。據我們了解,截至4月1日全省仍有42億斤水稻和46億斤玉米壓在農民手中。
就黑龍江而言,盡管今年備春耕生產面臨不少新的壓力和挑戰,但我們有理由相信,耕種面積卻在穩步增加。據農情調查統計,今年全省農作物意向種植面積是17650萬畝,比上年增加38.2萬畝。糧食作物面積也有大幅增加,其意向種植面積15897萬畝,比上年增加205.8萬畝。
搞好備春耕生產是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
《中國經濟周刊》:黑龍江將采取哪些措施來保證備春耕生產的順利進行?
王兆斌:3月27日,溫家寶總理在全國農業和糧食生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采取十項措施支持農業和糧食生產,這是國家調動和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促進農業和糧食生產發展方面發出的明確信號。黑龍江作為國家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更應抓住這一有利契機。當前,要把高標準搞好備春耕生產作為農業農村工作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來抓。
全省充分挖掘各方面投入潛力,建立政府、金融部門、涉農企業和農戶上下聯動、多輪驅動的投入機制,努力提高備春耕生產投入水平。加大各項強農支農惠農政策落實力度,做到項目早安排、資金早下撥。3月底前首批4項80多億元的補貼資金已全部發放到農民手中,并將近期新增加的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特大防汛抗旱資金等各項補貼和農業專項資金在最短時間內下撥到基層,發放到農戶,確保在春耕生產中發揮作用。同時,各級財政加大對“三農”投入力度,預計省本級“三農”資金投入可達76.4億元,較上年增加10億元。涉農金融部門加大對農業生產的信貸投入,省農村信用今年計劃安排農業貸款176億元,比上年增加20億元。另外,哈爾濱銀行、農業發展銀行等其它金融機構也在試點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農村金融覆蓋范圍。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加強與基地對接,加大資金和物資扶持力度。今年農業生產投入保障能力是近年來最好的一年,預計今年全省備春耕生產投入資金可達300億元,目前,全省已籌措備春耕資金280億元,占總需要量的93%,其中,農民自籌資金165億元,同比增加了26億元;農村信用社投放農業貸款115億元,比上年增加7.5億元。儲備糧食作物種子58.4萬噸,完全可以滿足需要。化肥到貨260多萬噸,占春耕需要量的87%,大部分已下擺到位;儲備柴油15萬噸,占春耕需要量的60%。
同時,省政府決定今年建設10個現代農業示范區,加快高產技術的集成組裝創新和耕作制度、植保制度創新,探索和總結適于不同地區、不同積溫帶、不同作物的高產栽培技術模式,為糧食增產、建設現代農業積累經驗、探索路子。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今年農資價格漲幅較大,造假活動有所抬頭,為了保護農民的利益不受侵犯,保障春耕生產安全,政府相關執法部門在全省范圍內組織開展了“春雷行動”和“紅盾護農”農資打假活動。同時,加大了對農業生產資料市場價格的監督檢查力度,制定了化肥銷售最高限價,適時啟動了全省化肥零售最高限價干預措施,有效穩定了農資市場價格,保護了農民利益。
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中國經濟周刊》:針對農資價格上漲,糧食價格偏低,農民種糧積極性下降等消極因素,作為我國糧食主產區和商品糧基地的黑龍江,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同時,如何保障農民種糧綜合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王兆斌:今年以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又出現很多新情況、新問題,尤其是農資價格大幅攀升,部分地區、部分品種生產效益出現下滑。針對當前農業生產面臨的嚴峻形勢,黑龍江省農委認真學習貫徹3月27日國務院召開的全國農業和糧食生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精神,對今年農業和糧食生產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爭取今年農業和糧食生產雙豐收,實現糧食總產800億斤的目標,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
首先,調整優化種植業結構。各地緊緊抓住大豆、小麥、主要經濟作物價格高位運行,農業生產比較效益提高,積極引導農民根據市場需求和比較效益的原則,深入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優質糧食生產。
其次,扎實開展農業標準化技術培訓。為使農民全面掌握標準化生產技能,提高實施標準化的意識和能力,去年11月份以來,全省深入開展農業科技之冬活動,采取多種形式,對農民深入開展標準化技術培訓活動,送技術進村入戶。目前,全省已培訓農民400萬人次,占應培訓任務的80%。春耕前,全省可完成500萬人次的培訓任務,使每戶有1—2個標準化生產技術明白人。
