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危機“禍”在可愛老頭袁隆平?
強國之鷹
論貢獻袁隆平無疑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對他的功績稱頌怎么都不為過。他的雜交水稻正在極大改善了中國和世界人民的糧食供應,也改變千千萬萬的農民命運,科學的進步,使得他們撂下鋤頭,洗腳上岸,進城掙工資,吃糧去了。
超級雜交水稻的成功,噸糧田成了現實,在政府眼里似乎國家糧食安全有保障。 “樂天派”認為,“超級稻”畝產將過噸,是現在的三倍,“不要擔憂”;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人均用糧水平下降,“不要發愁”;國際大米市場是放開的,有錢就有米,“不要害怕”。中國的糧食問題徹底的到了解決。
從此就忘乎所有了,對我國的糧食供求的脆弱平衡視而不見。更把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民以食為天”的古訓拋在腦后。好像有了可愛老頭袁隆平這個神,就可以撐起我國糧食安全的一片天。
這幾年一場我國幾千年來規模最大的人口大遷移和圈地運動-所謂的“城市化”,在中華大地上開始了,一棟棟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大片大片肥沃的良田淪為水泥森林,。
GDP暴增的后面,是物價的暴漲,物價的暴漲的背后是糧食供應的嚴重失衡。
誰都知道,再好的品種的水稻都必須要有土地和要有人種才行。目前恰恰問題出在這兩點。
糧食價格是“百價之母”,近年我國持續上升的消費物價指數,很大程度上便來自糧價上漲的“貢獻”。而作為60%以上中國人口主食品種的“稻米”產量變化,對于我國物價走勢乃至國家糧食安全都至關重要。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市場糧價數次大起大落,均與稻米供求波動直接相關,而每次稻米波動,少不過幾百萬噸,多也不過幾百萬噸。
隨著城市居民的大幅度增加,居民食用大米的比例上升,以及稻米種植成本的不斷提高,我國稻米供求將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目前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隱患和問題很多,特別是品種和結構矛盾突出,迅速扭轉水稻種植面積不斷下降、稻谷產量逐年降低的局面,穩定稻米供給是維系我國糧食安全的關鍵。
來自權威部門的數字是觸目驚心的。
據中國糧食行業協會介紹,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月,無論秈米還是粳米,價格幾乎都上漲了一倍。這是因為自1997年稻谷產量達到兩億噸后,連續五年產量下滑,到2003年總產量只有16065萬噸,較1997年減少4000多萬噸,人均占有量由160公斤下降到138公斤,國家可供調節的大米庫存量不足,減少了近三分之一,市場供不應求導致了大米價格暴漲。
3年來我國稻米產量雖然穩中略升,但由于社會糧源減少,市場仍然偏緊。中國糧食行業協會的數據表明,3年來我國稻谷年平均消費總骨18500萬噸左右,而年平均產量只有18074萬噸,加上凈出口100多萬噸,3年逆差1500萬噸左右,國家糧食儲備拋售了1500萬噸,才實現大致平衡。
三大因素阻礙稻米穩產
當前,三大因素使稻米穩產困難重重。首先是水稻種植面積減少。中國糧食經濟學會秘書長鄒振東說,我國稻田面積近20年凈減少5000多萬畝,其中,廣東、江蘇、浙江等南方省份減少8000多萬畝,東北三省增加3000萬畝。各地經濟開發不斷占用大量稻田,與此同時,種糧比較效益低也引發了南方雙改單和撂荒的嚴重趨勢,這是全國稻谷產量前期嚴重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是今后保持稻米產量穩定增長的最大困難。
其次是膳食結構變化以及人口剛性增長,造成我國國內稻米需求量擴大。當前,我國食用大米的人口比例逐漸擴大,口糧消費中大米的比例上升。以2005年和1990年比較,我國城市居民口糧消費中大米的比例上升了11.9%,農村居民上升了9.4%。
再次,稻米種植成本上漲較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大米分會秘書長唐煒說,從在湖南和江西的調查結果看,與去年相比,今年早稻種植成本上漲16%左右,主要是工時費和種子費上升較快。唐煒認為,一旦大米供求失衡,稻米種植成本上漲較快,不僅會引起市場物價上漲,而且影響整個國家糧食局勢的穩定。
如果現在國有部門的糧食庫存水平“比較低尤其是非常低”,就要盡快讓農民都知道,農民知道了就去會增加生產,糧價就會較快恢復到均衡。如果反過來給出相反的信號,農民以為政府控制的糧食很多,供給的增加就不能到位,雖然短期的糧價會低一些,但是生產增加不到位,庫存挖到低線了,糧價就要暴漲。糧食庫存近年來一直在下降。
目前CPI快速的上漲,再次敲響糧食危機的警鐘。
http://blog.china.com/u/060831/7250/200803/2106903.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