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值得我們中國人記住的幾組“數字” (2008-2-1)
——關于中國的 “人民幣增值”及有關問題 (6)
一 、中國2005~2007年的外匯儲備凈值和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
2005年末,中國的外匯儲備為: 8188.72億美元;
——2005年末,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為:1美元兌換8.0702元人民幣;
2006年末,中國的外匯儲備為:10663.00億美元;
——2005年末,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為:1美元兌換7.8087元人民幣;
2007年末,中國的外匯儲備為:15282.49億美元;
——2005年末,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為:1美元兌換7.3647元人民幣。
hzr 簡述:
1,2007年12月31日,中國的外匯儲備為:15282.49億美元,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這15282.49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到2008年1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已經變為:7.1853元人民幣兌換 1美元;
2,2008年1月31日的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與2007年12月31日的人民幣對美元的中間價相比,31天共“升值”0.1794元,也就是說中國31天前的外匯儲備,如今又被美元對人民幣“貶值”了2714億元人民幣:
(15,282.49×7.3647)-(15,282.49×7.1853)=
112,550.954103-109,809.285397=人民幣2,741.679億元
3,這2,741.679億元人民幣,在短短31天就“化為烏有”,平均每天“縮水”88.44億元人民幣!——這是值得我們中國人在今天記住的數字。
二、中國在2006年(末)的對外債務,合計數為: 32,298.784億美元
這些“對外債務”的簡單分類如下——
1,國務院部委的“對外債務”合計:3,435,393.6萬美元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2,707,403.6萬美元
國外銀行及其它金融機構貸款:69,278萬美元
對外發行債券658,712萬美元
2,中資金融機構的“對外債務”合計:7, 036, 287.5萬美元
外國政府貸款 :27,666,480萬美元
買方信貸 :127,611萬美元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4,652,068萬美元
國外銀行及其它金融機構貸款 :7,917,326萬美元
向國外出口商、國外企業或私人借款:133,044萬美元
對外發行債券 :7,476,297萬美元
與貿易有關的信貸 :19,440,489萬美元
非居民存款 :2,251,320萬美元
國際金融租賃 : 6,872萬美元
補償貿易中用現匯償還的債務 :195,765萬美元
其他 :495,603萬美元
3,外資金融機構的“對外債務”合計:4,963,383.6萬美元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 :1,022.1萬美元
國外銀行及其它金融機構貸款 :4, 364, 625.9萬美元
向國外出口商、國外企業或私人借款:42,093.6萬美元
與貿易有關的信貸 :615,097 萬美元
非居民存款 :486,740.1萬美元
國際金融租賃 :368萬美元
其他 :7,024.2萬美元
4,外商投資企業的“對外債務”合計:6,084,254.4萬美元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 :5,7698.4萬美元
國外銀行及其它金融機構貸款:902,552.5萬美元
向國外出口商、國外企業或私人借款:91,335.4萬美元
對外發行債券 :15,401.7萬美元
與貿易有關的信貸 :4,523,132.4 萬美元
國際金融租賃 : 448,484.4萬美元
補償貿易中用現匯償還的債務 :1,492萬美元
其他 :45,500.4萬美元
5,中資企業的“對外債務”合計 :352,083.9萬美元
買方信貸 :2, 230萬美元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 :49, 614.9萬美元
國外銀行及其它金融機構貸款:11,308萬美元
向國外出口商、國外企業或私人借款:27,786.1萬美元
國際金融租賃 :251,683.9萬美元
補償貿易中用現匯償還的債務:9,061.5萬美元
其他 :399.5萬美元
6,貿易信貸的“對外債務”合計:10,400,000萬美元
7,其它的“對外債務”合計:27,381萬美元
買方信貸 :450.6萬美元
國外銀行及其它金融機構貸款:3,798.9萬美元
向國外出口商、國外企業或私人借款:21,825.9萬美元
其 他 :1,305.6萬美元
8,中國在2006年的“對外債務”合計數為 :322,987,840萬美元
外國政府貸款 :2,766,648萬美元
買方信貸 :2,781,115.2萬美元
國際金融組織貸款 :5,851,728.7萬美元
國外銀行及其它金融機構貸款 :898,174.9萬美元
向國外出口商、國外企業或私人借款:4,628,142.4萬美元
對外發行債券 :1,421,743.4萬美元
與貿易有關的信貸 :2,005,558.6萬美元
非居民存款 :711,872.1萬美元
國際金融租賃 : 701,223.5 萬美元
補償貿易中用現匯償還的債務:28, 787.2萬美元
貿易信貸 :10,400,000萬美元
其他 :103,790萬美元
三、附錄:從人民幣“升值”,看外資入股中國“建行”的經濟實效 (摘錄)
2002年3月15日上午,朱镕基總理在九屆人大五次會議記者招待會上對中外記者說:四大國有銀行有十幾萬億人民幣的資產。……我想個別的支行,分支機構發生這種違規事件,不會影響中國銀行,中國金融界的信譽,也不會影響中國銀行將要在國內或者在國外上市的目標。
2004年5月28日,《經濟參考報》傳出新華海外財經報道:中國政府近期將批準中國建設銀行的重組計劃,為該銀行擬議中的海外上市掃清道路。母公司將作為控股公司,旗下資產包括股份公司、投資銀行子公司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及地產等其他非銀行業務。股份公司將持有建設銀行的銀行業務,成為今后上市的工具。——2004年9月21日,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成立。