還有一點是組織實施糧食高產創建活動,推廣高產栽培技術模式。省委、省政府堅持把糧食高產創建活動作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一項重大舉措,按照農業部關于開展“2008年全國糧食高產創建年”活動和實施“振興油料生產計劃”的方案要求,在春季農業生產中,扎實推進糧油高產創建活動。省政府為此下發了《全省糧食高產創建活動實施方案》。全省計劃建設核心區4.2萬畝,輻射帶動面積2550萬畝,力爭通過高產創建,用1/6的糧食播種面積生產出全省1/4以上的糧食產量。目前,高產創建面積已經落實到39個創建示范縣(市、區),各相關創建縣(市、區)的具體實施方案、面積落實等工作已完成。
在統籌農村各業發展,在抓好種植業生產準備的同時,樹立大農業和大備耕思想,統籌安排農村其它各業生產,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近年來,我們不斷深入開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加大轉移輸出的組織推進力度,反季節勞務輸出實現新的突破。抓住畜產品市場價格持續高位運行和國家加大生豬、奶牛生產扶持力度的有利契機,組織引導養殖戶擴大養殖規模。同時,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和農村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補貼難奏效 糧價控制進退維谷
2008年04月20日 中國經營報
作者:陳紀英
即便是世界最頂尖的數學家,恐怕也很難解開中國糧價這道復雜的哥德巴赫猜想,但生活在河南的農婦陳喜平,正在用最樸素的邏輯為這道難題作答。
如果不是要回家照顧馬上要高考的兒子,陳喜平還是寧愿在城里打工,而不是回家種地,即便那樣可以拿到一畝地10元錢的補貼,但種糧收入還是太低。
在這位農婦樸素的觀念中,糧價高一點是最現實的解決方案,但在中國決策層的議事日程中,糧價卻并非是一個單純的農業問題,始終懸在頭上的通脹,正在讓中國的糧價控制進退維谷。
雞肋補貼
河南省周口,不斷增加的農業補貼并不能平息陳喜平的抱怨: “一個人到手的補貼也就七八十元,化肥漲了50%,一畝地要多花七八十元,補貼增加也抵消不了漲價。”
“不能迷信農業補貼的作用。”河南省直補辦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像陳喜平這樣的三口之家,如果有一人在家種地,一個麥季(從頭年10月到來年6月),種地純收入僅為500元左右,加上在附近鞋廠打工所得,這半年多她的收入在2000元左右。
她之前在北京一家服裝廠做縫紉工,這幾個月至少能賺8000元。
陳喜平家的耕種收益具有代表性。數據顯示,2007年河南人均耕地面積僅為1.22畝,小麥畝平均收益為125.27元。
陳喜平們也許不知道,他們種糧的積極性正在成為中國政府最關注的事情,因為一個邏輯鏈條正在成為共識,農民種地積極性低,糧食供應不足,對外依賴加大,糧食價格上漲,最終將會加劇通貨膨脹。
200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防止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的九大措施中,六條與農業相關。顯然,政府把農業補貼當做重要法寶。3月27日,政府宣布增加農業補貼252.5億元,用于農民直補。現實卻并不樂觀,幾十元的補貼難以抵制打工所得幾千元的誘惑。
加大農業補貼力度同樣難以能解決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主任黨國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全國對‘三農’的總投入大概8000多億元,接近中國去年財政收入的20%,絕對值不小了,分母過大才是關鍵問題。”然而這個作為分母的農民數量龐大并非短期內能夠解決的問題。
困境難解
對于當下中國而言,如何實現糧價平穩、抑制通脹和農民積極種糧的雙贏局面,如何平衡糧價和CPI的相互關系,是哈姆雷特式的兩難問題。
“就目前情況來看,糧食價格上漲肯定會加劇通貨膨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徐小青告訴記者。
從2000年至今,除了2004年糧食凈出口,我國糧食貿易一直是順差,谷物類糧食自給率達到100%。2007年全年,在世界糧價上漲幅度達到40%的情況下,我國糧食上漲幅度僅為10.26%。
100%的谷物類糧食自給率正是徐小青自信和樂觀的資本:“就現在來說,世界糧價上漲對我國影響不大,這種壓力頂得住。”
3月,袁隆平建議國家調查空糧庫。雖然結果尚未確定,不過有業內人士聲稱,此消息并非空穴來風。
“一邊希望農民多種地,多收糧食,一面過度干預,壓制價格上漲,最后可能是兩邊不討好。”商務部研究院外資研究部主任馬宇認為這才是真正難以調和的兩難困境,“應該給糧食一些合理的價格上漲空間。”
他認為,糧價上漲是通貨膨脹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壓制糧價只能短期對通貨膨脹有點作用,但長期來看,傷害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很危險,得不償失。”
糧食調查:生產資料漲價逼退農民種糧積極性
2008年04月17日 紅網
糧食漲價潮席卷全球,“糧荒”恐慌蔓延、加劇。中國呢?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糧食夠吃嗎?我們會遭遇“糧荒”嗎?糧價會急劇上升嗎?
