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學術機構的商業化嬗變
車 輝
從11月16日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何志毅,一名大學學術研究機構———北大管理案例研究中心的負責人,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一起成為了站在風口浪尖上的新聞人物。
張維迎,出生于陜西一個農民家庭,去年9月,被正式任命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近年來常因諸如“窮人上不起大學是因為學費不夠貴”等言論引發社會爭議。
何志毅,企業家出身,1999年進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01年起擔任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2003年,《北大商業評論》創刊,何擔任執行主編。
兩個學者之間發生了什么爭斗?爭斗背后又是什么?
“在大學里教師爭斗實屬平常,但是原來多為學術爭辯,現在已經開始傾向利益 爭斗。”這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的最有力度的一句評論。
職務任免之爭
11月16日,一封署名何志毅的公開信出現在網上,該信直指學院院長張維迎品行“卑鄙骯臟”,公開信宣稱張免除自己北大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職務是“不顧事實,霸道的”。
11月21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在其網站上發布“關于何志毅問題的說明”,聲稱免除何志毅職務是“為防止何志毅繼續利用北京大學案例研究中心名義從事有損光華管理學院利益的活動”。
第二天是感恩節,何志毅發表“感謝信”,反駁了光華管理學院對他的指責,聲稱“張維迎踐踏了我做人的基本尊嚴,超越了我忍辱負重的底線”。
11月26日,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接受南方某媒體專訪,聲稱“教授在欺負院長,不是院長欺負教授”。11月29日,該媒體用兩個半顯要版面大篇幅報道了此事,兩者的激烈沖突完全公開化。
12月8日,在第十一屆世界管理論壇與東方管理論壇現場一個角落,前一天剛從福建老家趕回北京的何志毅神情略顯落寞:“沒想到那家媒體會用那么大的版面刊登免除我職務的事情,我的母親身患重病,她看到后很緊張,我是特地回去向她解釋,讓她放心。”
12月8日的會議上,當主持人介紹何志毅的頭銜時,仍然稱其為“北京大學管理案例研究中心主任”。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淡淡地說:“我是教授,我絕對沒有欺負院長,哪個教授敢欺負院長?”
張何之爭無定論
在采訪中,何志毅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在光華十年了。”在他看來,十年來他為學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據他介紹,這個中心最早是源于1997年的一個“九五”社科重大項目,后經“985”項目繼續支持而發展,項目完成后,由于覺得仍然有做下去的必要,北大于2004年4月成立了這個虛體性研究機構,在一本介紹該中心資料的小冊子上,記者看到這樣一句話:“中心隸屬北京大學,由光華管理學院托管。是從事管理案例教學、案例研究、案例資料庫建設的非營利性研究機構。”
目前該中心已經向社會公開發行出版了1000多個企業案例,其中26個進入了國外著名商學院的課堂。
在何志毅接受記者采訪的同時,就在北大百年講堂的另外一側大廳,張維迎正在進行一個關于中國宏觀經濟的主題演講。演講結束后,他拒絕了記者關于他和何志毅一事的采訪要求,擺擺手連說:“該說的都說了,不談了不談了。”
“我已經就此事向學校提請申訴,學校目前沒有回應,也就是說我還是中心負責人。”何志毅認為,教授在學院的問題處理上需要更多知情權、參與權和表達權,需要更大發揮教授委員會的力量。“我不會放棄自己申訴的權利,我已經向校級領導提請申訴,并單獨找光華的老師談話,全學院200多老師我已經找了七八十個了,我要一個一個向他們解釋清楚。”何志毅很堅定。
學術機構的商業化傾向
對于“張何之爭”,外人則更多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看法。
一位未透露姓名的北大教師稱:“目前高校里很多研究機構都自籌經費,在利益分配上也會與學院有協商。如果協調不好,就會出現問題。”
在很多人看來,“張何之爭”的背后實際是利益之爭。在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的發展速度之快有目共睹,但是也有很多北大職工認為光華管理學院商業化氣息太濃,這一點,從光華管理學院門口停著眾多名車,以及經常在學院正門懸掛著的“熱烈歡迎EMBA學員”的條幅中可見一斑。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在商界的影響力無形中已經化成了巨大的商業利益,而“利益的歸屬”在一些高校老師看來恰恰是“張何之爭”的焦點。
北京某高校一位教師認為,目前高校體制一個最大的矛盾就是越來越多涌進高校的資源和落后的資源配置體系之間的矛盾,而行政主導的方式無疑是這一矛盾形成的根基。
“現在很多學校的學術機構已經浸溺在商業化浪潮中,這些學術中心依托學校資源和影響力可以和社會商業機構合作,獲取經濟利益。作為這類機構的領導,就可以拿到更多資源,包括學科建設資金、研究經費、教學收入分配等。”北京師范大學一位王姓老師告訴記者。
而正是學術機構商業化的利益使得兩者在根本看法上不一致。整個事件過程中,何志毅認為光華無論在人事還是財務都沒有給過中心一點支持,是全體工作人員幾年來不斷努力才有的今天。按照道理,張維迎沒有權限免除自己職務。張維迎則認為他借用光華的名義謀取私利,侵犯了學院利益,他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我沒有出賣北大的利益,關于雜志的廣告和發行實行外包,這是經過編委會一致投票通過的。在雜志的主辦方面,北大一直把握主導權。”何志毅說。
據何志毅介紹,機構開始運營的時候非常艱難,中心編輯的《北大商業評論》開始連刊號都沒有,在找刊號的4年中,他采取了“以書代刊”的形式,即把雜志做成書,按書的銷售走。后來,他找到了河南一家雜志社,雙方達成了合作意向,借用河南這家雜志的刊號正式發行了《北大商業評論》。“當時這一事情我們經過了校內程序,經過了北大校級領導的審批。”何志毅說。
“最壞的結果就是學校也不讓我干了,如果出現這樣的結果,我自己將采取一種民間經營的方式繼續運作這個事情,因為我始終認為將轉型期中國的企業發展案例保留下來是我的一個使命。”當記者問到他關于此事的預期,他如此回答。
“在大學里教師爭斗實屬平常,但是原來多為學術爭辯,現在已經開始傾向利益爭斗。”這是記者在采訪中,聽到的最有力度的一句評論。
(《環球視野》摘自2007年12月13日《工人日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