中國建設銀行在中國擁有超過1.4萬家分支機構。截至2005年6月30日,總資產達42,241億元人民幣,總貸款23,744億元人民幣,總存款37,813億元人民幣;貸款占中國總貸款市場份額約12%,存款占中國總存款市場份額約13%,是中國最大的商業銀行之一。
2,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上市之前
2005年1月21日布隆博格報道:中國建設銀行在一份聲明中說,自己將成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第一家在國內市場公開上市的銀行。聲明中沒有透露具體的上市日期,但明確表示將在今年底前完成上市工作,上市日程時間表已經制定出來。
2005年5月18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劉明康在題為“中國銀行業改革近況”的專題討論會上說:盡管中國的商業銀行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但它們都會考慮海外上市并一直在積極做準備。海外上市對中國商業銀行的改革非常重要。銀行應該接受來自市場的壓力和對透明度的要求。過去兩三年,中國的商業銀行改革在公司治理和資產質量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在未來的改革中,商業銀行應更注重學習技能,關注所面臨的威脅和挑戰,并對這些挑戰進行分析。以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為代表的在資產質量控制方面的變化。近年來,中國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有了很大的改善。——劉明康說,作為監管者,銀監會有非常明確的戰略,就是要建立一個有彈性的銀行產業。
2005年6月20日 ,中國金融網于10點15分傳出:2005年 6月17日,建行與美洲銀行簽署了戰略投資協議:美洲銀行將分階段對建行進行投資。首期投資25億美元購買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建行股份,第二階段將在建行計劃的海外首次公開發行上市時認購5億美元的股份,未來數年內美洲銀行還可增持建行股份,最終持股可達19.9%。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表示,引進戰略投資者對建設銀行來說具有“里程碑”意義。作為整個交易的一部分,建行和美洲銀行還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美洲銀行將在眾多領域向建行提供戰略性協助。這些領域包括公司治理、風險管理、信息技術、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個人銀行業務(包括信用卡)以及全球資金服務等。根據協議,美洲銀行將在建行董事會中擁有1個席位,同時還將向建設銀行派遣大約50名人員在以上領域提供咨詢服務。美洲銀行首期斥資25億美元參股建設銀行和美洲銀行日前在北京共同宣布,雙方簽署了關于戰略投資與合作的最終協議。——這項交易是迄今為止外國公司對中國公司最大的單筆投資。
《中國貿易報》編輯記者張偉勛在2005年7月13日報道,他從摩根士丹利獲悉,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與淡馬錫控股(私人)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淡馬錫”) “閃電聯姻”,淡馬錫將通過全資子公司“亞洲金融”對建行進行股權投資,日前建行已經和淡馬錫旗下的亞洲金融簽署了關于戰略投資的最終協議:亞洲金融將在建行計劃的海外首次公開發行時以公開發行價格認購10億美元的股份,并將根據政府批準的情況購買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部分建行股份。根據雙方的約定,亞洲金融將致力于幫助建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包括向建行推薦一名合適的董事人選。
人民網在2005年10月14日15:13:18轉發新華網劉詩平報道: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13日宣布,從2005年10月14日起,建行將在香港公開招股,27日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屆時,建行將成為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首家在海外上市者。——郭樹清在通過視像會議系統進行的公開招股新聞發布會上說,建行將通過其全球發行計劃發行264.85億股H股,并授予承銷商可根據超額配股權額外出售39.72億股H股。其中在香港公開發售13.24億股H股,占總發行的5%……
據新華網劉詩平報道: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摩根斯坦利和建銀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為此次全球發行的聯席全球協調人,摩根斯坦利、中金公司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為聯席賬簿管理人,中國國際金融(香港)有限公司、摩根斯坦利、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和建銀國際為香港公開發行的聯席牽頭經辦人。
——這就是說,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建行在香港上市前,已經分別斥資25億美元和14.6億美元購買建行股份。按照中國建設銀行董事長郭樹清在2005年11月20日透露的成交價,美國銀行按每股1.15元人民幣購買建行股份,淡馬錫公司按每股1.19元人民幣價格購買建行股份;這就是說美國銀行。當時,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是1美元兌換人民幣8. 2765元,25億美元可兌換人民幣206.9125億元,大約可購買建行股份180億股;淡馬錫公司14.66億美元,大約可購買建行股份102億股。姑且不說美國銀行還有受法律約束合作協議,美國銀行在建行的股份最高為19.9%。僅就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在建行投入的39.66億美元購買建行14.1% (9%+5.1%)的股權而論,這兩家外資股東在中國建設銀行已經持有大約302億股建行股份!