帶著這些疑問,南方周末記者對山東河南、安徽、湖北、河北、江蘇等產糧大省進行調查了解,試圖回答以上疑問。
不愁糧食愁資金
“截至4月10日,全國耕地受旱面積2.59億畝,威脅糧食安全。”在國際糧價高漲的背景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數據格外驚人,讓人憂慮中國糧食安全,憂慮糧價上漲。
14日,國家糧食局局長聶振邦在《人民日報》撰文稱“不會存在糧荒,更值得關注的是農民種糧積極性”。他認為,保持糧食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的難度加大。“只要有錢,市場有足夠的糧食可收。”山東魚臺糧食加工大型企業美晶米業的老板劉來法說。“現在的問題是:融資太困難。”融資的障礙,攔住了這樣一些糧食加工企業的囤積沖動。
春節后,河南的兩家民營米廠帶著車皮奔往東北。辛苦個把來月,最多的一家拉回了180噸大米,租了倉庫放著,等著漲價。
4月15日,在河南蘭考,一個村辦大米加工廠的股東會開到很晚。主題只有一個——湊錢。“眼下國際米價大漲,米廠急需籌集一部分錢,以備應急。”廠長張桂杰(化名)對入股村民們說。對一個村辦小廠來說,商業貸款基本無望,也承受不起高昂利息,于是馬上轉向集資。
在記者所接觸的糧食加工商、貿易商那里,他們并不擔心買不到糧食;之所以籌集資金,是因為擔心漲價。而最讓他們發愁的問題,是資金。
漲價逼退農民
2004年以來,中國政府的農業政策著力于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2005年,徹底免除農業稅。2006年開始,連續實施糧食的最低保護價收購。
然而,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并沒因此大幅提高,反而在面臨新的挑戰。“現在市場上一個勞動力最少60元,做一天事情快可以買100斤稻谷了,誰還愿意種田?”湖南武岡某鎮的村民老林說。
在山東省魚臺,麥稻輪作的種植模式保持了多年。眼下冬小麥(2066,-15.00,-0.72%,吧)收割在即,新一輪稻谷正準備育秧,然而,有不少人正在盤算著減少施肥。
“一袋尿素去年秋天還是七八十塊錢,現在105元都拿不下來,復合肥一袋子漲幾十塊錢,加起來每畝地每季怎么也得投下去240-250元,跟以前比幾乎翻一番。”山東魚臺縣姜莊村的農民老馬說。
這一輪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潮水一般突如其來。“這還沒說拿水費,統一灌溉。我家借來噴灌機,3畝多地,光汽油就燒了好幾十塊錢。”
然而漲價帶給農民的,除了農資標價簽上的數字,也有務工工價的增長。“拔秧插秧,今年得70-80元每畝;收割機機耕費,一畝至少30多塊錢,捆搬(把收割下的稻谷捆扎起來搬到路邊)都要70多元了,兩年前還只要40塊;割稻子的工價今年是40元,前年才不過20元——哪見過這么漲價的?”