據《每日經濟新聞》2005年10月27日 02:48報道::“今天,建行將以每股2.35港元的價格在香港聯交所正式掛牌上市。”——如果按照當時的發行價格2.35元港幣(1港元 = 人民幣1.0427元;2.35港元 = 人民幣2.45元)計算,302億股的價值就是人民幣739.9億元!如果按照那時的匯率“1美元兌換人民幣8.084元”計算,人民幣739.9億元就是91.526億美元;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投入中國建設銀行的39.66億美元,歷時不到三個月,就在建行股份升值中獲得51.866億美元(大約為419.285億元人民幣)的暴利!
2,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上市之后
中國建設銀行在香港上市以后,市價很快就漲到每股5.35元港幣!
如果按照每股5.35元港幣計算,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在建行上市前以25億美元和14.6億美元購買建行股份302億股的市值,就是1615.7億港幣。按1美元兌換7.8元港幣計算,就是207.14億美元,美國銀行和淡馬錫公司在建行投入39.6億美元,快速地增大到207.14億美元;這同中國將30億美元投入美國“黑石”,僅30天就“損失”人民幣55億元——相比之下,中國的那些“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金融專家”,真可算是中國自稱“精英”中的“典范”!
在今天的互聯網上,可以查到周鵬飛在2007年12月14日的《新京報》上透露:美國銀行首席執行官肯·列維斯昨日表示將對部分股權進行變現。目前美國銀行在建設銀行持有8.5%的股權。2005年6月美國銀行投入30億美元成為建設銀行的戰略投資者,現在這些股權按市場價格計算已經上升到190億美元。由于美國銀行在周三公布第四季度盈利展望時,結果“令人相當失望”;是否會用出售部分建行股份以盈利來彌補美國銀行第四季度損失,其首席財務官喬·普萊斯曾稱“正在與建行高層商談將持有的部分“建設銀行”股票“變現”問題,但沒有透露將出售多少股權。很明顯,受次級債危機影響,美國銀行內部可能資金緊張,急需資金進行資產重新配置。美國銀行首席執行官肯·列維斯在昨日表示“正在與建行高層商談具體的“讓他們感覺合適的持股水平”時,建行A股股價下跌1.73%,報收9.83元。
四、應該對比一下:中國“金融專家”把50億美元投向“美國摩根士丹利”
我們在談論“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問題的過程中,是否應該想想:美國人在把“美元”投入中國的“技巧”,以及美國人在“收回投資”時的“放大倍數”?
在2007年與中國建設銀行關系密切的美國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身陷困境”時,中國的中投公司立即對本財年第四季度損失達到35.88億美元的摩根士丹利施以援手。“根據國際通行的商業原則行事,做遵守法規、誠信負責的投資者”,注入50億美元“購買摩根士丹利可轉換股權單位”,“并不參與摩根士丹利的日常管理。”——據報道,受次貸危機影響,摩根士丹利股價今年以來縮水近四成,市值從年初的800多億美元縮至500億美元。摩根士丹利原來采取的風險控制手段并未奏效,導致減記額度的提高。在2007財年報告中,摩根士丹利再次宣布了57億美元的資產減記。在總共94億美元的減值中,有78億美元是基于摩根士丹利在美國的次貸業務。
中國的“金融專家”們在投資“美國黑石”蒙受巨額經濟損失后,又把50億美元注入“市值”只有500億美元、全年利潤僅為25.63億美元的摩根士丹利,而且入股比例沒有達到10%,僅屬于“財務投資”,既不會向摩根士丹利派出董事,也不參與摩根士丹利的日常經營。——連華爾街人士也坦率地表示:“中投公司這點是非常明智的,一旦它想要參與到摩根士丹利的經營活動中來,我想有些客戶也許會選擇離開,當然,這倒并不是因為什么政治因素。”
那么,這種“并不是因為什么政治因素”的50億美元的投資,是否也沒有什么“經濟因素”?——在美元不斷貶值的時候,中國的“金融專家”們竟然進行如此典型的“精英表演”,連美國財政部下屬的外國投資委員會也為之“不加刁難”地予以“放行”,讓這樣的“投資”順利地進入美國的摩根士丹利……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一個多月,中國的“金融專家”們投入美國的50億美元,正按照“協議”享受年息9% 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在隨著美元的貶值而“縮水”……
hzr 后記:本文中的數據,均來源于國家外匯管理局的《統計數據與報告》;中國外債的數據,是hzr 在2008年2月1日查對國家外匯管理局的“中國外債數據”后加以整理而寫成。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