稻麥輪作下來,每畝地一年產糧近2000斤。即使按照單價0.9元來算,“也就是1800元的樣子。”如果全部雇人干活,“夠本就算不錯。”老馬說。
農閑時,老馬他們會到鄰近的鄉幫人挖大蒜。往年挖一畝大蒜的價錢是110-120元,現在漲到170-180元。
今年,姜莊村有更多人將土地委托別人種植,甚至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有的人自家的地先不種,“先給人家拔完秧,再弄自己的。”原因很簡單——工價更高。
在陜西一些地方,“原來一些最讓人看不起的蒲葦地都要開墾,近一年內這些已經開出來的地都荒了。”記者了解到,季節性拋荒,在山東、江西、陜西、湖南等省,都開始出現苗頭。
在安徽阜陽的南塘村,外出長三角打工的人們說:“前幾年工地上的大工每天50元,現在漲到七八十了。”于是,村里更多的青年人奔向了城市。
這樣的苗頭,在種植雙季稻的糧食產區,也非常明顯。
湖北武岡的村民老林說:早稻實在賣不出價錢,還要費工,所以有人只種一季,每畝每年會少打糧700斤左右。
在另一個縣,村支書老張估計:全村今年大約有一半的糧食面積,是只種一季的。
山東魚臺農民老馬家的5畝地之所以還種著糧食,只是因為沒有更適合發展的經濟作物。老馬家的收入構成中,糧食勉強占到10%左右。在河南蘭考、湖北武岡等地,這個比例大約是30%。即使在國家級貧困縣——貴州獨山縣,大量農民散居在偏遠山間,這個數字也不過是50%左右。老馬說:“這幾年越來越不行。”糧食生產,成了事實上的副業。
中國糧食:慌不慌?荒不荒?
2008年04月17日 南方周末
南方周末記者 徐楠
編者按:
糧食漲價潮席卷全球,“糧荒”恐慌蔓延、加劇。中國呢?世界人口第一大國的糧食夠吃嗎?我們會遭遇“糧荒”嗎?糧價會急劇上升嗎?
帶著這些疑問,南方周末記者對山東河南、安徽、湖北、河北、江蘇等產糧大省進行調查了解,試圖回答以上疑問。
2008年3月31日,重慶市北碚區鄉間,農民們加緊春播生產 沙漠/圖
不愁糧食愁資金
“截至4月10日,全國耕地受旱面積2.59億畝,威脅糧食安全。”在國際糧價高漲的背景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的數據格外驚人,讓人憂慮中國糧食安全,憂慮糧價上漲。
14日,國家糧食局局長聶振邦在《人民日報》撰文稱“不會存在糧荒,更值得關注的是農民種糧積極性”。他認為,保持糧食市場和價格基本穩定的難度加大。“只要有錢,市場有足夠的糧食可收。”山東魚臺糧食加工大型企業美晶米業的老板劉來法說。“現在的問題是:融資太困難。”融資的障礙,攔住了這樣一些糧食加工企業的囤積沖動。
春節后,河南的兩家民營米廠帶著車皮奔往東北。辛苦個把來月,最多的一家拉回了180噸大米,租了倉庫放著,等著漲價。
4月15日,在河南蘭考,一個村辦大米加工廠的股東會開到很晚。主題只有一個——湊錢。“眼下國際米價大漲,米廠急需籌集一部分錢,以備應急。”廠長張桂杰(化名)對入股村民們說。對一個村辦小廠來說,商業貸款基本無望,也承受不起高昂利息,于是馬上轉向集資。
在記者所接觸的糧食加工商、貿易商那里,他們并不擔心買不到糧食;之所以籌集資金,是因為擔心漲價。而最讓他們發愁的問題,是資金。
漲價逼退農民
2004年以來,中國政府的農業政策著力于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2005年,徹底免除農業稅。2006年開始,連續實施糧食的最低保護價收購。
然而,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并沒因此大幅提高,反而在面臨新的挑戰。“現在市場上一個勞動力最少60元,做一天事情快可以買100斤稻谷了,誰還愿意種田?”湖南武岡某鎮的村民老林說。
在山東省魚臺,麥稻輪作的種植模式保持了多年。眼下冬小麥(2066,-15.00,-0.72%,吧)收割在即,新一輪稻谷正準備育秧,然而,有不少人正在盤算著減少施肥。
“一袋尿素去年秋天還是七八十塊錢,現在105元都拿不下來,復合肥一袋子漲幾十塊錢,加起來每畝地每季怎么也得投下去240-250元,跟以前比幾乎翻一番。”山東魚臺縣姜莊村的農民老馬說。
這一輪生產資料價格上漲,潮水一般突如其來。“這還沒說拿水費,統一灌溉。我家借來噴灌機,3畝多地,光汽油就燒了好幾十塊錢。”
然而漲價帶給農民的,除了農資標價簽上的數字,也有務工工價的增長。“拔秧插秧,今年得70-80元每畝;收割機機耕費,一畝至少30多塊錢,捆搬(把收割下的稻谷捆扎起來搬到路邊)都要70多元了,兩年前還只要40塊;割稻子的工價今年是40元,前年才不過20元——哪見過這么漲價的?”
稻麥輪作下來,每畝地一年產糧近2000斤。即使按照單價0.9元來算,“也就是1800元的樣子。”如果全部雇人干活,“夠本就算不錯。”老馬說。
農閑時,老馬他們會到鄰近的鄉幫人挖大蒜。往年挖一畝大蒜的價錢是110-120元,現在漲到170-180元。
今年,姜莊村有更多人將土地委托別人種植,甚至出現了這樣的現象:有的人自家的地先不種,“先給人家拔完秧,再弄自己的。”原因很簡單——工價更高。
在陜西一些地方,“原來一些最讓人看不起的蒲葦地都要開墾,近一年內這些已經開出來的地都荒了。”記者了解到,季節性拋荒,在山東、江西、陜西、湖南等省,都開始出現苗頭。
在安徽阜陽的南塘村,外出長三角打工的人們說:“前幾年工地上的大工每天50元,現在漲到七八十了。”于是,村里更多的青年人奔向了城市。
這樣的苗頭,在種植雙季稻的糧食產區,也非常明顯。
湖北武岡的村民老林說:早稻實在賣不出價錢,還要費工,所以有人只種一季,每畝每年會少打糧700斤左右。
在另一個縣,村支書老張估計:全村今年大約有一半的糧食面積,是只種一季的。
山東魚臺農民老馬家的5畝地之所以還種著糧食,只是因為沒有更適合發展的經濟作物。老馬家的收入構成中,糧食勉強占到10%左右。在河南蘭考、湖北武岡等地,這個比例大約是30%。即使在國家級貧困縣——貴州獨山縣,大量農民散居在偏遠山間,這個數字也不過是50%左右。老馬說:“這幾年越來越不行。”糧食生產,成了事實上的副業。
荒?
“三農”學者李昌平認為:在目前的行情下,國家最低保護價上浮9%,對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的作用,將非常有限。此話,在若干農民那里得到了印證。
湖北武岡的農民老林覺得:“(保護價)意義不大,趕不上漲價兇。”在山東魚臺的糧食加工商劉來法看來,農資大幅漲價,在2007年下半年尤其厲害,所以這一茬小麥(2066,-15.00,-0.72%,吧)收割之后,下一季稻谷的情況不好預計——成本太高了。
2008年初,農業部制定了年內推廣9億畝測土配方施肥的計劃,以利節約成本,高效耕作。此舉的直接背景,就是農資價格的瘋漲。
阜陽市南塘村的興農合作社今年舉行幾次活動推廣科學施肥,但村民反響寥寥,有人說:“省那三十幾塊錢還抵不上出去干一天的工。”
如此鮮明的反差下,即使糧價略有抬升,糧田依然難以留住人們的心思和功夫。
受到此種狀況沖擊最大的,莫過于基層農業部門。
2007年,在湖南某縣,農業局每個干部都曾下鄉督促種田。職工們被分工包片、安排到村里去發動農民,有的甚至“打預防針說:不種田要收拋荒費、沒得種糧補貼”。
當地市委書記更早前就曾表示:將隨時督察,發現連續5畝拋荒的,鄉長、書記、抓農業的副鄉長就地免職。
中儲糧某省分公司的劉平博(化名),同樣感受到征購糧食的壓力。“只要農民種糧積極性不高,最低收購價還會繼續。國家需要大量糧儲,這樣才能調控市場價格,才能影響CPI。”因為國家補貼的關系,對他們來說,多收糧,企業就多收益。在收購糧食的交易中,買方求著賣方。
在最低保護價確定的情況下,增加收購量的主要辦法是提高服務,比如幫助農民曬糧、除雜質,給送糧農民提供茶水、藥品。他們還考慮采取早開門、晚關門,但個別農民趁著照明不足,往糧食里摻沙子,他們又停止了夜間收糧。
更多的辦法被想出來:設法減免送糧車的交通費用,或者給拖拉機進城提供交通方便。甚至主動下鄉收糧。
而一旦出現農民賣糧難,劉平博他們就會挨批。
今年,中儲糧各省分公司正在傳達的指示是:“既要保障糧食價格不能掉下來,也不能過高。”劉平博估計,今年會敞開收購,而小麥、大米的收購價會比過去提高幾分錢。
中儲糧總公司的一位人士介紹,國有糧庫分為中央儲備糧、省級儲備、地市級儲備等不同級別。中央儲備糧是垂直管理,查得很嚴,管得也很嚴,數量真實,質量良好。但這只占全國糧倉的很小一部分。國家糧食局下屬各級糧倉有的按屬地管理,容易與地方政府利益聯系,如果出問題,主要是在低級別的地方糧倉。
此外,糧食儲備是將倉儲和輪換相結合,糧食一定時間需要輪換一次,糧倉里暫時沒有糧食不代表就沒有存糧了。
這位人士表示:中國的儲備沒有問題。只要限制出口,國內的問題基本可以自給自足。
糧食局回應:糧庫空置不是問題
2008-04-20 新華日報
針對有糧庫空置的社會置疑,4月17日,安徽省糧食局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說,“糧庫空了就說明糧食庫存在問題,存在違法違紀現象,這太牽強了。”中儲糧總公司研究室一位申姓研究員也是這個說法,“并不一定糧庫空了就有問題”。(4月18日第一財經日報-安徽糧食局回應糧庫空置:未必空置就有問題)
“糧庫空置了未必就有問題”,說這話的本身就是個問題。盡管說此話的糧食部門官員,說空置只能針對中央、省、縣儲備糧庫,中央、省、縣儲備糧庫以外的糧庫空置不能說是空置,但誰能說中央、省、縣以內的儲備糧庫就沒有空置,以外的空置率該有多少呢?
說“有糧庫空置未必就有問題”,這本身就是個問題。今年兩會期間,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反映,個別地方糧庫是空的,應該秘密嚴查,不能只通過官方渠道。不久,糧食部門官員沒有行動之前便放出馬上要調查的風聲,這等于通了風,報了信,讓相關糧庫早早應對,掩住了自己的“瘡疤”,未讓其露餡。再說,由糧食部門派出的檢查組,對自己的下屬進行檢查,這又有多少力度可言?假如有意放下屬一馬,其檢查的意義又有多大?
即便如糧食部門官員所說,中央和省、縣儲備糧庫出現空置現象才算問題,超出此范圍的糧庫空置了,那不能算是問題。這種說法的本身同樣是個問題。
糧庫空置現象尚在調查之中,問題的蓋子尚未揭開,現在就早早放風說只有中央和省、縣儲備糧庫之外存在糧庫空置現象。這是第第道道的先入為主,掩蓋問題的存在。即使中央和省、縣儲備糧庫確實沒有空置現象,只有其外儲備糧庫存在空置現象,那也是個不小的問題。
首先,凡是建有糧庫的地方,通常都是產糧區。產糧區的糧庫沒有了糧食,糧食部門在干什么?當地群眾吃糧問題怎么解決,難道糧食部門盡責了嗎?如果沒有盡到責任,這能說不是個問題嗎?
其次,糧庫由國家投資興建,大都耗費了大量的國有資金。糧庫空置不存放糧食,又不開發利用,讓沉淀的資產流動起來,以至在沉睡中一天天消耗,這能說不是個問題嗎?
再次,民眾出于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關心,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向糧食部門反映糧庫存在空置現象,無論是動機和效果都是好的,糧食部門都要表示感謝。然糧食部門相關官員表現出來的態度,很不耐煩,很令人失望。對待糧食工作和民眾意見持這種態度,能說不是個問題嗎?
就在以上問題被披露出來的同時,國家糧食局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丁聲俊又聲稱,“袁隆平提出的問題,可能是個別案例”,絲毫沒有領情的味道,這也是個不小的問題。糧食部門應該改掉排斥民眾意見的不良思想,認真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使能夠儲備糧食的糧庫都能儲備起糧食,并要做好儲備糧食的流傳激活工作。同時,對已經失去存在意義的糧庫,要及時開發利用,盤活國有資產,讓其產生新的效益,不能讓其一直戴著“空頭帽子”,給決策者決策糧食問題產生錯誤的導向。 張永琪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